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配施矿物质有机肥及化肥减量对玉米产量构成及水、肥资源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施矿物质有机肥可以显著的提高玉米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磷肥利用率。在配施矿物质有机肥的条件下,化肥施量较当地最佳施肥水平减量15%和30%时,玉米产量分别达到13948 kg/hm2 、12782 kg/hm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1.74 kg/m3、1.62 kg/m3,氮肥利用率分别达到35.97%、30.04%,磷肥利用率分别达到25.93%、21.55%。其中,在当地最佳施肥水平下减量15%并配施矿物质有机肥与当地最佳施肥水平处理的玉米产量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在合理配施矿物质有机肥的条件下,将当前的化肥施量降低15%以内在生产实践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农杆菌介导的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农杆菌液体振荡培养2h后,当农杆菌开始分裂时,及时加入抗性选择剂,有助于抗性基因的充分表达。②经4℃条件下预处理2个月的小麦愈伤组织,通过在农杆菌液体培养基中及共培养基中都加入AS处理后,显著提高了遗传转化频率。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Swingle)C.Jeffery)子叶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探讨影响罗汉果转化的几个重要因素,建立罗汉果稳定的遗传转化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农杆菌转化前对子叶进行预培养可以促进细胞分裂,预培养的最佳时间为1d,侵染时间以为20~30min为宜,共培养最佳时间为4d,附加100μmol/L的乙酰丁香酮(AS)可促进转化。通过潮霉素抗性不定芽分化和抗性不定根分化的两轮筛选及PCR检测,获得56株PCR阳性植株,阳性转基因植株频率为6.86%,初步证明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罗汉果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4.
生态因素对烤烟还原糖、总糖含量影响之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还原糖和总糖是评价烟叶化学成分的两个常用指标,而生态因素对二者造成的影响要大于品种等其他因素,因此适宜的生态条件才可能生产出糖类含量适中、化学成分协调的烤烟。分析了影响烤烟还原糖、总糖含量的重要因素,概述了温度、光照、海拔、土壤水分、土壤养分等生态因素对烤烟还原糖、总糖含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农杆菌介导小麦遗传转化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以普通小麦品种扬麦15和Alondra's的幼胚产生的愈伤组织为受体材料,通过检测gus基因的瞬时表达情况,研究了农杆菌介导的主要影响因子的转化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两个品种农杆菌侵染的最佳条件不尽相同。扬麦15的最佳优化条件为:先在不添加AS的培养基中预培养,然后在菌液浓度为OD600=0.2、AS浓度为100μmol/L条件下侵染10min,最后在25℃共培养1d;Alondra's则在菌液浓度为OD600=0.5、共培养时间为2d时,表现出最佳的gus基因瞬时表达率。为小麦的遗传转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应用广泛,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马铃薯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遗传转化也取得了重大成就.本文就马铃薯遗传转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作一小结,并对进一步的研究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高油大豆东农46号脂肪含量的氮磷钾肥效应回归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了解氮磷钾肥对高油大豆油分含量的综合作用,指导高油大豆优质高效生产。【方法】采用正交回归旋转设计方法,建立了氮、磷、钾肥对高油大豆东农46号脂肪含量的综合作用模型,根据该模型探讨氮、磷、钾肥对大豆脂肪含量影响的规律。【结果】氮、磷、钾肥对大豆脂肪含量的单因素效应、二因素互作效应受到其它因素水平的影响。氮肥对脂肪含量的影响均为增加效应,增加速度随着氮肥编码值增高而加快。磷肥和钾肥对脂肪含量的作用有正有负。获得23%以上的脂肪含量,相应的施肥措施为:施氮量为0.068~0.117 g/kg,施P2O5量为0.274~0.536 g/kg,施K2O量为0.060~0.109 g/kg,采用这个比例施肥有95%的可能使大豆品种东农46号的脂肪含量高于23%。【结论】对于高油大豆品种,通过不同肥料施用量和施用比例的调节可以实现高油目标。  相似文献   

8.
采用GUS基因瞬时表达检测的方法,利用正交试验法对玉米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体系的菌液OD值、侵染时间、AS浓度、共培养时间4个因素在3个水平上进行优化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直观分析,方差分析和因素内多重比较分析,得到了稳定的转化体系,即菌液OD值0.6,侵染时间30min,AS浓度200μmol/L,共培养时间2d。采用优化后的玉米转化体系进行试验,通过PCR验证,得到了转基因植株,初步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体系。  相似文献   

9.
影响农杆菌介导的花生遗传转化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花生幼叶高效再生体系,对影响农杆菌介导的花生遗传转化条件,抗生素(Km)筛选压、预培养时间、共培养时间进行了研究。最后确立的转化条件为:Km筛选压为100mg/L,预培养时间为1~2d,共培养时间为3d。并对得到的再生植株进行了PCR检测,初步证实了目的基因转到了花生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潮霉素抗性基因为选择标记,建立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花魔芋(Amorphophalluskonjac)的遗传转化体系。同时探讨了魔芋愈伤组织的培养基、筛选剂和筛选时间等因素对转化效率的影响。通过筛选时间不同的两个转化试验,分别从300个花魔芋愈伤组织中得到了16个和18个具有潮霉素抗性的愈伤组织,其抗性愈伤率为5.33%和6.00%。获得的抗性愈伤组织进一步在分化培养基上进行分化,其分化效率分别为31.2%和22.2%。移栽后,分别得到了39株和36株成活植株。PCR检测表明分别有26株和21株再生花魔芋出现了800bp的特异性扩增带型,其阳性率分别为66.7%和58.3%。随机挑取20个PCR阳性植株的DNA进行斑点杂交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花魔芋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1.
在野外不同生境和田间不同干旱条件下对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inensis)和俄罗斯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的SOD,CAT和MDA进行研究后发现,野外沟底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坡上土壤水分含量,因此,沟底中国沙棘叶片的SOD,CAT活性高于坡上,MDA含量则为坡上植株高于沟底植株。田间不同干旱胁迫条件下,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沙棘叶片中的SOD活性在胁迫初期显著降低,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持续降低,沙棘叶片SOD活性表现为中国沙棘雄株>俄罗斯沙棘雌株>俄罗斯沙棘雄株>中国沙棘雌株;CAT活性在胁迫初期有所升高,之后开始逐渐下降,种间的差异为中国沙棘高于俄罗斯沙棘,雌、雄株的差异为雌株高于雄株;膜脂过氧化物质MDA的含量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持续增加,雌株叶片内MDA含量高于雄株,中国沙棘的MDA含量高于俄罗斯沙棘。  相似文献   

12.
应用创新的“三即时”、“饱水土培”技术措施,研究不同品种的沙棘硬枝插穗的生长调节剂应用、育苗基质对扦插成活率的影响,以及移栽时期与移栽成活率的关系,并且调查移栽后苗木的苗高和新梢长度,旨在为提高沙棘扦插成活率提供理论基础及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00 mg/L ABT生根粉浸泡4 h处理对硬枝插穗效果最好,可使‘首都’扦插成活率达到89.67%,使‘蒙俄杂14’达到93.67%;田土+有机肥(3︰1)作为扦插基质可以显著地提高硬枝扦插成活率,提高幅度最高达到50%;生根后20天扦插苗的移栽成活率最高;扦插苗呈“慢-快-慢”的生长趋势,移栽后75天,‘首都’和‘蒙俄杂14’的苗高分别达到23 cm和19.5 cm;新梢长分别为21.2 cm和18.1 cm。  相似文献   

13.
以沙棘和鲜牛乳为主要原料,以感官品质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沙棘酸乳的配方进行研究,确定的优化配方为:蔗糖添加量为8%,复合稳定剂(PGA∶果胶=1∶1)添加量为0.2%,沙棘汁添加量为8%,采用优化配方生产的沙棘酸乳感官品质评分为94分,产品风味独特,色泽淡黄,营养丰富,是一种新型的优良保健饮品。  相似文献   

14.
以沙棘为原料,采用液体酒精发酵和表面静置醋酸发酵法制成的风味独特的沙棘果醋饮料。通过正交试验得出醋酸发酵最佳条件为:初始pH值3.5,接种量6%,发酵温度32℃。果醋饮料最佳配方为:原醋3%,白砂糖11%,沙棘汁3%,总酸0.36%。  相似文献   

15.
3种共同危害沙棘的害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沙棘是中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土保持林中的重要树种,陕西省吴起县人工种植的沙棘受到钻蛀害虫沙棘木蠹蛾、红缘天牛和食叶害虫栎黄枯叶蛾的共同危害。为研究3种害虫的危害特性,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受害程度沙棘纯林内沙棘木蠹蛾幼虫、红缘天牛幼虫及羽化孔、栎黄枯叶蛾茧的空间分布特性。通过全方向的变异函数曲线图分析得知,不同受害沙棘纯林中沙棘木蠹蛾幼虫、红缘天牛幼虫及羽化孔、栎黄枯叶蛾茧均呈聚集分布。其中,沙棘木蠹蛾幼虫、红缘天牛羽化孔的空间依赖范围在重度受害林分中为5.900和7.800 m,低于轻度受害林分的10.460和12.290 m,而局部空间连续性在重度受害林分中为63.7%和73.3%,高于轻度受害林分的51.0%和69.1%,其余虫态的空间依赖性和局部空间连续性在不同受害林分中近似。由空间分布图和相关性分析得出,栎黄枯叶蛾茧的分布具有边缘效应,与其余2种钻蛀性害虫的分布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红缘天牛幼虫的分布与红缘天牛羽化孔及沙棘木蠹蛾幼虫的分布无显著的相关性;沙棘木蠹蛾幼虫的分布与红缘天牛羽化孔的分布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基于变异函数和相关性分析,笔者探讨了沙棘上栎黄枯叶蛾、红缘天牛及沙棘木蠹蛾三者之间的危害关系,明确了沙棘木蠹蛾与红缘天牛是偏利共存的关系,为实现综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沙棘真空浓缩果汁、木糖醇和山梨醇等甜味剂,采取低温沸腾干燥压制成片剂,开创了沙棘天然高VC无糖含片精深加工新工艺。  相似文献   

17.
不同造林技术措施对沙棘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提高西藏半干旱河谷地区的造林存活率,以及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促进树木更好地生长,为西藏半干旱河谷地带植被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西藏半干旱河谷地进行造林试验,采用覆石头、覆膜、覆秸秆、覆鸡蛋托盘、用保水剂等不同造林技术措施,研究不同措施下沙棘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造林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都提高了沙棘的造林成活率,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在不同措施下都有所提高,可溶性糖、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相对都有所下降。说明在半干旱河谷地采用新造林技术措施,对于提高干旱地区的造林成活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促进树木更好地生长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沙棘鲜果为原料,通过酶解、酒精发酵、澄清处理等工艺,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沙棘发酵酒酿造工艺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影响沙棘发酵酒酒精度的主要因素依次为:酵母接种量>发酵温度>SO2添加量,酒精发酵最佳工艺组合为:酵母接种量为0.08%,发酵温度为28℃,SO2质量浓度为80 mg/L,在该最佳条件下的酒精度为11.7%。通过澄清试验确定壳聚糖澄清效果较好,质量浓度为1 200 mg/L时,沙棘发酵酒透光率达95%。生产的沙棘发酵酒果香浓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9.
超声波法提取沙棘黄色素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超声波法提取沙棘黄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进行了单因素试验,探讨了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及料液比对沙棘黄色素提取率的影响。采用L9(33)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为30min,超声功率为500W,料液比为1∶20。  相似文献   

20.
光照和沙埋对沙生针茅种子萌发与幼苗出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对沙生针茅种子萌发特征和休眠机理的研究,采用种子萌发学和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光照、划破种(果)皮及切除不同比例胚乳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和模拟野外条件对不同沙埋深度幼苗出土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暗条件下种子萌发率显著高于光条件下;移走胚乳75%时,种子萌发最快;不同沙埋深度以0.5 cm的浅层沙埋时的种子萌发率和幼苗出土率最高而休眠率最低;沙埋超过2 cm后,种子萌发率、幼苗出土率与沙埋深度呈负相关,休眠率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沙生针茅种子为休眠型暗条件萌发类型。人工播种应以0.5~2 cm深度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