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记载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在永德地区1995年的季节变化情况。利用黑光灯和性诱剂诱捕成虫,利用田间调查得到幼期数据。报道了亚洲玉米螟各虫态发生与有效积温的关系。测定单条正弦曲线下的面积获得田间有效积温,而正弦曲线在10.35℃与32.0℃范围内拟合日最低温和日最高温而得。亚洲玉米螟各虫态的每周调查数据显示其发育进展符合在室内测定的各虫态对积温的要求。建立  相似文献   

2.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ealis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1987年,在武昌室内恒温26℃±0.5、相对湿度70%±5、日光照18小时的条件下,观察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ealis(Gueaee)卵粒的外表颜色及内部胚胎发育的变化。将胚胎发育期划分为四级,即:1.卵裂,胚盘及胚带形成,胚体开始分节期;2.附肢形成,胚体缩短期;3.背合,胚动期;4.继续背合,静止期。卵的整个历期为107±3小时。  相似文献   

3.
对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结构的确定、主要合成方法(碳链增长合成策略和碳链缩短合成策略)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单头饲养与群体饲养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亚洲玉米螟的生活习性,更好地在室内进行饲养,采用人工饲料,研究单头饲养与群体饲养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通过对亚洲玉米螟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及生殖力参数的比较,发现在供试条件下,其更适合于群体饲养。在群体饲养条件下,亚洲玉米螟的平均世代周期(41.98 d±1.76 d)和种群加倍时间(9.95 d±1.74 d)明显短于单头饲养,内禀增长率(0.07 d±0.01 d)也大于后者;而且化蛹率(71%)、羽化率(90%)及成活率(64%)也远大于单头饲养。  相似文献   

5.
我国研究亚洲玉米螟历史、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综述了中国亚洲玉米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以及近20年来在亚洲玉米螟人工饲养技术、优势种鉴定与分布、生物学和生态学、抗螟品种鉴定与利用、毒理和抗药性、天敌种类和应用、产量损失与经济阈值、预测预报和关键防治技术研究的现状和取得的进展,并提出了“十五”期间亚洲玉米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利用玉米螟微孢子虫侵染亚洲玉米螟4龄幼虫,对患病幼虫的各组织器官进行解剖和显微镜观察,并对病变组织进行石蜡切片,复染后光镜观察并拍照。结果表明玉米螟幼虫的马氏管、丝腺、涎腺、神经、消化管为易感组织,感染后期可在玉米螟气管管壁细胞、中肠外纵肌等组织中也能发现微孢子虫,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不能被感染的组织(细胞)有体壁的真皮细胞、体壁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并查明了上述各组织中微孢子虫的侵染顺序和细胞的病理学变化。  相似文献   

7.
甜玉米亚洲玉米螟化学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potter喷雾法对亚洲玉米螟进行了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和乐斯本对亚洲玉米螟的致死作用明显,处理72 h后致死率均超过90%;乐斯本·高效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的致死作用次之,致死率分别为87.8%、78.9%.田间药效试验结果与室内药剂筛选结果相吻合,以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和乐斯本的防效最好.大田防治示范试验进一步表明,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是防治甜玉米亚洲玉米螟的高效药剂.  相似文献   

8.
鳞翅目昆虫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而人工饲养是昆虫研究的基础,尤其是昆虫人工饲料配方的研发.文章以现有相关文献为依据,从人工饲养技术研究、人工饲料配方的研制方法、饲养环境和饲养操作优化等方面总结鳞翅目昆虫人工饲养技术研究进展,发现鳞翅目昆虫人工饲养技术及饲料配方已取得较大进展,但现行研究主要以提高饲养昆虫的存活率为目的,而忽略昆虫的生理性状.因此,建议在优化人工饲养技术的同时,需连续和定期评估人工饲养的种群与野生种群的性能差异,为科学研究提供大量高质量的实验虫源.  相似文献   

9.
对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结构的确定、主要合成方法(碳链增长合成策略和碳链缩短合成策略)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亚洲飞蝗的卵期发育情况,1~5龄幼虫的生长特点,生理特性,各时态持续时间,产卵量及越冬情况等生物学特性。同时根据其特性进行人工饲养,从中掌握亚洲飞蝗的发生规律,为亚洲飞蝗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甜高粱玉米螟虫害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甜高粱田内玉米螟进行了调查,并研究了不同药剂对其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甜高粱玉米螟以在1节内或钻过1节为害为主,且主要为害第6~8节。在成熟期,处理1和处理2的株高、生物产量和锤度均显著高于对照,透孔数显著低于对照;处理2的防治效果最好,增产率达18.77%。在天津甜高粱产区,可在心叶末期,用0.1%氯氟氰菊酯颗粒剂拌10倍细炉渣撒入心叶防治玉米螟。  相似文献   

12.
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的潜能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头雌蜂3d更换寄主卵、不更换寄主卵、更换寄主卵第1d喂蜜等方法,对供试赤眼蜂进行亚洲玉米螟卵的寄生潜能试验。结果表明:寄生亚洲玉米螟的优势赤眼蜂种依次为T.evanescens(广赤眼蜂)、T.ostriniae(玉米螟赤眼蜂)和T.dendrolimi(松毛虫赤眼蜂),而T.chilonis(螟黄赤眼蜂)、法国T.maidis、美国T.nubilale、古巴T.pinloi和T.preti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控制亚洲玉米螟的危害,减少农药的残留和污染,采用投射式杀虫灯加挂性诱剂、田间释放赤眼蜂和喷施Bt可湿性粉剂4项技术,分别在亚洲玉米螟一代区的越冬成虫羽化期、产卵期和初孵幼虫期设置三道防线,全程绿色防控亚洲玉米螟。结果表明:全程防控技术平均防效达91%以上,玉米挽回产量损失达20%以上,玉米增产达17%以上,投入产出比大于1∶20,应用亚洲玉米螟全程绿色防控技术能高效控制亚洲玉米螟的危害,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满足玉米生产的高标准需求。  相似文献   

14.
The corn borer is a world-wide agricultural pest. In this study, a high-efficiency RNAi method was explored to knock down the neuropeptide F(NPF) to determine if NPF regulates larval feeding in the Asian corn borer, Ostrinia furnacal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peaks of npf mRNA in both midgut and fat body are at 28 h of early 5th instar larvae. When NPF was knocked down either by feeding dsNPF-containing artificial diet or direct dsNPF injection into the 5th instar larvae, npf expression was effectively inhibited in the midgut. Larval feeding, body weight and development time were significantly impacted. In contrast, the expression of the npf receptors npfr1 and npfr2 in fat body of 5th instar larvae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dsNPF injection.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NPF can be effectively knocked down in O. furnacalis, and dsNPF by injection is an effective and fast way to silence npf expression. This study provides a critical basis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in mechanism of feeding regulation in O. furnacalis.  相似文献   

15.
亚洲玉米螟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亚洲玉米螟是玉米害虫中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害虫,随着各种防治方法的研究,生物防治已经成为有效控制亚洲玉米螟群体的重要措施。为了在玉米生产中有效利用生物防治方法,现介绍了国内外关于亚洲玉米螟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概况,主要对亚洲玉米螟的天敌昆虫、昆虫病原微生物、性诱剂和植物源物质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亚洲玉米螟生物防治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斯氏线虫对亚洲玉米螟种群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均匀设计和自然种群生命表方法,研究了斯氏线虫Steinemema feltiae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控制作用.通过试验得出了应用斯氏线虫在甜玉米地控制亚洲玉米螟的最佳施用剂量和施用次数组合,即施用剂量为1.0万条/株,施用次数为2次(心叶中期喷第1次,5d后喷第2次).  相似文献   

17.
几种无公害杀虫剂防治玉米螟药效试验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用5种无公害杀虫剂对玉米螟进行室内药剂筛选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除尽、1.8%爱福丁、虫瘟1号B型均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并指出药剂防治与生物防治结合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8℃,22℃,26℃和30℃4个处理,对5个种10个品系的赤眼蜂进行了亚洲玉米螟寄生潜能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温度并不是影响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的重要因子,其种间或同种不同品系间对寄生亚洲玉米螟的潜能存在很大差异,所以选择种及品系及利用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以普通玉米杂交组合N3030为对照,通过田间调查、盆栽接虫试验、室内饲养和组织切片,系统研究了转B t基因玉米杂交组合N3030B t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表现.结果表明,转B t基因玉米N3030B t上的虫孔率、百株幼虫数、百株隧道数和百株隧道长均极显著低于对照;1-3龄幼虫取食转B t基因玉米后1-2 d死亡,死亡率达90%以上;4龄以后死亡率为0,但其生长发育均受到一定的抑制;组织切片观察表明,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转B t基因玉米后,中肠肠壁细胞端部的微绒毛出现不同程度的溶解,大部分肠壁细胞排列松弛,细胞体缩短,细胞层变薄.该结果表明转B t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具有稳定的杀虫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三突花蛛对亚洲玉米螟二龄幼虫的捕食作用及寻找效应。结果表明,三突花蛛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捕食效应可拟合HollingⅡ型,拟合方程为Na=1.1359N/(1+0.09534N),日最大捕食量为64.35头;三突花蛛的寻找效应利用Hassell-Varley干扰模型拟合,得出E=0.4063P-0.5891,利用Bed-dington模型拟合获得E=0.4026/[1+0.2382(P-1)],表明寻找效应随三突花蛛自身密度的增大而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