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5 毫秒
1.
干旱环境中,植物在种子期对极端环境的忍耐能力最大,而幼苗期忍耐能力最小。幼苗为适应环境几乎耗尽自身能量,完全依赖自身的抗逆能力并不能完全得到健壮的植株和理想的建植效果。因此,该研究设计华北驼绒藜种子覆膜直播试验,通过播深、水分和施肥等不同处理,研究其在干旱荒漠草原区建植的技术。结果表明,华北驼绒藜种子易于浅播种,播深适宜1~2cm。覆膜直播利于提高幼苗的出苗率和保苗率。均分别高于对照8.32%和13.12%;水分是决定成苗率的重要因素,适度的干旱能够促进根系深长生长;施种肥对华北驼绒藜成苗有促进作用,对当年的地上生物产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干旱环境中,植物在种子期对极端环境的忍耐能力最大,而幼苗期忍耐能力最小。幼苗为适应环境几乎耗尽自身能量,完全依赖自身的抗逆能力不能完全得到健壮的植株和理想的建植效果。由此,本研究设计华北驼绒藜种子覆膜直播试验,通过播深、水分和施肥等不同处理,研究其在干旱荒漠草原区建植的技术。结果表明,华北驼绒藜种子易于浅播种,播深适宜1~2cm。覆膜直播利于提高幼苗的出苗率和保苗率,均分别高于对照8.32%和13.12%。水分是决定成苗率的重要因素,适度的干旱促进根系深长生长。施种肥对华北驼绒藜成苗有促进作用,对当年的地上生物产量较大。  相似文献   

3.
华北驼绒藜是一种耐寒、耐旱、耐瘠薄、营养丰富的优良旱生半灌木.主要介绍了华北驼绒藜育苗栽培技术及防护林建植技术.应选择通风向阳、水源充足、土壤肥沃、pH值在7~8的壤土地或沙壤土地作为育苗地,播前对种子进行晾晒除杂、浸泡处理,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精细整地,灌足底水,3~5d后,采用直播方式播种,在出苗后做好田间管护,于当年秋季即可移栽定植,春季移栽可在翌年萌动前的4月初进行.选择沙壤土或沙土地建植防护林地,建植时间为5月上旬和中旬,建植方法为植苗造林.  相似文献   

4.
华北驼绒藜是一种耐寒、耐旱、耐瘠薄、营养丰富的优良旱生半灌木。主要介绍了华北驼绒藜育苗栽培技术及防护林建植技术。应选择通风向阳、水源充足、土壤肥沃、pH值在7~8的壤土地或沙壤土地作为育苗地,播前对种子进行晾晒除杂、浸泡处理,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精细整地,灌足底水,3~5d后,采用直播方式播种,在出苗后做好田间管护,于当年秋季即可移栽定植,春季移栽可在翌年萌动前的4月初进行。选择沙壤土或沙土地建植防护林地,建植时间为5月上旬和中旬,建植方法为植苗造林。  相似文献   

5.
种子的寿命是指种子生命力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能保持的期限.对华北驼绒藜的寿命进行了探索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华北驼绒藜的种子在25℃恒温水分满足的条件下,48 h(第3天)即可进入发芽高潮.发芽的特点是快而集中,田间播种4~5 d即可出全苗;华北驼绒藜的种子在一般库存条件下,可达3年以上.  相似文献   

6.
研究华北驼绒藜种子在室内不同温度和贮藏时间处理条件下的萌发试验和田间发芽与温度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华北驼绒藜种子不存在休眠,种子萌发完全响应于某一次降水,种子萌发对成苗没有障碍;随着种子贮藏年限的增加,发芽率明显下降;在干旱的荒漠草原地区,田间种子发芽需要时间积累,一般为22℃.  相似文献   

7.
干旱地区华北驼绒藜育苗移栽是提高建植成活率的有效途径.利用生根粉、保水剂及清水浸泡及剪根等处理,对不同株龄和移栽不同时期的华北驼绒藜成活率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春季移栽成活率为72.6%,秋季为90.3%,药剂处理能够有效提高成活率.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科尔沁型”华北驼绒藜育苗、建植、平茬与抚育、种子收获与贮藏及合理利用等技术优化集成,凝练了内蒙古地区干旱与半干旱草原机械化生产的关键技术,熟化了旱作草地建植技术,为该品种的种苗繁育及规模化种植与推广提供了完善的、操作性强的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9.
华北驼绒藜枝叶繁茂,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及钙,为羊、马、骆驼等家畜所喜食.其茎叶在冷季保存良好,并具有抗旱、抗寒、耐瘠薄的特性,是干旱地区的优等半灌木饲草,也是建植灌草结合旱作草地的重要草种之一.概述了华北驼绒藜的开发利用、形态特征、生态型与细胞学研究、生长发育、适应性和生境条件、建植技术与草地管理、营养价值,并介绍了华北驼绒藜的同属植物,以期为更好地推广种植和合理开发利用华北驼绒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种子的寿命是指种子生命力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能保持的期限。对华北驼绒藜的寿命进行了探索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华北驼绒藜的种子在25℃恒温水分满足的条件下,48h(第3天)即可进入发芽高潮。发芽的特点是快而集中,田间播种4-5d即可出全苗;华北驼绒藜的种子在一般库存条件下,可达3年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