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早钟6号’枇杷二次短截修剪提高结果母枝质量、果实品质及效益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不同穗留果量对果实品质、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穗留果3个与穗留果4个、5个相比,可显著增加单果重、提高特级果比例和商品率;穗留果5个的可食率极显著高于穗留果4个的处理,而3个穗留果处理的果皮色泽、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肉厚度差异不显著;3个处理间的果穗重、株产和单位面积产量差异显著,且随着穗留果量的增加有增大趋势,但单位面积产值差异不显著。认为穗留果3个较适宜,可提高优质果比率和商品率,实现丰产、稳产、高效种植目的。  相似文献   

2.
以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二亚1号为材料,研究其在六种不同栽插规格处理下的抽穗期、株高、有效穗、穗长、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重和产量表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株高、穗长、穗总粒数、抽穗期和千粒重未见明显差异。而单株有效穗数、结实率、穗实粒数、单株重和单产不同处理间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栽插规格以9×4寸的产量最高,其次为5×5寸。8×8寸的产量最低。这一研究说明二亚1号作双晚栽培的适宜裁插方式为宽行窄株9×4寸。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最适合甬优15的穗肥施用技术,设置6个不同施肥比例处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3处理的产量最高,其次为N5处理,即全生育期氮肥用量的30%做穗肥施用时,在始穗前1周左右施用较为适宜;或者全生育期氮肥用量的40%作穗肥施用时,在始穗前3周和始穗前1周分2次施用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2016,(6):29-31
在杂交粳稻组合常优5号制种中,采用10行水稻制种专用插秧机,研究分析了母本不同播种量育秧对制种产量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母本的秧苗素质有明显的影响,播种量为55 g/盘处理有利于壮秧,提高秧苗移栽后的活棵和分蘖、成穗;55 g/盘播种量处理在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这3项产量结构中,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与其他处理一致,但每穗实粒数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最终制种产量达到3.12 t/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5.
氮肥后移对长江上游机插杂交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三系杂交籼稻品种渝香203和渝优7109为材料,设置常规施氮模式CF(基肥∶分蘖肥∶穗肥=7∶3∶0)、氮肥后移施肥模式AF1(基肥∶分蘖肥∶穗肥=7∶0∶3)、氮肥后移施肥模式AF_2(基肥∶分蘖肥∶穗肥=3∶3∶4)以及不施肥的对照处理(CK),研究氮肥后移对长江上游机插杂交籼稻群体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比较,常规施氮和氮肥后移处理增加了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进而提高了水稻产量;与CF处理比较,AF_2处理略微增加了水稻产量,增幅为2.9%~8.7%。穗部性状方面,与常规施氮处理比较,氮素后移处理的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差异不显著,但AF_2处理的穗长和单穗干重明显增加,AF_2处理单穗干重低于5 g的穗子比例明显减少,而大于5 g的穗子比例显著增加。此外,AF_2处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CF处理显著增加,后期生长优势明显。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后移的AF_2处理有利于大穗形成,同时个体穗部性状得到改善,花后群体生长优势明显,但因有效穗数不足而较常规施氮模式CF的增产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6.
试验以龙粳31为材料,每穴苗数为处理,完全随机设计,探讨穴苗数对龙粳31穗部性状及稻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穴苗数的增加,稻谷的穗部一次枝梗数呈减少的趋势,穗部二次枝梗数以处理2(3苗/穴)最多,优中劣势粒结实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单穗重、每穗粒数均以处理1(1苗/穴)最多,但穴苗数的多少对穗长影响不大;而单位面积穗数以处理5(9苗/穴)最高,结实率随穴苗数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千粒重随穴苗数增加呈下降趋势。穴苗数为7株处理稻谷产量达到最高,为10 765.0 kg/hm~2。  相似文献   

7.
为了发挥创香5号的高产高效潜力与研究安全生产技术,采用多本插植与单本插植,分别设置秧龄30d、35d、40d、45d、50d共5种处理。结果表明:随秧龄的延长,创香5号试验产量降低,生育期略有延长,有效穗数增加,每穗实粒数减少,株高下降,千粒重与穗长影响不大。但秧龄在40d内的各处理间产量影响不大,结实率下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以驻大麦5号为试验材料,分两个时期,喷施不同剂量多效唑。结果表明:喷施剂量对驻大麦5号株高、穗长和茎基部第1、2节间长度影响达显著水平,在同一时期,随喷施剂量增加,株高逐渐降低,重心下降,茎基部节间长度逐渐缩短,相应节间直径增粗,茎秆抗倒伏能力提高。喷施时期对驻大麦5号有效穗数和产量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喷施时期相同剂量不同时,驻大麦5号产量与剂量间成二次函数曲线变化,以1.8 kg/hm2处理最高,产量较对照提高9.35%;在分蘖盛期,随喷施剂量加大,驻大麦5号有效穗数逐渐增加,穗粒数呈先增后降趋势,以喷施1.2 kg/hm2处理最高,而千粒重以喷施1.8 kg/hm2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氮肥减施策略对不同穗型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于2020年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实验基地以丰粳3227(大穗型)、淮稻5号(中穗型)和扬辐粳8号(小穗型)为试验材料,设置N1(不施氮肥)、N2(当地常规)、N3(基肥减总氮10%)、N4(分蘖肥减总氮10%)、N5(促花肥减总氮10%)、N6(保花肥减总氮10%)、N7(基肥减总氮20%)、N8(分蘖肥减总氮20%)、N9(促花肥减总氮20%)、N10(保花肥减总氮20%)、N11(均衡减总氮10%)、N12(均衡减总氮20%)共12个处理,对不同品种不同处理粳稻的产量和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穗型品种丰粳3227在N5处理下、中穗型品种淮稻5号在N11处理下、小穗型品种扬辐粳8号在N6处理下能保持较高的产量,且均与N2处理差异不显著,而其他处理产量均显著低于N2处理。与N2相比,3个品种在上述处理下的茎蘖成穗率、粒叶比、光合势和干物质积累量并未显著降低,且其加工品质、外观品质以及营养与蒸煮食味品质均显著提高。综合来看,针对不同穗型粳稻的氮肥适量减施策略可以改善水稻群体生长和提高稻米品质,在保持高产的同时实现优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不同水分条件下燕麦穗颈维管束结构与穗部性状的关系,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连续两年设置灌溉和旱作两个水分处理,以内燕5号、燕科2号、品5号、坝莜9号4个燕麦品种为材料,观测抽穗期穗颈维管束性状、灌浆速率和穗部产量性状。结果表明,燕麦穗颈维管束发育受干旱影响,干旱条件下各品种的大维管束数目、大维管束面积、大维管束韧皮部面积、大维管束导管直径较灌溉处理均显著降低,其中坝莜9号维管束各性状对干旱反应最敏感,其大维管束面积降低幅度最大,达到55.47%。灌水条件下坝莜9号两个年度大维管束面积分别较内燕5号、燕科2号、品5号高出32.66%、15.77%、9.50%;旱作条件下品5号的维管束性状优于其他3个品种,大维管束面积分别较内燕5号、燕科2号、坝莜9号高出20.04%、4.42%、 20.42%。旱作条件下4个品种的灌浆速率较灌溉处理均降低,品种间差异较大,品5号两个年度平均灌浆速率最优,分别较内燕5号、燕科2号、坝莜9号高出21.95%、21.34%、7.93%;灌水条件下坝莜9号的平均灌浆速率分别较内燕5号、燕科2号、品5号高出23.94%、28.17%、17.84%,穗粒重分别高出40.39%、 10.33%、4.27%,穗粒数分别高出40.78%、19.42%、17.37%。经相关分析,灌水条件下大维管束数目与穗长呈现极显著相关;旱作条件下大维管束导管直径与总小穗数、穗长、穗粒数呈极显著相关,其中与总小穗数相关性最大。因此,灌溉可促进燕麦维管束发育和籽粒灌浆,进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