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选择2000-2010年中国县级及县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以建成区面积来表征城市规模,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和帕雷托公式,分析了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①各年的判定系数都在0.943以上,位序—规模法则能较好地描述中国城市的规模分布.②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均衡度呈现减弱的趋势.③城市建成区用地的位序—规模曲线有平行向上推进的特点,城市建成区用地规模持续增长.④总体看来城市用地规模增长速度减缓,但是不同位序城市的用地规模增长速度存在差异.最后从自然地理环境、行政区划调整、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用地增长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利用1993~2008年陕西省13个城市人口统计资料,通过分形理论中分维数及均衡度指数的测算研究陕西省城市规模分布演化的动态特征,运用R/S方法对其演化趋势作出预测。结果表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陕西省城市规模分布的上述两项指标均呈现增长趋势,但波动性较大,增幅不稳定。为此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布特征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城市等级规模结构有助于认识城市体系发展所处的阶段,制定相应的区域发展政策。通过运用城市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等理论和方法,对陕西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陕西省城市规模分布呈典型的首位分布类型,等级序列中缺失特大城市规模级别,中、小城市数量较多;城市规模空间分布也极不平衡,发展过程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为此,提出相关完善陕西省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李文旗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345-7346,7368
通过计算兰州经济区城镇体系的首位指数、城市规模分形分布的分维数,分析了兰州经济区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特点;用关联维数分析了兰州经济区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总结了目前兰州经济区城镇体系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兰州经济区城镇体系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Landsat TM/ETM+影像为数据源,提取出2000-2013年我国29个主要城市建成区用地信息,测算了各城市的扩张速度、紧凑度、分形维数和形状指数,并运用相关性分析研究了影响城市形态变化的因素,研究发现:城市扩张速度明显加快,且速度大小呈现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依次递减的规律;城市空间紧凑度下降,城市总体呈现分散化扩张;城市分维数增加,城市空间破碎度增强;形状指数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城市形状更加复杂化;人口、经济、交通、城市建设因素与城市建成区面积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是城市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地形因素与建成区面积、紧凑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分形维数、形状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地形对城市扩张表现出明显的制约作用,地形的复杂化降低了城市紧凑度,增加了分形维数和形状指数,使城市形状趋于复杂;地形的影响力在西部地区更为明显,并且不同范围内的地形影响力也不同,存在一定的梯度效应.  相似文献   

6.
等级规模结构是城市体系的三大结构之一,其重要特征是可以反映出城市在不同等级规模层次中的分布状况及城市人口集中或分散程度.运用分形理论,通过1997-2008年统计数据计算分析,发现四川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具有分形特征,满足位序一规模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城市规模分布呈相对均衡,但并非理想状态,首位城市作用较强,大城市数量较多、分布分散,中小城市发育不全,人口有向少数大城市集中趋势.并据此提出了四川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城市用地规模总量持续增加.城市用地如何在规模不等的城市中合 理分布,这是制定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战略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选择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中国县级及县 级以上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以建成区面积来表征城市规模,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将全国的26个省区划分为8种城 市规模分布类型,并分析了中国省域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城市规模分布区域差异明 显,以中级型和集中型为主导类型,并有向高层次和集中型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以新疆1988~2009年各个城市的非农业人口为依据,对新疆的城市等级规模给予分析,发现新疆城市首位优势明显,2003年以前两城市指数、四城市指数以及十一城市指数相对稳定,但高于理想值,2003年以后各个城市值相对下降,首位优势相对下降。城市规模的分形理论的研究发现,分维值D不断增大,从1988年的0.889 3增长为2009年的1.043 4,说明各城市之间的规模趋向均衡,首位城市的垄断地位有所减弱。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的计算得出,乌鲁木齐与其他城市的相互作用最强,确立了乌鲁木齐市作为新疆城市群在空间上和功能上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9.
基于QuickBird卫星影像的沈阳城市森林景观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选取斑块数、斑块面积、斑块密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维数、聚集度等指标,对沈阳城市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沈阳三环内城市森林斑块数为42 703个,森林面积101.24 km2;斑块数以附属林为主,占总数的65%,斑块面积以生态公益林最大,占总面积的47%;城市森林总体呈现斑块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附属林和道路林的破碎化程度高,分布分散,形状最为复杂;风景游憩林破碎化程度低,自然连接性和聚集度较好.沈阳城市森林整体景观多样性高,均匀度接近于1,优势度较小,表明斑块类型丰富,景观中优势类型不明显,异质性高.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合肥市近50年来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合肥市城区为研究对象,以1978、1985、1991、1994、2000、2005年6个不同时期的航片及同期城市规划图为信息源,在GIS系统下根据解译结果绘制不同时期的城市景观格局图,并建立数字库。在该基础上,选用边界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多样性指数、分维数和均衡度等景观指数对城市景观整体格局进行分析,研究合肥市城区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78~2005年,合肥城市布局由"三叶草形"逐步演变为"桑叶形";景观均衡度和多样性在1991年以前较高,而1991年后下降,用地结构较合肥市发展前期不合理;直至21世纪初趋于稳定;各类型边界密度逐年上涨,绿地边界密度较小;平均分维数呈平稳过渡状态;各类型的形状指数基本呈增长趋势,其中交通用地增长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1.
金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3,(28):11532-11535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采用2006~2011年甘肃省12个地级市的建成区面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投入指标,建成区绿地面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第二、三产业产值作为产出指标,对甘肃省12个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从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来看,“两翼”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较高,而“中心”城市土地效率较低,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形态;从城市发展特征上看,陇东和河西以能源化工以及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高于传统工业城市;从城市规模上看,中小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高于大城市。  相似文献   

12.
综合运用变异系数、区位熵、主成分分析等多种定量方法,分析了江苏省13个地市2005~2014年10年间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区域间存在不平衡性,苏南、苏中、苏北3区域间差异呈"W"型波动,但总体差异减小。江苏省旅游经济结构呈"橄榄球"型,两极分化明显,球体中间聚集大量城市,且呈现出分布相对均衡、缓慢交替发展的趋势;而球体两端城市数量较少,位次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海涂围垦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颗粒分形特征是表征植被与土壤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因子。本研究以江苏沿海条子泥垦区长期撂荒地和水稻田两种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样地,探讨了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及其与土壤粒径分布、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涂围垦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在2.16~2.21之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分形维数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荒地土壤大于稻田土壤,农业垦殖降低了海涂垦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黏粒、细粉砂粒和粗粉砂粒的颗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极细砂粒、细砂粒和中砂粒的颗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粒径0.05 mm是影响海涂围垦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变化的临界粒径。荒地土壤电导率和可溶盐阳离子含量均高于水稻田土壤,水稻种植有利于降低围垦区土壤盐分含量。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粒径>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以较好地反映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及变化过程,可以作为评价海涂围垦区盐渍土发育和演变规律的定量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分形理论的滨海新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基于分形理论的滨海新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方法]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获取滨海新区1993~2008年城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运用分形理论分别计算了各类用地的边界维数、半径维数、信息维数这3种分维,并对它们所揭示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特征予以分析。[结果]滨海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而各地类3种分维值的大小和变化有效揭示出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复杂性、向心聚集性和均衡性的变化。未利用地、盐田的边界维数不断上升,表明其边界日趋复杂。港口码头、滩涂的边界日趋简单。耕地的半径维数大于2,表明其面积从中心到四周逐步增长;盐田、水域则在距城市中心的不同半径空间中较为均匀的分布;其余地类则从中心向四周分布逐步衰减。林园地、未利用地、滩涂信息维数值较小,呈现较为明显的集中分布;耕地、盐田的空间分布逐渐向外围集中;港口码头则在原有基础上建设面积不断向四方扩展;水域和居民点与工矿用地的空间分布较均匀。[结论]将分形理论运用于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研究中能很好地弥补以往城市空间格局研究中定量论证的不足,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充分发挥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探究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质量。以安徽省宿州市建成区为例,将城市绿地空间结构与城市绿地综合效益相结合构建评价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宿州市建成区绿地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和社会效益评估,估算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价值。结果显示:宿州市建成区绿地系统的综合评价的值为0.665,说明宿州市建成区绿地系统建设整体水平处于Ⅱ级,从综合评价值来看,规划定量>社会效益>景观格局>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说明建成区规划定量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成区绿化存在着很大的潜力。研究结果可补充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综合评价体系,为研究同类型城市绿地系统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基于作物生态足迹的江苏省市域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各地市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采用作物生态足迹模型和作物生态可持续指数计算并分析2014年江苏省13个地市的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情况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江苏省种植业处于生态盈余状态,各地市种植业都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具体表现为:作物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均表现为由苏北向苏中、苏南递减的趋势;各地市的作物生态可持续指数都大于0.5,其区域差异为苏南地区好于苏中和苏北地区,苏南的无锡、常州、苏州、镇江和苏北的宿迁的种植业处于强可持续性状态,其余地市处于弱可持续性状态。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定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8期遥感影像,采用紧凑度指数、放射状指数和分形维数等城市空间形态定量研究的方法计算了1978~2005年间重庆市城市空间形态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78~2001年,总体上,重庆市城市分形维数和放射状指数均呈下降趋势,紧凑度指数则呈上升趋势,城市越来越紧凑,城市形态变得相对简单 2005年分形维数由2001年的1.194增加到1.197,放射状指数则由2001年的12.891增加到27.489,紧凑度指数则由2001年的0.142降为0.130,城市形态变得离散。  相似文献   

18.
陆枭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267-7270
在总结城市规模效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基本理论假设。然后从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方面构建城市规模效益指标体系,运用修正后的灰色关联综合比较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01 ̄2005年的城市规模效益与城市规模进行相关分析,并讨论了5年内城市规模效益与城市规模时空演变关系,为城市达到最佳规模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典型的山地河谷地区县域城镇体系-新疆新源县城镇体系为例,对其规模结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方法]运用分形理论.[结果]该区域城镇体系具有分形特征;城镇等级规模结构比较松散,呈明显的首位分布,中间层次城镇缺失;城镇空间结构由于受到山地河谷地形的影响,城镇呈明显的线状分布,城镇间联系不紧密,空间相互作用强度较弱.[结论]对新源县域城镇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这将为进一步确定合理的村镇体系提供参考,有利于村镇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