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采用PCR技术扩增了鸭绿江、长江、钱塘江、闽江、西江5个群体36尾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mtDNA控制区的基因序列。在长度818bp片断序列中共检测到112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具有20种单倍型,不同地理群体的单倍型表型不同,鸭绿江、钱塘江群体中含有多个特异性的核苷酸位点。用MEGA3.0构建了NJ分子树,鸭绿江、长江、钱塘江、西江群体内的个体均能单独聚成群,而闽江群体未能单独成群,个体分别与长江、西江群体聚在一起。这些表明我国斑鳜不同群体间有较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2.
少鳞鳜为东亚特有鱼类,为了解中国少鳞鳜在我国不同水域内的遗传结构特征,利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法分析了长江、钱塘江、西江、南渡江34尾样品mtDNA控制区的序列差异。在长度838 bp的同源序列中,共发现81个变异位点,占分析位点总数的9.67%;定义了4个单倍型,每个群体仅发现一个单倍型,群体之间没有共享单倍型,且每个群体都有鉴别位点。群体间的核苷酸歧义度(Dxy)在0.360%-8.043%之间,南渡江群体与长江、钱塘江、西江3个群体间的差异最大。分子变异分析(AMOVA)得出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1.000(P〈0.001),差异极显著。构建的NJ树中,4个群体分为两支,一支为南渡江群体,另一支为长江、钱塘江、西江群体。这些表明中国少鳞鳜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不同地理群体之间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南渡江群体与长江、钱塘江、西江3个群体之间的分化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3.
中国少鳞鳜不同群体mtDNA控制区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少鳞鳜为东亚特有鱼类,为了解中国少鳞鳜在我国不同水域内的遗传结构特征,利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法分析了长江、钱塘江、西江、南渡江34尾样品mtDNA控制区的序列差异。在长度838 bp的同源序列中,共发现81个变异位点,占分析位点总数的9.67%;定义了4个单倍型,每个群体仅发现一个单倍型,群体之间没有共享单倍型,且每个群体都有鉴别位点。群体间的核苷酸歧义度(Dxy)在0.360%-8.043%之间,南渡江群体与长江、钱塘江、西江3个群体间的差异最大。分子变异分析(AMOVA)得出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1.000(P〈0.001),差异极显著。构建的NJ树中,4个群体分为两支,一支为南渡江群体,另一支为长江、钱塘江、西江群体。这些表明中国少鳞鳜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不同地理群体之间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南渡江群体与长江、钱塘江、西江3个群体之间的分化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4.
鳜鱼(Siniperca chuatsi)、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及其杂交鳜(鳜♀×斑鳜■为研究对象,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体内注射获得大量有丝分裂中期相的头肾细胞,直接制片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后进行染色体组型的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3种鳜鱼染色体数目皆为2n=48,均未观察到随体、次缢痕或其他特殊标志的染色体。鳜、斑鳜和杂交鳜的核型公式分别为2n=8sm+10st+30t(NF=56)、2n=2m+8sm+10st+28t(NF=58)和2n=2sm+12st+34t(NF=50)。该研究鳜和斑鳜的染色体组型与其他水系种群相比有所差异,呈现多态性。首次报道的杂交鳜染色体组型与父母本皆有不同,显示了杂交后代复杂的染色体变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研究猪种起源和遗传分化提供依据。[方法]从6个新疆野猪样本中提取基因组DNA,克隆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并进行测序。在测定新疆野猪与其他20个国内外猪种间的遗传距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通过PCR扩增克隆到大小为1398bp的DNA片段,其A+T含量为59.87%,有明显的碱基偏向性。控制区内存在大量的ACACGTGCGT串联重复序列。在6个新疆野猪样本中检测到3个单倍型。群体平均单倍型多样度(H)为0.600,核苷酸多样度(π)为0.0008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新疆野猪与滇南小耳猪、泰国野猪和藏猪具有较近的遗传关系。[结论]新疆野猪与亚洲野猪和中国地方猪种有较近的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6.
揭示翘嘴鳜、斑鳜和杂交鳜F1[翘嘴鳜(♀)×斑鳜■的同工酶生化遗传特性。采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PAGE)检测技术,分别进行了斑鳜、翘嘴鳜3个组织(肌肉、肝脏、肾脏)以及杂交鳜F1代5个组织(肌肉、肝脏、心脏、肾脏、脑)的3种同工酶(LDH 1.1.1.27、MDH1.1.1.37、EST3.1.1.1)酶谱特征的研究。3种同工酶均存在较稳定的物种和组织特异性表达的特征;杂交鳜F1代同工酶酶谱的组织表达与双亲(斑鳜、翘嘴鳜)之间存在明显的亲缘关系和特异性,除了斑鳜和翘嘴鳜肾脏中的MDH同工酶谱以外,3个不同鳜种间的酶谱特征均存在较明显的种属特异性,肝脏、肾脏中的LDH和EST同工酶谱以及肌肉中的EST同工酶谱均存在显著且稳定种属特异性差异表达,可作为鉴别3种鳜鱼种质特性的重要遗传生化参考指标。该研究结果为鳜鱼的种质鉴定和杂交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用PCR法克隆测定了4个品种金鱼(草金、文种、龙种和蛋种)、6个不同水域鲫与银鲫的m tDNA控制区部分序列,并对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测得的金鱼与鲫的序列长度均为471 bp,银鲫为472bp;在所用样品中共检测到10种单倍型,金鱼4品种间序列无差异,共享1种单倍型;11尾鲫(来自6个不同水域)呈现8种单倍型,4尾银鲫(来自2个不同水域)共享1种单倍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金鱼隶属于鲫的一支,银鲫呈独立的另一支。对金鱼与不同地域鲫的遗传距离测定结果表明:金鱼与嘉兴南湖的鲫亲缘关系最近(遗传距离D=0.00426),其次为盐城射阳湖鲫(D=0.00534)、淮河鲫(D=0.00641)、鄱阳湖鲫(D=0.00749),再次为黄河下游鲫(D=0.01073),与闽江鲫亲缘关系较远(D=0.01291)。据此推测,金鱼起源于长江流域的鲫。  相似文献   

8.
用PCR法克隆测定了4个品种金鱼(草金、文种、龙种和蛋种)、6个不同水域鲫与银鲫的m tDNA控制区部分序列,并对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测得的金鱼与鲫的序列长度均为471 bp,银鲫为472bp;在所用样品中共检测到10种单倍型,金鱼4品种间序列无差异,共享1种单倍型;11尾鲫(来自6个不同水域)呈现8种单倍型,4尾银鲫(来自2个不同水域)共享1种单倍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金鱼隶属于鲫的一支,银鲫呈独立的另一支。对金鱼与不同地域鲫的遗传距离测定结果表明:金鱼与嘉兴南湖的鲫亲缘关系最近(遗传距离D=0.00426),其次为盐城射阳湖鲫(D=0.00534)、淮河鲫(D=0.00641)、鄱阳湖鲫(D=0.00749),再次为黄河下游鲫(D=0.01073),与闽江鲫亲缘关系较远(D=0.01291)。据此推测,金鱼起源于长江流域的鲫。  相似文献   

9.
10.
利用体内注射PHA、秋水仙素以及空气干燥和Gimsa染色法研究斑鳜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斑鳜染色体数目为2n=48,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4m 10sm 4st 30t,臂数(NF)=62。  相似文献   

11.
鸭绿江斑鳜胚胎及胚后发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5、2006年,连续观察了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受精卵的胚胎及胚后发育全过程。结果表明:斑鳜受精卵在22.2~25.2℃水温条件下,孵化所需时间约为144 h,胚胎发育到111 h,口裂已经形成,张合自如;破膜后54 h即可捕食活体鱼苗。斑鳜胚胎期即形成口裂、心脏、胸鳍、鳃盖等器官,在破膜前具备了较其它鱼类先天功能更完善、更复杂的生理结构,这一生理特点为其胚后体质强壮,开口即可捕食,消化活体鱼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是近年来新开发的名贵淡水养殖鱼类之一,但规模化繁育技术尚未完全解决。为进一步了解斑鳜卵巢成熟发育的规律,利用组织切片技术观察了3月中旬-5月中旬长江斑鳜卵巢的成熟发育过程,并用生化法测定了血清蛋白磷(SPP)的含量,结果表明:这一时期,斑鳜卵母细胞正经历由Ⅲ时相(3月中旬-4月上旬)向Ⅳ时相(4月中旬-4月下旬)、Ⅴ时相(5月中旬)的渐近生长,并发现卵母细胞生长不同步的现象;与此同时,血清蛋白磷含量由0.12 mg/mL逐步上升至0.62 mg/mL。斑鳜血清蛋白磷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卵巢的成熟发育过程基本一致,并有着密切的生理相关,血清蛋白磷含量可以作为卵巢发育阶段和成熟程度判定的重要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3.
对铜仁市锦江河采集的野生斑鳜消化系统和食性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年龄斑鳜消化系统特征和食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口裂长和肠长都随着体长的增长而增大,Ⅲ龄以上成鱼口裂长和肠长的增长速度慢于体长;个体越小的斑鳜,其眼径与头长的比值越大;低龄斑鳜的摄食率和摄食强度明显高于成鱼。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的繁殖生物学,对铜仁市锦江河采集的42尾斑鳜样本进行了生物学指标测定。结果表明,4~9月为其繁殖期,雌性性成熟年龄为Ⅱ龄,雄性性成熟年龄为Ⅰ龄;同性别未成熟的斑鳜,其性腺重、脏体比和成熟系数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雌、雄鱼的性腺重、脏体比和成熟系数在处于生殖期而又未产卵或排精的个体于Ⅲ龄以上亲鱼达到高峰;该鱼产卵类型属于分批产卵型;绝对怀卵量随着体长、体重的增加而有所增加,当雌鱼达到一定体重后相对怀卵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5.
对锦江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大眼鳜(Siniperca kneri)和斑鳜(S.scherzeri)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了2种鱼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斑鳜肌肉鲜样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分别为78.12%、18.54%、1.70%;大眼鳜肌肉鲜样分别为78.66%、17.77%、1.71%.在两种鳜肌肉中,含量最高的5种氨基酸依次为Glu、Asp、Lys、Leu、Ala,占总氨基酸含量的50%以上,其中大眼鳜占51.63%、斑鳜占51.47%;含量最低的5种氨基酸依次为Tau、His、Met、Pro、Tyr,不足总氨基酸含量的15%,其中大眼鳜为14.62%、斑鳜为14.67%;两种鳜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和半胱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缬氨酸.每克大眼鳜肌肉和斑鳜肌肉干样的氨基酸总量分别为827.57 mg和844.20 mg,必需氨基酸总量为337.53 mg和344.08 mg,4种呈味氨基酸总量为308.87 mg和315.14 mg.  相似文献   

16.
基于线粒体DNA ( mtDNA)控制区部分序列对采集自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5个大青鲨Prion-ace glauca群体165尾成鱼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65尾大青鲨的mtDNA控制区片段长为694 bp,共得到110个变异位点,定义了145个单倍型,碱基组成中A为33.46%, T为36.40%, C为18.61%, G为11.53%, G+C含量为30.14%;单倍型多样性指数( Hd )在各个采样点都较高,平均值为0.9973±0.0014,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1510±0.00091,这表明大青鲨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很高,遗传资源丰富;分子方差分析表明,99.28%的遗传变异出现在种群内,0.72%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种群间;采用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5个群体间未形成显著的遗传结构,群体间的高基因交流值( Nm )和低遗传分化指数( Fst )揭示了三大洋的大青鲨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7.
甘肃4种鼢鼠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分析及其系统进化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CR技术对甘肃省境内4种鼢鼠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进行扩增测序,获得了23条长度为414~424 bp的同源序列.通过序列比较分析,共检出179个多态信息位点,定义了15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Hd)为:0.941±0.340.同源基因序列平均含AT碱基65.6%,GC碱基34.4%.基于控制区对其构建的分子进化树表明:4种鼢鼠构成2个进化枝,高原鼢鼠和斯氏鼢鼠先聚在一起,后与秦岭鼢鼠聚在一起构成一枝;甘肃鼢鼠构成另一枝,处于基部,其分别与采集的三个地理种群相对应.  相似文献   

18.
鳜鱼鱼苗斜管虫病防治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鳜鱼鱼苗阶段危害严重的斜管虫病的病症、诊断和相异于传统的防治方法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