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蠋蝽对榆紫叶甲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紫叶甲Ambrostoma quadriimopressum Motschulsky是危害榆树Ulmus spp.的重要食叶害虫,通过室内外试验探讨蠋蝽Arma chinensis Fallou对榆紫叶甲的捕食能力。在室内,选择饥饿24 h的蠋蝽3,5龄若虫、成虫3个虫态,对10,20,30,40头共计4个密度的榆紫叶甲幼虫的捕食量测定,结果在不同的榆紫叶甲密度梯度下,蠋蝽的捕食量差异不显著;蠋蝽3,5龄若虫和成虫(各5头)对榆紫叶甲卵的捕食量分别为(9.54±3.39)粒、(50.69±25.96)粒和(50.98±21.37)粒,其中3龄若虫捕食量小于成虫和5龄若虫,差异显著。野外释放蠋蝽后榆紫叶甲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
榆绿毛萤叶甲Pyrrhalta aenescens是呼和浩特市危害园林植物较重的害虫之一,长期危害榆树Ulmus pumila。为有效控制其危害,提高呼和浩特市园林绿色防控技术水平,通过室内试验,研究蠋蝽对榆绿毛萤叶甲的捕食反应,功能反应数据用HollingⅡ方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蠋蝽2~5龄若虫及成虫对榆绿毛萤叶甲3龄幼虫和成虫的捕食模型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随着猎物密度增加,蠋蝽的捕食量逐渐增加,搜寻效应降低;蠋蝽5龄若虫控害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与评价大红瓢虫对竹秆红链蚧的捕食潜力,对大红瓢虫成虫捕食竹秆红链蚧1龄与2龄若虫以及雌成虫的功能反应、寻找与干扰效应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捕食率随着竹秆红链蚧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寻找效应随着竹秆红链蚧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自身密度对竹秆红链蚧的捕食存在干扰作用,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捕食率随着下降;大红瓢虫成虫对竹秆红链蚧的捕食作用还受两者间密度的制约,随着两者密度的增加,相互干扰作用越大,捕食率越低,其干扰反应模型符合Hassell模型;大红瓢虫成虫对竹秆红链蚧1龄与2龄若虫和雌成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85.3、134.3、71.6头;日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42.91、35.30、25.11头。大红瓢虫成虫对竹秆红链蚧具有较强的捕食作用,可在生物防治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团聚丽瓢虫Adalia conglomerate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以及对铁杉球蚜的捕食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团聚丽瓢虫1a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团聚丽瓢虫卵期、1、2、3、4龄、预蛹和蛹的发育历期平均分别是10d~15d,5d~11d,7d~11d,7d~11d,8d~16d,20d~30d,15d~18d。团聚丽瓢虫成虫和3龄幼虫可捕食所有龄期的铁杉球蚜,尤其喜欢捕食卵。捕食能力随着自身龄期增大而增大,成虫日最大捕食量最大,为344.8头。团聚丽瓢虫成虫和幼虫对铁杉球蚜卵的捕食效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成虫对铁杉球蚜的寻找效应用Hassel&Varley模型进行模拟,模型为E=0.4517P^0.5568,r^2=0.9859,表明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个体间的干扰越强,表现出对铁杉球蚜的捕食作用减小。  相似文献   

5.
七星瓢虫成虫对蠕须盾蚧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是毛竹害虫——蠕须盾蚧(Kuwanaspis vermiformis (Takahashi))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为科学评价七星瓢虫对蠕须盾蚧的捕食能力及利用价值,对七星瓢虫成虫对蠕须盾蚧1龄若虫、2龄若虫和雌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 Holling-域型圆盘方程,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应用 Holling-域型方程拟合七星瓢虫成虫对蠕须盾蚧1 龄与 2龄若虫和雌成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21.3、127.8、51.6头;应用 Holling-芋型方程拟合七星瓢虫成虫对蠕须盾蚧1 龄与 2龄若虫和雌成虫的日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40.43、37.78、23.51头.说明七星瓢虫成虫对蠕须盾蚧具有较强的捕食潜力,是控制蠕须盾蚧的重要天敌资源  相似文献   

6.
龟纹瓢虫对枸杞蚜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龟纹瓢虫是田间捕食枸杞蚜的天敌优势种之一.在室内对龟纹瓢虫对枸杞蚜的捕食作用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龟纹瓢虫成虫对枸杞蚜若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II型反应模型,拟合的圆盘方程为Na=0.716N/(1 0.0159N),其寻找效应随着枸杞蚜若蚜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龟纹瓢虫成虫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用Watt模型拟合为A=84.244P-0.4346,其捕食作用率与个体间相互干扰作用的关系用Hassell-Varley干扰反应模型拟合为E=0.9085P-0.3326.  相似文献   

7.
不同虫态蠋蝽对黄栌胫跳甲幼虫的室内捕食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天敌繁育室内研究蠋蝽Arma chinensis对黄栌胫跳甲Ophrida xanthospilota幼虫的捕食反应,功能反应试验数据用Holling方程分别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不同虫态蠋蝽的捕食量随黄栌胫跳甲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2~3龄蠋蝽若虫对跳甲1~3龄幼虫的捕食量高于对4~5龄幼虫的捕食量,4~5龄蠋蝽若虫和成虫对跳甲4~5龄幼虫的捕食量明显高于蠋蝽2~3龄若虫的捕食量。不同虫态蠋蝽捕食黄栌胫跳甲幼虫的圆盘方程能客观反映蠋蝽捕食量随黄栌胫跳甲密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各虫态蠋蝽对跳甲1~2龄幼虫的控制作用差异不大,但蠋蝽4~5龄若虫和成虫对跳甲4~5龄幼虫的控制作用较2~3龄若虫更强。此结果可为野外释放蠋蝽防治跳甲提供依据,跳甲低龄幼虫期可释放2~3龄蠋蝽若虫,跳甲幼虫龄期较大时以释放4~5龄蠋蝽若虫或成虫为最佳。  相似文献   

8.
榆紫叶甲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紫叶甲在吉林省西部1年发生1代。在系统调查其主要生活习性的基础上,采用杀虫胶环对其越冬成虫进行了防治,杀虫率可达98.0%以上;应用人工释放蝎蝽防治榆紫叶甲幼虫的防治效果可达60%-80%,并可在示范区形成较稳定的群落。  相似文献   

9.
榆紫叶甲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通辽地区榆紫叶甲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幼虫期为5龄。在15~20℃变温条件下,卵期为8天;在19-26℃变温条件下,幼虫期为18.5天。雌成虫在19~26℃变温条件下,1次产卵平均为19.46粒,1年可产卵678粒,卵的孵化率为98.06%。  相似文献   

10.
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是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i密竹链蚧Bambusaspis miliaris的一种主要天敌,该瓢虫成虫捕食密竹链蚧的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方程,其寻找效应随着密竹链蚧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用该方程计算可求出红点唇瓢虫成虫对密竹链蚧的日捕食上限:1龄若虫为107.1头,2龄若虫为80.7头,雌成虫为56.0头。红点唇瓢虫成虫对密竹链蚧的日最佳寻找密度:1龄若虫、2龄若虫与雌成虫分别为35.8、27.0、19.2头。这对生产上利用红点唇瓢虫成虫防治绿竹密竹链蚧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榆紫叶甲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榆紫叶甲的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进行了榆紫叶甲无公害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成虫羽化始盛期,树干上喷绿色威雷200倍液,杀虫率达97.1%;在越冬成虫上树取食始盛期,用溴氰菊酯制成毒笔,每株树涂2个药环,杀虫率达95.9%;在榆紫叶甲卵孵化盛期,利用3%高渗苯氧威、25%灭幼尿3号悬浮剂、1.8%阿维菌素、20%菊杀乳油1 000~1 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杀虫率均在92.4%以上。  相似文献   

12.
红点唇瓢虫的取食习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 Silvestri是多种蚧虫的天敌,在我国分布于23个省市。由于该虫觅食能力和繁殖能力较强,并能建立比较稳定的种群,其成虫及幼虫能捕食蚧虫的成虫、若虫与卵,对蚧虫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是影响蚧种群的重要因子,因此研究其取食习性及特点,对增加瓢虫种群数量,特别是对人工饲养瓢虫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虫害诱导的家榆挥发物对榆紫叶甲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态顶空采样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GC-MS)研究受榆紫叶甲成虫危害的家榆挥发物的变化情况,并利用触角电位和"Y"型嗅觉仪比较分析榆紫叶甲雌雄成虫对主要成分的触角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特点.结果表明:受榆紫叶甲成虫危害的家榆释放19种成分,其中顺-3-己烯醇、α-蒎烯、柠檬烯、顺-3-乙酸叶醇酯、芳樟醇、水杨酸甲酯、石竹烯、α-法尼烯和(E,E)-4,8,12-三甲基-1,3,7,11-十三碳四烯(TMTT)9种化合物与健康家榆相比有显著差异.除了TMTT,对其余8种化学标准品进行生测的结果表明:雌性成虫对顺-3-己烯醇、芳樟醇和α-法尼烯有较强的趋性反应,而雄性成虫对α-法尼烯和石竹烯的趋性反应较强.这可为应用引诱剂进行田间监测和控制榆紫叶甲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榆紫叶甲发生期测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历期预测法和有效积温预测法对榆紫叶甲初孵幼虫及成虫发生期进行了测报,预测结果与实查结果基本相符。还利用物候预测法对越冬出蛰的成虫活动盛期进行了测报。  相似文献   

15.
指出了在一定空间条件下,躅蝽2~5龄若虫和成虫对黄栌胫跳甲3龄幼虫的寻找效应随着龄期和自身密度的增加而不同,2龄躅蝽若虫对跳甲的平均捕食量4头/皿时最高,3~5龄躅蝽若虫均在2头/皿时最高,而成虫躅蝽对跳甲平均捕食量在1头/皿时为最高,此时各虫态对跳甲捕食的干扰效应最低,之后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各干扰模型中,经χ2检验,理论值和实测值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对中华草蛉与异色瓢虫的幼虫和成虫种间以及各虫态天敌昆虫共存情况下的竞争干扰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中华草蛉幼虫与异色瓢虫幼虫竞争干扰明显,在共同捕食时中华草蛉幼虫占优势,成虫间竞争干扰以异色瓢虫捕食蚜虫优势明显大于中华草蛉.2种天敌昆虫各虫态共同捕食蚜虫时高龄幼虫及成虫捕杀低龄幼虫竞争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室内测定后斑小瓢虫[Scymnus(Pullus)posticalis(Coleoptera:Coccinellidae)]对竹茎扁蚜[Pseudoregma bambusicola(Homoptera:Hormaphididae)]的最佳捕食密度、最大捕食量、干扰系数、瞬时攻击率、处理时间等参数,研究后斑小瓢虫对竹茎扁蚜的控害潜能,通过后斑小瓢虫生命表的测定,探明利用竹茎扁蚜饲养后斑小瓢虫的种群增长趋势,为开发利用后斑小瓢虫防治竹茎扁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温度(23±1)℃,相对湿度70%~73%条件下,采用塑料盒定时定量饲养观察方法测定后斑小瓢虫对竹茎扁蚜的捕食功能,测试后斑小瓢虫自身密度的干扰效应;使用DPS软件,分别用Holling-Ⅱ型、汪世泽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新模型和金开正捕食者-猎物功能反应统计模型等昆虫生态学方法进行拟合,分析后斑小瓢虫对竹茎扁蚜的最佳捕食密度、最大捕食量、干扰系数、瞬时攻击率、处理时间等参数,研究后斑小瓢虫对竹茎扁蚜种群的调节作用;通过在林间设置纱网笼罩饲养法测定后斑小瓢虫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后斑小瓢虫内禀增长力等种群数量特征。【结果】在实验室特定条件下,捕食功能反应测定得出后斑小瓢虫3龄幼虫和成虫对竹茎扁蚜平均日捕食量最大可达75头和81头,表明后斑小瓢虫3龄幼虫和成虫对竹茎扁蚜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后斑小瓢虫自身密度的干扰效应测定结果反映,后斑小瓢虫释放比例为1∶38.8时可以达到最大的控害效能;生命表参数测定结果表明,室内饲养雌成虫的存活率可以达到63%,经过1个世代种群可以增长85.3638倍,在试验温度范围内种群周限增长率(λ)均大于1,后斑小瓢虫在实验室内饲养的种群成几何级数增长。通过生命表参数比较和功能反应模型分析,表明后斑小瓢虫对竹茎扁蚜具有较强的取食及繁殖能力,对竹茎扁蚜种群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结论】用竹茎扁蚜饲养的后斑小瓢虫种群成几何级数增长;后斑小瓢虫对竹茎扁蚜具有较大的控害潜能。  相似文献   

18.
异色瓢虫对紫薇长斑蚜捕食及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紫薇长斑蚜Tinocallis kahawaluokalani的捕食能力,通过室内试验测定异色瓢虫成虫对紫薇长斑蚜的捕食功能。结果表明:异色瓢虫成虫对紫薇长斑蚜的捕食功能符合HollingⅡ反应模型,方程式为Na=0.987 5N/(1+0.005 43N),瞬时攻击率为0.987 5,处置时间为0.005 5 d;通过Hassell和Valley干扰模型拟合,得到捕食作用率E与猎物密度P的关系为E=0.542P-0.809,捕食常数为0.542,干扰系数为0.809;通过对Holling反应新模型进行拟合,方程式为Na=127.99exp(-61.55/N),最佳寻找密度为61.55头。田间试验表明释放异色瓢虫成虫能有效控制紫薇长斑蚜密度,其中瓢蚜比1:20和1:10的防治效果基本相同,而1:40的防治效果在短期内(7 d)不如1:20和1:10,但长期(28 d)防效趋于一致。从经济学和生态学的角度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9.
榆紫叶甲不同发育历期药剂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紫叶甲是近年来城市绿化树种榆树的重要害虫之一,并且发生危害日趋严重,已经对榆树生长造成巨大的影响。针对榆紫叶甲的3个主要发育历期进行药剂防治试验,试验得到一种作用效果较好的药剂(8%绿色威雷微胶囊剂),其在榆紫叶甲的各个发育历期中都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同时,对比不同历期的防治效果发现,幼虫期是防治榆紫叶甲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20.
梨圆蚧Quaraspiliotus perniciosus (Comst.)以为害果树为主,近年来发现严重为害杨树,在丹东地区主要为害家榆,被害株率75.8%。1年发生2代,以1龄固定若虫越冬,越冬代雌成虫5月中旬、第1代雌成虫7月中旬开始羽化,初产卵胚胎发育已经完成。梨圆蚧有3种捕食性、5种寄生性天敌。其中,黑背唇瓢虫4龄幼虫日均捕食蚧雌成虫81.3头;小蜂、蚜小蜂、四节蚜小蜂平均混合寄生率为3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