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玉米生产上,人们往往认为玉米果穗枯白即可收获了,其实不然。对一些紧凑型玉米,例如成单14、川单13、掖单12、掖单13和掖单20号等当前各地推广种植的几个紧凑型玉米而言。这些品种有早白皮、晚成熟的“假熟”现象,收获过早往往会造成玉米减产,试验证明,减产幅度多在8.50%~12.10%。玉米完熟的特征是:当田间95%以上的玉米植株茎节变黄,果穗的苞叶枯白且松散,籽粒内含物完全硬化,  相似文献   

2.
根据陕西省80年代初以来夏玉米中熟组、紧凑型组和春玉米组区域试验的资料,对已审(认)定的20个杂交种的丰产性、稳产性、产量构成因素、株高、生育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掖单4号、掖单12号、西单2号、户单4号、陕单902、陕单891和西玉3号等都是较好的夏玉米杂交种;掖单13号、沈单7号和农大60等都是较好的春玉米杂交种。这些杂交种的共同特点是植株较矮、穗行数较多,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3.
<正> 在玉米生产上,各地通常以果穗的苞叶枯白且松散即可收获了,其实不然。例如掖单12、掖单13和掖单20号等当前推广种植的几个紧凑型品种,这些品种有早白皮、晚成熟的“假熟”现象,收获过早往往会造成减产。试验证明,减产幅度一般多在9.75%~13.64%。因此,紧凑型玉米  相似文献   

4.
夏玉米掖单19号的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吴传俭,文联齐,张敬武,刘建秋,邹道霞(微山县农技站277600)掖单19号(原代号89—4)是莱州市农科院玉米所用“478”和“52106”自交系于1992年育成的生育期适中、大穗、抗病、抗倒、紧凑型玉米高产...  相似文献   

5.
何启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6798-16800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玉米品种果穗维管束结构的差异。[方法]选用不同株型和穗型的3个玉米高产杂交种掖单4号、掖单13和沈单7号,利用徒手切片技术观察测定穗柄和穗轴内维管束的数目和面积,比较不同类型品种间果穗维管束的结构差异。[结果]在穗柄(轴)大维管束数、总维管束数、单个大维管束的平均面积、大维管束总面积、维管束总面积上,大穗型品种掖单13和沈单7号显著优于小穗型品种掖单4号;在维管束密度及维管束相对面积上,紧凑型品种掖单4号和掖单13大于平展型品种沈单7号;在维管束的输送效率上,掖单13略占优势,但品种间差异不显著。[结论]为今后玉米的高产栽培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夏玉米直播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朱崇民王振吉葛成涛潘玉民一、选用中早熟高产紧凑型品种夏玉米直播,生长期短,生长速度快,有效积温不足是影响产量的主要障碍。因此,选用中早熟紧凑型高产品种,主要是西玉三号、掖单二号、掖单22、掖单13。这几个品种的生育期90天~...  相似文献   

7.
对紧凑型玉米掖单12号叶片生长发育规律以及功能期、光合势等进行了研究,掖单12号比紧凑型玉米Sc704单株总叶面积大,但上部叶片比Sc704小。因此,冠层采光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8.
<正> 1 选用优质杂交种。良种是增产的内因,选用良种是一项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麦垄套种玉米,应选用生育期较长、穗子较大的杂交种,如豫玉22、豫玉15等;铁茬播种的可选用生育期较短的杂交种,如豫玉21、安王6号、豫玉15等。水肥充足的高产田块,应选用耐肥水,抗倒伏平展叶型玉米杂交种,如豫玉22和耐密植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豫玉11、掖单19、豫玉21;肥水条件较差的中低产田块,可选用抗逆性好,稳产性强的郑单18、掖单4  相似文献   

9.
采用两年五点对比试验设计方法,对生育期和其它农艺性状相近的河南省自育玉米杂交种与掖单系列玉米杂交种的丰产性、抗逆性及穗部性状进行了分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河南自育的优良玉米杂交种的丰产性、抗逆性并不低于掖单系列杂交种。造成自育优良玉米杂交种推广不大的主要原因是,自育杂交种的果穗较小,不符合农民的种植习惯。  相似文献   

10.
自2000年以来,兴安盟先后推广了四单19、丰田6、吉单27等一大批紧凑型玉米新杂交种,使玉米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为了更好的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性能,文章对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生理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玉米双杂交种的育成是世界农业生产上的一次革命,它为玉米育种开辟了一条新路;中国育种家培育玉米单杂交种成功,标志着玉米育种进入一个新阶段,并显著地提高玉米产量。4 单杂交种的培育和紧凑型玉米的推广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一场突发的“文化革命”使发展杂交玉米育种10年规划流产,大部分科研院所解散或下放,农业教育和科学研  相似文献   

12.
当前各地推广种植的紧凑型玉米,如“掖单12”、“掖单13”和“掖单20号”等品种有早白皮、晚成熟的“假熟”现象,过早收获会造成减产,减产率达9.25% ̄13.64%。因此,在果穗白皮后的7 ̄9天收获,为其最佳适期;试验证明,一般比对照增产10.58% ̄13.27%。据测定,“掖单12”和“掖单13号”等紧凑型玉米,进入完熟期时,籽粒仍处于半乳线期,即蜡熟期,其籽粒干重只有完熟期的90%,籽粒仍继续灌浆,约7 ̄9天后,乳线才消失,籽粒干重才达到最大值。此时收获,亩产量亦最高。各地种植的麦套夏玉米或夏直播玉米,由于后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  相似文献   

13.
当前各地推广种植的紧凑型玉米,如“掖单12”、“掖单13”和“掖单20号”等品种有早白皮、晚成熟的“假熟”现象,过早收获会造成减产,减产率达9.25%~13.64%。因此,在果穗白皮后的7-9天收获,为其最佳适期;试验证明,一般比对照增产10.58%~13.27%。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至今美国Reid种质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优良玉米自交系5003、U8112、掖478、掖107、铁7922、丹9046等和玉米杂交种掖单2、4、12、13号、沈单7号、本玉9号、成单14、雅玉2号、登海11、郑单958和东单60等对中国玉米育种研究和生产应用产生了重大影响,做出了巨大贡献。其间利用的主要杂优模式为美国Reid与旅大红骨、四平头、Lancaster、美国P78599种质、综合种选亚群和Suwan亚群等。新世纪如何继续沿用原有杂优模式和创建新的杂优模式都值得玉米育种家高度重视,为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再上新的台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玉米矮花叶病的调查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杂交种的不断更新和栽培技术的提高,玉米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随着改良中单2号和掖单系统的引进推广,玉米矮花叶病随之发展并扩大蔓延,病情逐年加重,已成为玉米生产上潜在的重要病害。本文就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动态,危害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调查。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育种领域,有“南袁北李”之说,“南袁”是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北李”就是指李登海,紧凑型玉米研究的创始者,被称为“中国紧凑型玉米之父”。由于他一向低调,李登海似乎鲜为人知,但提起他培育的“掖单”系列高产玉米种子,却是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17.
冀中南紧凑型夏玉米生理特点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年,河北省中南部地区玉米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单产和总产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玉米生产的发展尽管与领导重视、政策对现、科技兴农、价格调整等因素有关,但最重要的是依靠科学技术挖掘增产潜力,特别是以冀丰58、掖单号为代表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及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使玉米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单产由200多公斤提高到500公斤,高产田达到700多公斤,尤其可喜的是出现了1000公斤的高产地块。 1 紧凑型玉米产量表现及生理特点 紧凑型玉米杂交种之所以有较大的增产潜力是与其适合高产稳产的生理特点紧密相关的。主要表现在株型好、透光性好、抗病抗倒、适宜密植等方  相似文献   

18.
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在我省发展前景初探姜明月(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所)紧凑型玉米是指果穗上部叶片相对直立,叶片与茎秆之间夹角较小,株型紧凑的一类玉米杂交种或其它材料。早在1971年2月,中国农科院在海南岛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两杂”育种座谈会上,对玉米自交系...  相似文献   

19.
鲁单50号     
一、品种来源及产量表现: 鲁单50号是山东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育成的一个中熟玉米单交种.其组合为原92×齐319.参加了山东省1995-1997年玉米杂交种B组区域试验和1997年玉米杂交种生产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9.59公斤,比对照掖单13号增产8.8%,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9.5公斤,比对照掖单13号增产10.47%,1998年4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0.
对5个典型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产量源库特征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如下结果: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物质生产优势主要表现在出穗后经济产量形成期,这与平展型玉米杂交种物质生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出穗前迥然不同;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库容优势也十分明显,就其总体而言,全生育期物质生产量与库容比例高于平展型(丹玉13号);紧凑型玉米杂交种获得高产的前提是在增加种植密度和扩大库容量的基础上,增强源的供应能力,保持一定的库源比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