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记住一个人 离开云南30多年了,我始终忘不了当年知青连队的茅草屋和橡胶林,忘不了中越两国的界河——红河水畔的山山水水,但我更忘不了的是一个人——老职工杨兴洪。  相似文献   

2.
正诗人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可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白天穿梭于城市之间,晚上匍匐于电脑前、手机上,早已忘却了阅读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我一直都保持着阅读的习惯,这个习惯的养成得益于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刘老师。我小学一至三年级是在连队小学上的,那时候,教我的语文刘老师是一位上海知青。她的知识很渊博,课堂上,她的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常常让我惊叹不已。我想,后来我立志要做一名教师,也是受到了她的影响吧。  相似文献   

3.
正凝视着40多年前的同学李小玲的日记,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时间仿佛也定格在那令人难以忘却的日子:1970年10月17日凌晨。当时建制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六师二团(海南屯昌县晨星农场)的养猪连受到强台风袭击,该连地处低洼,连续暴雨引起银岭山山洪爆发,淹没了整个营房,28位从各连队抽调上来的优秀知青,在和洪水搏斗一个多小时后,有22人被洪水卷走殉职,其中有20位是风华正茂的女知青,她们中间最  相似文献   

4.
知青情结     
我是广东省国营三叶农场的一位职工子弟,孩童时,正逢知青下乡的年代,当年还是小胖子的我曾经在知青的怀抱中传递,得到他们的呵护。知青在我的脑海中烙上了永久的印记。1989年中技毕业后,在回城知青的关怀下,我被分配到湛江市区工作。几年后,为照顾家庭,我  相似文献   

5.
扛麻袋     
<正>本文中的三幅插图拍摄于四五十年以前,表现的是当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在夏季麦收时节的场院上扛麻袋做囤时的情景。画面中所展现的劳动场面,对于我们来说是那样的熟悉而亲切。看到这些生动的画面,使我不禁想起了许许多多当年的往事。那些未曾摄入镜头的画面,也一幅幅展现在了我的眼前。思绪随着画面的展开,被带回了那遥远的过去,仿佛自己回到了阔别的连队,来到了日夜奋战的麦场。麦收时节的场院上,处处呈现着一派丰收的景  相似文献   

6.
正1961年,我出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四团十八连,那是一个与吉尔吉斯斯坦相邻的边境团场连队,距离团部42公里。上世纪70年代,职工吃的都是涝坝水,每户人家都有一口水缸。我家也有口水缸,能盛3桶水,它像一个不会说话的家庭成员,一直立卧在厨房的角落里。在锅碗瓢盆交响曲中,缸里的水用完,装  相似文献   

7.
李瑞星 《新农村》2003,(12):27-27
一位朋友告诉我说,他的儿子是个懒虫,什么事都不愿干,怎么说他也不顶用。我说,这是因为你们夫妻俩太勤快了,勤父母出懒子(女)嘛!朋友寻思了一会说,你说得也对,今后我非治一治他的懒毛病不可。有些身为父母者,什么事都大包大揽,从不想让孩子干点事。久而久之,孩子不懒才怪呢!  相似文献   

8.
<正>又到抓耳挠腮凑字数写专栏的时候了,如果当年多读点书,何须三更灯火五更鸡,写稿改稿审稿正当时呢!浙江卷公开表示有位作家说过,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老中青、古和今、男和女的各位作家,都说我没说过这种话,这个锅谁想背谁就背,反正  相似文献   

9.
刘蓉 《中国农垦》2009,(10):66-67
新疆兵团农三师五十团夏河营,与团部相距40多公里,由于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沿,经济条件相对落后。这里,生活着8000余名维吾尔族群众;这里,有一位浙江知青、医生、共产党员。在他奉献边疆医疗卫生事业的43年中,不离不弃、默默无闻地为少数民族患者服务着,与他们结下了兄弟姐妹一家亲的深厚友谊,他就是五十团夏河营卫生所所长余汉成。  相似文献   

10.
位于西北边陲的农四师63团,十几个农业连队分布比较分散,连里谁的摩托车或自行车坏了,就要雇车拖到十几公里外的团部去修理,非常不方便。李三秋在63团团部开了一个家修车站,每次看到顾客来修车这么麻烦,心里比他们还着急。  相似文献   

11.
正叮铃铃,叮铃铃……一阵急促的闹铃声,把我从梦境中拽了回来。大概是这段时间一直都在搜集农场老故事的缘故,每天都在和前辈们共同回忆当年的特泥河,追寻当年的农场生活,竟然连做梦都是前几天和知青交流的片段。梦开始的地方于我而言,特泥河是我的福地,我的祖辈、父辈都是朴实的农垦人,他们没有传给我荣华富贵,只告诉我做人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2009年,特泥河农牧场面向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职工子女公开  相似文献   

12.
笑口常开     
<正> 瞎子、矮子、驼子三人喝酒争座,最后商定:说得大话的人坐第一位。矮子说:“我不比常(长)人,让我坐。”瞎子说:“我目中无人,让我坐。”驼子说:“不要争,算来算去,你们都是侄辈(直背),自然该让我坐!”  相似文献   

13.
回想起来,应该是2004年的事儿了。我的一位足球记者朋友当年信誓旦旦,说他一定要去现场看球,无论如何要去一次现场,就是领导批评耽误新闻扣发工资都要去——没有别的想法,就是想去现场,看一回中网。  相似文献   

14.
邱宏伟 《中国农垦》2014,(10):74-75
<正>四十多年过去,当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三十团(现黑龙江农垦红兴隆管理局江川农场)奉献了青春和年华的知青们大多都回到了各自的家乡,然而丁训民、徐慧敏、张咏萍、张凤星四人却因保卫国家财产和掩护学生脱险,永远长眠在了北大荒的黑土地里。每年的清明节,学生们都会结队来到烈士墓前悼念英灵,缅怀英雄事迹。烈火中永生1971年11月,三十团十连大食堂竣工了,这座让十连的知青们引以为豪的食堂坐北朝南,占地  相似文献   

15.
<正>2012年,我应聘成为了四团基层连队一名政工员,外宣就成了我的主要工作之一。在大学里,我学的专业是英语教育,要写外发稿件,很是摸不着头脑,还有人说写稿是不打粮食的活,让我对宣传的认知更片面。但是为了完成任务,只得硬着头皮写,可稿件质量不高,发表的文章更少得可怜。慢慢地,我对这个工作越来越没兴  相似文献   

16.
衣、食、住、行,衣为先。穿衣吃饭,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乡村人们衣着的变化,从粗衣粝食生活清苦到丰衣足食穰穰满家,30多年来的霄壤之别,着实让人感慨万端。"的确良、抖抖的;穿皮鞋、戴手表;一看就是上海佬。"这是当年流行于乡村的一句俚语(当时很多下放的知青都是上海人)。对于穿在身上戴在手上的,钦羡的同时,也不禁怀想万千。那个年代,除了勉强填饱肚子,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2015,(5)
<正>太太收到她少女时代一位女友的回信。"这下糟了!"太太说,"我去信时,只不过随口说说让她来玩,没想到她还真的要来。""好哇!"我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是,我们家连套沙发都没有。""有哇!"我提醒太太,"我们坐的这张不就是吗?""可是,我写信时告诉过她,我们用的是真皮沙发。""真皮沙发?我们用的明明是人造革沙发。"  相似文献   

18.
<正>当编辑向我约稿,说要总结这一年的时候,正好广播里也在征集社会听众对这一年的总结,有的人说累,有的人说郁闷,有的人说累并快乐着。年初我和一位移民到美国的老同事开玩笑说,你们从中国移民到了美国,我从燕国移民到了齐国,不管怎么移民,离开原有环境总是有那么多的无奈,有那么多东西需要适应。2013年是我人生一个转折年,2013年让我又回到起点,开始一段新的征程。我和朋友开玩笑,  相似文献   

19.
<正>婆婆是个有趣的人,生活中的她经常会做一些出乎人意料的事。大家说她有点"神",于是有人给婆婆取绰号——神婆。神算神婆是个热心肠,好管闲事是她最大的特点。闲暇时,她会经常和我提起自己当年的经历。那日,农机科组织连队技术人员到农场机关培训,公公带队前往。做食堂炊事员的婆婆则放假休息。  相似文献   

20.
换车记     
小时候,每当看到汽车,我总好奇地围着转上几圈,车子开走时还会跟着追上一程,当时想,自己什么时候也能有一辆汽车呀!1978年,我拥有了人生第一辆“共享单车”——一辆永久牌28大杠自行车,这是住在我家的镇江知青杨叔叔回城时送的一件礼物。父亲外出办事都会以车代步,但只要车子一闲下来,我就推到连队大场学习骑车,先练溜车,再练掏杠。因个子矮够不到车座,我就坐到大杠上,屁股左右挪动着骑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