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尊老敬老、赡养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衡量家庭和社会道德、文明程度的足度。赡养问题不但直接关系着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还影响到家庭的安宁。然而,目前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对待赡养老人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在河南省西峡县某村就出现了这样一桩怪事——  相似文献   

2.
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法律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弘扬和引导一种社会价值,"常回家看看"入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立法善意,对于维护广大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权利,督促子女切实履行关爱老人、慰藉老人的道德和法律义务,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笔者认为,"常回家看看"能否落到实处,探亲休假制度的落实情况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3.
尊敬、孝顺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法律也将赡养老人作为公民的强制性义务规定下来。但在现实生活中,子女不履行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义务。子女或者其他亲属干涉老年人离婚、再婚及婚后生活,肆意侵害老年人的居住权,虐待甚至残害老人等现象时有发生。然而,当自身的合法权益遭受严重侵害时,不少老年人对此却持“无可奈何,默默忍受”的态度,鲜见有人想到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究其原因,近90%的老年人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相似文献   

4.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农村,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因赡养问题而引发的法律纠纷呈上升趋势.我国现行赡养法律制度对保障老年人权益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农村,目前这种建立在对人的信任基础上的法律制度不能很好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适合农村的养老法律制度应该是建立在对财产信任基础之上.因此,本文在对现有赡养法律制度和农村实际养老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赡养法律制度,建立农村新型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5.
我国目前完全进入了老龄社会,老年人口中70%居住在农村。由于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法律、思想道德素质整体不高,从而影响了农村老年人的赡养。为此,需要大力提高农村妇女素质,改善农村老年人的赡养状况。  相似文献   

6.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和其他法律法规对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权益作了规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郾受赡养权指老年人有受到子女赡养的权利。赡养义务人是老年人的子女,包括未被抚养的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2郾扶助权指老年夫妇间有相互抚养的义务。3郾再婚自由权指丧偶老人享有找寻配偶、再次结婚的权利。法律强调老年人有再婚自由权,主要是针对部分老人的子女因为面子、财产继承等种种问题而反对老人再婚,阻止老人寻找幸福。4郾自由处分遗产权指老人对其生前积累的财产,有根据自己心愿、子女和配偶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情况,决定由一人或…  相似文献   

7.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和其他法律法规对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权益作了规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受赡养权。指老年人有受到子女赡养的权利。赡养义务人是老年人的子女,包括未被抚养的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  相似文献   

8.
中国道德危机的最主要原因是法律上的 ,是由法制不健全引起的 ,因此 ,道德重建应从法制建设着手。法律中含有诸多道德因素 ,法律强制对道德的发展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通过法律促进道德的重建和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这些天,河南省孟津县小浪底镇石门村年过8旬的老人乔某,因两个儿子不尽赡养义务,欲将他们告上法庭。该村村民道德议事会成员得知情况后,立即上门做其儿子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幡然悔悟,自愿达成了赡养老人的协议,既减少了老人的讼累,又解决了矛盾纠纷,老人十分满意。这是该县在实行依法治村和道德教化过程中的一个小镜头。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道德资源是以传统道德为主要内容,辅之以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主要包含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集体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崇德尚善精神和孝悌思想,以及承载上述思想、精神以物质形式存在的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迹、文物、历史文献、文学艺术作品等。黄河三角洲道德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巨大精神动力,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开发和建设,黄河三角洲道德资源开发越来越彰显出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俊亮 《甘肃农业》2006,42(11):294
道德自由作为人的一种自主、自决、自律的能力,是人们通过对道德必然的认知与遵循,通过道德责任的自觉选择,通过理性对自我的调控与限制,以达到道德的理想境界。道德自由与人类其他领域的自由,特别是与法律自由相比,它具有独特的特征。当前,在建构道德规范体系的过程中,科学地把握道德自由的真实含义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守法道德     
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基础。守法是一种法定的义务和道德要求。表现为遵守法律的行为,而从内在的角度看,守法更重要的表现为一种守法的精神。在现代法治社会,守法道德既 表现为对法定义务的恪守,又同时是对自己合法权利的积极主张。  相似文献   

13.
富勒对法律的道德要求或者说对法律的追求,不再是外在于法律的道德目的,而是内在于法律自身的目的,也就是说,法律必须具备最低限度的形式要件。他认为,判决告密在案件中被告败诉是正当的。  相似文献   

14.
法律和道德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二者有着不同的作用范围、作用机制。在婚姻领域中,社会危害性大的重婚等行为应由法律来调整,普通的婚外恋由法律调整既无必要又不可能,应该交给道德。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6):172-174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将伴随二十一世纪始终。人口老龄化带来了持续、深刻的挑战,如何使老年人的生活有保障、有尊严,一直是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农村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进行分类统计,数字解读,绘制图表,研究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的赡养现状,并根据对农村老年人赡养现状的分析,找出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前些天,河南省孟津县小浪底镇石门村年过八旬的老人乔某,因两个儿子不尽赡养义务,欲将他们告上法庭。该村"村民道德议事会"得知情况后,立即上门做其儿子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幡然悔悟,自愿达成了赡养老人的协议,既减少了老人的讼累,又解决了矛盾纠纷,老人十分满意。这是该县在实行依法治村和道德教化过程中的一个小镜头。  相似文献   

17.
法律与道德,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建立全新的德法并治的二元制法体制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8.
德性是人对自身道德内在精神品质的要求,组织也需要德性。组织在权变管理中,可能对组织德性的培育和已经形成的组织德性产生消极影响,组织的领导者培育组织德性要具备道德智慧,通过道德智慧培育组织德性,通过组织目标和道德管理引导组织德性。  相似文献   

19.
在《民法典》继承编视角下,农村实际生活中仍存在一些道德和法律的冲突,主要体现在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方面。在我国法律与道德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明显,本文分析当农村环境下遗产继承中法律与道德的冲突问题,对我国农村的继承纠纷案件法律制度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有关农村遗产继承中道德和法律冲突问题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0.
该文将医患关系的道德维度与法律维度进行比较,认为道德是法律裁决外的软性补充,能更好地要求医患双方的内在自觉性;道德维度与经济维度比较,认为公益性服务是医患活动的基本道德要求,其道德核心是以人为本.和谐的医患关系需医患双方互相理解、尊重和信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