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贵成 《耕作与栽培》2010,(3):37-38,33
通过稳产高产小麦品种连麦2号的试验,小面积、大面积高产栽培示范的技术分析,提出了技术特点和栽培要点,指出产量550~600kg/667m2的穗粒结构为40~45万穗/667m2,穗粒数35~40粒/穗,千粒重38~42g;基本苗15~20万/667m2,越冬前茎蘖数70~80万/667m2,返青期茎蘖数90~100万/667m2;最佳播期10月1~10日,播量8~10kg/667m2;肥水运筹,全生育期总施N量20~25kg/667m2,P2O5kg/667m2,K2Okg/667m2。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冬小麦新品种‘衡6632’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为该品种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进行了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5个播期和6个种植密度处理,于2014—2015年在河北省深州市护驾迟镇旱作节水试验站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著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2)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衡6632’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穗粒数在种植密度300万/hm~2以上时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研究分析表明:‘衡6632’在春一水条件下,适宜播期为10月7—19日,最佳播期为10月10—15日,相应的种植密度为225万~300万/hm~2。  相似文献   

3.
黄淮冬麦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模式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 ,研究了黄淮冬麦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多穗型品种要实现超高产必须三要素协调 ,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前提下 ,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 ,其最佳产量结构为穗数 6 80 6× 10 6 穗 /hm2 左右 ,穗粒数 38 16粒左右 ,千粒重4 0 34g左右 ;大穗型品种实现超高产的关键是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 ,其最佳产量结构为穗数4 6 76× 10 6 穗 /hm2 左右 ,穗粒数 4 9 73粒左右 ,千粒重 4 9 38g左右。  相似文献   

4.
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烟辐188系烟台农科所育成。2002年8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我公司从1999年引进试种,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烟辐188在我市表现为品质优良、高产稳产、矮秆大穗、耐肥抗倒、综合性状佳等特点。现将其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1确定合理的播期、播量由于烟辐188属大穗大粒型,分蘖力、成穗率一般,因此应适期早播,最佳播期为9月底至10月初,667m2播量12.5kg,保证基本苗16万~18万。随着播期后延,播量应适当增加,保证穗数25万以上。2科学运筹肥水烟辐188的最佳产量结构是:667m2穗数25万,每穗粒数5…  相似文献   

5.
王丽娜 《中国种业》2019,(11):56-59
为探寻冬小麦新品种周麦32号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本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分析播期和密度对周麦32号产量构成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播期延迟主要造成周麦32号前期营养生长时期缩短,而中后期生殖生长时期则相对稳定;播期对有效穗数影响不显著,对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及品质指标白度、沉降值、面筋指数影响显著。种植密度对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及白度和SDS影响均显著。综合分析表明,播期10月20日,密度285万株/hm~2为周麦32号的最佳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6.
山西南部平川水地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播种适期为10月1日~10日,平均气温为16~18℃,株高80-85cm,穗粒数35-40粒,千粒重35-40g,亩穗数40-45万,产量水平450-500kg/666.7m^2,穗、粒重均衡发展的品种。  相似文献   

7.
鲁斌  徐国华  舒冰  彭金勇 《种子科技》2002,20(6):353-354
金 2 3A营养生长期短 ,感温性强 ,易倒伏 ,不同时期播种其播始历期和主茎叶片数变化较大。近 3年来 ,我公司一直承担金 2 3A繁殖任务 ,单产逐年增加。现将其繁殖关键技术分析总结如下 :1 建立合理的目标产量和结构指标根据 3年来的春繁经验 ,亩产 15 0 kg以上的父母本苗穗结构指标为 :母本亩插 3万蔸 ,基本苗 18万株以上 ,亩有效穗 2 0~ 2 5万穗 ,每穗总粒数 90粒 ,千粒重 2 5 g,结实率 4 0 % ;父本亩插 0 .5万蔸 ,基本苗 5万株以上 ,亩有效穗 7万穗以上 ,每穗总粒数 10 0粒左右 ;父母本颖花比 1∶ 2 .8。2 适期播种 ,确保安全授粉金 2 …  相似文献   

8.
由高级农技师李炳方用322/155作母本、烟1604为父本,有性杂交10年选育而成。打破了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的局面,为我省优质小麦品种增添了具有750kg产量潜力的品种。1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幼苗半葡匐,分蘖力中等,株高80cm,旗叶上冲,株型半松散。穗型长方、长芒、白壳、白粒、角质,平均穗长9.5cm,小穗排列紧密,每穗小穗数18.5个,每穗粒数38粒。千粒重55g,容量800g左右。高抗纹枯病、锈病、赤霉病、黑穗病,轻微感白粉病,黑坯粒极少。2栽培要点667m2成穗33万,每穗38粒,千粒重55g。播期弹性大,从9月底至10月20日均可播种。最佳播期10月5日—…  相似文献   

9.
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临远8号’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冬小麦‘临远8号’的适宜播期和播量,采用田间裂区设计,按每小区固定1 m长势均匀的样段,测得不同发育时期小麦群体数量。每小区成熟时选取麦穗30个,测得穗长、穗粒数、结实小穗数。待籽粒晒干后,测得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结果表明:(1)小麦群体性状呈现随播期推迟总茎数减少,随播量增大总茎数增多的趋势。(2)随播期推迟,穗粒数和千粒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播量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逐渐降低。(3)随播期推迟和播量增加,籽粒产量先增加后降低,10月5日播种,播量为300×10 4粒/hm 2产量最高为8722.58 kg/hm 2,10月12日播种,播量为375×10 4粒/hm 2产量次之为8678.25 kg/hm 2。播期是引起小麦产量和产量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临远8号’的最佳播期为10月5日至10月12日,播量为300×10 4粒/hm 2至375×10 4粒/hm 2。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新品种‘烟农5158’播期播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给小麦高产栽培和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条件下,通过设计播期、播量主副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及播量对‘烟农5158’产量、产量三要素以及株高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均对产量、产量三要素以及株高有显著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播期的推迟,产量和每公顷穗数逐渐减少,株高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逐渐增加;随播量的增加,产量和每公顷穗数逐渐增加,株高升高,而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经方差分析得出,9月27日与10月3日差异不显著,而两者与其他播期差异极显著,从而总结出该品种在试验点相似区域的适宜播期为10月1日前后,在适宜播期范围内,最佳播量为180万苗/hm2左右。  相似文献   

11.
多花黑麦草幼穗分化进程对种子生产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章崇玲  梁祖铎 《种子》1997,(5):21-24
多花黑麦草幼穗分化进程对穗部性状和种子产量有显著影响。幼穗分化的天数与每穗种子粒数是极显著正相关。播种愈早,幼穗分化天数愈多,种子产量愈高。南京地区留种的多花黑麦草的最佳播期8月20日19月10日。二棱期是多花黑麦草通过春化阶段的形态标志,也是幼穗能否分化完全的转折点。单棱至护颖分化期是影响种子粒数最关键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旨在筛选出冬小麦较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以适应冬前积温不断增加的环境变化。以‘新麦29’作为研究对象,于2016—2017年度在河南省北部辉县市开展二因素裂区田间试验,主区为播期(10月12日、18日和24日),副区为播量(基本苗210万、300万、390万/hm~2),探索不同播期和播量对‘新麦29’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10月12日播期的籽粒容重显著低于其他2个播期的籽粒容重,而随着播量不断增加其平均容重亦随之增加;播期对穗数、穗粒数、千粒重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显著,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播量对产量及穗数、穗粒数2个构成因素的影响均呈现出差异水平显著。不同播期和播量互作效应对小麦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两者均呈现出差异性显著。最佳播期是10月12日,基本苗300万/hm~2为较适宜的播量;‘新麦29’产量潜力的播期是10月12日—18日,与其对应的适宜播量为基本苗300万~390万/hm~2。  相似文献   

13.
感温型三系杂交水稻特优2278是玉林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水稻品种,为挖掘增产潜力和探索高产栽培技术,通过分析5个县市田间试验数据,对其齐穗期、全生育期、有效穗数、株高、穗长、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产量等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特优2278的10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总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实粒数产量株高全生育期齐穗期穗长千粒重,其变化范围为3.05%~9.39%;与产量的相关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实粒数(0.951)千粒重(0.615)总粒数(0.602)全生育期(0.544)穗长(0.466)齐穗期(0.163)结实率(0.044)有效穗(-0.542)株高(-0.632);根据通径分析可得到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千粒重(0.689)全生育期(0.512)结实率(0.195)有效穗数(-0.533)。  相似文献   

14.
小麦新品种百农AK58生育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农AK58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植株矮,基部节问短粗,壁厚,抗倒能力极强,适宜的产量结构是:每公顷有效穗数645万穗,每穗粒数33粒左右,千粒重40g以上。高产栽培技术:精细整地,施足基肥,适宜播期为10月10-20日。适宜的播量,10月10日前后为112.5~120.Okg/hm^2。生育期间看苗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15.
以宁麦13号为供试品种,设置播期和密度共16个处理,研究其对小麦生育期、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播期对拔节期、营养生长期和全生育期影响较大,对生殖生长期和成熟期影响较小。(2)穗数随播期推迟而下降,随密度增加而增加;播期在10月26日~11月15日或密度在8万~16万/667m2,对粒数和粒重影响不大,超过此范围,粒数和粒重明显下降。(3)播期与密度互作明显,10月26日~11月15日播期与基本苗12万~16万/667m2组合,利于达到适宜穗数;10月26日~11月15日与8万~16万/667m2组合,利于形成大穗和提高粒重;10月26日~11月15日与12万~16万/667m2组合,利于获得较高产量。(4)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苏南地区小麦适宜播期为11月1日~10日,适宜基本苗在12万~16万/667m2。  相似文献   

16.
浙北地区单季晚粳稻直播栽培的高产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课题组2003—2005年掌握的地处浙北地区的嘉兴市的82块大田试验结果与测产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讨其高产途径。结果表明,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对直播单季晚粳稻产量具显著正效应,其中正效应最大的为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其次。在数据分析基础上,提出浙北地区单季晚粳稻直播栽培的高产途径为:在争取一定有效穗数基础上,应把增加每穗实粒数作为主攻方向,同时提高灌浆质量适当增加粒重。结合生产实践,在目前现有品种条件下,浙北地区单季直播晚粳稻9500 kg/hm2左右产量水平的合理结构可能为:基本苗约为125万/hm2,最高苗630万/hm2,有效穗数450万/hm2,每穗总粒数>100粒,每穗实粒数90~95粒,千粒重26g左右。  相似文献   

17.
爪哇稻与其杂交种的性状相关性和超亲优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爪哇稻在长沙表现为大穗、大粒、分蘖少、生育期长和植株高。培矮64S/爪哇稻组合在秆高、穗长、单株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方面存在正向超亲优势,在播始历期、结实率和千粒重方面存在负向超亲优势,杂种秆高与父本穗长、杂种穗长和父本穗长、杂种每穗总粒数与父本每穗总粒数和穗长、杂种每穗实粒数与父本每穗总粒数、杂种千粒重与父本每穗总粒数之间分别存在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18.
播期播量对胶东小麦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讨冬小麦适宜播期播量,以烟农5158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株高降低、主茎叶龄减少,随播量增加株高增加、主茎叶龄变化不大。不同的播期播量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随播期(9月27日除外)推迟,产量、成穗数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随播量的增加,产量、成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播期播量最佳组合为10月3日播种、180万株/hm2播量,产量达7746.0kg/hm2。成穗数是决定产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筛选出冬小麦较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以适应冬前积温不断增加的环境变化,以新麦29作为研究对象,于2016~2017年度在河南省辉县市开展播期(10月12日、18日和19日)和播量(基本苗210万、300万和390万/ha)二因素裂区试验,探索不同播期和播量条件下对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播期之间的平均容重是以10月12日显著低于其他两个播期,而随着播量不断增加其平均容重亦随之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相同播期不同播量处理对农艺性状结实小穗数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对不孕小穗数则无明显变化规律。播期对穗数、穗粒数、千粒重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显著,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播量对产量及穗数、穗粒数2个构成因素的影响均呈现出差异水平显著。不同播期和播量互作效应对小麦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两者均呈现出差异性显著。与播量相比较而言,播期对新麦29产量影响较大。随着播期的不断推迟,新麦29的产量不断下降且10月12日的产量显著高于10月24日的。播量210万/ha与播量390万/ha 之间的平均产量显著差异,但都与播量300万/ha相比差异都不显著。依据不同播期和播量组合的产量分析,最佳播期是10月12日,基本苗300万/ha为较适宜的播量;新麦29的产量潜力在播期10月12日至18日是较为适宜范围,与其对应的适宜播量为基本苗300万~390万/ha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信粳18在豫南再生稻高产高效的最佳播期,研究5个播期处理对信粳18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信粳18在豫南再生稻种植的适宜播期为3月9日—3月25日,最佳播期为3月17日,且在最佳播种期下,头季稻加再生稻稻谷产量可达827.0kg·hm~(-2)。说明最佳播种期能够有效促进信粳18再生稻产量三要素(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的协调发展,进而提升头季产量和再生稻总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