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 目前我国广泛采用的施药方法,在假定农田病虫草害发生情况相同前提下,使用相同的喷药处理,这种忽视田间病虫草害发生差异性的作法必然导致农药投入加大、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产生药害和污染环境等诸多问题。而且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作业面积越来越大,这种施药方式的弊端日趋严重。要彻底克服传统施药方法的上述弊端,唯有实行"变量施药",即针对病虫草害发生情况不同的地块采用不同的农药投入量和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农业自然灾害特别是农作物病虫草鼠等生物灾害发生严重的国家,农作物有害生物种类多,危害重。1990年以来,粮食作物病虫明显上升,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病虫发生频繁,造成的损失大。农业生物灾害的严重发生,影响和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农民增收。近年来,全国防治农业病虫草鼠害每年需要使用农药100万吨(制剂)左右,防治面积达3亿公顷次以上,植物保护工作为农业丰收做出了巨大贡献,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但是与农药相比,施药机械、施药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农药利用率低。当前,亟待更新施药机械,改进施药技术,提高重大病虫害的控制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合理选用农药,冬季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要注意选用受温度影响较小的农药;适当增加用药量低温季节施用农药,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适当增加用药量,提高药液浓度,但不得超过“安全高浓度”;选择晴天高温时段施药温度高时,害虫的活动范围和呼吸强度增大,取食量增加,此时施药有利于提高防治效果;改进施药方法,冬季防治棚室作物病虫害,尽量采用烟雾法或粉尘法施药,如果采用喷雾法施药,  相似文献   

4.
6种手动喷雾器田间使用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药器械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重要机具,其质量的好坏、性能的优劣以及使用喷施技术直接关系到病虫防治效果,以及农药的有效利用率,而且对施药人员、农产品质量和环境的安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施药器械的好坏,直接影响药液使用量、对环境的污染以及防治效果。为掌握红花岗区现有施药器械类型及存在问题,根据贵州省水稻重大病虫防治安全用药技术研究应用项目实施方案要求,2006年引进和示范应用新型高效施药器械,以提高精准施药技术和防治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量,减轻农药对水稻和环境的污染。1施药器械类型调查及存在问题在红花岗区金鼎山镇莲池村水稻种植区调查48户农户,有39台8种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喷雾器类型分别为:沱江-16型(占调查总台数的23.1%)、3WBS-16A型(占20.5%)、工农-16型(占20.5%)、3WBS-16型(占10.3%)、神舟16型(占7.…  相似文献   

6.
《农药市场信息》2003,(13):36-36
<正> 棉花由于农药使用不当,如浓度过度,高温下施药,花期施药,使用对棉花敏感的除草剂,均能形成药害。症状: 触杀型药剂可产生急性药害,一般在几小时到几天就出现药害,表现为叶片烫伤,呈水清状,或出现枯斑、条纹、变色、卷缩、焦枯等。内吸型药剂则产生慢性药害,施药后较长时间才表现出植株矮化、畸形、叶肉增厚、叶色浓绿、叶形皱缩等,严重时侧枝丛生、生长点坏死。除草剂及生长调节剂在高浓度时可抑制生长,表现畸形,甚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全国农业病虫发生面积超过70亿亩次,每年防治使用农药30多万吨(折百),制剂100余万吨,为及时、有效控制病虫危害,保障粮食丰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不当用药、过量用药,导致残留污染等负面问题突出,作者提出了目前农药应用方面存在诸如施药机械不适应、一家一户分散防治等6个主要问题。当前,要适应形势要求,转变病虫防治方式,抓"控药",抓精准施药,切实提高农药利用率。为此,作者提出了包括推广应用高效药械,大力推进统防统治等6条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了解到,该院技术生物所专家成功研制出一种可通过感知酸碱度来释放有效成分的控释农药,据测算能够有效提高农药利用率20%,从而减少施药频次,并且还能利用磁场回收残留农药,降低农药引发的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二化螟、稻飞虱和稻卷叶螟在水稻上发生量大,世代重叠,防不胜防,更为严重的是施药效果不理想,甚至越用药,害虫发生就越严重。调查发现,菊酯类、有机磷等类农药在稻田上的大量使用,杀死了大量的天敌,失去了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因此,只有合理施药并切实保护好水稻害虫的天敌,才能破解当前"越施药→虫害越严重→越施药"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不同农药在不同施药时间对第一代稻秆潜蝇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农药在3叶期、分蘖初期(5叶期)施用,在施药时间、不同农药品种及同一农药在不同施药时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以在3叶期施用20%封杀乳油、12%击顺乳油和在分蘖初期施用20%封杀乳油、18%螟息水剂、25%快杀特乳油、5%多虫净乳油等对第一代稻秆潜蝇的防治效果最佳,防效均达80%以上;分蘖初期施用5%多虫净乳油与3叶期施用18%螟息水剂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与分蘖初期施用20%封杀乳油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以分蘖初期施用18%杀虫比水剂和3叶期施用25%快杀特乳油防效最差。从农药品种上看,在秧苗期防治稻秆潜蝇,以20%封杀乳油和18%螟息水剂防效最好,12%击顺乳油防效次之,依次是5%多虫净乳油、25%快杀特乳油,以18%杀虫双水剂防效最差。  相似文献   

11.
<正> 在农作物生长期间,常会遇到阴雨连绵的不利天气,因无法进行正常防治,导致病虫危害猖撅。笔者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经观察研究,取得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供读者参考。一、巧选药剂。雨季施药,应根据不同病虫为害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吸性、速效性和耐淋性农药,可大大提高农药的防冶效果。内吸性农药,如氧化乐  相似文献   

12.
<正> 在众多的农药剂型产品中,烟剂以其独特的施药方式以及鲜明的产品特性,独树一帜。近年来,随着保护地面积的扩大,塑料大棚技术在农村已十分普及,人们对烟剂产品的需求量也在急剧地增加,然而,就我国目前市场流通的烟剂产品来看,其加工技术以及品种的质量数量上始终没有大的突破,绝大部分产品仍停留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甚至有些地方仍采用十分原始的发烟方法施药,造成资源的较大浪费和环境污染。为  相似文献   

13.
吴丽华 《科学种养》2008,(11):27-27
在使用农药防治病虫草害时,往往因施药技术不当、用量不准、时间不宜、错用农药、乱用劣质农药,以及药械未清洗又接着使用等多种原因,造成农作物药害时有发生,轻者减产,重者颗粒无收。  相似文献   

14.
《农药市场信息》2007,(14):40-40
近日,浙江省宁波市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精准施药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依据此方案,今年全市将建设农药精准施药示范基地1万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正>果树注射施药肥具有节省农药和肥料、经济节本等特点,而且可大大减轻环境污染,防止因喷施农药而杀伤天敌。特别是矫治果树缺素症比土壤施肥利用率高  相似文献   

16.
农药减量靠什么来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前,依赖资源消耗的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模式严重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减少农药、化肥用量成为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近日,农业部提出2020年实现农药用量零增长的目标,并通过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行动方案。农药用量怎样减下来?实现病虫防治转型升级,推进科学用药、精准施药,提高农药利用率是关键。  相似文献   

17.
农药在保障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由于其活性成分理化性质不稳定和施药过程不合理导致有效成分易降解或流失,常规农药剂型有效利用率只有20%左右,同时存在有效成分释放速度快,药效持效时间短和环境条件影响大等问题。纳米农药控释剂作为当前农药剂型研究的热点,基于纳米分散制备技术和药物载体控制释放特性,将纳米技术和农药特性、防治对象、施药方式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相结合,可以有效解决农药制剂活性成分损失严重和农药制剂有效利用率低等问题,使活性成分能够根据防治剂量的要求,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持续稳定的释放,以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害虫。本研究综述了纳米生物材料应用于纳米农药控释剂研究进展,并对纳米农药控释剂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正>缓释剂能控制有效成分的释放速度、位置和时间,减少有效成分的挥发和流失,延长持效期,减少施药次数,同时还减少或避免农药对环境生态的不良影响;所以以缓释剂型为典型代表的农药剂型科学化是助力农药用量零增长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今年2月份,农业部提出2020年实现农药用量零增长的目标,并通过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行动方案。那么如何减少农药用量呢?众所周知,提高农药利用率是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存在着乱用药、过量或重复喷施、传统喷雾器械  相似文献   

19.
农民朋友往往为雨季施用农药犯愁,因为雨水会严重降低农药的防治效果。为帮助农民朋友解愁,特介绍几个在雨季科学施药的技术要领,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了解到,该院成功研制出一种可自动感知温度来释放有效成分的控释农药,据测算能够有效提高农药利用率30%,从而减少施药频次,降低农药引发的面源污染,相关成果已被美国《可持续化学与工程》接收发表。温度较高时也是病虫害高发时,通过温度来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