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永泰藤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 ,保护区内旅游景观资源十分丰富。分析了旅游景观资源的组成及其特点 ,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及生态旅游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同时对本区在生态旅游开发中旅游、自然保护、扶贫与环境教育功能的发挥情况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竹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结晶,历经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发展云南少数民族竹文化旅游产业,符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要求,也是建设我国西南桥头堡的重要举措,对于弘扬和发展、传承与保护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和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大意义。文章分析了云南少数民族竹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在产业发展中应注重开发与保护相统一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苏年 《绿色科技》2019,(7):253-256
指出了平安壮族在与自然长期的相处中,发挥了惊人的智慧创造出独特的生态文化。然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过于强调表面景观的开发及利益的驱使,忽视了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保护,从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在保护自然与传承壮族生态文化的前提下,探索了新平安壮寨全域旅游新思维、管理模式、营销渠道及服务体系,提出了壮族生态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策略,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4.
于曙明 《贵州林业科技》2007,35(2):23-25,33
旅游开发是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一些保护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生态思想和景观保护意识,造成了景观资源的退化和对保护对象的破坏。在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管理中,导入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并加强景观生态管理,能够促进自然保护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达到自然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然保护区旅游解说系统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生态旅游近年来的迅速发展,保护区内独特的以及丰富的物种资源成为旅游者青睐的对象。然而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自然保护区又面临着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解说系统是旅游目的地诸要素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旅游目的地的教育功能、服务功能、使用功能得以发挥的必要基础。鉴于此,为了更好地亲近自然、学习自然、保护自然,平衡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关系,建设一套完整的自然保护区旅游解说系统,起着关键性作用。该文通过研究和分析大量有关国内自然保护区旅游解说系统研究进展的文献,得出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解说系统研究进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发现,为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解说系统模式的创建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旅游管理是自然保护地管理的重要内容,适宜的治理模式是自然保护地实现生态保护、社区发展和旅游利用多重管理目标的社会条件。文中在分析自然保护地治理统计数据和自然保护地旅游治理案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全球自然保护地治理及其旅游治理模式,总结模式选择的特征,并提出我国模式探索的建议。研究认为,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地旅游治理应以政府治理为主,分类、分区域探索多样化的治理模式,因时、因地拓展多主体参与治理,旨在为提高我国自然保护地旅游管理效率、创新自然保护地多元治理提供借鉴,进而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主体行为优化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然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后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问题一直是当前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尝试构建了旅游资源开发商、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诸多公众角色的相关利益主体图谱,分析了各个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及行为特征,讨论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主体的行为优化体系与保障对策。还强调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优化旅游资源开发商的自觉规范行为和政府的有效监管及服务行为,就需要依靠并优化社会公众有效的监督行为。而这些对策将成为实现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均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环巢湖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为环巢湖区域旅游综合性的开发建设奠定了充分的文化基础。提出了互联网+时代的环巢湖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探讨了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及推动措施,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皇藏峪风景区自然环境的现状,从景区保护、环境开发、饮食文化、民俗特色、森林旅游等方面就景区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二者之间探讨了最佳平衡点,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浅谈日本的自然公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晖 《四川林勘设计》2002,(4):42-46,50
森林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业产业开发的重要内容,是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开发的重要形式,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作者在介绍日本自然公园的基础上,对日本自然公园与我国森林公园,在公园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封闭性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汶川县三江镇社区青少年学生自然教育活动后各项能力提升的满意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参加自然教育的活动次数和活动目的对孩子们学习、观察、动手、团队协作和社会交际能力提升的影响最为显著,自然教育能够显著地提升孩子们对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的认知度。不足之处在于,当前卧龙自然保护区以“三江学堂”作为载体所开展的公益性自然教育活动,偏向的年龄段较为单一。提出了“三江学堂”今后在开发一系列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具有本地特色的公益性自然教育课程的同时,要注重培养自然导师的个人素养和责任担当,保证自然教育在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地推进保护区和社区地长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地位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地位及其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了该自然保护区的保护重点、生物资源恢复措施及其保护对策,从而进一步阐明了全面保护该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恢复森林生态系统,拯救濒临灭绝的生物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珠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地位及其保护重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珠江源自然保护区地处滇东高原曲靖市的沾益县和宣威市境内 ,总面积为 2 30 4 5 9hm2 ,由于历史上开发较早 ,导致环境恶化 ,生态脆弱 ,湿地遭到严重破坏 ,因此要对珠江源生态环境实施全方位多角度保护 ,其保护重点为 :自然遗迹 ;喀斯特湿地系统 ;森林植被 ;生物物种等。建议今后对保护重点实施分类管理 ,并尽快建立管理机构 ,强化管理措施 ,理顺条块关系。  相似文献   

14.
由于沾益海峰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特殊,使保护区形成了高原和峡谷两大部分,造就了山地、湿地、天坑、洞穴、七彩峡谷等生态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喀斯特旅游资源。文章对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评价,认为其旅游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区位优势较为显著。提出了旅游接待区、喀斯特地区景观游、露营康乐游、科普探险游、七彩峡谷漂流、民俗风情游等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相似文献   

15.
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是对自然保护区实施保护、管理、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础。将传统的生态环境调查方法和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对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山高坡陡、地形破碎、抗蚀能力差,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矛盾突出,人为干扰在增大;全球气候变化也将对其产生不确定性影响。针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现状,今后应紧紧围绕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发展需要,继续完善生态环境研究体系,指导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积极开展社区共建,建立社区与自然保护区之间新型的和谐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茉莉科植物资源的调查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武夷山的自然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药用、材用、树脂资源、油脂资源、蜜源、园林应用等方面探讨了武夷山野茉莉科植物资源的利用方向和前景,以期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岩泉自然保护区自然条件及蝶类资源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蝶类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四川麻咪泽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天然林资源、珍稀野生动物及其生态环境为保护对象,特别以大熊猫为特保对象,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本文重点使用SWOT分析法对麻咪泽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该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保护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9.
对20种主要优势树种的生态位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组成习水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的20个优势树种中,18个生态位宽度指数较大,说明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且能较好地利用环境资源,是构成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的优势树种。保护区的生态位重叠普遍较高,但它们之间的竞争为利用性竞争,从而形成保护区较稳定的森林群落。建议保护区根据植物生态位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方法促进天然林树种的恢复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根据河南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和宣教支撑、基础设施的现状,对保护区结构、布局和保护管理能力进行分析,采用空缺分析方法,确定了全省国家级保护区系统的物种保护空缺,最后提出了生态系统保护体系、重点物种保护体系、空缺物种保护体系和保护区能力建设等保护区体系的建设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