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不同基因型水稻苗期氮营养特性差异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氮肥过量施用,不仅造成氮肥大量流失,还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筛选氮高效基因型水稻品种是提高氮素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本文利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55个水稻品种(系)在相同供氮水平(40 mg·L~(-1))、不同供氮形态(NH_4~+-N和NO_3~–-N)条件下苗期吸收与积累氮素的差异。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将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基于氮效率综合值,运用分层聚类热图分析,进行55个水稻品种氮效率类型的划分,为氮高效水稻品种的筛选提供依据。在NH_4~+-N和NO_3~–-N培养下,不同水稻品种的整株生物量、茎叶生物量、根系生物量、根系氮含量、茎叶氮累积量差异性显著,变异系数分别在0.69~0.80和0.57~0.74之间。通过因子分析发现,在NH_4~+-N和NO_3~–-N培养条件下的主成分情况相同,第1主成分由整株生物量、茎叶生物量、根系生物量、整株氮累积量、茎叶氮累积量、根系氮累积量决定,主要为反映植株的生物量及氮素累积量指标;第2主成分由不同器官的氮含量决定。综合水稻苗期氮素吸收累积变异特征及因子分析,将整株生物量、茎叶生物量、根系生物量、茎叶氮累积量作为水稻苗期氮高效综合评价指标。根据隶属函数法计算出的氮效率综合值和采用欧氏距离平方拟合的分层聚类热图,55个供试水稻品种可分为氮高效型、氮中效型、氮低效型3大类,分别占供试品种总数的10.91%、27.27%、61.82%。在NH_4~+-N和NO_3~–-N供应条件下,初步确定‘广两优3905’、‘甬优9号’、‘中籼2503’、‘Ⅱ优602’、‘两优766’和‘深两优1813’为氮高效型品种。  相似文献   

2.
【目的】临界氮浓度是指在一定的生长时期内获得最大生物量时的最小氮浓度值,具有明确的生物学意义。探究不同水氮供应对番茄地上部生物量、氮素累积的影响,构建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并基于氮素吸收和氮营养指数模型进行番茄氮素营养诊断,可为番茄水肥一体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于2013年在日光温室内进行了盆栽试验,供试番茄品种为金鹏M6088。设置3个灌水量为低水W1(60%70%θf)、中水W2(70%80%θf)和高水W3(80%90%θf),θf为田间持水率;施氮量设置3个水平为低氮N1(N 0.24 g/kg土)、中氮N2(N 0.36 g/kg土)和高氮N3(N 0.48 g/kg土),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9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15次,研究了不同水氮条件下番茄的地上部生物量、氮素累积及氮浓度的动态变化,构建了番茄不同水分条件下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结果】番茄地上部生物量、氮累积量随移栽时间的动态变化符合Logistic模型,不同水氮供应对番茄地上部生物量理论最大值的影响不同,中水和高水条件下,番茄地上部生物量理论最大值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而在低水条件下呈递增趋势,说明适量增施氮肥可以减轻干旱对干物质量累积的抑制;番茄地上部生物量快速累积起始日较氮快速累积起始日晚8 17 d,且不同水氮处理番茄地上部生物量最大生长速率、氮累积量最大累积速率均出现在中水中氮(W2N2)处理;在相同的水分条件下,番茄地上部生物量氮浓度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随生育进程的推移呈下降趋势;氮浓度与地上部生物量之间符合幂指数关系,适当增大灌水量可以提高植株对氮的容纳能力,并且可以缓解氮浓度随植株生物增长量下降,使植株稳步有序地生长;不同的水氮供应对番茄产量影响显著,随着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产量显著提高,但当灌水量和施氮量达到一定数量时产量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随其增加而降低。【结论】基于临界氮浓度构建的氮营养指数、氮吸收模型对番茄的适宜施氮量诊断结果一致,均以中水中氮(W2N2)为最佳条件,即当灌水量和施肥量分别为62.1 L/plant、15.1 g/plant时,番茄单株产量达到最大(1602 g),构建的模型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3.
施氮水平对烤烟根冠平衡及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盆栽条件下,设不施氮(CK),每株施N 5.45g(N1)和8.18g(N2)3个施氮水平,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烤烟根冠平衡及氮素在不同器官间的积累与分配。结果表明,移栽至打顶期烤烟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根系干物质积累量以N1处理最高;打顶至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N1处理最高,根系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打顶期根冠比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成熟期根冠比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打顶至成熟期烟株氮素积累量以N1处理最高;期间N1处理各器官均有一定氮素积累,而 N2处理和CK下部叶及中部叶有一定量的氮素输出。打顶期氮素在根系中的分配比例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随施氮量增加,烤烟积累的氮素中来自肥料氮的比例增加;积累的肥料氮中来自基肥氮的量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N)5.45 g/plant可促进根冠平衡,使烟株稳健生长。  相似文献   

4.
大豆植株苗期至结荚初期对肥料氮的吸收与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喜军  龚振平  马春梅  姚玉波  邸伟 《核农学报》2012,26(5):809-814,837
采用砂培与15N分阶段标记的方法,研究了苗期至结荚初期大豆植株对氮素的同化吸收,尤其是肥料氮在不同器官和节中的积累与分配。结果表明:(1)苗期至结荚初期大豆植株氮素积累量逐渐增加,由标记试验Ⅰ的64.08g/plant逐渐增加到标记试验Ⅴ的307.17mg/plant;(2)不同器官中肥料氮积累存在差异,叶是苗期至结荚初期肥料氮积累的主要器官,所占比例为55.2%,根系次之为25.9%,茎最小为18.9%;(3)苗期至结荚初期肥料氮积累量和所占比例逐渐减小,而根瘤固氮则逐渐增加,其中苗期至盛花期肥料氮是大豆植株氮素主要来源,盛花期以后以根瘤固氮为主;(4)不同成长程度叶对肥料氮的积累存在差异,表现为成长中叶>新生叶>成熟叶;(5)新生茎叶氮素构成随全株氮素构成的变化而变化,苗期至初花期以肥料氮为主,初花期至结荚初期根瘤固氮逐渐转为主体。  相似文献   

5.
采用温室沙培试验,通过不同浓度氮处理,研究红桤木、喜马拉雅灰桤木、欧洲桤木和灰桤木4种国外引种的桤木属幼苗对不同氮水平的响应差异,分析了氮胁迫对桤木属幼苗根系形态和氮累积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水平(N0、N1/2、N1(标准E.G.Bollard营养液)、N2)的增加,各桤木属植物的生物量、氮累积量和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须根数等生长参数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且在N1/2水平中各参数值最大;细根比例及氮利用效率、氮利用率均呈持续下降趋势.参试的4种桤木中欧洲桤木、红桤木的生物量、氮累积量、根系形态参数均较高,且在N1/2时氮利用率较高,分别为44.57%、40.14%,具有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生态防护和短周期工业用材树种推广应用潜力;灰桤木和喜马拉雅灰桤木各生长参数均较低,不宜推广.试验结果也表明尽管桤木属植物具有一定的固氮能力,但在低地力河滩沙地、丘陵等地区集约化经营中仍需采取一定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6.
氮、磷肥对杉木幼苗生物量及养分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氮、 磷肥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生物量及养分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供磷可促进杉木幼苗植株和各器官生物量的增加,并影响叶、 茎、 根生物量的分配比例,氮、 磷处理幼苗叶生物量占全株生物量的45% 以上, 施氮反而降低杉木叶、 茎、 根的生物量; 施氮显著增加根和叶的氮含量,而显著降低根和叶的磷含量,对茎的氮、 磷含量没有明显影响; 施磷显著降低叶、 茎、 根的氮含量,叶、 茎、 根的磷含量随供磷水平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氮磷配施显著影响叶、 茎、 根的氮、 磷含量和氮、 磷累积量。叶片是主要的氮、 磷养分存储器官。氮(或磷)水平的增加可降低杉木幼苗的磷(或氮)利用效率,提高氮(或磷)的利用效率; 氮、 磷肥显著影响杉木幼苗叶、 茎、 根的N/P比。研究结果说明,氮、 磷肥增加了杉木幼苗各器官生物量和氮、 磷含量,影响了幼苗的养分分配和营养平衡。  相似文献   

7.
【目的】黄腐酸(FA)是腐植酸中分子量较小、活性最大的组分,作为一种生物刺激素,FA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株的抗逆性。研究黄腐酸不同添加量对低氮胁迫下小麦生长及根系形态的影响,为小麦减氮增效提供实践和理论参考。【方法】以小麦品种‘鑫华麦818’为材料进行了水培试验。将营养液氮浓度调节为硝态氮0.1 mmol/L模拟低氮胁迫(LN),并分别设置FA添加量0、30、60、90、120 mg/L,即LN-FA0、LN-FA30、LN-FA60、LN-FA90、LN-FA120,共5个处理;以正常供氮营养液(硝态氮4 mmol/L)为对照(NN)。分析了小麦根系形态、植株生物量、植株氮浓度、氮累积量、叶片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等指标。【结果】与LN-FA0相比,LN-FA30、LN-FA60、LN-FA90和LN-FA120处理的地上部生物量分别提高了16.31%、23.18%、26.75%和35.16%,LN-FA120的地上部生物量与正常氮处理已无显著差异;LN-FA30、LN-FA60和LNFA90总根长增加了35.00%~44.67%,根表面积增加了39.93%~95.42%,根体积增加了...  相似文献   

8.
不同施氮情况下小麦玉米间作土壤硝态氮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主要研究了0、210、420和630kg/hm2(NO、N1、N2和N3)4种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玉米间作土壤硝态氮(NO-3-N)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0~200cm土层硝态氮的含量整体表现为N3>N2>N1>N0。各生育时期低氮水平下0~60cm土层,中、高氮水平下的0~8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显著。0~6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作物生育时期的变化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小麦挑旗期和玉米大喇叭口期,而60~2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玉米大喇叭口期。N0处理硝态氮累积量各生育时期变化差异较小。小麦与玉米共生期内0~200cm土层硝态氮含量表现为玉米带>小麦带,差异最大的时期为小麦灌浆期和玉米大喇叭口期。土壤硝态氮向深层的运移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与N0相比,施氮后100~20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小麦带增加了1053~6253kg/hm2,玉米带增加了1791~7039kg/hm2。优化氮肥施用比例,适当降低小麦播前施氮量可减小土壤硝态氮深层淋溶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红枣树氮、磷、钾吸收与累积年周期变化规律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以6年树龄红枣树为试材,采用刨根、分解取样的方法,研究了年周期内各器官的生物量、氮、磷、钾含量和氮磷钾累积量变化动态.结果表明,红枣各器官中干物质、氮、磷、钾的积累均随生育期的推进呈增长趋势,从果实膨大期到果实成熟期均有一个急剧的上升过程.红枣树单株生物量年增加3908.5 g,氮、磷和钾年总吸收积累量分别为70.5、...  相似文献   

10.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以小黑麦氮高效利用品种‘Clxt82’、‘PI429186’和氮低效利用品种‘Clxt74’为材料,研究0(不施氮)、0.033 g(N)·kg-1(低氮)和0.066 g(N)·kg-1(正常氮)3个不同施氮水平下,各生长时期氮素在器官间和器官内不同功能性氮素分配的特性。结果表明:氮高效利用品种在氮素不足的条件下优势更明显,抽穗期高效利用品种和低效利用品种间生物量的差异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在不施氮、低氮和正常供氮时‘Clxt82’、‘PI429186’地上部生物量分别为‘Clxt74’的1.55倍、1.19倍、1.06倍和1.79倍、1.35倍、1.30倍。不同生育时期,小黑麦氮积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低氮和正常供氮处理,在分蘖期、拔节期氮高效利用品种氮积累量均显著高于低效利用品种,而在抽穗期差异则不大。随施氮量的增加,氮素在叶片和穗部的分配比例减小,在茎的分配比例增大;分蘖期和拔节期,氮高效利用品种茎中氮素分配比例小于低效利用品种,叶片氮素分配比例则大于低效利用品种。抽穗期氮高效利用品种穗部氮素分配比例大于低效品种,而叶部则相反。各生育时期各器官不同形态氮素含量总体上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不施氮和低氮处理,拔节期氮高效品种‘Clxt82’、‘PI429186’叶片营养性氮含量是低效品种‘Clxt74’的1.31倍、1.76倍和1.12倍、1.35倍,而结构性氮含量则是低效品种的86.12%、64.01%和80.82%、71.51%;抽穗期氮高效品种‘Clxt82’、‘PI429186’叶片营养性氮含量是低效品种‘Clxt74’的1.01倍、1.11倍和1.04倍、1.13倍,结构性氮含量为低效品种‘Clxt74’的74.99%、63.08%和75.78%、62.84%;各时期品种间功能性氮素含量差异不大。低氮条件下氮高效利用品种通过降低结构性氮素含量、增加营养性氮素含量来满足氮素的利用和体内循环。  相似文献   

11.
葡萄氮素吸收利用与累积年周期变化规律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为了探明葡萄树对氮素吸收、利用和贮存规律,为确定合理施肥量和施肥时期提供依据,以7年生红地球为试材,采用刨根、分解取样的方法,研究了年周期内各器官的生物量、氮含量和氮累积量变化动态。结果表明,红地球生物量年增加12369 kg/hm2。氮素在红地球葡萄树各器官中的分布为叶片>果实>新梢>根系>枝条>主干; 皮层>木质部; 年周期葡萄树体总吸氮量为97.13 kg/hm2,主要在新梢旺长期和果实膨大期,分别占吸收总量的39 %和30.5 %。每生长1000 kg葡萄,需要吸收氮素5.4 kg。叶片、果实与修剪枝条年带走的氮素量分别为35.09 kg/hm2、 32.27 kg/hm2和5.11 kg/hm2,占氮素吸收总量的36%、 33%和5%。带走的氮素需要施肥予以补偿,施肥时期主要在新梢旺长期和果实膨大期。  相似文献   

12.
探究地面覆沙与供氮水平对陇东旱塬苹果幼树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的影响,为实现半干旱区苹果园合理施氮、提高氮素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3 a生富士苹果幼树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田间设置主区为地面管理措施,清耕(对照CK)和覆沙(SM),副区为2个供氮水平,5 g 15N-尿素(N1),5 g15N-尿素+75.5 g普通尿素(N2)。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分别于6月(果实膨大期)、8月(新梢停止生长期)和10月(落叶前)3个生育期对植株各器官15N丰度和全氮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地面覆沙增加了幼树地上部生物量累积,覆沙条件下供氮有利于生育后期地上部和总生物量累积;清耕条件下高供氮量(CKN2)可有效增加地下部干物质量,但SMN1处理于落叶前(10月)地下部生长极快,与CKN2差异不显著(P>0.05)。地面覆沙和供氮水平及二因素互作显著影响果实和多年生枝的Ndff值(氮素含量来自肥料氮的百分比)(P<0.05),二因素互作对果实Ndff值累积作用较多年生枝更大。6月和8月,地面覆沙条件下SMN1处理多年生枝和细根Ndff值最高,分别为2.26%、3.21%和3.67%、5.89%。当年生育周期内,二因素及二因素协同作用对果实15N分配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其他器官存在部分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影响,贮藏器官是树体最大的15N利用器官,其次为营养器官、生殖器官。整个生育期内,植株15N利用率为3.38%~38.00%,表现为地面覆沙SM>CK,地面覆沙显著提高苹果幼树的15N利用率(P<0.05),而供氮水平的升高对树体15N利用率的影响大多情况下并不显著(P>0.05)。综合分析认为,该试验条件下较低的供氮水平(N1)及有效的地面覆沙措施(SM)既可促进幼树总生物量累积,又能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从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中氮肥投入。  相似文献   

13.
生长模型和15N示踪评价施肥处理对苹果树氮肥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提高果树氮肥利用率,探索一种简便易行的氮肥利用评价方法,该研究以田间5年生延长红("长富2号"芽变品种)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生长模型和15N示踪技术对比分析不施氮肥(CK)、常规高氮(N800)、优化减氮(N400)和有机无机配施(N200+O200)处理下苹果树对氮肥的吸收利用情况以及各器官氮素的分配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苹果的产量没有显著性的影响(31.7~37.3 t/hm2);各施氮处理基于生长模型和15N示踪技术的果树氮肥利用率分别为13.13%~31.94%和11.64%~32.40%;基于生长模型,N400和N200+O200处理果树的氮肥利用率比N800处理高84.92%和143.26%;基于15N示踪技术,N200+O200处理的果树氮肥利用率比N800和N400高178.35%和69.28%;不同施肥处理对各器官氮素分配没有显著性的影响。两种评价方法对于果实和叶片的氮肥利用率、各器官氮素的分配情况分别存在显著差异(P<0.05)和极显著差异(P<0.01),但对植株总体氮肥利用率的评价结果无显著差异,平均仅相差3.10%。基于本试验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利用生长模型可以估算苹果树的氮肥利用率。研究结果可为农田管理措施改善以及果树氮肥利用率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幼果期矮化富士苹果树体各器官及其皮层、木质部的生物量、钙含量和钙累积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株干重为10.21kg,皮层和木质部干重分别为2.14和7.07kg,骨干枝干重为各器官之首;各器官钙含量差异显著,根系平均钙含量高于地上部多数器官,中央干皮层钙含量最高;单株钙累积量为76.67g,皮层和木质部钙累积量分别为52.44和13.83g,直径1.0-5.0cm根的钙累积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氮肥形态对马铃薯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氮肥形态对氮素在马铃薯不同器官中的吸收和运转分配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铵态氮肥对马铃薯地上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作用最明显,施氮处理马铃薯块茎干物质积累量比对照增加50.37%~71.38%;马铃薯各器官中含氮量随生育期推进逐渐下降,其中,茎和叶下降幅度较大;马铃薯各器官中氮含量生育前期表现为叶片>地上茎>根,进入块茎形成期以后,则叶片>根>地上茎>块茎。施氮在马铃薯生育前期有利于茎对氮素的吸收和储存,后期又可以促进茎中的氮素向叶片和块茎转移。施氮各处理产量较对照增加19.28%~63.86%,NH4+-N处理对氮的吸收、积累与分配影响最大,且产量最高,达到39 410.2 kg.hm-2。  相似文献   

16.
不同供锌水平对苹果幼树干物质和锌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盆栽砂培试验,研究了低、中、高3个供锌水平(Zn 0.013、0.254和5.070 mg/L)对苹果幼树干物质和锌积累、分配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锌的过量及缺乏均对果树的生长及养分吸收产生影响。生长初期,苹果幼树根系活动较晚,枝叶的快速生长主要利用根茎中的养分,锌的积累量呈快速增加趋势,处理间差异显著;低锌处理,除根系明显增加外,其他器官变化较小,根系的锌分配比例明显高于中锌、高锌处理。说明生长后期,低锌、高锌抑制了树体的生长,且低锌处理的树体锌主要分布于地下,上运明显受阻;而中锌、高锌处理,地上部锌含量要高于根系。  相似文献   

17.
猕猴桃树对氮素吸收、利用和贮存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了探明猕猴桃树对氮素吸收、利用和贮存规律,为确定合理的施肥量和施肥时期提供依据,以10年生秦美猕猴桃树为试材,采用彻底刨根,分解取样的方法,研究了年周期各器官的生物量、氮含量和氮累积量变化动态。结果表明,猕猴桃整株生物量全年增加了12.14 kg/plant,在果实生长期(5月18到9月8日)增加较快,增加量为7.99 kg/plant。氮素在猕猴桃树的根、茎、叶、果及皮层和木质部的分布为:根、叶、果实>茎;皮层>木质部;冬季氮的贮存部位是根和茎的皮层,并且主要贮存在茎的皮层。年周期猕猴桃树体总吸氮量为216.78 kg/hm2,进入果实收获期以后和结果前共吸收33.75 kg/hm2,整个果实生长期吸收183.03 kg/hm2,分别占总吸氮量的15.57%和84.43%。5月18日到7月9日和7月9日到9月8日两个阶段吸收的氮素量分别占总吸氮量的53.13%和31.30%,据此计算得猕猴桃的合理施氮量为N 412.91 kg/hm2(产量40 t/hm2);推荐在休眠期结束前施基肥 N 64.29 kg/hm2,座果前追施壮果肥 N 219.38 kg/hm2,果实膨大末期追施促稍肥 N 129.24 kg/hm2。  相似文献   

18.
微生物菌肥促进苹果花脸病植株氮素吸收和果实增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微生物菌肥对减少苹果花脸病发生,提高产量和果实品质的作用。【方法】以5年生烟富3/M26/平邑甜茶苹果为试材,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于2015~2016年进行了2年田间试验。设3个处理:花脸病树施化肥 (CK)、健康树施化肥 (T1)、花脸病树施化肥+微生物菌肥 (T2)。分别于2015年10月12日和2016年10月15日,每个处理随机采集100个果实,统计花脸病病情指数,并于2016年10月15日对整树进行破坏性取样,测定15N吸收利用情况。【结果】施化肥+微生物菌肥花脸病苹果树 (T2) 根系生物量及新梢长度显著高于施化肥花脸病树 (CK) 和健康树施化肥 (T1) 处理;施加微生物菌肥,花脸病苹果植株粗根干重、细根干重以及新梢长度比未施加的CK处理分别提高了39.4%、157.0%和42.0%。无论是否施加微生物肥,花脸病苹果植株各器官的Ndff值均显著低于健康苹果树。与CK处理相比,T2处理的果实、新梢、叶片、细根、粗根、多年生枝和中心干的Ndff值分别提高了93.4%、75.6%、63.7%、96.1%、80.2%、103.4%和95.0%;T2处理的15N利用率最高,为14.4%,显著高于T1处理 (10.4%) 和CK处理 (6.7%);T2处理的叶片、果实和新梢的15N分配率显著高于CK和T1处理。第一年施用微生物菌肥 (T2) 对花脸病的防控效果仅为7.1%,第二年显著提高至20.9%,此时T2处理的果实的产量 (6.3 kg/株)、单果质量 (208.2 g)、可溶性糖 (14.3%)、可滴定酸 (0.5%) 及糖酸比 (27.6) 均显著高于CK,但仍低于T1处理。【结论】施用微生物菌肥显著促进了花脸病苹果植株根系的生长,增强了根系对氮的吸收和向地上部的运输,从而提高了植株对氮肥的吸收利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花脸病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施氮对"双低"油菜吸氮特性及氮素生理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施氮对双低油菜吸氮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株氮素累积量,施氮处理从苗期到抽苔末期迅速增加,抽苔末期到开花末期下降,开花末期后有所回升,但仍没有超过抽苔末期的氮素累积量;不施氮处理与施氮处理有类似的变化趋势,但变化幅度明显小于施氮处理,而且开花末期后的氮素累积量超过了抽苔末期。无论施氮与否,营养器官含氮量随生育期的进程持续下降,而生殖器官含氮量施氮时持续下降,不施氮时则呈单峰曲线。干物质累积最大速率出现的日期,不施氮处理明显早于施氮处理。氮素生理效率,施氮处理在角果发育期最高,而不施氮处理在开花末期最高。施氮明显增加植株氮素累积量、植株含氮量、生物量及籽粒产量,但氮素生理效率却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