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区域生态承载力量化方法研究述评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简述了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的内涵及由来,以及利用承载力衡量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分别论述了生态承载力的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估测方法、资源与需求的差量方法、可持续环境承载力模型方法、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及状态空间法的度量方法,探讨了生态承载力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草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方向--生态承载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简述了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的内涵和由来及利用承载力衡量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分别论述.了生态承载力的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估测方法、资源与需求差量方法、可持续环境承载力模型方法、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及状态空间法的度量方法,并依据草原生态系统特性构建了草原区域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探讨了草原区域生态承载力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在生态承载力的范围之内,因而开展生态承载力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阐述了承载力的起源、演化与发展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生态承载力的不同概念和目前常用的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并比较其优劣;指出今后生态承载力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蒋小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070-9071,9088
以生态承载力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河南省具体情况,对河南省2008年生态子系统承载力变化情况进行了计算及分析,并提出增强区域生态承载力的针对性策略。  相似文献   

5.
以生态承载力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河南省具体情况,对河南省2000—2008年生态子系统承载力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计算及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在现有人口和当前消费水平下,生态需求己超出了自然系统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同时提出了增强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河南省生态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对河南省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2004年人均生态赤字较2003年降低0.544 hm2,但生态赤字仍然较高,河南省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仍存在不足之处。最后,基于现状提出了实现河南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旅游景区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常玉光  佟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197-6199
生态承载力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理论。目前,对生态承载力的定性和定量计算模型较多,在对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综述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和分析,指出各自的性质、特点和缺点,并从旅游景区的特点出发,提出适合景区生态承载力定量计算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8.
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对陕北地区2001年至2006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实证计算和分析,揭示陕北地区可持续发展制约因子.研究结果表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应以提高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为基础,以减小生态足迹为目标.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淮安市2006年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海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715-8717
以淮安市2006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淮安市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定量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淮安市生态足迹为2.411590hm^2,而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340998hm^2,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2.070592hm^2,远远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生态压力的存在影响了淮安市的可持续发展,由此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抚河源生态功能区生态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艳红  刘雷  郑子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359-15361
采用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对抚河源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抚河源生态功能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基于现状提出了实现抚河源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蒋小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825-10827,10831
在介绍河南省社会经济概况后,对生态承载力的概念、生态承载力的估算方法进行了初步的介绍,重点运用了生态足迹分析法,利用2000~2008年河南省的各类土地供给状况数据对河南省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人口、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之间的不协调影响河南省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实施的效率;经济相对欠发达影响河南省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人口负担过重导致河南省生态承载力不足这3个主要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围绕保护生态系统的阈值,提出了树立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集约利用资源的发展道路,实行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严格控制人口总量增长,强化全民的资源环境危机意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沈阳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探讨水资源承载力内涵的基础上 ,分析计算了辽宁省沈阳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与水资源经济承载力。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建立了沈阳市水资源适度承载力数学模型 ,并利用研究区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提出了沈阳市水资源适度人口载量和经济载量。  相似文献   

13.
以生态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以模糊层次分析法为手段,并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建立了武安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完成了对2000~2010年武安市生态承载力状况的分析。通过建立灰色预测模型预测,在对武安市历史10年的生态承载力分析的基础上,对武安市未来2015年2、020年、2030年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预测。还将武安市生态承载力分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三大子系统,通过运算得出武安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并根据SPSS中的因子分析法,得出武安市协调发展中的限制性因素,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探讨水资源承载力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辽宁省沈阳市辉山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水资源人口承载力与水资源经济承载力。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建立了该开发区水资源适度承载力数学模型,并利用研究区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提出了该开发区水资源适度人口载量和经济载量。  相似文献   

15.
薛若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960-13962
生态足迹是分析和评价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运用国家生态足迹账户计算方法,计算和分析福州市201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2010年福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为1.952 025 ghm2,而人均承载力只有0.293 740 g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658 285 ghm2。可见,福州市的人口消费需求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呈现逐步恶化的趋势,可持续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最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生态承载力研究可以为分析区域发展现状及确定区域发展方向提供依据。通过对东台市具体情况的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从生态、社会、经济3个方面选取指标,建立了东台市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旨在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北京房山山区生态承载力。[方法]通过生态足迹模型的定量分析方法,计算并分析房山区2007年及2008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演变态势,得出房山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差距,定量判断房山区域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之内,评定房山区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房山区整体存在轻度生态赤字;2007~2008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均为赤字状态,且赤字有扩大趋势;解决途径一是减少生态足迹,二是提高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房山山区当前的生态承载力供求总体情况比较良好,但还存在一些结构问题,需要通过产业发展进一步进行优化,最终消除生态赤字,更好地发挥房山区的生态涵养功能,实现房山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结论]该研究为全面评价房山区生态承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承载力评估中,笔者以江苏省淮安市统计资料为依据,利用生态足迹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计算该市2004-2008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分析淮安市水资源生态可持续发展情况.结果表明,2004-2008年,淮安市水资源人均生态足迹为1.092 hm2/人,总体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为3.889 hm2/人,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是水资源生态足迹的3.56倍.2005-2008年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生态盈余现象,2004年表现为生态赤字,与其是枯水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为了保障城市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研究越来越被重视,其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研究方法渐趋科学。对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综述,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计算模型衡量研究区域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状况。以黑龙江省为例,计算了2000~2007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黑龙江省2000~2007年生态足迹均超过了生态承载力,区域的经济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