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虹  周勤 《蚕业科学》2003,29(4):330-334
基于探明桑树主要害虫桑螟的天敌资源及其生物学特性 ,利用生物防治措施有效控制桑螟的危害 ,对浙江省主要蚕区的桑螟寄生蜂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鉴定出桑螟幼虫期寄生蜂 5种 ,为混腔室茧蜂、桑螟绒茧蜂、甲腹茧蜂、菲岛愈腹茧蜂和红胸齿腿姬蜂 ;蛹期寄生蜂 3种 ,为广黑点瘤姬蜂、广大腿小蜂和一种柄腹姬小蜂 ;另有重寄生蜂 3种。研究了幼虫期优势天敌混腔室茧蜂的生物学特性 :混腔室茧蜂寄生于 1- 4龄桑螟幼虫 ,平均寄生率5 0 5 4 % ;在实验室条件下 ,雌性茧蛹历期平均为 8 4d ,雄性为 7 6d ;取食蜂蜜的成蜂的平均寿命为 7 1d ;未交配雌蜂可行产生雄孤雌生殖  相似文献   

2.
寄生桑树害虫桑螟(Diaphania pyloalis)的混腔室茧蜂(Aulacococentrum confusum)为容性内寄生蜂,研究该寄生蜂对寄主桑螟生长发育及营养代谢的影响,可以为制定桑螟的生物防治策略提供基础依据。测定混腔室茧蜂寄生后不同时间点桑螟幼虫的体质量及血淋巴中总糖、海藻糖和蛋白质含量:相同发育时间内,被寄生与未被寄生的桑螟幼虫体质量无显著差异(P0.05);与被寄生1 d时桑螟幼虫血淋巴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相比,被寄生后5 d的桑螟幼虫血淋巴中总糖、海藻糖和蛋白质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但在相同发育时间内,未被寄生的健康桑螟与被寄生桑螟幼虫的血淋巴中上述营养物质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即营养物质含量变化主要受桑螟幼虫发育时间的影响。以上结果显示,混腔室茧蜂寄生对桑螟幼虫血淋巴中的主要营养物质含量无显著影响。基于容性内寄生蜂的特性及幼虫啮出后的取食行为,推测混腔室茧蜂是通过啮出后继续取食桑螟的身体组织而大量获取发育所需营养。  相似文献   

3.
《中国蜂业》2017,(2):16-19
为明确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触角外部形态及其感器的种类与分布,取刚羽化的大蜡螟雌、雄成虫各3头,用镊子取其完整触角,样品脱水处理后,利用扫描电镜对大蜡螟雌、雄成虫触角形态及感器的形态和分布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大蜡螟成虫触角呈线状,触角感器共有7种,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和叉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各有2种类型。大蜡螟雌、雄成虫之间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规律相似。本研究为深入了解大蜡螟的化学感受系统,揭示其嗅觉识别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肽聚糖识别蛋白(peptidoglycan recognition protein,PGRP)是生物免疫系统中的一种模式识别受体,但在寄主昆虫响应寄生蜂寄生时发挥的免疫功能目前仍鲜有报道.本文旨在探究桑螟(Glyphodes pyloalis Walker)在响应混腔室茧蜂(Aulaco-centrum confusum)寄生时GpPGRP发挥的免疫功能.本研究共鉴定得到3个短型GpPGRP编码基因,分别命名为GpPGRP-S1、GpPGRP-S2和GpPGRP-S3.GpPGRP-S1和GpPGRP-S2在雄性成虫阶段表达量最高,GpPGRP-S3在雌性成虫阶段表达量最高.与健康桑螟相比,3个GpPGRP的表达量在混腔室茧蜂寄生后的不同时间差异显著,且均在被寄生桑螟的血淋巴中上调表达.重组GpPGRP-S2蛋白显著提高健康桑螟血淋巴中酚氧化酶活性,表明桑螟GpPGRP可能通过增强血淋巴黑化反应响应混腔室茧蜂寄生.本研究为深入探究桑螟GpPGRP响应寄生蜂寄生时发挥的免疫功能提供了参考,为进一步揭示桑螟与寄生蜂之间的互作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与蜂业相关的主要寄生蜂有寄生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的斯氏蜜蜂茧蜂(Syntretomorpha szaboi Pap),以及寄生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的蜡螟绒茧蜂(Apanteles galleriae Wilkinson)和蜡螟洼头小蜂(Antrocephalus galleriae Subba Rao)[1]。2014年3月在山西省石楼县义牒镇中蜂场中发现蜡螟洼头小蜂。游兰韶报道曾在贵州仁怀县中蜂巢箱内发现有寄生大小蜡螟的蜡螟洼头小蜂。雌蜂成虫体长67 mm,体黑褐色,触角11节,胸部背面有粗刻点,小盾片长大于宽,并胸腹节短,腹部向端部邃渐收缩成锥形,长为胸部长的1.25倍(图1)。雄蜂与雌蜂相似,体长4.5 mm左右[2]。在养蜂生产中极易将蜡螟洼头小  相似文献   

6.
琥珀蚕(Antheraea assama)是一种珍贵的野蚕资源,研究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结构对阐明其嗅觉行为和识别机制有重要意义。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琥珀蚕成虫触角表面的结果表明:成虫的触角有4种感器,分别是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腔锥形感器较少;雌性与雄性成虫的触角外形、感器数量和种类都有明显的差异,雄蛾触角呈羽状且较宽,毛形感器Ⅰ和腔锥形感器仅分布于雄蛾的触角,而雌蛾触角呈栉齿状且较窄,毛形感器Ⅱ、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为雌、雄成虫所共有。琥珀蚕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总体较少(雄蛾有4种,雌蛾有3种),从雌、雄成虫触角毛形感器的分布差异初步推测,雄蛾特有的毛形感器Ⅰ具有探测性信息素化合物的功能,雌、雄成虫共有的毛形感器Ⅱ主要用于探测寄主植物化学信息。  相似文献   

7.
菲岛长距茧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菲岛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philip-pinensis Ashmead)又名菲长距茧蜂、菲岛赤茧蜂,属膜翅目,姬蜂总科,小茧蜂科,长距茧蜂亚科,长距茧蜂属,是寄生于桑螟幼虫体内的优势天敌。过去对菲岛长距茧蜂的研究很少,一直误认为是次要的天敌。我们通过1991~1992年的研究,发现菲岛长距茧蜂在我市一带是寄主桑螟幼虫的主要天敌。最高寄生率达77.4%。因此摸清其生物学特性,并提出保护措施,对综合防治桑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形态特征菲岛长距茧蜂雌成虫体长3.8mm 左右,头部黑色,触角暗褐色,胸部酱色,中胸背板红褐色。头胸有细密刻点,小盾片黑褐色,并胸腹节有网状刻纹,腹部第一节背板有横皱,第二节有纵皱。前皱翅痣为半月形,翅痣  相似文献   

8.
触角作为蜜蜂重要的感觉器官,在感受外界环境刺激、实现个体间信息交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华蜜蜂是我国本土蜂种,亦是一类经济昆虫。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中华蜜蜂工蜂与雄蜂触角及其表面感受器的形态和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蜂触角呈膝状,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工蜂柄节比雄蜂的修长,而雄蜂鞭节较工蜂的粗壮,且多一节。工蜂触角上有7种类型的感器,其中毛形感器分布最多,雄蜂触角上有6种感器,其中板形感器分布最多。在雄蜂触角上发现了一类新的感器为栓锥形感器。工蜂和雄蜂触角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形态和触角节数上,其感受器的种类、数量和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余虹  孙小峰 《蚕业科学》2005,31(1):26-30
对桑螟绒茧蜂(ApantelesheterusiaeWilkinson)搜索寄主利它素的存在部位、作用方式、热稳定性及其分离提取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刺激桑螟绒茧蜂搜索寄主的利它素存在于寄主幼虫、为害叶、粪便之中,热稳定性好,能被甲醇、二氯甲烷、氯仿所抽提。搜索寄主利它素的应用不仅可增强桑螟绒茧蜂的搜索活动,缩短寄生时间,还能够提高对寄主幼虫的寄生效能。  相似文献   

10.
利用扫描电镜对荔枝粗胫翠尺蛾雌雄虫触角上的感器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荔枝粗胫翠尺蛾雌虫触角丝状,雄虫触角羽状,分布有以下7种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刺形感器、毛形感器、芽孢形感器、耳形感器、指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芽孢形感器雄虫特有。描述了各种感器的形态特征和着生规律。  相似文献   

11.
菲岛长距茧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菲岛长距茧蜂各发育阶段的生物学特性调查和研究 ,发现菲岛长距茧蜂在苏州一带的自然寄生率在 2 0 9%~ 2 7 4 2 %之间 ,平均 11 5 9% ,是当地的次优势天敌种群。菲岛长距茧蜂产卵于桑螟的 1、2龄幼虫体内 ,直至桑螟幼虫老熟时才从其体内钻出 ,虽对当代桑螟的控制作用不大 ,但是可明显减少当代成虫的虫口基数 ,对控制下一代桑螟的发生和危害具有积极意义。成虫有孤雌生殖现象 ,雌成虫不经交配也能产卵繁殖后代 ,为天敌昆虫的大量繁殖和生物防治的实用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两种桑天牛卵寄生蜂触角感器超微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同属的桑天牛卵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和桑天牛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fukutai)的触角感器,对这两种寄生蜂触角感器的种类、形态、数量及分布进行了描述,并对雌雄两性触角之间的差异做了比较。结果发现,在两种寄生蜂的触角上着生着6种感器,分别为指形感器、板状感器、毛形感器、坛形感器、刺形感器、蒲姆氏鬃;两种桑天牛卵寄生蜂触角感器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模式在种间没有明显差异,但在种内雌雄个体间差异较为显著。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揭示桑天牛卵寄生蜂的寄生机制。  相似文献   

13.
桑螟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江苏省苏州市浒关和横泾等地的桑螟为研究对象 ,系统调查了桑螟全年 5个世代各龄幼虫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发生情况。 3年共收集到桑螟幼虫的寄生性天敌昆虫 14种 ,其中姬蜂 7种、茧蜂 3种、小蜂 3种、寄蝇 1种。在天敌寄生蜂中 ,桑螟绒茧蜂为当地的优势天敌种群 ,对桑螟的发生与为害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应加以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4.
张建强 《蚕桑通报》1992,23(4):34-36
桑螟绒茧蜂(Apanteles heterusiaeWilkinson)属膜翅目、姬蜂总科、茧蜂科、小腹茧蜂亚科、绒茧蜂属,系寄生于桑螟幼虫体内的优势天敌。被桑螟绒茧蜂寄生的桑螟幼虫,死于暴食期之前,故对减少当代桑螟的为害具有重要意义。桑螟是我国的主要桑树害  相似文献   

15.
桑螟(Glyphodes pyloalis Walker)是桑树重要害虫。桑螟有成虫取食现象,但是取食获得的水和糖分对于求偶、交配和繁殖的影响并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卵巢解剖、行为观察、性信息素滴度的分析,详细研究了喂食对桑螟存活、求偶、交配和繁殖的影响。桑螟羽化后雌蛾卵巢并未成熟,但可以当日交配,雌蛾平均交配次数为1.3次,雄蛾则为2.7次,雄蛾的交配次数显著高于雌蛾,交配间隔时间雌蛾长于雄蛾。饥饿不喂食桑螟成虫存活时间短(雌蛾3.47 d,雄蛾3.13 d)、交配次数少(0.53次)、产卵量低(21.3粒),卵孵化率低(82.2%)。喂食纯水的桑螟成虫存活时间显著增加(雌蛾6.72 d,雄蛾6.13 d),交配次数提高(1.0次),产卵量也显著增加(62.3粒),卵孵化率高(96.3%)。喂食糖水的桑螟成虫存活时间最长(雌蛾10.0 d,雄蛾9.59 d)、交配次数高(1.38次)、产卵量高(204.4粒)、卵孵化率高(92.8%)。由于寿命的极大差异,喂食糖水与纯水的雌蛾在交配次数、产卵量上都有显著差异,但在卵孵化率上无显著差异。饥饿情况下释放性信息素的雌蛾比率比较低,只有45.5%...  相似文献   

16.
桑螟(Glyphodes pyloalis)是桑树的主要害虫,严重危害各蚕桑主产区的桑叶产量。从桑螟触角转录组数据库中共鉴定出15个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这些基因均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与其他鳞翅目昆虫的GST基因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其中8个GST基因具有谷胱甘肽结合域。系统进化树显示这些GST基因分别归属于GST的6个亚类。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GpGST-D1在雌、雄成虫触角中高度特异性表达,推测可能参与桑螟触角中气味降解过程。GpGST-O1和GpGST-O2在雌成虫触角中的表达量高于其他组织,GpGST-D3在雌成虫腹部的表达量最高,但在触角中的表达量与雄成虫无显著差异。除GpGST-D3外,10个GpGST(GpGST-D2、GpGST-D4、GpGST-E1、GpGST-E2、GpGST-E3、GpGST-T1、GpGST-Z1、GpGST-S1、GpGST-S2、GpGST-S3)在桑螟成虫腹部的表达量也高于其他组织,但呈现出性别差异。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桑螟嗅觉感受行为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也为研发新型桑螟防治手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蜂蜂群中,国内迄今已报道存在三种寄生蜂,即中蜂窄腹寄蜂(原定名为中蜂绒茧蜂,学名待鉴定)、蜡螟绒茧蜂Apanteles sp(分类上属膜翅目姬蜂总科茧蜂科绒茧蜂属)、蜡螟大腿小蜂Brachymeria sp(分类上属膜翅目小蜂科大腿小蜂属)。前一种寄生在中蜂成蜂体内,是中蜂的敌害。后两种是蜡螟的寄生蜂,为蜡螟的天敌昆虫。  相似文献   

18.
张建强 《蚕业科学》1995,21(1):20-23
本文描述了长距茧蜂的形态特征,并研究了它的生物学特性,该蜂在重庆地区一年发生7—8代,以老熟幼虫在树隙、落叶、草丛中结茧越冬,可行孤雌生殖,成虫雌性多于雄性,该蜂寄生于桑螟幼龄幼虫、幼虫老熟时被寄生致死,平均寄生率达36%,为寄生于桑螟幼虫体内的优势天敌,该蜂对桑螟的寄生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跟随现象,桑园内人工繁蜂放蜂可提高其寄生率。  相似文献   

19.
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凹纹胡蜂、平唇原胡蜂和金环胡蜂三种胡蜂工蜂的触角形态和感器类型。胡蜂的触角分为梗节、柄节和鞭节三个部分,三种胡蜂工蜂触角的鞭节均有10节鞭小节。三种胡蜂触角均存在板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芽形感器、钟形感器和坛形感器等。三种胡蜂触角上存在相同类型的感器,但是相同类型的感器在不同胡蜂触角上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正> 桑毛虫绒茧蜂是杭嘉湖平原蚕区桑毛虫幼虫期的天敌优势种。它产卵于1~2龄桑毛虫体内,待寄主结茧后,绒茧蜂幼虫老熟,从寄主体内啮出,在寄主茧内虫体旁顺次排列作茧,结成茧团。寄主不化蛹而死亡。在本区自然寄生率全年三代平均为30.50%,是自然抑制桑毛虫的重要天敌因子。桑毛虫绒茧蜂年发生三代,与寄主桑毛虫年发生三代吻合。在本区桑园内,尚未发现其他寄主,以幼虫在桑毛虫幼虫体内越冬。一头雌蜂可寄生桑毛虫24头,最高54头,一条桑毛虫可育出绒茧蜂(全年三代平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