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前,青虾养殖过程中多采用直接向养殖池塘中投放抱卵虾养成的方法,虽然操作简单、易于实施,但幼体成活率低、孵化不同步、密度无法控制,造成青虾规格参差不齐、总体偏小、商品率低。专池繁育青虾仔虾再按计划放养,越来越多地被养殖户接受。然而,由于青虾苗种培育产量低、放养量多、运输难度大等因素的制约,造成市场上大规格苗种供不应求。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江苏省金湖县在渔业科技入户"惠民工程"项目实施中,将小龙虾作为主推品种,积极推广小龙虾养殖新模式、新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推广效果和经济效益,目前已成为当地渔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受到了渔(农)民的普遍欢迎。笔者根据当地科技示范户的养殖实践,将小龙虾的几种养殖模式归纳整理并介绍如下,供养殖生产者参考。一、小龙虾主养模式小龙虾主养模式是在池塘内以小龙虾养殖为主,合理搭配放养部分大规格的鲢鳙鱼种,以调节水质,增加综合养殖效益。小龙虾放养模式有2种:一种是秋季投放虾种。放养规格为20~30只/千克,雌雄比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养殖模式多样化,已经成为淡水养殖的重要品种,本文探讨小龙虾常规养殖关键技术。一、养殖前期工作1.池塘养殖小龙虾,在未放虾苗或亲虾的情况下可使用常规的清塘手段,可用生石灰或三氯异氰脲酸进行清塘消毒。对已有虾苗或抱卵亲虾的池塘,在早春时一般不消  相似文献   

4.
利用封闭河道养殖克氏螯虾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我们在小花效村进行了克氏螯虾(小龙虾)夏季放养模式、秋季放养模式、冬春放养模式等不同养殖模式的试验。试验结果:夏、秋季放养模式养殖的规格小,不能当年上市。而冬春放养模式,不仅能当年上市,而且规格大。现将冬春放养模式试养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据统计2015年宿迁全市小龙虾养殖面积4.35万亩,产量2814吨,初步形成了小龙虾池塘单养、鱼虾套养、藕池套养、蟹虾套养、稻虾套养等多种不同养殖模式。其中莲藕塘套养小龙虾养殖模式因具有藕池利用率高、管理较为容易、立体生态、藕虾产量高、养殖效益明显等优势,近几年发展最快,不少藕池套养小龙虾养殖户纯收入达4000元/亩以上。沭阳县陇集镇李爱龙养殖户2015年利用155亩进行莲藕套  相似文献   

6.
2012年我们围绕增大规格、主攻质量、提高效益,在溱湖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了池塘主养小龙虾高效生态养殖试验,着重研究了池塘主养小龙虾放养密度与商品虾质量、规格、产量、效益的关系,初步总结出一个池塘主养小龙虾高效生态养殖模式.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黄金臣 《齐鲁渔业》2007,24(2):17-18
无论淡水池塘养殖还是海水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放养大规格南美白对虾仔虾,可以有效提高成活率。这就要求育苗场要为养殖户提供大规格南美白对虾苗种。一般情况下,规格至少达到1.2cm。但在室内培育条件下,此规格南美白对虾仔虾也是暴发红体病的危险期,病状发生后,不仅每个池内虾苗病情传染速度快,而且池与池之间如不严格控制,稍有不慎,即造成全军覆灭,给育苗生产单位带来重大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仅唐山市丰南区至少80%以上的育苗场或多或少  相似文献   

8.
池塘养殖小龙虾对比试验采用三种养殖模式,模式1:一年投放两次苗,收获两茬虾;模式2:一年投放三次苗,收获三茬虾;模式3:进行轮捕轮放养殖。模式3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另外两种模式,每公顷利润达11.55万元,同时养殖技术和管理难度也更大。  相似文献   

9.
正小龙虾养殖模式与发展趋势——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唐建清一、2020年小龙虾的市场情况疫情对小龙虾消费影响很大,上半年小龙虾餐饮业基本停止流通;但线上销售火热,订单增加,以调味虾为主的加工业发展加速;密集型生产的虾仁、冻虾尾生产受限制,小规格虾价格大跌;市场低迷,复工延迟,小龙虾养殖出现萎缩,虾苗难销;6月后餐饮业走向正规,小龙虾价格回升,需求量增加;因前期养殖影响,小龙虾货源减少,刺激了市场的发展;新养殖户基本赚钱,老养殖户亏损面较大。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一年两茬"池塘鲤鱼养殖技术要点。在郑州市沿黄地区池塘进行一年两茬养殖试验,第一茬养殖商品鱼,4月中旬至5月初放养规格200~300g/尾的大规格春片鱼种,7月初商品鱼出池上市;第二茬培育鱼种,成鱼出池后放养夏花鱼种,进入第二茬鱼养殖。通过采取梯次投放鱼种、科学投饲,适时调控水质和综合防治鱼病等,实现池塘顺次养殖,商品鱼错峰上市,对养殖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克氏原螯虾习惯称为"小龙虾",本文中为方便读者,将克氏原螯虾介绍为小龙虾。我国养殖小龙虾的模式以池塘集约化养殖和稻田养殖较多,为提高养殖成功率,总结了这几年小龙虾养殖的一些注意事项,和大家分享。一、培育水质,保持优良藻相在小龙虾养殖中培育好水质非常重要,尤其是池塘中有上年留存的抱卵虾或已孵出幼体的虾存塘时,更需要施肥培育水质,使水体中有合适的浮游生物饵  相似文献   

12.
克氏原螯虾,俗称小龙虾,适宜在稻田中养殖。近年来,随着稻田综合种养殖模式的推广以及小龙虾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小龙虾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全国一度掀起小龙虾养殖热潮,目前全国总规模已突破133.3万hm2。然而,由于市场供应量的激增,导致虾苗红利逐渐丧失,市场拐点出现,尤其5—6月虾集中上市期,出现虾苗滞销,小规格虾价格下降,效益急剧下滑,养殖户亏损面较大,产业发展瓶颈显现。传统的小龙虾养殖以自繁自育自养的模式为主,由于受到密度难控、水草难护、水质难调、投喂量不好掌握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养出大规格品质虾,严重制约了小龙虾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南通市通州区滨江临海,自然水域河水盐度在0.5~1.0,对幼虾生长蜕壳稍有影响~([1])。前些年也有养殖户尝试小龙虾养殖,但均以失败告终。2019年金沙街道智杰家庭农场,在区水产站"点对点服务"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优化养殖方案,更新养殖技术,进行小龙虾标准化养殖技术试验。对精养池塘水环境管理采用综合措施,通过种植水草、放养鲢鳙、使用微生物制剂等方法,为小龙虾提供稳定、适宜的生长环境[2]。当年收获30 g以上的规格虾1 770kg/hm~2,实现64 560元/hm~2的好效益,现将其养殖技术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青虾池塘两茬养殖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文兴 《河南水产》2004,59(4):15-16
青虾是我国产量最大的淡水虾,其养殖历史悠久。传统的囤养、套养和放养抱卵虾育苗,一年一季的养殖技术,产量低,规格小,效益差。笔者根据这几年的养殖试验,总结出青虾的池塘两茬高产养殖技术,现介绍如下,供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多年来,小龙虾、河蟹是洪泽湖地区的主要养殖品种,依托江苏现代农业(克氏原螯虾)产业技术体系,泗洪推广示范基地对小龙虾、河蟹养殖新模式不断进行探索,形成了小龙虾、河蟹池塘轮养技术模式。该模式利用小龙虾、河蟹的生物学特性,在同一个池塘中,3-6月养殖小龙虾,小龙虾起捕上市后再投放河蟹苗种,  相似文献   

16.
青虾养殖在我市虽历史悠久,但仍习惯于传统的囤养、套养和放养抱卵虾育苗,进行一年一季养殖成虾的模式,产量低,商品虾规格小,影响鱼池的经济效益。根据这几年的养殖试验,总结出青虾池塘两茬高产养殖新方法。 一、环境建设新方法 1、虾池建设:青虾养殖池应选择在水质清澈、排灌方便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正河蟹与青虾养殖条件、食性相似,两者混养具备提高水体空间利用率的优势,不影响河蟹养殖生产的同时又提高了河蟹池塘经济效益。目前在兴化市有两种河蟹与青虾混养方式,第一种是12月-翌年3月在河蟹养殖池塘放养青虾苗养殖两季青虾;第二种是从5月开始在河蟹养殖池塘放养抱卵虾养殖一季青虾。笔者在姜堰选择试验点,围绕这两种养殖方式开展对比试验,以期为养殖户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上海地区的青虾养殖仍以池塘单养为主,单养生产仍以"池塘一次引种、自繁自育、捕大留小"的方式进行。在这种养殖模式下,池塘中青虾的规格参差不齐,成虾、仔虾大小混杂一塘,使池内青虾养殖密度迅速增大,生长期密度无法控制,饲料投喂等养殖管理措施无法精准到位,仔虾与成虾争食、争空间,密度和数量难以估算,造成养殖过程中饲料投喂等措施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池塘水质调控困难,饲料报酬降低等后续问题,并且成虾规格小型化,商品价格大为降低,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9.
青虾人工繁殖方式有池塘、网箱、孵化缸等。用池塘繁育青虾苗、方法简便易行,亩放抱仔虾10~12公斤,可藏得1厘米以上的虾苗200万尾,值得推广。1池塘清整选择水源好、进排水方便的池口,面积0.0667~0.2公顷即1~3亩,除去过多的淤泥,修整地堤塌陷处,堵塞漏洞,选用巴豆、五氯酸钠、茶子饼等进行彻底的清塘。2进水放养进排水要经过严格的过滤,以防野杂鱼混入或将虾苗泵出地外,同一池中抱仔虾发育程度要相近,亩放抱卵虾10~12公斤,从而使同一池中的虾苗规格基本一致。3合理投饵施肥,加强水质管理当水温达到14℃时开始投饵,投饵量…  相似文献   

20.
2008年,江苏省新沂市唐店镇后滩村养殖户袁成武,根据已有经验,创新养殖技术,在养殖小龙虾的池塘巾铺设微孔管道实施高密度养殖小龙虾试验。至10月初共收获商品虾2780kg,产值达88960元,效益显著。现将该养殖户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