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试验研究了灭幼脲1号对油松毛虫的毒力、幼虫的中毒死亡症状、松毛虫取食量及其对松毛虫幼虫期寄生天敌的影响。结果表明,灭幼脲1号对松毛虫的胃毒作用很强,LC_(50)在2—9ppm之间(4—5龄幼虫);主要作用方式是影响昆虫的脱皮变态;用灭幼脲处理的幼虫,前4天的食叶量没有明显变化,以后食量下降明显;对松毛虫幼虫期的两种主要寄生天敌——松毛虫狭颊寄蝇和黑侧沟姬蜂的影响不大。可望作为松毛虫综合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从美国引进的榆角尺蠖卵跳小蜂(Ooencyrtus ennomophagus Yoshimoto)在杭州一年发生7—8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卵内越冬。能成功地寄生于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和其它18种森林昆虫的卵。它的成虫发生期和马尾松毛虫各代卵发生期相配合。能顺利越冬和越夏。有许多中间转换寄主。在浙江定居和建立群落颇有希望,并可能成为马尾松毛虫的有效天敌。室内可利用茶黑毒蛾(Dasychira baibarana Matsumura)、松茸毒蛾[D. axutha (Collette)]和白点足毒蛾(Redoa cygnopsis Collenette)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3.
寄生松毛虫的寄蝇科(Tachinidae)昆虫已有多次报导,而记录寄生松毛虫的麻蝇科(Sarcophagidae)昆虫的文章却不多。十多年来,作者从浙江各地采集了大量的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蛹茧,  相似文献   

4.
1987~1988年,对湖南省洞口县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及天敌寄生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寄生性天敌昆虫27种,重寄生者14种。据此,构造了松毛虫—寄生者系统食物网及营养级数量金字塔,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初步分析表明,各代松毛虫的寄生天敌种类和寄生率均存在着差异。寄生率以第2代为最高;害虫种群变动趋势与天敌种类有关;寄生数量与寄主密度成正比;赤眼蜂、平腹小蜂的寄生率与卵块密度呈微弱负相关或无关,卵总寄生率与卵块密度呈轻微负相关,幼虫和蛹的寄生率与寄主密度无关。  相似文献   

5.
松毛虫内茧蜂[Rogas dendrolimi(Matsumura)]是松毛虫(Dendrolimusspp.)3、4龄幼虫的一种体内寄生蜂,广布于我省松毛虫发生林区。1982—1983年我们在调查松毛虫寄生天敌的同时,观察了2531头饲养的松毛虫3、4龄幼虫,松毛虫内茧蜂寄生率达12.9—29.0%。我们对此蜂  相似文献   

6.
林间挂放喷涂有松毛虫病毒的赤眼蜂卵卡,试验结果表明,林间赤眼蜂对马尾松毛虫卵的寄生率平均39.4%,室内赤眼蜂对马尾松毛虫卵的寄生率80.0%。林间观察到刚羽化的第二代赤眼蜂在松毛虫卵上活动。携带松毛虫病毒的赤眼蜂通过其寄生行为可把病毒传递到松毛虫幼虫期,松毛虫幼虫病毒感染率3.0%,松毛虫蛹期没有观察到松毛虫病毒传递现象。  相似文献   

7.
采用13省(区)14个马尾松种源针叶饲养马尾松毛虫,结果表明,在幼虫死亡率、生长量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福建大田种源表现最好,对马尾松毛虫具抗虫特性,广西玉林和浙江富阳两种源也是有前途的抗虫种源。河南信阳、湖南桃源和贵州松桃三种源表现最差,是马尾松毛虫的敏感种源。  相似文献   

8.
大部分鳞翅目昆虫在幼虫期,卵巢、输卵管或睾丸、输精管等内生殖器已初步形成,并在外部形态上有较明显的特征。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和油松毛虫(D.tabulae formis)也是如此。为给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在马尾松毛虫(D.punctatus)幼虫性别区分方法的启发下,进行了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幼虫性别区分的研究,现将区分方法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寄生蝇是对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 Walker)幼虫期和蛹期有重要自然控制作用的天敌类群,据报道,寄生蝇尤其对越冬代蛹期有较高的寄生率,1984~1985  相似文献   

10.
蠋蝽对3种主要松毛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和云南松毛虫是湖南省3种主要松树害虫,蠋蝽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昆虫。为探究蠋蝽对3种松毛虫的控害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龄期的蠋蝽3龄若虫、5龄若虫和成虫对松毛虫3龄幼虫的捕食能力。结果表明:每个虫态的蠋蝽对3种松毛虫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都符合HollingⅡ圆盘方程,在饱和猎物密度条件下,蠋蝽各虫态对马尾松毛虫3龄幼虫平均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5.86头(成虫)5.10头(5龄若虫)2.79头(3龄若虫);蠋蝽各虫态对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平均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4.10头(5龄若虫)4.02头(成虫)2.65头(3龄若虫);蠋蝽各虫态对云南松毛虫3龄幼虫平均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4.27头(成虫)3.65头(5龄若虫)2.42头(3龄若虫)。其中,蠋蝽成虫对马尾松毛虫3龄幼虫控害潜能最大,a/T_h值为3.293 1。可见蠋蝽对3种松毛虫具有较大的捕食潜能,在松毛虫低龄幼虫期,选择蠋蝽成虫或5龄若虫释放防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毛虫是我国南方松林的大害虫,寻找经济有效的办法防治松毛虫,仍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原生动物中的微孢子虫是许多昆虫的重要病原,关于用微孢子虫来防治害虫有过不少报道。但用微孢子虫防治马尾松毛虫未见有过详细报道。为了解微孢子虫对马尾松毛虫的影响,我们用玉米螟微孢子虫Nosema pyraustae(Paillot)不同浓度的悬液对不同虫龄幼虫的接种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毛虫卵寄生蜂数量变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毛虫黑卵蜂、赤眼蜂和白跗平腹小蜂是浙江省马尾松毛虫的主要卵寄生蜂。松毛虫黑卵蜂对马尾松毛虫的数量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人工释放松毛虫赤眼蜂能提高该蜂的寄生率。利用卵寄生蜂防治马尾松毛虫应发挥各种卵寄生蜂的作用,特别不能忽视和削弱松毛虫黑卵蜂的作用。营造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混交林是充分发挥各种卵寄生蜂自然调节作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落叶松毛虫寄生蝇—蚤蝇生活习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落叶松毛虫(Dendro Limus Superans)寄生蝇的种类,据记载有14种。我们在一九七五年调查中,也发现许多种类,其中有3种未见过报导。即麻蝇科(Sarcopnagidae)的Sarco—pnaga carnariaj(肉食麻蝇)和Sarcopnagamexanura Meigen(大灰麻蝇);蚤蝇科(pnoridae)的Megaseeia SP。在饲养观察中,发现蚤蝇在落叶松毛虫幼虫体内越冬,寄生率比较高,通过接种试验,对落叶松毛虫2~6龄幼虫均可寄生,对舞毒蛾、天幕毛虫幼虫也能寄生。我们在一九七六、七七两年中,对蚤蝇作了有关生活史方面的观察研究,现将观察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枯叶蛾绒茧蜂(Apanteles liparidis Bouche)为松毛虫幼虫期寄生蜂。分布范围较广,寄生率较高,在我省松毛虫发生区的赤松毛虫(Dendroljmus spectabilis Butler),油松毛虫(D.tabulaetormjs Tsai et liu)、落叶松毛虫D.Superans(Butler)及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幼虫体上均见寄生。1976~1977年在丰宁县对12块松林调查,枯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毛虫(Dendir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我省的主要成灾性森林害虫。过去对卵蜂的寄生行为仅见单寄生和复寄生。本试验通过对55539粒松毛虫卵的考查,发现有卵蜂共寄生现象。在生物防治区寄生率为0.05%,对照区为0.01%。  相似文献   

16.
松毛虫平腹蜂(Anentatu chspar)是马尾松毛虫卵期的主要寄生蜂。1983年我们在广西来宾县马尾松林内调查,卵粒寄生率为32.1—40.4%,加上黑卵蜂等天敌的作用,卵粒寄生率高达77.7—95.4%。可见它们是控制松毛虫群体数量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自1958年以来,我们陆续对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天敌的种类及其发生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天敌防治松毛虫的方法,作了一些调查研究,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整理于下。一、天敌抑制松毛虫的效果 (一)寄生天敌抑制松毛虫的作用松毛虫寄生天敌种类繁多,据统计,仅寄生蜂就有45种,近年来陆续又有不同种类出现。自1958年以来,我们已收集到的有寄生蜂24种,寄生蝇4种,其中卵寄蜂10种,  相似文献   

18.
马尾松毛虫的寄生天敌对马尾松毛虫灾的发生发展有着很大的抑制作用,应用其寄生天敌对马尾松毛虫进行生物防治,亦已取得较大的效果。为了了解福建省马尾松毛虫寄生天敌的种类以及重要天敌的寄生率,以期发现本省有利用价值的寄生天敌,为进一步开展对马尾松毛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我们今年对福建省马尾松毛虫的寄生天敌进行了初步调查。  相似文献   

19.
在湖南省洞口县、通道县、会同县共选取4个马尾松毛虫发生区设置标准样地并选择标准株,采用捆草绳、粘虫胶2种方式,调查越冬代下树马尾松毛虫幼虫数量。结果表明:不同的地点,下树越冬的幼虫数量不同,洞口县岩山乡试验林的虫口密度远大于通道县试验林的;不同的时间,下树越冬的幼虫数量差异明显。松毛虫幼虫进入树皮缝隙中越冬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湖南,从10月下旬开始,进入树干树皮缝隙越冬,至12月初结束;下树幼虫数量最多的时段在11月9—16日。用捆草绳调查越冬幼虫的方法简易、成本低,且其数据较准确;用粘虫胶的调查方法则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20.
一、蜂种(一)种型寄生于当地马尾松毛虫卵内的“松毛虫赤眼蜂”(种型、学名待定)或“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 westw)。以柞蚕卵为寄主时发育起点温度5℃,有效积温235日度。在温度25℃,相对湿度80%条件下,世代历期约12天,卵期1.5天,幼虫期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