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冰下增氧是北方地区池塘鱼类安全越冬的一项重要措施,如果管理不好或措施不当,会造成全池鱼类缺氧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目前,北方采用的鱼类越冬技术主要是冰下生物增氧越冬技术,这项技术主要是通过采取各项技术措施,促进冰下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更多氧气,以满足鱼类的生存需要,提高鱼类越冬的密度和成活率.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地处北方高寒地区,鱼类越冬期长达150—180天。只有保证冰下水体溶氧充足,才能确保鱼类安全越冬。目前,鱼类越冬水体二般采用以下五种增氧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永函  刘国才 《水产科学》1986,5(4):21-21,24
在研究利用浮游植物增氧促使鱼类安全越冬的过程中,发现在部分越冬水域内冰下生活着相当数量的水生维管束植物。1986年3月,我们又对辽宁、吉林、内蒙的部分水体冰下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种类,生物量、产氧速率进行了调查。发现在水温2℃,冰厚60-100厘米的水域中,茁壮地生长着菹草(Potamogeton)、扇叶水毛莨(Botrachium bungei)、  相似文献   

4.
北方地区冰封期时间比较长 ,特别是东北、西北等地区 ,冰封期最长的可达150天以上 ,冰下水温低(约为1~3℃) ,对鱼类的安全越冬影响很大。影响鱼类安全越冬的最主要外因就是越冬池塘的溶氧量。越冬池塘封冰后 ,水中溶氧在自然状况下 ,同时存在耗氧和产氧两个方面的因素。耗氧主要是由于水中的生物呼吸和有机物的氧化等原因造成的。而产氧主要是由于水生维管束植物(某些沉水植物)及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结果。生物增氧 ,简单地说 ,就是根据具体情况 ,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促进冰下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并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氧气 ,作为越…  相似文献   

5.
正池塘底层微孔增氧技术是全国渔业主推技术之一,在南方养殖虾、蟹的池塘被广泛应用,近两年,吉林省把微孔增氧技术应用在北方冰下鱼类越冬上,取得了良好的增氧效果,不仅提高了鱼类越冬成活率,而且降低了越冬鱼类病害的发生率。通过试验和实际应用,确定了在北方冰下应用微孔增氧技术的技术特点和管理措施。吉林省每年鱼类在冰下越冬时间长达150d左右,鱼类越冬期间由于水质、密度等因素的影响,缺氧现象时有发生,加之部分养殖户增氧手段  相似文献   

6.
鱼类越冬中生物增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生物增氧越冬和传统越冬方式不同,其理论基础是冰下水体中能够大量繁殖适应低光照和低温的藻类,并能达到相当可观的光合作用速率。问题是如何创造适合藻类生长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答:鱼类越冬可分为室外自然越冬和室内加温越冬两大类型。室外越冬又有池塘越冬、冰下越冬和温水越冬等形式。池塘越冬几乎没有设备:冰下越冬有打冰眼机和充气机,温水越冬常常利用地热温泉或工厂余热,主要设备是水泵。室内越冬主要设备有暖房、水泵、加热设备以及增氧、净化设备。  相似文献   

8.
在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和检查指导鱼类越冬时,时而听到有个别渔民对生物增氧越冬技术还未全面了解和掌握,简单理解为生物增氧越冬技术就是冬天扫雪。我们在与其交流时强调指出,这样的说法是片面的,也是不准确的。所谓生物增氧越冬技术,简单的说就是人为地为鱼类越冬创造出一切有利条件,促进冰下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并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氧气。  相似文献   

9.
越冬池应用过氧化钙增氧及改良水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一般从11月中旬至翌年4月上旬为结冰期,冰层厚90厘米左右.鱼类在冰下越冬,溶氧是维持其生命的首要条件.在越冬池这个封闭的生态环境中,生物的代谢及嫌气细菌的作用,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如氨氮、硫化氢等,严重时影响鱼类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冬季,如发现越冬池出现溶氧量突然下降,鱼类浮头,则应马上采取增氧措施,以免鱼类大批死亡。越冬池应急增氧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增氧。  相似文献   

11.
<正>北方地区随地理纬度的增高,养殖鱼类的越冬期也逐渐延长。尤其是黑龙江省,大部分是静水池塘,封冰期从11月初开始至翌年4月末,冰厚最高可达120厘米。长达半年之久的全封闭环境对越冬生产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而冰下水体缺氧是造成越冬鱼类死亡的普遍原因。近些年利用光照透过冰层使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氧的生物增氧技术被普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正> 1986年10月至1987年4月,大连水产学院、山西省水利厅、忻州地区水利水保局合作,在忻州地区进行了冰下生物增氧越冬鱼种的试验。越冬前清塘,处理老水(将原池水抽去一半),加注新水(使冰下水深能够保持在80厘米)。鱼类越冬时每3~5天测定一次溶氧、透明度、水深和冰厚,并察看水色。水色变化大时,要及时镜检浮游生物状况,若发现浮游动物多时,应由冰眼向池内灌入1ppm的晶体敌百虫,并不断搅拌,以杀死浮游动物,减少耗  相似文献   

13.
杨玉凤 《内陆水产》2003,28(12):33-33
冬季天气寒冷,水温低,鱼类主要集中于池水底层。由于耗氧量增加,易造成底层水体缺氧,使鱼窒息死亡降低成活率。下面介绍几种鱼池冬季补氧的办法。生物增氧浮游生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放出的氧,是越冬水体溶氧的主要来源。在冰封前要有意识地注入部分含浮游植物多的肥水,作为引种之用,但注水量不要超过池水的1/5。如果越冬池水质清瘦,每0.067公顷各施0.5~1千克的尿素和过磷酸钙以提高水的肥度,但不能施用有机肥,以免污染水质。施肥时间不宜过早,最好在封冻前进行,以免藻类过早繁殖,降低后期水体含氧量。注水补氧越冬期间,鱼塘内发生缺水和缺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小型水库和泡塘渔业养殖在越冬期因管理不当,而鱼类死亡严重的问题,阐述了吉林省小型水库、泡塘鱼类安全越冬生产中的主要环节和注意事项,重点提出了在生物增氧、越冬期管理以及机械增氧等方面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1.鱼类越冬池为什么要及时扫雪?答:在自然情况下,水中溶解氧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空气中的氧向水中扩散溶解。另一方面是通过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对于养鱼水体而言,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是水中溶解氧的重要来源。在鱼类越冬期间,由于冰面的封隔作用,如果不采取人工机械增氧,冰下水体依赖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是水体氧气补充的唯一来源。因此,在鱼类越冬期间,及时地对覆盖在越冬池冰面上的积雪进行清扫,对保证冰面  相似文献   

16.
我省冬季寒冷,每年封冰期长达5个多月,鱼类越冬水面常常盖满积雪,影响冰下生物增氧,使鱼类越冬受到威协,为了鱼类安全越冬,一些养鱼场户千方百计清除冰面上积雪,使冰下透光增氧,然而,中小型水面面积大,清雪劳动量很大,一些养鱼户便动用推土机和四轮车。用这些工具虽然积雪能被及时快速的清除,保证了冰下生物增氧的进行,但是这种清雪方法对鱼类的安全越冬危害极大,其危害主要来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北方地区寒冬期较长,冰层厚度达1米左右越冬鱼类将近有半年时间在冰下生活,由于冰下水体与大气长期隔绝使水体中需要的氧气不能从大气中得到补充。虽然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增补水中的溶氧,但其受气候、环境等情况的影响,使增氧速率较慢,且不能完全补偿由于池底层污泥过厚或冰面积雪过多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鱼类越冬密度不断加大,导致越冬池缺氧的情况屡有发生。越冬池缺氧如果发现不及时或抢救措施不当,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一、冰下水体溶氧的主要来源 1.浮游植物 光合作用:水中的浮游植物通过透过冰层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此种方式为冰封期不加注新水,无循环水的池塘水体增氧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9.
<正> 为有效地解决养鱼水体增氧问题,参考养鱼水体增氧方面的有关资料,结合循环流水式养鱼车间的生产情况,设计一套水体四步增氧工艺流程。现将主要设备、工艺原理及二年多应用实况介绍如下。一、设备全套增氧设备,是在不影响发挥原养鱼配套设备生产效果前提下,在原设备基础  相似文献   

20.
鱼类越冬是我国北方地区养鱼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一年之中,鱼类大约要有一半的时间在冰下渡过。为了使鱼类安全越冬并提高其成活率,首先应了解鱼类越冬水域的理化、生物学特点和鱼类在越冬期的生理学特性,以及二者的内在联系。其次是分析鱼类在越冬期的死亡原因,和加强鱼类越冬管理工作。了解和掌握这些情况就可以创造条件,改善鱼类越冬环境,保护鱼类安全越冬。 近年来,北方地区提倡采用生物增氧越冬。生物增氧,就是根据越冬池的具体情况,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冰下水生植物,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