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绿地空间3种配置模式降温增湿效应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广玉兰-瓜子黄杨-细叶麦冬植物群落(乔灌草)、瓜子黄杨-混合草坪植物群落(灌草)、草坪3种配置类型,对城市休闲区不同绿化类型的降温增湿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乔灌草绿地降温效应最佳,增湿效应最明显,其次是灌草绿地,草坪地虽具有一定的降温增湿效应,但是效果较差。不同配置类型的生态效应存在差异,其综合效应是乔灌草群落...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不同植被组合类型对矿山渣坡修复效果的影响,对群落结构不同组合下的小秦岭矿山边坡植被恢复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灌草组合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有机质含量也高于其他处理,但是并不显著;灌草组合和乔灌草组合在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方面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植被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Cr、Cu、Ni、Zn、Pb)具有富集作用,但是富集效果受植被类型和盖度等因素的影响而不同,除了在Ni含量上灌草组合与空白处理富集差异不显著外,灌草组合和乔灌草组合对其他重金属元素的富集效应都显著高于空白处理。(3)在水土保持方面,灌草组合、乔灌草组合(90%)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负氧离子含量方面,乔灌草组合(96.10个/cm~3)、灌草组合(95.97个/cm~3)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可见灌草组合和乔灌草组合在水土保持和改善局部环境空气质量方面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4)负氧离子含量和土壤氮元素含量在各修复指标中的二维投影的余弦值最大,是衡量边坡修复情况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3.
植物不同配置模式对绿地小气候温湿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选择密林、灌草、乔草、草坪、乔灌草、水生植物、灌木绿篱、硬化地面绿化共8种植物配置模式,并以硬化地面作为对照进行温、湿度的测量。运用SAS软件进行分析发现,在和硬化地面的温度差异性比较中,草坪、灌草、乔草、灌木绿篱、硬化地面绿化、乔灌草、密林皆差异性显著。在和硬化地面的湿度差异性比较中,灌木绿篱、乔灌草、密林、草坪、灌草差异显著。密林的不同水平位置之间,温度的差异显著,但湿度的差异并不显著。经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气温和植物的高度呈线性负相关,但是湿度与植物高度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川西亚高山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林下乔灌草层次谱系结构及对其驱动的生态学过程,为川西林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川西亚高山原始暗针叶林(以下简称原始林)及其在1950—1969年和1970—1989年采伐后形成的天然次生林(以下简称次生林)的林下(不包括主林层,因其树种组成相对单一)乔灌草群落生态学调查资料,基于APGⅢ谱系框架,构建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乔灌草系统发育树,选用广泛使用的谱系多样性指数——净亲缘指数(NRI)和最近类群指数(NTI),量化和评估不同演替阶段林型的乔灌草分层谱系结构及对其驱动的生态学过程。【结果】原始林亚林层物种组成谱系离散(NRI 0; NTI 0),即共存物种亲缘相疏,而原始林其他层次(草本层、灌木层与小乔木层)物种组成倾向于谱系聚集(NRI 0; NTI 0),即共存物种亲缘相近; 2个不同采伐年代形成的次生林的草本层和亚林层的谱系结构呈现出林型间相似但层次间相反的模式(草本层:谱系离散;亚林层:谱系聚集),灌木层和小乔木层则表现为层间相似但林型间相反的模式(1950—1969年:谱系聚集; 1970—1989年代:谱系离散);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林下乔灌草NRI与NTI均极显著正相关(0.698≤R2≤0.769,P 0.001);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林下乔灌草分层谱系结构(NRI与NTI)与物种多样性(香侬多样性指数H')的关联分析绝大部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林下乔灌草谱系结构与H'的局部多项式回归分析发现,原始林和1970—1989年采伐后次生林中的H'与NRI、H'与NTI的相关变化趋势表现出相似的波峰-波谷变化模式。【结论】川西亚高山原始暗针叶林及其采伐次生林的林下乔灌草层次谱系结构在层次间和林型间存在差异性。环境过滤是驱动原始林中草本层、灌木层和小乔木层物种谱系组成的主要生态学过程,竞争互斥则塑造亚林层中的物种谱系组成。次生林的林下乔灌草层次谱系结构及对其驱动的生态学过程大致与原始林相反,表现为环境过滤主导亚林层的谱系结构,竞争互斥主导草本层的谱系结构。川西亚高山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林下乔灌草层次谱系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5.
5.12地震灾害后,经过连续3年在岷江干旱地带采用针(阔)叶纯林、针阔叶混交、乔灌草等不同的植苗造林模式,进行造林试验探讨,结果表明:干旱地带地震灾后采用乔灌草比针阔叶混交和用针(阔)叶纯林植苗造林模式能更好地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试验结果,对当前进行地震灾后植被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梅花五点法测定了重庆市主城区公园的重要7种植物群落结构在夏季减少光照强度、降低温度和增加空气湿度等的指标,比较了不同群落结构对这3项小气候因素的调节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植物群落结构对此3项小气候因素都有一定的调节效果,其中草地单层群落结构的调节效果最差,郁闭度>0.6的乔灌草植物群落结构的调节效果最好。而草地单层植物群落结构在增加空气湿度方面效果明显。虽此,其与其他几种植物群落结构(除郁闭度>0.6的乔灌草植物群落结构和郁闭度0.2~0.4的乔灌草植物群落结构处)之间差别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经济林生态种植对石漠化区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选取滇东南石漠化地区两种自然修复样地(灌草自然修复地和乔灌草自然修复地)和两种经济林生态种植修复样地(猕猴桃种植修复地和核桃种植修复地)进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实验。结果表明:灌草自然修复地和乔灌草自然修复地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低于猕猴桃种植修复地以及核桃种植修复地,在灌草自然修复地、猕猴桃种植修复地和核桃种植修复地土壤细菌群落中以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最丰富,乔灌草自然修复地土壤细菌群落主要以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以及拟杆菌门最丰富。乔灌草自然修复地主要作用菌种是酸杆菌属;灌草自然修复地主要作用菌种是放线菌门和嗜热油菌纲;猕猴桃种植修复地和核桃种植修复地主要作用菌种则分别是芽单胞菌门和绿弯菌纲。将不同修复样地下的土壤细菌与环境因子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钾和速效钾浓度随植被由猕猴桃种植修复地、核桃种植修复地到灌草自然修复地和乔灌草自然修复地的变化呈下降趋势,相比之下,土壤氮、磷、有机质、pH值在自然恢复后呈现出微弱的恢复趋势。  相似文献   

8.
滨海盐碱地庭院绿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分别治盐改土措施、乔灌草配置形式、地面覆盖物种类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挖去表层盐土后,铺设砾石隔离层和稻草层,并按一定距离铺设渗水管,其上客土厚50~60cm,可有效地抑制土壤返盐,可使60多种树木被栽植成活并能正常生长。乔灌草相结合的配置形式有利于抑制土壤返盐和树木生长  相似文献   

9.
以广州市3个公园不同配置模式的植物群落为样地,测定分析其抑菌功能。结果表明:植物群落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抑菌效果强度大小依次是乔灌草结构乔草结构草坪结构灌草结构;植物群落的抑菌效果在不同时刻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乔灌草、灌草和草坪的抑菌效果均在16:00达到最好,灌草和草坪结构在8:00最差。  相似文献   

10.
甘肃子午岭林区不同林分水源涵养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甘肃子午岭林区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油松纯林的乔木植被、乔灌植被、乔灌草等植被类型的树冠截持量、地表径流量、枯落物持水量和土壤含水量测定分析发现:针阔混交林树冠截持量高于阔叶混交林和油松纯林;针阔混交林乔灌草植被地表径流量(3.24mm)、土壤侵蚀模数(0.46 t/(km~2·a))最小;枯落物已分解层持水率(19.68%)最高,土壤层年均水源涵养量(318.28mm)高于枯落物层(187.17mm),混交林水源涵养能力高于纯林。综合分析得出:针阔混交林乔灌草植被水源涵养能力最大(592.18mm),油松纯林乔木植被水源涵养能力最小(376.92mm)。可以通过造林树种搭配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调整林分结构和植被类型分布,增强林分水源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退耕还林造林实用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述了河南省开展退耕还林工程的意义 ,并主要从树种结构、抗旱造林的技术方法和乔灌草混交造林模式三个方面介绍了退耕还林造林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2.
滇池流域台地土壤侵蚀控制技术及效能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的原理,对水土保持型速生高效乔灌草配置模式及其土壤侵蚀控制效能作了初步研究。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结合水土保持、速生、高效等功能,选择乔灌草品种,设计了5种植被配置模式,在每种模式中,用标准径流小区、米级小区和钉子法测定土壤侵蚀量;用溅蚀杯法测定土壤溅蚀量;用In-situ技术监测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通过研究,结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各个模式的土壤侵蚀控制效能进行定量化综合评价,选出最佳模式,利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朝阳市大凌河带状公园绿地主要有乔灌草三层结构、乔灌结构、乔草结构、单层草本结构等四种结构,在不同结构的绿地内选择典型样地,进行遮荫效益、降温效益、增湿效益的观测。研究结果,大凌河带状公园绿地对周围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方面调节作用明显,整体生态效益显著。其中乔灌草结合的三层结构对环境因子的调控作用最明显,单层草本结构最差,而乔灌和乔草的双层结构均好于单层的草本结构,但没有三层复合结构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以宁化县紫色土侵蚀区3种植被恢复模式(林果草模式、油茶模式、乔灌草模式)为研究对象,以未治理的裸露荒地(CK_2)、无明显水土流失的林分(CK_1)作为恢复前后的参照,研究土壤团聚体和理化性质的变化,分析3种植被恢复模式的优劣。结果表明:与CK_2相比,3种植被恢复模式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显著提高,促进土壤从微小团聚体向大团聚体转变,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以乔灌草和林果草模式为最优,但这2种模式差异不明显;植被恢复后的紫色土团聚体破坏率(PAD)和分形维数(D)值均有降低,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值明显增加,以乔灌草模式的变化幅度最大,表明该模式改善土壤结构的效果优于其它模式,其土壤结构较为稳定。相关分析表明,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粒径、容重及孔隙度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根据植物生物学特性,利用生态学、气象学原理及林木种子的天然下种更新能力,采取综合技术措施,在半干旱石质山区利用飞机撒播乔灌草(油松、沙打旺、柠条、草木樨)1300多公顷。播后6年调查,保存面积占有效面积89.4%,油松高59.7cm、地径1.9cm。并指出了适地适树、适时适量播种的重要性,播种后加强管理是提高成苗率的关键,混播产生近期效果显著。为今后在北方半干旱石质山区进行飞机混播乔灌草造林,探索出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16.
2014年8月~2015年7月,以重庆铁山坪森林公园主干道路为对照,采用高精度手持式PM_(2.5)速测仪(CWHAT200)定位监测了不同树种、林分及其结构特征调控下的大气PM_(2.5)和PM_(10)颗粒物浓度特征。结果表明:铁山坪森林公园道路和7个监测树种的大气PM_(2.5)和PM_(10)颗粒物浓度变化均比较大,与公园道路相比,各监测树种均不同程度表现出具有削减大气PM_(2.5)和PM_(10)颗粒物功能,其中以枫香削减大气颗粒物的能力最强,楠竹最弱;不同林分调控下的大气颗粒物浓度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各林分的不同垂直结构调控下的大气PM_(2.5)和PM_(10)颗粒物浓度均表现为乔木层乔灌层乔灌草层,相反,其削减大气颗粒物的能力则均为乔灌草层乔灌层乔木层。可见,具备乔灌草空间结构配置的林分具有更强的调控大气颗粒物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以郑州市数码公园为例,研究不同植物群落对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影响。2020年4月—2021年3月,监测郑州市数码公园内不同植物群落结构(乔灌草、乔草、乔灌、灌草、草坪)在春夏秋冬四季的PM2.5和PM10浓度以及温度、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子,分析不同植物群落PM2.5、PM10浓度的变化规律,并研究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样地内PM2.5和PM10浓度日变化基本一致,呈早高晚低趋势。不同样地内PM2.5和PM10浓度均表现为秋冬季高,春夏季低;PM2.5和PM10浓度高低依次为草坪和广场样地>灌草和乔草结构样地>乔灌草和乔灌结构样地;复合群落结构绿地对颗粒物滞尘能力大于单一群落结构。乔灌草、乔灌结构样地对PM2.5和PM10的阻滞率较高。PM2.5和PM10浓度...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了内蒙古科左中旗自1988年起采取“两行一带”乔草、灌草及乔灌草结合的造林模式,就其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做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9.
王晶  李静 《河南林业科技》2019,39(2):18-20,46
对许昌市3种道路绿化带不同水平距离空气颗粒物及负离子浓度日变化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乔灌草植被配置类型能更有效地降低空气颗粒物污染,提高空气负离子浓度。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芳香植物的概念以及分类,探讨了芳香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形式,提出了配植芳香植物应遵循乔灌草的合理搭配、结合地势选择合适树种、季节延续性、应注意控制芳香浓度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