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 随着中国入世和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蚕桑正向西部转移,四川面临发展蚕桑生产的大好历史机遇。四川蚕业是进还是退,如何多方面扶持四川蚕业科研,依靠蚕业科技振兴四川蚕业,这是蚕业界同行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 一、四川蚕业概况四川蚕业源远流长,自古有“蚕丛开国”之说,据考证有四千多年历史。兴盛时期,产量最高年—1925年产茧达71万余担。川丝出口曾达二万多公担。价值1900多万银元。占当时四川外贸总位三分之一强。但历经战乱和经济摧残、压榨,蚕业日趋衰败。1949年全省仅产茧9.8万担,仅为历史上最高年产量14%。解放以来,在党和政府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引和经济扶持下,四川蚕业得到较快的恢复发展。1974年产茧  相似文献   

3.
赵廉 《四川蚕业》2000,28(2):1-5
<正> 四川栽桑养蚕历史悠久,素有“蚕丛古国”之称,相传古代“教民养蚕治丝”的黄帝元妃嫘祖就诞生在四川盐亭。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蚕丝业既是四川的一项传统产业,又是一项特色产业,而且是一项优势产业。在四川几千年的经济发展中,蚕业经济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四川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史,可以说是由“南方丝绸  相似文献   

4.
在蚕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建设中,科学技术是推动蚕业发展的核心,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和推动,蚕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也就失去了继续发展和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科学技术能否发挥其支撑和推动作用,还在于是否选择正确的技术路线。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经验看,蚕业生产技术路线选择应遵循资源状况和规划布局决定的原则。既要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又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既要针对蚕业生产科技含量低,又要考虑重庆市的农业人多地少、劳动力外出转移严重的现状。只有充分实现蚕业资源与合理地规划布局相结合,才能发挥蚕业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比较优势,不断发展。1重庆蚕业发展的现状重庆蚕业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在1994年就达到发种250万张,产茧5.1万t,蚕农茧款收入6.2亿元。生产规模仅次于江苏、浙江和四川,居全国第四位,是全国重点蚕业生产基地之一。经过13年的发展,虽然启动了多项蚕业发展工程,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但生产规模不但没有向前发展,反而出现一直徘徊不前的局面。2007年发种仅89.8万张,产茧2.818万t,蚕农茧款收入4.1亿元,蚕业生产规模从全国的第四位落到了第九位。为了使重庆蚕业从徘徊中走出困境,总结重庆蚕...  相似文献   

5.
<正>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靠科技使产量增加,四川蚕业靠广大蚕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创下过辉煌,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致使蚕业科技滞后,蚕业生产走入低谷。找出其中根源和症结,从多方面扶持四川蚕业科研,依靠蚕业科技,振兴四川蚕业,这是蚕业界的共同心声。 1 蚕业科技和四川蚕业的昨天 1.1 蚕品种三次换代,走在农业良种实用化前列  相似文献   

6.
《北方蚕业》2007,28(1):F0004
四川少南充蚕具研究有限公司是以蚕业机具研制,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型企业,公司拥有90项专利,10条生产线,已形成年产多功能塑料编辑蚕网500万平方米,省力化蚕台5万套。  相似文献   

7.
蚕业是四川传统的优势产业,当前四川蚕业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环境,蚕茧生产正处于调整恢复阶段。一方面,加入世贸组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退耕还林政策及“东桑西移”发展战略,给四川蚕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一个新的历史性机遇;另一方面,宏观调控和资金扶持力度减弱,茧丝市场和价格大幅波动,管理体制和技术服务体系不适应,不仅影响到蚕业工作和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对蚕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也极为不利。优势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适应发展变化,理清思路,把握机遇,采取和落实相应政策与措施,促进四川蚕茧生产恢复与发展,是蚕业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业界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正> 《中国养蚕学》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编,组织全国有关部门的专家教授和科技工作者参加撰写、编审的150万字的大型学术著作,已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蚕业科学技术界的一项重要基本建设,为我国蚕业文献宝库又增添了一份宝贵财富。它对我国蚕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对我国蚕业生产与科技水平的提高,对我国蚕业科技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谢忠良 《四川蚕业》2000,28(4):52-53
<正> 四川人口众多,是典型的农业大省,也是我国重要的茧丝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栽桑养蚕始祖就出自于我省盐亭县。解放以来,我省蚕业生产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统计我省最高年分发放蚕种600万张,生产茧近300万担,蚕茧总量排在全国首位,为四川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几年随着国际丝绸市场持续疲软,以及我省行业自身原因的影响,蚕业生产出现了整  相似文献   

10.
蚕业恢复发展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蚕业生产是我市的一项传统优势产业,曾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出口创汇作出过显贡献。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及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全市蚕业生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蚕业生产逐年滑坡,面临巨大危机。2003年,全市桑树总量、蚕茧产量仅为5600万株、2.5万担(1担=50kg,下同),分别为历史最高年(1994年)的40%和30%。如何克服困难,恢复和振兴蚕桑丝绸业,  相似文献   

11.
<正> 近期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蚕业新书《中国蚕业区划》开始征订。该书是由中国蚕业区划协作研究组编著的16开本,70余万字。是我国第一部在蚕业资源、生产现状和蚕业区划等方面从宏观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著作。作者在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蚕业生产历史、现状、自然资源、生产结构、生态环境、社会条件、自然特点、生产经验、经  相似文献   

12.
<正> 四川蚕业历史悠久,4000多年前,蚕桑生产已成为劳动人民生产活动内容,“蜀国”即是西周时期以蚕头形定名的象征。1976年初成都市交通巷出土文物“蚕纹”铜戈,也是历史的见证。南方丝绸之路始于成都,经西昌、宜宾、至云南,再至缅甸、印度转阿富汗。比河西走廊丝绸之路要早200多年。民国时,曾有一段盛期,1931年产茧达71万余担,出口值达  相似文献   

13.
杜英武 《蚕学通讯》2007,27(1):47-49
1重庆蚕业的现状重庆养蚕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我市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骨干产业。在发展农村生产、扩大就业、出口创汇、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94年我市发种250万张,产茧51000t,蚕农茧款收入达到6.2亿元。蚕业生产规模仅次于江苏、浙江和四川,居全国第四位,是全国重点蚕业生产基地之一。自从1995年受国际茧丝绸市场疲软和国内经济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市蚕业生产逐渐萎缩。经过13年的发展,我市蚕业生产一直徘徊不前。2006年发种87万张,产茧26000t,蚕农茧款收入4.6亿元。蚕业生产规模从全国的第四位一直落到了第…  相似文献   

14.
<正> 成都市郊区农村经济,由于所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发展历史、社会影响等因素形成了不同于一般蚕区的经济特点。但成都自古农桑并重,蚕业生产和科学技术在历史上有过辉煌的成就,我市蚕业生产也跟全国、全省一样,几起几落。历史最高年1994年发种13.7万盒,1998年发种锐减至3.8万盒,生产规模始终在低水平徘徊。据全省蚕业统计资料公布:1996~1998年成都市三年平均出  相似文献   

15.
湖州市南浔区蚕桑生产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勤生 《中国蚕业》2004,25(1):45-46
1 蚕业生产现状 1.1 蚕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地位 南浔区是浙江省优质茧的主产区"辑里湖丝"的原产地,有着悠久的蚕文化历史.农民普遍具有较高的饲育水平,对新的蚕业技术有较强的认知和掌握运用的能力.90年代以前几乎是家家户户亦农亦蚕,本地流传着"吃饭靠种田,用钱靠养蚕"这样一种说法.1992年全区饲养50.7万张蚕种,产茧1.9万t,创历史最高,占全省的13.6%.  相似文献   

16.
<正> 四川省是全国最大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重点蚕丝产区,但是多年来与江苏、浙江、山东等省相比,由于规模分散,栽桑养蚕技术难于贯彻落实,造成桑树产叶量低,养蚕单产低,蚕茧质量差,蚕业基础不稳,严重制约了四川蚕业的发展。 四川省蚕业生产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取决于桑树基础建设水平的高低和生产优质蚕茧的技术水平,桑树基础不稳定,没有一定的规模,没有一的效益,将阻碍四川蚕业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国养蚕学》是一部系统论述蚕生物学知识及我国蚕业科技最新成就的理论著作,全书147.2万字,分8篇47章。内容包括中国蚕业科技发展的历史、现状与前景;蚕业资源与地理分布;蚕遗传进化、形态发生、生理生态与生化;蚕品种资源、品种改良、良种繁育与蚕种保护;催青养蚕,蚕病防治,蚕茧收烘与茧丝工艺,柞蚕、蓖麻蚕茧生产与其他吐丝昆虫资源利用;蚕业经营管理与副产物综合利用,等  相似文献   

18.
成都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全省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和区域性经济中心。我市郊区农村经济由于所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形成了不同于一般蚕区的经济特点。但成都自古农桑并重,蚕业生产和科学技术在成都蚕业历史上有过辉煌的成就!我市蚕业生产也跟全国,全省一样,几起几落。历史最高年1994年发种13.7万盒,1998年发种锐减至3.8万盒,生产始终在低水平徘徊。据省蚕业统计资料公布:1996-1998年成都市三年平均出库蚕种所占份额仅占全省的 0.81%,是典型的蚕业次产区。 …  相似文献   

19.
<正> 【本刊讯】为了进一步办好《四川蚕业》科技期刊,提高刊物质量,使蚕业科学技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为生产、科研、教学服务。为此,四川省蚕学会《四川蚕业》编委会于1991年9月17~18日召开了《四川蚕业》编辑、发行工作座谈会,邀请了部份地、市、县主管  相似文献   

20.
<正>蚕业是四川的传统优势产业,蚕业资源十分丰富,每年约有200万吨桑枝,40余万吨干蚕粪,2万多吨干蚕蛹,以及大量的蚕蛾、蚕卵、桑果、削口茧、废丝等。充分整合四川丰富的蚕业资源,对其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既可增加蚕农收入,提高蚕农的栽桑养蚕积极性,又能提升行业的整体效益,促进我省蚕桑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