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用杂交方法选育顺农2、顺农3两品种(组合)经省抗青枯病品种比较试验结果其抗病性73.4%和76.3%,属中抗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易感品种)且产桑量高,叶质好,于1994年3月17日通过省桑、蚕品种审定小组审定合格,可在青枯病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选用栽植在青枯病病圃和无青枯病地上的三个抗青枯病品种:桑抗6号、桑树抗7号、抗青10号和一个青枯病敏感品种:塘10×伦109为材料。以丙酮抽提其根、茎混合干物,用圆滤纸片法测定其丙酮抽提浓缩液对青枯病菌的抗菌活性,研究抗病品种和非抗病品种的抗菌物质间的诱导差异。结果发现:健株的丙酮抽提浓缩液对青枯病菌无抗菌活性,病株的丙抽提浓缩液对青枯病菌有抗菌活性,且因品种不同其抗菌活性存在差异,其顺序为抗青10>桑抗7号>桑抗6号>塘10×伦109,表明:罹病桑树由于青枯病菌感染而诱导产生某些抗菌物质。薄板层析(TLC)分析表明:桑树品种不同,其抗菌物质的谱带有差异。用无土栽培悬浮菌液接种法测定四个桑品种抗青枯病的能力与其诱导产生的抗菌物质对青枯病病菌的抗菌活性大小完全一致,说明桑树抗青枯病的能力与其抗菌物质的抗菌活性有正相关倾向。  相似文献   

3.
以四倍体桑为亲本选育高产杂交组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工创造的四倍体桑为亲本,以2n×4n、4n×2n、4n×4n形式配成三倍体杂交组合和四倍体杂交组合共219个,以沙2×伦109为对照建立试验圃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有37个三倍体杂交组合和26个四倍体杂交组合产叶量比对照增产10%以上,其中增产20%以上的组合有32个。初步育成“特优1号”、“特优2号”、“特优3号”等优良三倍体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4.
桑树三倍体杂交组合—粤桑2号育成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东桑特点,开展多倍体桑树杂交优势的利用研究,育成桑树三倍体杂交组合粤桑2号,并创下头年1/15公顷产种子59.75kg的高产纪录。粤桑2号具有三大特点:高产、优质、多籽。以塘10×伦109为对照,桑叶产量增产11.05%,万蚕茧层量提高7.61%,单蛾产卵量增加25.98%,单果实粒增加58.88%,而且抗青枯病性能提高1.47倍。  相似文献   

5.
现在推广的杂交桑,是广东省农科院蚕研所等单位,从广东荆桑中选用优良品种桑作亲本,经过杂交而育成的一代杂交种。杂交组合主要有塘10×伦109、沙2×伦109、北1×伦540等杂交桑种。广东杂交桑与嫁接湖桑相比,具有发芽  相似文献   

6.
我省七十年代以来开始杂交桑利用的试验示范和逐步推广,最先由北-×伦540,北-×伦109等组合,随后又选出塘10×伦109和沙2×伦109两组合取而代之。为了配合杂交桑的推广,也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建立采种子园,从事杂交桑的种子生产,但如何提高种子生产的经验报导不多。苏挺锋(1984)曾报导其沙2×伦109种子园(部份二年生桑,部份三年生桑)亩产种子41.8公斤(当时是最高产的),并认为只要进一步改善管理技术,要突破理论产量亩产50.50公斤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正>广东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曾先后选育出沙2×伦109、塘10×塘7、苗61×伦109等较优的桑树杂交组合,其中沙2×伦109,经过农村多点多年鉴定示范及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增产效果显著,深受广大蚕农的欢迎,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蚕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选出高产优质桑树新杂交组合69×伦109和69×选四二个组合比生产品种塘10×伦109,桑叶产量分别增加17.1%和10.7%,万头蚕产茧层量分别增加7.6%和6.7%;优质桑树新杂交组合60×851,桑叶增产3.6%,万头蚕产茧层量增8.2%。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从组配的多对桑树杂交组合中,选育出C_6×C_5组合,该组合的一代杂交种苗木,经过连续多年的观察和比较试验,杂交优势稳定。主要生物学性状和经济性状超过对照沙2×伦109,并克服了沙2×伦109一代杂交苗木在重庆地区易受冻害的弱点。该组合是适合四川和重庆蚕桑生产使用的一对强优势桑树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0.
查明了二年来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三倍体桑杂交组合的果实生长期长短与气候、品种有关。其对积温的要求,品种之间有差异,但年份之间基本上一致。不良气候对种子的结实性和质量有影响,特别授粉期遇低温袭击,影响种子的结实性更大。广东七十年代曾推广从自然形成的三倍体桑伦教40号,全省推广面积达23%左右,对提高当时蚕桑生产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需用无性繁殖,致生产上使用受到限制。八十年代以来,推广圹10×伦109和沙2×伦109等杂交桑,由于能用种子繁殖,育苗数量大,速度快,成本低,对加速良种的推广有积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桑树抗青枯病杂交组合顺农2号的育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杂交方法选育的桑优良杂交组合顺农 2号具有抗青枯病的特性 ,其发病率仅为 2 6 88% ,属中抗水平 ,并且产叶量高、叶质优。该品种已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适宜青枯病为害的蚕区推广  相似文献   

12.
以不同抗性的四个桑树品种为材料,对桑青枯病菌侵染桑树发病过程中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所有抗痛和感病品种的叶片接种青枯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有所提高,但易感品种塘10&#215;伦109的过氧化物酶峰值活性及上升幅度远小于中抗杂交组合的翁抗1&#215;抗10、283&#215;抗10和LK5&#215;抗10的酶峰值活性和上升幅度。抗感品种之间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的差异有一定规律性,可作为一种生化指标来鉴定品种对桑青枯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3.
本品种是农业部“七·五”重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经组织专家验收;参加广东省抗青枯病桑树一代杂交组合品比试验,于1994年3月17日通过广东省桑、蚕品种审定小组审定,认定桑抗一号在参审组合中抗青枯病力最强,叶质较好,但产桑量稍低,建议可在青枯病区推广。  相似文献   

14.
<正> 1990年至1991年,垫江县从广东引进沙_2×伦_(109)桑育品种苗栽桑,两年间全县累计栽桑面积达10万亩。到1993年,一些同行纷纷建议:沙_2×伦_(109)品种枝细条短、叶小叶薄、产叶量低、叶质差、养蚕成绩不好,必须迅速改造。于是当年在全县进行改造试点,1994年全面推开。 一、1994冬桑树嫁接概况 1994年12月4日,垫江县召开全县蚕桑生产工作会议,总结了1993年改造沙_2×伦_(109)品种的试点经验,下达了全县当年改造  相似文献   

15.
陈华寿 《广东蚕业》2005,39(1):26-31
桑青枯病是我省桑树传染性细菌病害,传播快、漫延广,严重威胁我省蚕桑生产。目前我省抗桑青枯病桑品种主要有抗青10号、顺农2号等。抗青10号抗性较强,但需无性繁殖,花工多,速度慢,而且叶质不够理想;顺农2号繁殖容易,速度快,成本低,叶质好,但叶片中等,抗性只有中抗(73%)。广东省丝绸集团公司为了稳定和发展蚕区生产,支持我所开展抗桑青枯病品种(组合)的选育。从2000年始至2004年,初步选育出两对抗性强,产叶量高、叶质好的杂交组合:99  相似文献   

16.
1种苗来源 1999年春淮阴区从广东引进沙2×伦109杂交桑种30kg,在吴城、渔沟两镇播种,当年产苗1200多万株;2000年春又从四川引进沙2×伦109杂交桑苗800余万株.  相似文献   

17.
《蚕桑茶叶通讯》1990年第2期、第3期刊登了彭蔚文、徐红玳、杜明衍等同志阐述广东杂交桑塘10×伦109(沙_2×伦109)的性状、生产技术、经济效益、推广体会的文章。我参考他们的意见,结合个人的体会,从生产的角度出发,谈谈广东杂交桑塘10×伦109比湖桑类具有的“五个优势”。从而我认为它是一个值得推广的优良杂交桑种。  相似文献   

18.
1.桑园定点调查抗青10号、伦40号、试11号桑品种,以及不定期不定点调查沙二×109号桑品种桑花叶病年中消长规律发现,伦40号桑属高抗品种,全年都不发病,抗青10号桑具一定的抗性,而沙二×109号、试11号均属高感品种,在病害发生高峰期的4—5月份,枝发病率均达80%以上;2.收获形式分别为春刈桑、冬根刈春打顶桑,全年留枝杆长40cm或60cm的桑树,当年桑花叶病发病轻,高峰期持续期间短;而收获形式分别为全年留枝杆桑,夏刈桑和冬根刈桑的桑树,当年桑花叶病发病重,高峰期持续期间长;3.桑树采用春刈,冬根刈春打顶,全年留枝杆长40cm和全年留杆长60cm的收获形式,可以避过当年桑花叶病的发生高峰期。  相似文献   

19.
桑树优良杂交组合选育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比对照“沙2×伦109”产叶量增产5%以上:叶质达到或优于对照;抗花叶病能力较强;适应性广等作为桑树优良杂交组合的选育目标。用广西地方品种、鲁桑品种与广东桑品种杂交选出的品种和品系、外省引进的品种和人工四倍体桑共106份材料作亲本,配成135个杂交组合进行桑叶产量、叶质、花叶病抗性等的比较鉴定,从中选出一批优良组合,其中桂杂优62、桂杂优12、桂杂优114等优良组合已在全区进行区试.并建立了制种桑园繁殖优良杂交桑种籽,供生产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七十年代以来,我省先后选育出北-×伦_(540)、圹_(10)×伦_(109)、沙=×伦_(109)等一批优良杂交组合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由于采用种子繁殖,省工,成本低,繁殖快,适合我省速成高产密植桑园的栽培技术要求,受到广大蚕区蚕农的欢迎,对我省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七五”期间,我们又选育出69×851新杂交组合。其在叶质、产量、抗性等方面均比现行推广的圹_(10)×伦_(109)有所提高。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一、育成经过 1986年从150多个材料中评选出杂交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