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磁山遗址的原始农业遗存及其相关的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是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较早期的遗址。1976年至1978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邯郸市文物保管所等单位进行了发掘,分为三个发掘区,揭露面积2579平方米。发现了房址、灰坑、沟壕等遗迹,出土了富于特征的大平底筒形盂、倒靴状支架、三足钵、深腹罐、长颈壶、平底钵、圈足罐等陶器以及石磨盘、石磨棒等各种石器和骨器,表现了这一文化遗存的年代较早,面貌独特,它与河南中部发现的裴李岗遗址共同被称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新发现。  相似文献   

2.
高坎垄遗址位于“五溪”腹地,即沅水中游左岸、(氵舞)水下游的一个山谷盆地。一九八三年文物调查时发现,一九八四年冬,湖南省博物馆和怀化地区文物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发掘面积约500平方米,出土成人墓葬四十九座,瓮棺葬二座,出土文化遗物主要有生产工具。石器有斧、凿、刀、铲、纺轮,还有陶纺轮。生活用具多为实用器,有罐、钵、碗、簋、豆、杯、瓮等。器形较大,轮制,多为黑皮陶系,有的饰有凸、凹弦纹。另有少量的彩陶器皿。此外有玉璜、玉铲、玉镯、石璜等。从出土的文化遗物的种类和特征分析,初步认定  相似文献   

3.
位于关中盆地西部的宝鸡地区,地下文物极其丰富,北至湃陇山脉、南到秦岭山梁、西到渭河口岸,东到漆水河边,无处不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经过正式试掘和发掘的有宝鸡北首岭、岐山双庵,风翔大辛村等遗址。在这里,主要依据发掘所得资料,简述一下宝鸡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考古的概况。  相似文献   

4.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建国三十多年来,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山东地区大量的古代文化遗存被揭露,特别是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成绩尤为突出,经过科学发掘的遗址有四十余处,在这些遗址的发掘中,不但出土有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存,如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而且获得了大批动物遗骸。这些动物遗骸的出土,反映了当时居民生产、生活的一个侧面,能帮助我们了解、恢复某些历史现象。尤其是家猪遗骨的出土,为我们深入探讨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以养猪为主的家畜饲养业,提供了重  相似文献   

5.
玉溪遗址是重庆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堆积深厚,发现遗物丰富,为研究该遗址古居民的生业模式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本文结合动植物遗存和古环境研究成果,综合生活、生产器物分析和遗址资源域分析方法,对玉溪文化时期古居民的生业模式进行了初步讨论。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的玉溪古居民生活以采集和渔猎为主,辅以简单的农业种植和家畜饲养,就近制作石器、陶器和骨器等日常生活、生产用器,对频发的长江洪水有着规律性的认识;依靠遗址周边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玉溪文化古居民在此生活了千年之久。  相似文献   

6.
从出土文物看浙江省的原始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浙江省不仅是我国农业发展最早的省份之一,也是世界较早的农业发祥地区之一。近三十多年来,浙江省境内发现的原始农业文化遗址多达百处以上,其中,如良渚文化遗址、马家浜文化遗址和河姆渡文化遗址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存。余姚县罗江公社河姆大队先后发现了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把浙江省农业历  相似文献   

7.
马家浜文化──东方文明的曙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家浜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时代距今6(M年一7000多年前。典型器物有腰檐釜、牛鼻耳罐、喇叭形圈足豆、圆锥足鼎;普遍种植水稻,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已发明纺织技术;普遍制作玉、玉磺等玉器;平地建筑木架结构房屋;公共墓地普遍实行单人俯身葬。一、釜文化与尖底瓶文化在马家洪文化的典型器物中,腰檐釜最具代表性,数量最多。马家洪文化的腰檐釜为深腹圜底,体形较大,造型美观,制作精致。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不仅仅是马家洪文化制作和使用釜,有许多文化普遍制作和使用深腹釜。山东地区的后…  相似文献   

8.
江西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截至目前为止,仅是万年县仙人洞洞穴遗址一处。根据两次对仙人洞遗址发掘所得资料,我们曾判定它的上、下层文化是属于江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种文化类型,而它与江西其它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之间,由于目前工作上的缘故,现在看来,还是有一段缺环的,因而是不相衔接的;从仙人洞出土的各种文化遗物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看,它的经济形态,是以渔猎和采集为主的,两次发掘,还没有发现表明其已产生了原始农业的明显迹象。但目前对仙人洞洞穴遗址的看法,除了有的仍然坚持认为它不可能太早而外,还有下列几种看法是值得提出来商讨的。  相似文献   

9.
甘青地区彩陶的种类、造型、纹饰不仅受原始宗教、祖先崇拜、审美意识、制陶技艺等因素的影响,还与经济结构特征有着的密切联系,折射了气候敏感区、生态脆弱区独特的生态环境。距今8000~6000年,甘青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生态环境优越,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农业为辅,因而陶器种类少,以适应半流动生活的圜底器为多,且鱼纹盛行。距今6000-4000年,气候尽管出现冷暖干湿波动,但整体上温暖湿润,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陶器种类随之增加,陶器器形以反映定居生活的平底器为主,农作物纹饰的出现或描摹雷声、闪电、云气和波涛纹饰的盛行,表达了先民对风调雨顺和农业丰收的希望。距今4000年以后数百年间,气候寒冷干旱,由农业经济向半农半牧或畜牧经济演变,为适应以养羊为主业的流动生活,陶器种类大大减少,造型以便于携带的双耳罐为主,并盛行羊角纹、鹿纹等。  相似文献   

10.
大溪文化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一九五八年首次发现于四川省巫山县大溪而得名。此后,又在湖北的西南部地区陆续发现这一文化遗存。经过科学发掘的遗址主要有宜都红花套、松滋桂花树、江陵毛家山、蔡家台、枝江关庙山、宜昌中堡岛、清水滩等。根据发现,大溪文化主要分布在川东、鄂西的长江沿岸。大溪文化是以农业为主兼渔猎,具有地方特色的一支远古文化。有着悠久的农业发展史。有关农业发展情况。可从以下几方面得知。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敖汉热水汤遗址浮选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水汤遗址是一处夏家店上层文化典型遗址。2016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敖汉旗博物馆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过程中,采用针对性采样法对热水汤遗址进行了采样,在实验室种属鉴定过程中,发现了包括以粟、黍为代表的农作物和狗尾草、胡枝子、猪毛菜、藜等为主的其他植物种子。这些植物遗存的发现,对我们探究热水汤先民的生业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从1960年—1965年,笔者曾参加过丹江口水库鄂西北郧县青龙泉新石器时代遗址等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发现很多遗迹遗物。之后,又通过调查发掘郧、均两县的材料整理与研究,使自己对鄂西北新石器时代各种文化的农业,有一个概括的认识。丹江口水库地跨豫西南的淅川县和鄂西北的郧县和均县,位于汉江上游秦岭南坡的山地上。从自然地理局部而言,这三县紧挨在一起,山峦起伏,峰回路转,森林茂密,为了叙述方便起见,我们统称为鄂西北山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我国考古工作的发展,在中原地区发现一种与仰韶文化性质不同,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这种遗存因最初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故被命名为裴李岗文化。它的年代据碳~(-14)测定,为公元前5495—4905年。目前经过发掘或试掘的遗址,有河南新裴李岗密县莪沟北岗、马良沟和巩县铁生沟等处。从发掘的情况来看,当时的村落规模不很大,一般只有七、八千至一万平方米左右,大一点的约两万平方米,但为数不多。这些村落都靠近河流,不过与现代河床的距离相当高。如裴李岗遗址高出双洎河约25米,莪沟北岗遗址高出洧水约70米。这是因为年代久远河床被侵蚀而逐渐下降所致。当初人们居住在这里时是没有这么高的,否则取水就太不方便了。  相似文献   

14.
在青海新石器时代,有与中原地区几乎同样发达的农业经济,如在目前已被大量发现的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时期)和齐家文化遗存中,都表现出了比较发达的农业经济因素。比马家窑文化时代稍早的,在青海东部地区尚有仰韶文化晚期的文化遗存,从中亦可看出比较发达的农业经济因素。我们说青海地区新石器时期的农业经济比较发达,是因为在这一时期的遗存中不仅发现了为数不少的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而且在柳湾马厂期的墓葬中还发现了将粮食盛放于粗陶瓮内用于随葬的习俗。这种习俗的出现,似乎可以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而且,直到齐家文化时期这种农业经济发达的趋势并未减弱。此外,农业经济的发达还可以从陶器的大量制做中得到反映。如柳湾墓地,马厂时期的人们把彩陶看成财富的标  相似文献   

15.
陶质酒器作为仰韶文化中一类重要的物质遗存,按器形可以分为:釜、灶、鼎、甑、盆、大口缸、滤酒器、瓮罐、尖底瓶、漏斗、盉、壶、杯、异形器;按功能可以分为:酿酒器、贮酒器、宴饮酒器;按性质可以分为:礼仪用器、非礼仪用器。陶质酒器的发展变化,反映出仰韶文化早期社会的饮酒礼仪尚处在萌芽期,饮酒行为简单朴素,反映了社会相对平等,阶层分化不明显;仰韶文化中、晚期社会发展趋于复杂化,并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仰韶文化社会中的饮酒礼仪初具雏形。  相似文献   

16.
青海原始农业考古概述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前,在青海地区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地点已不算少。从时代上说主要包括了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汉代及以后各时期。从已分出的文化类别来说,有庙底沟类型、石岭下类型、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齐家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诺木洪文化和以“唐汪式陶器”为代表的文化遗存。近些年来,有些同志提出在卡约文化中还可以分出“上孙类型”、“阿哈特拉类型”和“大华中庄类型”。由于各种原因,这些资料中的大部分还未能系统整理,本文仅就已经发表的资料对青海地区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农业生产的状况作一个大致的阐述,并就几个相关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以便于大家对青海地  相似文献   

17.
对宁家埠遗址2016年发掘区龙山文化、商末周初、东周、汉代和宋元时期土样的浮选,发现了4474粒炭化植物种子果实,包括粟、黍和大豆等农作物,黍亚科、藜科、豆科和菊科等非农作物的种子果实以及少量硬果壳核。量化分析表明,宁家埠遗址从龙山文化到东周时期延续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旱作农业传统,农作物以粟为主,到东周时期,农作物的比例明显上升,可能是随着铁制农具的使用,农业生产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各类野生植物遗存反映了居民对聚落周围野生植物的利用和聚落周围的生态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在中期(庙底沟类型时期)迅速向周边地区扩张,表现之一为具有代表性的陶器组合出现在许多同时期的遗址中,包括小口尖底瓶、小口平底瓶和漏斗。我们对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仰韶中期的这三种器物中的遗存进行了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其结果揭示了它们作为酿酒器具的功用,并可藉此复原目前所知经科学鉴定的中国最早的谷芽酒(距今5700-5300年前)的酿制过程,即以黍和薏苡为基本原料,辅以野生小麦族种子、栝楼根、山药及百合等,在尖底瓶和平底瓶中酿制而成。这些植物原料包括栽培和野生种类,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地区人群长期利用的食物资源。其中,黍在酿制谷芽酒中居于核心地位,对我们研究驯化黍的起源和传播有重要启示;薏苡作为普遍使用的酿酒原料,也有助于我们思考其驯化过程。结合以往的研究,谷芽酒应在仰韶文化人群的饮食和礼仪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一处大型中心聚落,杨官寨遗址的统治阶层很可能将组织酿酒和宴饮活动作为获取与维护权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