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在我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多样化的茶事词汇,而随着这些茶事词汇的发展,其含义逐渐突破了茶事领域的限制,并逐渐向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进行延伸与渗透。本文在对茶事词汇的表现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茶事词汇在汉语言中的渗透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茶画作为中国绘画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描绘茶事活动最为生动的艺术形式,而宋代作为我国文化艺术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也是茶画蓬勃发展的时期。针对茶画的研究对于深刻理解宋代文化内涵及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茶画渊源及其流变出发,介绍了宋代两种主要茶画品鉴形式,并进一步探讨了宋代茶画特色,希望对系统研究宋代茶画艺术、理解宋代文化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茶氟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茶氟具有防龋齿的保健作用,而过多摄入茶氟又会导致氟骨症,甚至引起地氟病流行。为了趋利避害,有必要综合相关研究成果,设专题对茶氟进行全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超微茶粉利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是一种令人喜爱的健康饮料,将茶叶作为一种食品资源的利用更是引起人们广泛兴趣,添加茶汁的冰淇淋、面包、蛋糕、月饼已相继开发,为了更为有效地利用茶叶,产生了超微茶粉并开始了在食品加工中的利用研究,然而添加茶粉的食品至今在市场上仍难觅其踪,我们想除了促销宣传因素外,茶粉利用的本身尚有很多问题,本文将试加探讨。1 超微茶粉的物性为了适应茶叶加工的需要对传统茶叶的物性如电特性、磁特性、光特性、形状、粒度等有过系统研究,而现在对超微茶粉的物性研究却几乎没有人涉及,这样茶粉在食品中的利用就有很大的盲目性,根本不知道哪…  相似文献   

5.
马彩霞 《福建茶叶》2016,(10):326-327
茶画是我们对古代绘画体系描绘茶事活动的绘画作品的总称。在中国历史中,宋代是陶瓷烧造业的兴盛时期,相伴而来的就是点茶与斗茶文化的普及,不仅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还推动了茶画向着更高层次的升华。宋人待人接客都离不开茶,形成了系统的、具有民族艺术特色的茶画。基于此,本文的研究中首先分析了宋代茶画发展的大背景,并对同时代的茶画进行了分类分析与研究,旨在对宋代茶画艺术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当之无愧的茶文化发祥地,在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英国茶文化的起源时间虽然较短,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变化,形成了具有浓郁英式特色的茶文化,在很多地区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被很多年轻人所喜爱。本文对比了中式茶和英式茶发展历史,探究了茶文化的发展规律。通过中英不同文化视角,分析了中式茶和英式茶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交际活动等多个因素,总结了中式茶和英式茶的深层内涵,以期对中英茶文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液态饮料茶混浊沉淀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液态饮料茶是以茶水萃取液配制而成的,它是当今世界上较为风行的一种天然保健饮料。目前我国生产的这类饮料茶,不少产品尚存在保存期内易产生混浊沉淀的问题,影响了其商品价值。因此,探讨饮料茶产生混浊沉淀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是当前液态饮料茶生产上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根据试验探讨的结果,对此问题作一讨论。一、产生混浊沉淀的原因液态饮料茶在保存期内产生混浊沉淀,可分为生物现象和非生物现象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茶世界》2010,(10)
丹桂正飘香,金穗恰黄熟。10月11日,湄江河畔火焰山,天下第一壶茶文化主题公园,正式开门迎客,这是西部茶海中以茶文化为主题兴建的AAAA级旅游景点。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一壶静心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一壶静心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由遵义老村长集团投入巨资,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标准倾力打造。整个公园,由天下第一壶、天壶茶廊、水上乐园、茶文化广场及茶文化古道五部分组成。其  相似文献   

9.
据《宋史》等相关史料研究,宋代末茶的主流是水磨茶,即利用水力驱动磨盘磨出来的末茶,而茶臼、茶碾、茶磨等小玩意儿只不过是上流社会的茶道工具而已.宋代水磨茶曾一度被朝廷所垄断,规模很大,并制订有专门的水磨茶法,设置有专门主管水磨茶事务的提举京城茶场所.宋代名画《闸口盘车图》应该就是当时官营水磨茶场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0.
茶画是我国茶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通过绘画的形式将我国茶文化中所包含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以及茶墨渊源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在我们欣赏茶画时,不仅感受到作品的艺术美感,也能够受到文化的陶冶。茶画古来有之,林晓丹先生是我国现代茶画的代表人之一,他凭借自己对茶文化的了解以及绘画的研究,创作出了非常多风格强烈的作品。本文就通过我国茶文化的产生以及茶画的发展历史,来探索林晓丹先生茶画的艺术美和文化美。  相似文献   

11.
一、茶叶切断的要求与性能:茶叶制造中,为适合成品茶的规格,有的在初制过程把青叶切碎,如红碎茶;有的在精制过程把祖大的茶叶切碎,如珠茶。这是一种破碎性作业,工艺要求既要切断变小成条(或成粒),又要避免产生片末碎茶。不适当的切碎机,都要产生大量的片末,在经济上造成极大损失。为了切碎后片末少,提取高级茶,减少低级茶,有改进的必要。我国精制茶厂目前应用的切茶机种类很多,  相似文献   

12.
茶贸易自古有之,但是,不同阶段的茶贸易发展状态,却是截然不同的,在民国时期,皖西茶贸易甚至开始走向衰败,而从现阶段的茶贸易分析来看,可以发现民国皖西茶贸易的衰败是必然的,主要原因在于茶的特色和销售的方式存在局限,很难与其他地域的茶形成较大的竞争力。本文主要研究了民国皖西茶贸易衰败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hypulina Wehrli)是我国主要的茶树害虫,夏秋季常在一些茶区暴发成灾,不仅造成茶叶减产,对茶叶品质及树势都有较严重的影响。茶尺蠖天敌的种类很多,有茶尺蠖绒茧蜂(Apanteles sp.)、单白绵绒茧蜂(Apanteles sp.)、茶尺蠖寄生蝇(Drino sp.)、斜纹猫蛛(Oxyopes sertafus L.)及线虫、蚂蚁、鸟、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寄生真菌等。其中  相似文献   

14.
陈云飞 《茶叶》2009,35(2):114-119
西湖是中国茶禅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见证了中国茶文化与禅文化同时兴于唐盛于宋这一重要历史环节。龙井茶的发展史是中国茶禅文化有序传承的重要例证。唐宋时期文人士大夫与僧侣和在西湖的茶禅活动对中国茶禅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先行地位,他们以茶、禅、诗为内容的交往活动正是“茶禅一味”思想的美学实践,他们创造的茶禅文化美学、茶禅思想境界对后世及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茶禅文化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晶  郭菲 《福建茶叶》2016,(5):301-302
自茶叶流传至欧洲后,其对西方人的生活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从贵族到平民,无一不热爱饮茶。茶的魅力是多元化的,因其而产生的各种茶文化也成为人们时常谈论的话题。茶在英语中多有体现,本文主要从语言与文化传播的视角中入手,首先阐述了茶元素在西方语言中的发展与体现,然后探讨了英语中的茶元素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茶文化发于神农,兴于唐,盛于宋,而到了元代,茶早已普及到了千家万户。在华夏土地上发展、传承了4700多年,其思想内涵与文化精髓,早已深深植入了炎华子孙的血液、思维中。而在唐宋两代,茶文化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经过这个时期,元代的茶文化已经相当成熟,在大量的元曲中,都能够窥探到中国茶文化与当时人民的茶事生活。元代茶曲是中国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其创作与当时人们的茶事生活,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发展,必然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露 《福建茶叶》2016,(7):325-326
中国的茶道是世界茶道的鼻祖,而日本的茶道也主要源于中国,但是在日本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下,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性文化,与日本人的生活有十分密切的联系。随着世界茶文化的不断发展,日本在传承中国茶文化中精华部分的同时,也在其中融入了新的创新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日语中的"茶"字,从茶名、茶与人的交互以及茶的谚语方面对日语中的"茶"字表达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石门,拥有湖南屋脊“壶瓶山”,全县峰峦逶旖,终年云雾氤氲,气候独特,最适宜茶树生长,自古就产名茶。从武陵山到夹山、壶瓶山,几乎山山都有上好的茶。位于夹山西北麓的八坪,就是古代贡品牛柢茶原产地,其茶叶质地优异,跻身于唐宋八大贡茶之列。北宋蔡襄于皇祜年间著述的《茶录》一书中,便有“石门产牛柢茶,为贡品”的记载。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中则较为详细地写道:“牛柢茶早在宋代已被列为贡品。元明以来,每年茶季前,朝廷都要派员到牛柢茶产地监督采制,制后全部运至京城”。  相似文献   

19.
产生碎末茶多,这是眉茶精制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並且近年来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据1963年华东地区十一个眉茶精制厂在杭州茶厂的测定结果,精制过程中产生的12孔底下段茶占15%左右,而目前有的精制厂碎末茶所占的比重已超过30%,有的高达40%(包括秀眉、茶芯、三角片、茶末等)。  相似文献   

20.
茶录丛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宋名臣蔡襄所著的《茶录》,是研究宋代茶史极有价值的茶书,也是继陆羽《茶经》以后最有影响的茶书。本文就蔡襄修订《茶录》的起因、《茶录》的书法艺术、《茶录》墨迹流传诸方面作个介绍,以图能对《茶录》有个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