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杉棕天牛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杉棕天牛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措施研究叶伟军(国营泸县林场)曾重惠杨德敏(四川省森林病虫防治试验站)周祖基杨伟(四川农业大学在研究粗鞘双条杉天牛综合防治技术,剖查被粗鞘双条杉天牛危害后的杉木时,发现有杉棕天牛的羽化孔。粗鞘双条杉天牛危害后的杉木有的被致死,...  相似文献   

2.
粗鞘双条杉天牛危害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粗鞘双条杉天牛危害与环境的关系叶伟军(四川国营泸县林场)周祖基杨伟蔡贵兴(四川农业大学)曾垂惠杨德敏(四川省森林病虫防治试验站前言粗鞘双条杉天牛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对杉木的生产造成极大的威胁,为了研究有效控制该虫种的综合防治技术,在国营泸县林场开展了调...  相似文献   

3.
杉棕天牛在四川对杉木的危害特性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杉棕天牛在四川对杉木的危害特性及防治对策探讨杨伟周祖基(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叶伟军(四川省国营泸县林场)曾垂惠杨德敏(四川省森林病虫防治试验站在四川危害杉木的天牛有粗鞘双条杉天牛和杉棕天牛,据《中国森林昆虫》载,杉棕天牛主要危害3年~5年生幼林...  相似文献   

4.
粗鞘双条杉天牛生物学特性及其危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粗鞘双条杉天牛生物学特性及其危害研究杨德敏曾垂惠(四川省森林病虫防治试验站)叶伟军(国营泸县林场)周祖基杨伟(四川农业大学粗鞘双条杉天牛(SemanotussinoausterGressitt)是杉木林区的主要害虫,过去在长江以南各省杉木散生林区或混...  相似文献   

5.
施肥措施防治粗鞘双条杉天牛的作用及效益评价李才进(沪州市林业局)周祖基杨伟(四川农业大学)叶伟军邱宗海(国营泸县林场)曾垂惠杨德敏(四川省森林病虫防治试验站粗鞘双条杉天牛(SemanotussinoausterGressit)是我国南方杉木林区的一种...  相似文献   

6.
两种杉天牛的生态适应性及对其寄生蜂种群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川杉木林区的粗鞘双条杉天牛(SemanotussinoausterGresit)和杉棕天牛(CalidiumvilosulumFairmaire)及它们的寄生蜂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sichuanensisXiao)和两色刺足茧蜂(ZombrusbicolorEnderlein)的生态学特性的研究,阐述了两种天牛共存对寄生蜂种群的意义。提出在林间适当保留杉棕天牛这种典型的次期性害虫以滋养寄生蜂,提高对粗鞘双条杉天牛的自然抑制能力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川硬皮肿腿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膜翅目:肿腿蜂科)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周祖基  曾垂惠 《林业科学》1997,33(5):475-480
川硬皮肿腿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膜翅目:肿腿蜂科)周祖基,杨伟(四川农业大学雅安625014)曾垂惠,杨德敏,叶伟军(四川省森林病虫防治试验站永川632100)(四川省国营沪县林场沪县646100)关键词川硬皮肿腿蜂,生物学,粗鞘双条杉天牛,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粗鞘双条杉天牛幼虫体外寄生蜂双连斑头陡盾茧蜂的形态学、生物学、生态学、国内外分布。繁殖利用方法、寄主范围及对粗鞘双条杉天牛大面积的防治,该蜂寄生于粗鞘双条杉天牛上为其寄主的首次记录。人工释放后林间当代寄生率为70—80%左右,多年放蜂防治效果达90%左右。它具有寻找寄主能力强、扩散迅速、控制范围广等优点。比用化学农药呋喃丹省工、简便,效果比用呋喃丹约高出一倍,且费用只及1/8。  相似文献   

9.
双条杉天牛和粗鞘双条杉天牛的鉴别和分类地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粗鞘双条杉天牛Gressitt(1951)鉴定为双条杉天牛的一个亚种,本文作者从二者分布区域虽有重叠;但成虫外形,外生殖器和幼虫形态各异,寄主习性又各有不同,认为粗鞘双条杉天牛不应是亚种级,而应提升为种。  相似文献   

10.
粗鞘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 sinoauster Gressitt)是为害杉木最严重的蛀干害虫,是杉木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陡盾茧蜂(Ontsira sp.)是粗鞘双条杉天牛幼虫的一种体外寄生蜂,该蜂于1973年在信宜县大雾岭林场杉林内首先发现,从1974年起广东省林科所和广东省播扬林场等单位协作,对其生物学特性及繁殖和利用技术进行了研究,并用来防治粗鞘双条杉天牛取得了显著的放蜂效果。1974年播扬林场杉林的为害率和虫口密度分别为77.0%和4.65条/株,4,000多亩杉林经过几年分区释放陡盾茧蜂进行防治后,到1983年  相似文献   

11.
天牛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牛,为鞘翅目天牛科蛀干害虫,广泛分布在我国的大部分区域。我省常见危害严重的天牛有光肩星天牛、松墨天牛、桑天牛、云斑天牛、青杨天牛及粗鞘双条杉天牛等。天牛危害树木极为广泛,不仅危害松、柏、杉等针叶树种以及杨、柳、榆等常见树种,而且也危害桃、李、杏等果树。松墨天牛是松材线虫的传播媒介,成为我省乃至全国重点防治和监测对象。青杨天牛危害杨树,星天牛危害果树。因此,天牛的防治已成为全省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点。一、天牛从外观上易识别成虫具鞘翅,形体大小不一,3~7cm不等,色多黄、褐、黑色,少数品种具星斑光点,有节状触角、…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明在四川省泸县林场粗鞘双条杉天牛卵越冬成虫的死亡率为82.35%,各虫期死亡率为卵13.33%,初期幼虫55.38%,中、后期幼虫53.90%,蛹及越冬成虫很少死亡,致死因子包括寄主抗性、捕食性天敌昆虫、寄生性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种内竞争共5类13种。分析主要致死因子为杉木树脂、两色刺足茧蜂、川硬皮肿腿蜂、病原菌对粗鞘双条杉天牛种群的自然和抑制作用及防治中的应用前景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粗鞘双条杉天牛(Semanatus bifascia-tus sinoauster Gressitt)是杉木的蛀干害虫,防治难度较大。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采取营林措施对该虫的防治,效果甚为显著,而且具有节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林间定期查迹调查、人工饲养和林间定株解剖等方法,对皱鞘双条杉天牛自然种群数量动态规律的研究,组建了自然种群生命表,并采用排除控制指数法(EIPC)对其进行了关键因子和阶段的分析,结果表明:幼虫期是种群消长的关键阶段。为综合治理皱鞘双条杉天牛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粗鞘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eiatus sinoauster Gressitt)~(**)是我国南方杉木纯林中的毁灭性害虫。据调查10年生的杉木纯林一般危害株率达60%,断鞘枯死率达20—30%。关于对杉天牛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和防治办法,前人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总结了一套比较有效的防治方法,但由于杉树高大,面积太大,采用药物防治投工太多,生物防治成本太高,难于在生产中推广。我们于1980年至1981年分别在湖南汨罗县智丰混交林区和玉池人工纯林区设立了观测点,探测了森林生态环境的变异及林型的组成对杉天牛发生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林业部科技司于6月上旬在广东省林科所召开利用肿腿蜂防治粗鞘双条杉天牛、青杨天牛技术鉴定会。会议代表47人。会上由广东、山东省林科所承担课题的负责同志介绍天牛肿腿蜂(Scleroderma sp.)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概况。与会代表经过认真地讨论,一致认为广东、山东对天牛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聚集度指标,频次比较及回归分析方法对粗鞘双条杉天牛在杉木人工要的为害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粗鞘双条杉天牛在人工杉木林中为害分布属受密度制的聚集型分布, 临界密度为mo=2.5961株样方;受害株的分布以植株群为基本单元,其形成是由于该天放散活动能力弱,产卵范围比较集中所致。根据回归式m=0.6280+0.7905m,可确定随机抽样的理论抽样数θ,θ=t^2/D^2(a+1/X+β+21  相似文献   

18.
抚育间伐强度对杉木生长及天牛危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抚育间伐强度对杉木生长及天牛危害的影响叶伟军(国营泸县林场)曾垂惠杨德敏(四川省森林病虫防治试验站)周祖基杨伟(四川农业大学杉木是我省的一种重要的速生丰产树种,正遭受着日益严重的杉天牛危害。在研究杉天牛综合防治技术过程中,从营林生产方面研究控制杉天牛...  相似文献   

19.
川硬皮肿腿峰中间寄主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川硬皮肿腿蜂只寄生完整的活寄主,对受伤,死亡的虫体概不寄生。室内26种寄主接蜂试验表明,对天牛幼虫及钻蛀性害虫均可寄生并繁殖出正常的子代蜂。以杉棕天牛为好,粗鞘双条杉天牛次之。  相似文献   

20.
管氏肿腿蜂的林间放蜂方法及放蜂效应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guani Xiao et Wu)对粗鞘双条杉天牛、青杨天牛、桃江颈天牛等钻蛀性害虫的防治已取得较好的效果,1976—1981年我们又在曲江县小坑林木场、拮西县大北山林场进行了林间放蜂方法及放蜂效应的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