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免耕抛秧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江县水稻免耕抛秧试验,平均单产达7290kg/hm^2,比常耕抛秧(7017kg/hm^2)增产273kg,生产成本明显降低,经济效益高,每公顷增收543元,投入产出比为1:1.13。  相似文献   

2.
水稻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栽培试验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2002年早造对比试验,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区平均每hm^2产量为7818.0kg,稻草不还田免耕抛秧区为7716.0kg,翻耕耙沤抛秧区7324.5kg。稻草还田免耕比不还田免耕增产1.32%,比翻耕增产6.74%。  相似文献   

3.
水稻免耕直播栽培技术试验示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2001~2003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水稻免耕直播栽培比常耕直播平均增产126kg/hm^2,增产率为2.15%。虽然增长不显著,但比常耕直播、常耕抛秧和免耕抛秧栽培更省工、节本、高效,推广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对比试验结果2002年早造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栽培平均亩产稻谷521.2公斤,稻草不还田免耕抛秧栽培平均亩产稻谷514.4公斤.常规翻耕抛秧栽培平均亩产稻谷488.3公斤,稻草还田免耕分别比稻草不还田免耕和常规翻耕亩增产稻谷32.9公斤和6.8公斤,增长6.74%和1.32%.观察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栽具有生根快,根系发达,分蘖早、茎杆粗壮,抗倒伏和成穗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早稻免耕抛秧不同密度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抛秧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很大,合理的密度可以构建良好的植株群体,以每公顷抛秧33万蔸的产量最高,达8126 kg/hm^2。吉泰盆地早稻免耕抛秧适宜密度为3327万篼/hm^2。  相似文献   

6.
1 水稻免耕抛秧(直播)示范推广情况和效益1.1 推广面积2004年我市水稻免耕抛秧(直播)示范推广面积达9860亩,其中早稻免耕1500亩,中稻8260亩,二晚100亩。免耕抛秧面积达3400亩,免耕直播面积5100亩,落实在高家、浯口、接渡、众埠、十里岗等12个乡镇,30个村委会。1.2 产量情况经对高家、浯口、接渡、众埠等乡镇示范点的测产验收,早稻免耕抛秧平均亩产389kg,较翻耕抛秧的368kg,亩增稻谷21kg,增长5.7%,共增稻谷3.15万kg;中稻免耕直播平均亩产525kg,较直播田的502kg亩增稻谷23kg,增长4.6%,共增稻谷18.998万kg。全年共增稻谷22.148万kg。1.3 效益分析实践证明,推广水稻免耕抛秧(直播)技术具有“四省两增“的特点。四省  相似文献   

7.
四种不同育秧方式在免耕抛秧栽培试验中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劳叙 《吉林农业》2011,(7):86-87,90
为探索水稻隔层育秧、塑盘育秧、旱育秧与泮水育秧在免耕栽培条件下对产量的影响。2008—2010年均在晚稻连续进行了三年隔层育秧免耕抛秧、塑盘育秧免耕抛秧、旱育秧与泮水育秧免耕抛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隔层育秧免耕抛秧平均亩产515.2kg/667m^2,塑盘育秧免耕抛秧平均亩产453.3kg/667m^2,旱育秧免耕抛秧429.4kg/667m^2,沣水育秧免耕抛秧385.4kg/667m^2。隔层育秧、塑盘育秧、旱育秧比沣水育秧的免耕抛秧分别增产129.8kg、67.9kg和44.0kg,增产率分别为33.68%、17.62%和11.42%,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进行超级稻免耕抛秧栽培不同施肥水平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施纯氮255kg/hm^2,氮、磷、钾比例1:0.5:1的施肥方法较好,产量迭9200kg/hm^2;施纯氮165kg/hm^2产量最低.为8400kg/hm^2.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2007~2008年在田林县进行了早稻免耕抛秧与秋玉米免耕(即“双免”)轮作稻草覆盖栽培模式技术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该模式每667m^2年产量达946.23kg,其中早稻667m^2产589.76kg,秋玉米667m^2产356.47kg,每667m^2年产值1635元,每年每667m^2增加收入500元以上。本文分别对早稻免耕抛秧和秋玉米免耕栽培的技术要点进行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免耕稻田养鸭技术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免耕稻田养鸭比常规抛秧田增收2457.8元/hm^2,其中稻谷增收1497.8元/hm^2,养鸭增收960.0元/hm^2。同时还可以消灭害虫、减轻病害发生,节省农药,充分发挥生态效应,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