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草原旅游资源,发展草原旅游对内蒙古旅游业与促进草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对草原旅游发展和草原文化的关系以及草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草原旅游是依托草原和草原生态环境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新形式。草原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就看草原生态环境是否能得到合理的保护。草原旅游具有资源条件与环境约束的高度重叠性,草原旅游发展与草原生态环境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发展旅游业与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3.
类型多样的草原自然景观和绚丽多姿的草原文化风情是新疆具有竞争力的优势旅游资源。依托这一优势资源进行的草原旅游开发有力的推动了新疆旅游业的发展,但在开发中也暴露出制约草原旅游持续发展的问题。以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理念为指导,系统介绍了新疆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提出了新疆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的功能分区及开发方向,并从草原生态旅游资源规划、人才培养、开发空间模式、开发理念、营销手段和社区参与等6个方面探讨了新疆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内蒙草原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接待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草原旅游发展进程。本文以西乌珠穆沁旗为例,在阐述草原旅游接待业发展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内蒙古草原旅游接待业主要有依托乡镇型、依托景区型、依托牧场型等三种经营模式,对草原旅游接待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内蒙古草原旅游接待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草原旅游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草原旅游业在我国农牧业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逐年增加,越来越显示出其产业优势。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发展草原旅游的必要性入手,论述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提升草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积极意义。全面了解和掌握草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加紧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是切实提高草原旅游的文化品味,发挥草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增加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旅游活动对草原植被、土壤环境的影响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原旅游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形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随着草原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消费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总结和分析了旅游活动对草原植被及土壤的影响。分析表明,旅游活动对草原植被、土壤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旅游干扰,植被物种数量、植被覆盖度、丰富指数、均匀度指数、枯落物含量、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等降低,而土壤容重、pH值、紧实度等增加,且随着旅游活动干扰强度的增加,草原植被和土壤环境被影响的程度越大。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建立草原植被资源数据库、现代土壤环境监测系统、植被修复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增加旅游特色区域等控制措施,以期为草原植被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及发展草原旅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锡林郭勒盟草原旅游资源丰富,自然和人文景观独特,旅游业在内蒙古乃至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将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草原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资源开发,环境建设和景区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锡林郭勒盟草原与景观类型和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阐明了草原旅游资源特点和草原旅游的内容,指出了草原旅游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了草原旅游的管理对策,旨在对锡林郭勒盟草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邓永进  刘志军  邓丽 《草业科学》2010,27(9):155-160
内蒙古地处温带,草原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多样,夏季日温差大,构建草原避暑度假目的地对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与草原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分析草原避暑度假地与传统避暑度假地优劣势的基础上,认为内蒙古草原避暑度假地具有夏季日温差大、空气干爽、空间开阔、地势起伏适宜、视野开阔等特征,进而结合草原避暑度假目的地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旅游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草原环境承载力较小、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指出内蒙古构建草原避暑度假目的地应实现从以量占优到以质取胜、从草原特色到主题创新、从品牌经济到品牌旅游3个转变,并从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升接待设施水平、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提倡旅游环保与节能等方面阐述了开发内蒙古草原避暑度假旅游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韩琼 《青海草业》2013,22(2):31-33
随着草原旅游业在海北各地的不断繁荣和旅游业对地区经济贡献的不断增长,处理好草原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是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草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本文通过对海北地区草原旅游现状分析,提出草地资源保护与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类型多样的草原自然景观和绚丽多姿的草原文化风情是东乌珠穆沁旗(以下简称东乌旗)具有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旅游资源。依托这一优势资源进行的草原旅游开发有力地推动了东乌旗的旅游业的发展。本文介绍了东乌旗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分析其特征及开发中存在问题,提出了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1.
甘南生态-民族文化脆弱区旅游交通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甘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脆弱生态环境,分析了草地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旅游资源的分布格局,提出了相关的旅游交通发展对策,以期为旅游交通理论的研究和甘南草地旅游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12.
兰州地区森林旅游资源质量评价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剑英  王刚  任珺  贾戎 《草业学报》2003,12(1):99-103
以兰州地区所有的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评价及全面调查资料,建立了兰州地区森林旅游资源质量评价模型,利用得出的相关矩阵和偏相关系数分析各指标要素对森林公署客流量,旅游总收入的相对贡献大小。结果表明,在兰州地区对森林公园客流量贡献最大的指标是人文景观,森林覆盖率和水体,对旅游总收入贡献最大的指标是人文景观,其次为森林覆盖率,旅游设施,水体,贡献最小的山体。  相似文献   

13.
草原旅游对草地影响与管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草原旅游业逐渐成为现代旅游的热点,人们通过自己的行为给草地旅游地及其环境带来各种影响,本文通过旅游对草地影响的分析,阐述了生态旅游的观点,对草地旅游地的管理与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旅游干扰对喀纳斯景区草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喀纳斯景区旅游干扰下草甸草地群落的植物多样性,利用主要物种重要值、α多样性、功能群重要值和β多样性比较分析不同干扰后群落植物多样性及结构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群落物种组成从以不耐旅游干扰的物种为主逐渐发展到以耐旅游干扰的物种为主,群落的重要值有向少数物种集中的趋势;Patrick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均匀度指数则在中度干扰下最大,生态优势度的变化与α多样性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负关联;功能群丰富度在中度干扰下最高;中度-重度干扰阶段群落间的物种替代速率最快。喀纳斯景区草甸草地群落稳定与群落自身的物种多样性、功能群功能特性及结构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路科 《草业科学》2011,28(8):1572-1577
摘要:基于生态脆弱地区环境的敏感性和不稳定性等特征,构建一种包括主动性保护、开发性保护及重建性保护三层结构的旅游环保模式。采用推理演绎及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揭示传统旅游环保模式的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脱节性和环保行为的滞后性缺陷,虽然其已有部分程度上的脱节性改善,但仍不适用于生态脆弱地区的旅游环境保护。而较为有效的模式应是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更加充分地结合,甚至环境保护工作要占较大比例或超前进行,而且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要向以开发行为的外界输入促进环境改善和环境重建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6.
刘娜  孙猛  张政  邹红菲 《野生动物》2010,31(6):342-346
旅游扶贫作为全新的扶贫模式,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使贫困地区人民走上脱贫致富道路。通过对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进行社会经济情况分析和实地走访,调查分析了造成保护区社区居民贫困的原因,针对保护区特点设计了适合莫莫格保护区发展的旅游扶贫对策。旨在解决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内社区居民的贫困问题及社区矛盾。  相似文献   

17.
野生动物旅游产品在总体的旅游产品中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也有越来越多的旅游爱好者对此拥有购买动机与欲望。根据目前旅游市场现状,本文对野生动物旅游产品的种类进行了归类,提出了野生动物旅游产品可分为观赏型、参与型、工艺品型、食用型和药用型等5种表现形式。结合中国在野生动物旅游产品方面的开发现状,从生态保护、增强体验性与真实性、社区共管、科普教育、法制建设和科学投资方面提出了合理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