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尺蠖性信息素的田间使用技术及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性信息素的田间使用技术,在田间设置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的5、10和20 m挂放密度处理区及其对照区,并对不同处理区和对照区中诱捕器诱集的茶尺蠖成虫和幼虫数量以及同一挂放密度下距性信息素诱捕器不同距离的茶尺蠖幼虫数量进行调查,确定性信息素诱捕器的最佳挂放间距;在此基础上确定性信息素诱捕器对茶尺蠖的田间防治效果,并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对茶尺蠖成虫的田间动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在任何一个挂放密度下,处理区诱捕器诱集的茶尺蠖成虫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区诱捕器,但在不同挂放密度的小区之间单个诱捕器诱集的成虫数量差异不显著;当茶尺蠖幼虫重度发生(1 361.57头/m~2)时,10 m间隔挂放1套性信息素诱捕器可显著降低茶尺蠖幼虫的发生数量;当茶尺蠖幼虫轻度发生(38.40头/m~2)时,间距为20 m挂放一套性信息素诱捕器时,茶尺蠖的校正防治效果可达88.44%;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在6月上旬、8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初、9月下旬分别有一个明显的诱捕高峰期,与田间茶尺蠖的发生高峰期基本一致。表明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可作为大量诱捕和虫情监测的手段在茶园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2018年,在江西泰和开展了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交配干扰试验。结果表明,昆虫性信息素交配干扰法对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迷向效果;对2、3、4代二化螟防治效果分别为72.52%、55.62%、45.13%,对四(3)、五(4)、六(5)代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分别为75.90%、100%、53.33%;昆虫性信息素交配干扰处理区较常规化学防治区减少化学农药制剂用量390 g(mL)/667m2,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高浓度性信息素和杀虫剂胁迫对梨小食心虫的种群特征与为害的影响,2019—2020年连续2年在山西省运城市梨园内测定了性信息素迷向、杀虫剂等不同处理条件下,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交配率以及蛀果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年内迷向防治区、迷向+杀虫剂防治区、杀虫剂防治区与空白对照区内梨小食心虫种群发生动态基本一致,但各处理区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逐年递减;其中,迷向+杀虫剂防治区梨小食心虫种群总量显著低于其他防控区,单个诱捕器诱蛾量分别为98.20头和67.20头;同时,迷向防治区和迷向+杀虫剂防治区,梨小食心虫的交配率和蛀果率也显著降低。综上所述,性信息素迷向和杀虫剂结合能更好地压低梨园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降低其交配率和为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升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我国水稻二化螟发生区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捕的地理区系差异机制,湖北省蕲春县的早晚两季水稻连作区对二化螟性信息素A型和B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B型诱芯诱集二化螟成虫效果明显好于A型诱芯,使用安全、保护天敌、高度环境,是有发展前景和有效的植物保护手段.  相似文献   

5.
迷向性信息素田间防治水稻二化螟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在湖北省洪湖市沙口镇部分中稻开展了信越二化螟信息素防治水稻二化螟的试验,并且与纽康诱杀型性诱剂进行了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各处理区螟害率都控制在防治标准(1%以下)以内,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都达90%以上,其中迷向性信息素区防效为91.11%,迷向性信息素配合化学农药区防效达95.56%,比纽康诱杀型性诱剂配合化...  相似文献   

6.
在陕西洛川开展了苹果金纹细蛾性信息素减药控害应用示范,结果表明,单个诱捕器在苹果全生育期内平均诱蛾3 496.7头;收获期性信息素诱杀区虫叶率2.58%,平均防效为73.50%,减少化学农药使用6次,减少化学用药量(折百)63.5 g/667m2,天敌寄生率较常规化学防治区提高了137.1%,控害减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蒋小龙 《植物检疫》1993,7(1):17-21
谷象 Sitophilus granarius L.对不同浓度信息素和植物油的反应被测试。冷榨未精炼麦芽油、能量油、燕麦油有较强的诱虫性。(R~*,S~*)—1—乙基丙基2—甲基—3—羟基戊酸对谷象有聚集反应,而高浓度诱性降低。在瓦楞纸诱捕器中,信息素与有诱性的植物油结合,诱虫性优于信息素或植物油。  相似文献   

8.
2016年,在北京市平谷区8 667 hm~2桃园全覆盖应用了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技术。田间调查发现,应用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可对梨小食心虫各代雄虫产生持续的迷向作用,迷向率95%以上,降低了成虫交配几率,减轻了幼虫为害,蛀梢防效和蛀果防效分别在93%和98%以上;迷向区比常规化防对照区减少梨小食心虫防治用药1 004 m L/667m~2,农药减量50%以上。  相似文献   

9.
棉红铃虫微胶囊性信息素干扰棉红铃虫交配的大田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在沿海棉区,应用2%微胶囊棉红铃虫性信息素,在8公顷棉田进行迷向防治试验。从6月26日至9月6日喷性信息素7次,折合每公顷纯量51克。与相隔1.5公里的药剂防治区对比,效果显著,对红铃虫成虫定向抑制效率89.4%,铃害率压低到1.5%,单铃活虫0.014条。  相似文献   

10.
大面积应用性信息素诱捕甘蓝斜纹夜蛾及田间控害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应用性信息素大量诱捕法对秋甘蓝斜纹夜蛾开展了大面积诱杀试验,并就配套应用技术及其田间控害效果进行了评估。性信息素防治区内,在外围、中围和内围以及上风口、下风口等不同点位上的斜纹夜蛾雄成虫的单瓶诱集量差异明显,上风口的诱集量大于下风口,且增加幅度从外围往中心依次递减;在不同点位上的斜纹夜蛾雄成虫的诱集量差异跟田间虫口发生量呈正相关,虫口密度越大,外围成虫诱集量比中内围的增幅也越大。性信息素防治区在减少药剂防治2次的情况下,斜纹夜蛾落卵量比化防区和空白对照区分别减少27.5%和65.3%,田间累计幼虫发生量分别下降70.9%和94.3%。本试验结果表明,性信息素大面积诱捕能有效控制甘蓝斜纹夜蛾的危害,可为蔬菜的可持续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