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利梅 《畜禽业》2005,(4):28-29
溃疡性肠炎(ulcurative enteritis)是由鹑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鸡和鹌鹑的一种细菌性疾病,主要发生在4~12周龄的幼禽。病死禽以肝、脾坏死,肠道出血、溃疡为主要特征。2004年9月在太原市某鸡场成年产蛋鸡群中发现了该病,经过发病情况的调查,临床剖检及实验室诊断而确诊,采用敏感药物治疗后病情得到了控制。  相似文献   

2.
邓红军 《畜禽业》2009,(6):83-84
<正>雏鸡曲霉菌病为曲霉属中不同的种所引起的真菌病,一般主要是由烟曲霉菌和黄曲霉菌引起的传染病,多发于1日龄至4周龄的幼禽,在成年家禽中则少见。幼禽通过吸入或食入烟曲霉孢子而感染。近几年,关于畜禽感染曲霉病的病例时有报道,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3.
白头翁汤在畜禽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杆菌能引起畜禽的多种疾病,是幼畜幼禽的常发病、群发病,严重危害畜禽业的发展,该病用西药治疗费用高且疗效缓慢,药物残留量严重,人们食用对健康受到一定影响,近几年来,笔者采用中药白头翁汤随症加减治疗大肠杆菌病有良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畜禽业》2017,(12)
鸡坏死性肠炎是由魏氏梭菌感染鸡肠道后发生的一种以肠道坏死为特征的细菌性疾病,病原能产生坏死毒素,对肠道细胞有破坏作用;高温高湿的环境易暴发该病,临床表现以肠道症状为主,病理变化也集中在肠道;口服抗生素或微生态制剂能起到预防作用,但二者不可同时使用;治疗该病时需在疾病发生的前期治疗,后期因肠道发生不可恢复性损伤,治疗意义较小。  相似文献   

5.
高莲  张文秀 《畜禽业》2015,(1):23-25
肠道细胞表面表达大量模式识别受体,通过识别微生物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而发挥先天免疫功能,构筑成肠道第一道防御屏障。模式识别受体发生遗传变异将影响其生物功能,进而影响肠道疾病易感性的发生。通过综述TLRs、NOD2、Dectin-1、My D88基因与畜禽肠道疾病易感性发生的联系,提示模式识别受体基因是影响畜禽肠道疾病易感性的重要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6.
今年春季华中地区草鱼发病率高,特别是进入5月下旬之后,草鱼疾病越显复杂,病毒性的草鱼出血病、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败血症、肠道内寄生绦虫病、纤毛虫病以及气候和水质变化引起气泡病发病率都很高,并且同一口发病池塘多种疾病或共同感染,或继发感染,给目前草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相似文献   

7.
《畜禽业》2014,(4)
<正>兔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暴发性,死亡率很高的仔幼兔肠道传染病。2013年9月,山东省平邑县仲村镇某兔场发生腹泻、排水样或黏液粪便、沾污肛门被毛、精神差、食欲废绝、消瘦、腹部膨胀、眼结膜潮红、流泪、流涎、少数病兔突然死亡、病程短、死亡率高的一种疾病。我们根据流行病学、病理剖检、微生物学检查等方法确诊该场发生的疾病为兔大肠杆菌病。现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山东省平邑县仲村镇某兔场养殖的1 000余只獭兔。其中母兔450只,种公兔160只,幼兔400余只。2013年9月  相似文献   

8.
鱼类肠道内有着种类丰富、数量庞大的微生物,本文阐述了鱼类肠道微生物对机体的营养消化吸收、机体免疫力及抵制疾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及肠道微生物本身受环境、饵料、鱼体自身生长发育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黄曲霉毒素中毒是人畜共患疾病之一。此病以肝脏受损,全身性充血,腹水,消化机能障碍和神经症状为特征。根据国内外普查,以花生、玉米、黄豆等原料最易感染黄曲霉,含黄曲霉毒素最多。家禽对其最为敏感,尤其是幼禽。雏鸡一旦黄曲霉毒素中毒,将会造成严重损失。2003年11月,山东东营某鸡场发生一起黄曲霉毒素中毒。现报告如下,供同行参阅。  相似文献   

10.
<正>动物钙磷代谢障碍疾病是动物生长和生产的各个阶段都会出现的一种常见病。此病发生在幼畜和幼禽时称为佝偻病;发生在成年动物时称为骨软病。病理特征是幼畜禽成骨细胞钙化作用不足,持久性软骨肥大及骨骺增大的暂时钙化不全和成年动物骨质的进行  相似文献   

11.
两种疾病发生对养殖半滑舌鳎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为研究疾病发生情况下鱼类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运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别对感染腹水病和皮肤溃疡病的工厂化养殖半滑舌鳎病鱼及同一养殖系统中健康鱼的肠道菌群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养殖半滑舌鳎肠道中的细菌种类要明显少于环境中的细菌种类,仅为养殖池进水和颗粒饲料中细菌种类总数的14.3%~44.7%。在疾病发生后,病鱼肠道中的细菌种类数量仅是同一养殖系统中健康鱼肠道细菌种类数量的45.8%和64.5%,病鱼肠道中细菌多样性下降非常明显。进一步分析肠道菌群结构的组成发现,虽然发病鱼和健康鱼肠道中超过60%的细菌种类不相同,但优势菌群的结构组成差异不明显,丰度最高的前10种细菌种类基本相同,其比例超过肠道相对总菌量的80%。不同疾病的发生对半滑舌鳎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也不同,腹水病会造成肠道中优势菌株的种类和相对丰度都发生比较明显的改变,而皮肤溃疡病发生前后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几乎没有变化。研究表明,养殖半滑舌鳎的肠道菌群结构相对比较保守,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疾病种类都会引起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2.
微生态制剂具有补充、调整或维持动物肠道内微生态平衡,促进机体肠道吸收和提高宿主免疫水平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净化水质,保持养殖环境的微生态平衡,防治疾病;中药不易产生抗药性和毒副作用,作用持久、无残留、绿色环保;抗生素针对性强、药效快。三者配合使用,在南美白对虾亲虾暂养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动物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种群的变化与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PCR-DGGE技术可以快速、准确研究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种群结构的变化。结合所做实验对该技术在仔猪肠道菌群分析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水产养殖追求长得快,成为了一种养殖现状,但是却忽略了随着投喂量的加大,水产动物肠道压力也越来越大。肠道通常是水产动物疾病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肠道健康下降,肠炎、白便、慢料、闭口、死亡、饵料系数高等,严重影响到了最终的养殖效益,而且大量未消化的营养物质排入水体,引起水体环境"健康"下降,形成疾病频发、用药猛增的恶性循环,因此,水产养殖朋友们要特别关注水产动物肠道健康,肠道健康是水产动物健康养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袁定清 《水利渔业》2007,27(6):92-94
分析了1993~2006年在福建的2697场次出诊病例,其中肠道疾病367场次,占13.6%,包括细菌性肠炎227场次、药害12场次、过敏性肠炎65场次、白仔期肠炎44场次和寄生虫性肠道疾病19场次;比较各期发生情况,近年来过敏性肠炎和白仔期肠炎有明显上升趋势,而且死亡率较高。分别描述了4类肠炎的病征、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案,提出了预防养殖鳗鱼肠道疾病的6项对策。  相似文献   

16.
《畜禽业》2016,(9)
正猪水肿病是由大肠杆菌引发的一种烈性、急性传染病。据有关资料报道,猪水肿病主要是特异大肠杆菌在猪的肠道内大量繁殖时,产生的肠毒素经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引起肠毒血症或过敏性疾病,导致水肿病的发生。近年来,在德宏州的一些饲养母猪较多的乡镇,猪水肿病的病例逐年增多,给广大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7.
肠出血综合征(HBS)又叫做空肠出血综合征、肠道出血、肠道坏死以及梭菌性肠炎,这里指空肠出血综合征,是一种新的急性的最终致死性的肠道疾病。HBS以小肠突发性的、渐进性的、偶尔大量出血,以及随后结节形成产生梗阻为特点。肠道发病部位坏死,病牛并发失血、肠道梗阻以及失活的情况。该病在泌乳早期成年奶牛中最常见,在泌乳后期以及干奶期偶有发生。从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两个方面对该病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鱼类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类群,其在宿主生长发育、代谢及免疫调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量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与宿主脂代谢关系密切,能够通过调节肠道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 LPS)、胆汁酸、氧化三甲胺等菌群代谢产物以及肠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影响宿主脂质代谢。本文对国内外鱼类肠道菌群及其与机体脂质代谢作用关系进行梳理,综合报道了鱼类肠道菌群的组成、脂类营养对鱼类肠道菌群的影响、鱼类肠道菌群与机体脂质代谢的关系及基于肠道菌群调控鱼类脂质代谢的策略。在鱼类肠道中,菌群种类及结构的变化或可作为鱼类脂代谢紊乱的早期诊断标志。在此基础上,基于肠道菌群稳态维持而采取调控手段,如合理应用益生菌、益生元等,或将为鱼类等水产动物脂质代谢紊乱防控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鳗鱼主要疾病之防治一、赤鳍病症状:1.活力降低,食欲减退,浮游或靠岸。2.胸鳍、臀鳍、体表或肛门有出血病变。3.肠道内有出血或化脓现象。病因:系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感染所致,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大小在0.7~0.8pm...  相似文献   

20.
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是动物肠道内的常见细菌,体弱和幼龄动物受气温变化或食物变换等因素的影响时,肠道内的这些条件性病原菌便大量繁殖,引起胃肠道疾病或败血病。采集这2种病原菌EL-1株(大肠埃希氏菌)和EL-2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在培养基上培养生长,再制备各种抗菌药片进行药敏试验。经动物试验肠霉素试验和抗原性研究,证明EL-1株和EL-2株能致死小白鼠,能产生肠毒素,具有较好的抗原性和较强的毒性。本试验通过药敏试验来检测这2种病原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以选择出有效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试验表明,EL-1株和EL-2株除对氟哌酸、氟嗪酸、氯霉素和复方磺胺抗菌素有较高敏感性外,对其它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程度抗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