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枯病病原菌提取物对桉树原生质体生长发育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美丽  贺红 《广西林业科学》1999,28(4):157-160,165
以尾叶桉、窿缘桉、雷林一号桉、赤桉胚性愈伤分离的原生质体为材料,进行了青枯病病原菌提取物对桉树原生质体生长发育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青枯病病原菌提取物对桉树原生质体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不同生长时期的青枯菌菌液中,处于数生长期的提取液对植物的致毒力最强。植物对青枯菌抗性的高低与菌液的加入时间有关,加入时间不宜过早,以原生质处于再生壁后并发育为细胞时加入最为合适。不同桉树品种细胞悬浮液进行抗青枯病菌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探究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的不同生理小种和生物型对桉树的潜在侵染风险,应用2种接种方法分别检测青枯菌生理小种1~5号和生物型Ⅱ、Ⅲ对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的侵染能力。结果发现,桉树分别接种生理小种2号菌株GIM 1.76和生理小种3号菌株Po 88后均有典型的青枯病症状,与对照桉树青枯病菌生理小种1号菌株Rrp~r引起的症状一致,且使用2种接种方法测得的桉树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与对照菌株Rrp~r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生理小种4号菌株Z 2013-1和5号菌株GIM 1.73均不能使尾叶桉发病;分别接种生物型Ⅱ菌株Po 88和生物型Ⅲ菌株Po 43后,桉树的发病症状与接种生物型Ⅲ菌株Rrp~r的症状一致,且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与对照菌株Rrp~r相比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揭示了青枯病菌生理小种2号和3号对桉树也具有很强的侵染能力,因此,在有青枯菌生理小种2号和3号分布和危害的区域种植桉树具有潜在的风险,对生产上桉树栽培的合理布局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联合固氮菌对桉树青枯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纸碟法和液体比浊法研究了联合固氮菌对桉树青枯病菌茄拉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E.F.Smith) Yabuuchi)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两株联合固氮菌1和固氮菌2及其培养物上清液对青枯菌Ra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上清液抑制效果好于菌悬液抑制效果,混合菌株的抑制作用高于单一菌株的抑制作用.温室接种结果表明,接种固氮菌1和同时接种固氮菌1及青枯菌Ra的处理比不接种对照(CK)桉树苗高增加33.19%和31.09%;单接种固氮菌1的桉树苗地上干质量比对照(CK)增加123.23%,同时接种固氮菌1及青枯菌Ra的桉树苗比对照(CK)地上干质量增加93.22%;接种固氮菌1和同时接种固氮菌1及青枯菌Ra的处理比对照(CK)桉树苗地下干质量分别增加101.52%和71.81%.接种固氮菌可以降低桉树苗木死亡率38.24%.桉树幼苗温室接种试验证明接种固氮菌的桉树苗木生长旺盛,茎干较对照粗壮,长势整齐,固氮菌可以提高桉树苗木对青枯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4.
试验采用抑菌圈法检测内生枯草芽孢杆菌CN181对青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并用尾叶桉实生苗蘸根法,探索枯草芽孢杆菌CN181的生物防治效果及促进生长作用,同时以生防菌株荧光假单胞杆菌WCS417r作为有效对照,结果表明:CN181对桉树青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强于WCS417r;在生防试验中,CN181对桉树青枯病菌生物防治效果为66%,WCS417r的防治效果为26%,与对照相比CN181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在促生试验中,CN181对桉苗的生根和鲜重有抑制作用,对苗高生长没有影响,而WCS417r对苗高和鲜重有抑制作用,但对生根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广东、广西、海南桉树青枯病流行区采集病菌标样51个菌株进行病菌和生物型的鉴定.结果表明:3个省(区)的桉树青枯病菌主要是小种1号;在广西、海南的菌株中,还有小种2号和3号病菌;生物型主要归属Ⅲ号,Ⅱ号和Ⅴ号出现频率较少;有的菌株生物型鉴定结果难归入Hayward的5个生物型中,可能有其他生物型.  相似文献   

6.
桉树青枯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桉树青枯病病原菌鉴定为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lancearum Smith)。试验用各菌株青枯小种1号、生物型Ⅲ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桉树非培养内生细菌的激活,为应用内生细菌防治桉树青枯病提供参考。【方法】选用恶臭假单胞杆菌WCS358r、荧光假单胞杆菌WCS374r及其嗜铁素缺失突变体JM218和Mut2,荧光假单胞杆菌WCS417r及其脂多糖缺失突变体WCS417OA-(B4)作为外源激活菌株,在限菌系统中采用尾叶桉无菌实生苗与外源菌共培养方法,外源菌作为激活因子对桉树非培养内生细菌进行激活,使植物体内非培养内生细菌恢复可培养状态,并依次利用抗利福平检测、革兰氏染色反应和分子鉴定方法对分离到的内生细菌进行鉴定。【结果】3种外源菌WCS358r、WCS374r和WCS417r分别与同源同代桉树苗共培养后,WCS358r和WCS417r处理的桉树苗中均获得被激活的细菌。WCS358r可定殖于桉树体内,且在不同部位激活出2株解淀粉芽孢杆菌;WCS417r可在桉树根、茎和叶内定殖,且在根和茎内的定殖量显著高于叶片,但不能激活桉树体内的非培养内生细菌。不同种子桉树苗经WCS358r激活后,分离到的菌株种类存在差异,分别激活出链霉菌、苏云金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其他芽孢杆菌,且WCS358r在根、茎内的定殖量表现...  相似文献   

8.
几种不同抗菌素对培养桉树青枯病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Kelman的液体培养基本和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浓度的抗菌素,然后接种桉树青枯病菌培养,培养观察2 ̄15天,结果表明:在所试抗菌素中,只有600mg/kg农用链霉素对桉树青枯病菌的培养抑制能力强最,抑制时间长达15天以上。  相似文献   

9.
采用菌液浸泡法、顶尖接种法对不同的桉树无性系盆栽苗和生根组培苗进行抗青枯病性能测定,并结合林间调查筛选桉树抗青枯病树种和无性系,并从根系分泌物和组织研磨液的角度研究其对桉树青枯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探索不同抗性桉树无性系抗病性强弱与其根系分泌物和组织研磨液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的18个桉树无性系中,bd1、bd2、赤桉和南宁巨尾桉为抗病无性系;U6、南宁尾叶桉、雷9、钦32-29为中抗无性系;DH32-27、钦9、南宁广9、钦8、邓恩桉、钦32-22、雷2、巨桉、尾叶桉和钦广9为感病无性系。不同抗性桉树无性系根系分泌物和组织研磨液对青枯菌没有直接拮抗作用,但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青枯病菌在抗病性强的无性系的根系分泌物及组织液中的增殖显著低于感病无性系,验证通过茎段浸泡接种筛选出的桉树无性系的准确性,同时表明根系分泌物和组织研磨液可以反映桉树不同无性系的抗病性强弱。  相似文献   

10.
AM菌根化的两种桉树苗对青枯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AM菌对桉树幼苗接种可提高对青枯病的抗性。在有AM菌存在的情况下,桉树幼苗不发病或发病较轻。对两种桉树幼苗进行青枯病菌的人工接种结果表明:菌根苗比无菌根苗的发病率降低10%~40%,而幼树的高生长可增加12%~39%;AM菌对青枯病的防治效果优于外生菌根(即ECM)的效果,其中以AM6008和AM9004菌株的效果最好,而AM3006的效果较差;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经AM菌根化的幼苗对青枯病的抗病作用较强,发病率可下降10.0%~17.5%。  相似文献   

11.
采用内生菌常规分离法从云南榧的新鲜茎与叶中分离得到10株内生真菌和5株内生放线菌,通过滤纸片扩散法研究了内生菌对小麦雪腐病菌、辣椒炭疽病菌、三七丝核病菌等10种植物病害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云南榧内生真菌粗提物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广泛的抑制作用,其中,菌株TY3对棉花枯萎病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菌株TY7对辣椒炭疽病菌、三七丝核病菌及番茄灰霉病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5株内生放线菌中,菌株FTY1、 FTY5、 FTY7无抑菌活性,而菌株FTY2对10株植物病原真菌均表现出了较强的抑菌活性, FTY6对辣椒炭疽病菌、棉花枯萎病菌、梨黑星病菌表现出了很强抑菌活性。该实验结果为云南榧内生菌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桉树响应从枝菌根真菌和青枯菌的生长和生理特征,为应用菌根化育苗技术防控桉树青枯病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巨桉幼苗为对象,研究摩西管柄囊霉菌根化和青枯菌侵染进程对寄主生长和防御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1)摩西管柄囊霉能与巨桉根系良好共生,菌根化桉树株高、地径、干质量、根冠比分别为非菌根化处理的2.30、4.38、2.75和1.71倍。与非菌根化处理相比,菌根化巨桉幼苗根长、根直径、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冠比、根系和叶片中氮、磷和钾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2)随青枯菌侵染时间的增加,菌根化桉树叶片中的防御相关酶活性显著高于对应的非菌根化处理,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β-1,3-葡聚糖酶活性在菌根化桉树组织中先升高后降低,分别在青枯菌侵染48、24、144 hpi时达到峰值;菌根化桉树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几丁质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在青枯菌侵染96 hpi后达到峰值。3)接种摩西管柄囊霉对桉树青枯病的防控效果为81.67%。【结论】接种摩西管柄囊霉显著促进桉树幼苗健壮生长,受青枯菌侵染后,菌根化桉树幼苗快速和...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固氮菌提高尾叶桉抗青枯病的机制,采用苗期接种固氮菌与青枯病菌的方法,测定固氮菌对桉树的促生效果,分析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相关防御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桉树苗接种联合固氮菌Kol 2个月后,接菌苗高平均达20.53 cm,比对照苗高增加了25.72%,接种固氮菌能够提高桉树苗木成活率7.34%.接种固氮菌的桉树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可以维持在一定水平,抗病相关的防御酶SOD酶、POD酶和PPO酶活性升高,酶比活力均高于接种青枯病菌和不接种对照桉树叶片酶活力.固氮菌对桉树苗有诱导抗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韦爱梅  王军  丁志烽 《广东园林》2007,29(Z1):46-47
采用含毒介质法测定11种化学药剂对桉树青枯菌的抑制作用,其中,百菌清抑菌效果最好,其次为绿乳铜和世高。用百菌清和世高预先处理尾巨桉196幼苗2h后接种青枯菌,结果表明,经室内毒力测定有效的杀菌剂在预防桉树青枯病方面的作用效果非常小。  相似文献   

15.
外生菌根对桉树青枯病的防治效应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8种外生菌根菌对青枯病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8个菌株对青枯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对桉树菌根生苗木进行截根接种的试验结果表明,菌根化苗木可降低发病率40-72.78%;菌根化苗在重病区造林,发病率比妆种降低20-38.9%;在新造林地上造林,发病率仅是8.3%,比未接种苗降低11.8-24.5%。因此,利用菌根技术,实行桉树苗木菌根化,是目前桉树青枯病的有效且可行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王军  韦爱梅  孙思 《林业科学》2007,43(7):51-54
通过接种青枯菌与非病原的大肠杆菌,对2个桉树无性系和1种非寄主树木的根表吸附菌量及根内含菌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青枯菌对感病寄主根表的吸附量多于对抗病寄主和非寄主根表的吸附量,对感病寄主根部的侵入量多于对抗病寄主但少于对非寄主根部的侵入量;病原菌较非病原菌对感病寄主根表的吸附量大,但二者对感病寄主根部的侵入量则依据根部伤口的有无而互有高低.青枯菌接种24 h内,感病寄主根表吸附菌量和根内含菌量呈上升趋势,在抗病寄主及非寄主根表的吸附菌量和根内含菌量却呈下降趋势.从统计学上看,青枯菌对寄主根部的吸附和侵入都显示出了一定的选择性,但由于病原细菌能够大量地吸附和侵入抗病寄主和非寄主根部,非病原细菌也能够大量地吸附和侵入桉树根部,因此这种选择性的生物学意义不大,青枯菌对桉树根表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识别行为.  相似文献   

17.
依据桉树青枯病发病流行的系统数据和相应的我种气象要素、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含青枯病菌数量等资料,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雷州林业局桉树青枯病的灰色系统预测报模型和多元回归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8.
Botryospaeria属真菌引起的溃疡病是危害树木较严重的病害之一,在世界各地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和经济后果。本文在分离陕西省内两个不同地域小叶杨叶片内生菌的过程中,得到大量的Botryospaeria菌株,通过培养特征和形态学分析发现,叶片内生菌Botryospaeria菌株和树干分离的杨树溃疡病菌B.dothidea无明显差别。内生菌B.dothidea是宝鸡地区的优势菌株,且只出现在早春时节。采用人工打孔接种法,将叶片内生Botryospaeria回接到三倍体毛白杨2年生枝条上发现,叶片内生葡萄座腔菌对枝条具有明显的致病性,但相比枝干上分离的溃疡病菌B.dothidea菌株,其致病性要弱。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白千层叶片、果实中的挥发油,得率分别为1.446%、0.277%。通过GC-MS分析,从白千层叶片、果实中各检测出31、28种成分,分别占二者挥发油总量的95.442%、92.460%。白千层叶片与果实挥发油中共有成分为8种,叶片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桉树脑(48.372%)、凤蝶醇(13.641%)、α-松油醇(10.004%)、蒎烯(6.411%),而果实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水菖蒲烯(35.475%)、蒎烯(14.828%)、凤蝶醇(11.174%)、桉树脑(7.541%)和D-柠檬烯(6.301%)。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白千层叶片、果实挥发油对桉树青枯病菌等7种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表明白千层叶片和果实挥发油对供试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叶片挥发油对桉树青枯病菌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20.
桉树品系对青枯病抗性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通过剪顶包扎菌液接种、伤根淋灌菌液接种、 WFT培养接种测定结果与桉树当年新造林分青枯病自然发生率调查结果对比 ,青枯病菌对桉苗的致病力因接种方法不同而异 ,经模糊聚类分析表明 ,WFT接菌培养技术测出的结果更接近自然实际发病情况。试验表明 ,桉树不同品种、同一品种的不同种源、不同无性系 ,对青枯病菌的抗性不同。课题组通过 8年研究 ,在生产单位提供的 10 1个桉树品系中 ,已筛选出高抗品系 12个、抗病品系 14个、低感品系 2 6个。自 1994年起在粤、桂、琼三省区 ,生产上大面积推广这些高抗和抗病品 (种 )系 ,已直接造林 2万多 hm2 ,扩散面积更大 ,造林效果跟踪检查表明 ,这些林分的青枯病株率均在 1‰以下 ,受到生产者和经营者欢迎。试验和应用中发现部分抗病无性系随着在林木组培苗工厂连续繁殖使用年份增加其抗病性逐年出现下降 ,有些抗病无性系使用 3年以后 ,其抗病性就明显下降 ,值得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