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科技园区对107杨分别以2 m×2 m、2 m×3 m、2 m×4 m、3 m×5 m不同株行距进行了对比栽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株行距以2 m×4 m生长最好,株行距3 m×5 m最适合林农间作。  相似文献   

2.
1 定植建园1.1 株行距 金太阳杏树势中庸,可适当密植,大田栽植条件下,平原株行距3m×5m或3m×4m,丘陵山区2m×4m或3m×4m,保护地栽培1m×2m或0.8m×2m。  相似文献   

3.
卵叶海桑的育苗和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卵叶海桑 (Sonneratiaovata)可适应土壤结实、贫瘠 ,水分较低的残次林地造林。一年四季均可播种。种子发芽期间 ,水分盐度控制 5‰以内 ,幼苗控制 8‰以内 ,随着幼苗的长大逐步提高水分盐度。造林季节 3~ 8月 ,在裸滩造林 ,造林密度 3m× 4m或 4m× 4m ;残次林改造 ,造林密度 4m× 5m ,4m× 6m。  相似文献   

4.
尾叶桉造林密度与配置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年7个月生三种密度(1666/株hm~2、2222株/hm~2和3333株/hm~2)两种配置(1666株/hm~2,株行距分别为2m×3m、1m×6m)尾叶桉试验林的分析结果是:密度越大的林分,,其冠幅、胸径、树高、单株材积、蓄积量就越小。方差分析表明,密度间除保存率、林分蓄积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性状的生长量均有显著的差异,每公顷3333株的林分生长量明显低于其它两种密度。在每公顷同时是1666株的情况下,株行距2m×3m的配置明显优于1m×6m的配置。本试验结果以每公顷1666株,株行距2m×3m的密度配置最好,4年7个月生每公顷林分蓄积量达107.024m~3。  相似文献   

5.
闽南山地桉树造林株行距配置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巨尾桉、尾叶桉 3种株行距配置造林试验研究表明 ,在同为 16 6 5株·hm-2 造林密度的情况下 ,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林分生长、抗逆性、林内光照强度、林下凋落物及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有所差异。闽南山地造林采用 2m× 3m或 1 5m× 4m的配置并按“品”字型排列植穴所形成的营养空间较为合理 ,有利于林分生长和地力维持 ;而 1m× 6m的配置 ,表现出风折木多、林下植被旺盛、枯枝落叶量少、土壤养分含量少及林分生产力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造林密度与林分生长效应试验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采用1.4 m×1.4 m、1.1 m×1.2 m、1 m×1 m、0.5 m×1.0 m等4种株行距进行马尾松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造林试验,通过7 a的定位观测表明,1.1 m×1.2 m的造林株行距是定向培育马尾松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的较适合密度。  相似文献   

7.
采用1.4m×1.4m、1.1m×1.2m、1m×1m、0.5m×0.5m等4种株行距进行马尾松造纸工艺林造林,通过7年的定位观测表明,1.1m×1.2m的造林株行距是定向培育马尾松造纸工艺林的较适合密度。  相似文献   

8.
引种点位于东经104°04',北纬39°15'处,海拔484——580m,浅丘、土壤为黄壤和紫色土,年平均气温17.4℃,年降雨量1068.8mm,年蒸发量704.1mm,相对湿度为77%.1978年引进桉树属60多种,经几年栽培现保存36种.①育苗:苗圃地为沙质壤土,第1次在1978年4月播种,9月定植.②造林地土壤为沙质黄壤,石砾含量20%,坡度20度,造林前林地进行全面清理,全垦深度40cm,株行距2×3m,大苗剪叶带土栽植,灌诱水(不施底肥)栽后连续两年各施1次.  相似文献   

9.
火炬松(Pinus taeda L)既是优良的速生用材树种,又是很好的绿化观赏树种。70年代以来,该树种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引种栽培的历史较短,及时做好该树种的造林密度试验。对火炬松的造林和间伐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试验设计及造林概况试验采用4种密度:甲—4995株/ha(株行距为1×2m);乙—2505株/ha(2×2m);丙—1245株/ha(2×4m);丁—630株/ha(4×4m)。重复4次,拉丁方排列,小区面积20×20m,总面积0.64ha,火炬松作保护行。试验地位于南京林业大学下蜀实习林场,属  相似文献   

10.
通过巨尾桉、尾叶桉同一密度不同株行距配置的试验研究表明、在同为1665株/hm~2造林密度的情况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林分的生长、抗逆性、林内光照度、林下凋落物及林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有所差异。闽南山地造林采用2m×3m 或1.5m×4m 的配置并上下行呈“品”字型排列所形成的营养空间较为合理,不但有利于提高林分生产力,且有利于地力的维持,值得推广,而1m×6m 的配置,表现出风析木多、林下杂草旺盛、枯枝落叶量少、土壤养分消耗量大及林分产力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验地设在建瓯市水源乡温洋村,海拔600m,山地红黄壤。供试锥栗品种系黄榛(当地主栽品种之一),树龄5~6年生(该树林系1990年先定植锥栗小毛榛实生苗,次年春切接),树高平均2.93m,冠幅平均2.98m×2.91m,离地表30cm处主干粗9.26±1.6cm,株行距4m×4m,冠形为自然开心形。  相似文献   

12.
<正>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路家村,利用沙荒地栽植苹果24 hm2,主栽品种短枝红富士和新红星,株行距3m× 4 m。通过综合管理,实现了 3年见果,6年每 667m2产量达 2 258kg。主要栽培技术如下:1 高标准建园 栽植前1年秋季细致整地,先将高低不平的沙丘推平,然后挖1m见方大穴,用熟化土换掉上层沙土。春季定植造林,栽植时每株施入60kg土杂肥、1kg磷肥、0.5 kg磷酸二铵、150 g硫酸亚铁作底肥。苗木选用2年生苗高 1.5 m、根径 1.2 cm以上的壮苗,栽后灌足水,然后每株用1m2见方的地膜覆盖树盘,以保水、保墒,提高成活率。  相似文献   

13.
西南桦造林密度与林木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南桦不同密度6a的试验结果显示:西南桦属速生树种,人工林初期生长很快,树高生长(1 5年生)达1 22 1 90m,胸径生长(3 6年生)达1 12 2 91cm。密度对树高生长有影响但不显著,而与胸径生长呈显著负相关。最大和最小密度林分间平均胸径相差2 88cm,3m×3m林分比1 5m×2m林分林木生长量高32 3%,比2m×2m林分高28 4%,比2m×3m林分高11 6%;单株材积生长与密度亦呈负相关关系,其关系式可用V=ax-b来表示。而林分蓄积则与密度呈正相关关系,即密度大林分蓄积量高,反之则小。随林龄增长,不同密度林分间蓄积差异逐渐缩小。要培育中大径材的西南桦人工林,造林密度不宜大,可考虑采用2m×3m及3m×3m的株行距。  相似文献   

14.
紫椴不同造林密度的生长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林龄20年生6种造林密度的紫椴人工林固定试验样地调查数据分析表明,造林密度对保存率、树高、直径、直径分布、材积、蓄积均有明显影响。相同造林方式中,1.5m×1.5m株行距的中等密度保存率均高于其它两种密度,林分蓄积最大。研究结果表明,1.5m×1.5m株行距单株栽植是适宜的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15.
宋西德  侯琳 《沙棘》1994,7(4):16-20
在陕西渭北黄土高原地区布设沙棘薪炭林营造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该地营造沙棘速生丰产薪炭林宜选择光照充足的梁坡台地,阳坡上下部,峁顶等立地类型;重视做好头年秋季整地蓄墒,适当深栽,砸实土壤,采用植苗造林,春季造林宜早,均能提高造林成活率。为提高抄棘薪炭林产量,造林密度不宜过大,株行距1m×1m者,亩生物量可达1871.3kg。同时,加强沙棘幼林地的抚育管护,做好病虫防治都能提高沙棘造林质量。  相似文献   

16.
巨桉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针对不同的土壤类型、整地、造林密度、施肥等栽培、管理措施分析 ,表明栽培巨桉应选择中厚层山地黄壤、整地规格为 6 0cm× 6 0cm× 6 0cm、重施基肥和追肥、造林密度为 16 6 7株 /hm2 ,即株行距为 2m× 3m。在轮伐期为 6~ 8年时 ,其经济效益是同等立地条件下马尾松林分经济效益的 3 5倍。宜在巨桉适生区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广东省从化市进行枫香造林密度试验,结果表明:4.5 a生林木的胸径、树高、冠幅和枝下高有随造林株行距的增大而递增的趋势,干形随株行距的增大呈递减趋势,不同株行距仅对树高有显著影响(P<0.1);随造林株行距的增大,单株材积增加,而储蓄量减小,但单株材积在不同株行距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蓄积量仅在2 m×2 m、2 m×3 m株行距与其它3种株行距之间有显著差异(P<0.1)。综合考虑投入产出,以及造林成本和产量收益时,建议采用株行距为2 m×3 m的方式造林。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的原生地带性森林植被为红松阔叶混交林。于1972年在该区的天然次生林皆伐迹地上,进行人工诱导红松阔叶混交林试验,面积为2.87ha。试验方法①按1.5×3m的株行距植4年生红松换床苗;②造林后7年时抚育形成行距为1.5m的针阔隔行混交林;③在10、14年生时进行透光抚育。同时营造株行距为1.5×1.5m的红松纯林为对照。调查结果表明,16年生混交林每公顷总蓄积120.1 m~3,为对照的141%;且混交林树干形质好、抗病力强、植物种类多、枯落物易被分解。土壤有机质含量11.62%,枯落物3.14t/ha,pH7.3,对照则分别为7.17%、7.92t/ha、6.7。其营造成本仅为对照的59.9%。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不同的土壤类型、整地、造林密度、施肥等栽培、管理措施分析,表明栽培巨桉应选择中厚层山地黄壤、整地规格为60cm×60cm×60cm,重施基肥和追肥、造林密度为1667株/hm2,即株行距为2m×3m.在轮伐期为6-8年时,其经济效益是同等立地条件下马尾松林分经济效益的3.5倍.宜在巨桉适生区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20.
和田地区石榴农林复合经营及效益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钰华 《新疆林业》2000,(2):20-20,23
和田地区的石榴个大,着色好,多汁,商品价值高,有甜、酸两个品系,主要有两种栽培模式。即:建园式(株行距4m×4m),栽植后1~5年可间作,此模式发展面积不大。大田式(株行距4m×8m~4m×20m),前1~5年栽植畦宽1~1.5m,第6年以后拓宽为2m,可长期实行农林复合经营。石榴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如何呢?1、石榴根系的分布特征:采用改良壕沟法对石榴根系进行调查,即在一个方向上距树体不同距离处分层(壕沟长100cm、宽40cm、深20cm)取出根系分成4级,用量筒测出体积,再用公式求出长度和表面积。调查活立木11龄,树高2.5m,冠幅3.5m。调查结果表明,石榴的水平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