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岷江上游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工程实施取得较大成效.但是,退耕还林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不足.通过对岷江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地调查,发现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2.
师月英 《河南农业》2016,(23):37-38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工程.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退耕还林受到了广大退耕农户的普遍欢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3.
通过参加近年来宁夏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地造林阶段性的核查验收工作,深切感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宁夏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得了明显成效.针对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提出了巩固宁夏退耕还林建设成果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地调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6a来,吴起县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自然灾害明显减少,农村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转移,农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提高.在此基础上,针对吴起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东部农业区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东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8年以来,其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也使退耕农民得到了实惠,然而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限制和阻碍了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发展。根据实践中的有益探索,提出了加快发展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民勤县样本农户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典型调查和跟踪监测,摸清了民勤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情况。自1999年民勤县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实施至2007年,共累计完成建设任务1.92万hm2。工程建设质量达到了国家的检查验收标准,工程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建议在工程建设中注意扶持后续产业,加大林木和林地管护力度,加强对专项规划实施的监督和检查,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得到巩固。  相似文献   

7.
新疆地区自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与此同时,退耕工程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却被忽视。鉴于此,本文通过总结新疆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情况,分析和探讨了新疆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期对该工程的实施进行较为全面的认识,为今后新一轮退耕工程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8年以来,东部农业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也使退耕农民得到了实惠,然而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限制和阻碍了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发展。根据群众在实践中的有益探索,提出了加快发展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几条措施。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增加了林草植被,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而且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建设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一、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显著成效 1.加快了生态建设步伐 退耕还林工程从2002年实施以来,为我市生态建设增添了强有力的动力。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增加了林草植被,有效地控制了工程区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退化,保护了农田牧场的安全,增加了土壤蓄水保水能力,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呼伦贝尔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该文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效及采取的有效措施,并提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该文选取中国退耕还林工程典型地区陕西省吴起县为研究区,采用替代价格法、影子工程法、直接市场法评估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的理论生态价值。其中,涵养水源价值9 140.4万元、保育土壤价值96 378.8万元、净化环境价值427.1万元、固碳制氧价值100 689.9万元、改善小气候价值272.23万元。通过引入市场逼近系数和支付意愿系数,确定在目前具有市场操作性的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际生态补偿价值为5 633万元,其中,涵养水源价值1 118.8万元、保育土壤价值2 360.6万元、净化环境价值6.4万元、固碳制氧价值2 114.5万元、改善小气候价值32.7万元。同时,根据不同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特点和受益对象,制定了相关的补偿办法。通过这些补偿办法,将实现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有偿使用,从而改变单纯依靠国家财政开展退耕还林的局面,为建立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固原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成效调查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莉 《宁夏农林科技》2013,(9):102-103,105
总结了2000年以来宁夏固原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效,查找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力求对固原市退耕还林工程进一步推进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07年以来,商洛市生态移民专项项目的建设稳步推进使得退耕还林成果得以有效巩固。截至2015年,累计退耕还林面积达20万hm2、生态移民超过50 000人。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商洛市退耕还林政策和生态移民项目在实施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搬迁人数和投资完成情况进展缓慢、部分生态移民搬迁后出现返迁现象、移民的主观搬迁意愿不强烈、集中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滞后和部分移民安置点的社会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改善退耕农户生存和发展"为中心、把生态移民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强生态移民项目后续建设、规范移民集中安置点的社会管理等对策建议以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相似文献   

14.
退耕还林工程进入巩固成果阶段后,退耕还林的比较效益明显下降,亟待根据当前退耕还林形势,研究制定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相似文献   

15.
李月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191-5193
利用有机碳密度分组法,研究了青海省高寒农区退耕还林(草)前后4种土地利用方式(农田、人工林、林草间作、原生样地)下的土壤总有机碳、轻组含量和轻组有机碳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林草间作〉原生样地〉人工林〉农田,林草间作与人工林、农田2组样地间差异显著(P〈0.05);土壤轻组有机碳由高到低依次为原生样地〉林草间作〉人工林〉农田,原生样地与人工林和农田间差异显著(P〈0.05);比较轻组含量,其序列依次为原生样地〉林草间作〉人工林〉农田。原生样地的开垦会导致土壤总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下降,而农田退耕为林草间作和人工林后有利于土壤固碳能力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利用有机碳密度分组法,研究了青海省高寒农区退耕还林(草)前后4种土地利用方式(农田、人工林、林草间作、原生样地)下的土壤总有机碳、轻组含量和轻组有机碳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林草间作原生样地人工林农田,其含量分别为2416.78、2167.08、1556.20、1137.08g/m2,林草间作与人工林、农田2组样地间差异显著(P0.05);土壤轻组有机碳由高到低依次为原生样地林草间作人工林农田,其含量分别为403.95、368.27、232.21、130.14g/m2,原生样地与人工林和农田间差异显著(P0.05);比较轻组含量,其序列依次为原生样地林草间作人工林农田,其含量依次为19.25、16.45、10.01、6.66g/kg。原生样地的开垦会导致土壤总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下降,而农田退耕为林草间作和人工林后有利于土壤固碳能力的增加。退耕后形成的林草间作样地的土壤总有机碳较农田增加了112.54%,人工林较农田增加了36.86%;轻组有机碳则分别提高了210.4%和182.98%。因此,可以认为在干旱少雨的青海高寒农区,退耕还林措施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改善当地水土流失现状,更能提高土壤固碳能力,使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效益同时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7.
自河北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各工程县、市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以及科技工作者在实践中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退耕还林造林模式.根据河北省气候、地形地貌和植被的分布规律,划分出冀北坝上高原区、冀北山区、冀西北山区、冀西山区、冀东山区和河北平原区这6个退耕还林区,根据各区的特点,总结出冀北坝上高原区水源涵养林模式、冀北山区水土保持林模式、河北平原区防风固沙林模式等主要的退耕还林造林模式.不同退耕还林区造林模式做到了生态建设、农民脱贫和地方经济发展三结合.做到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合理利用了各种绿化植物资源,定向改造环境,促进了物质生产与生态建设的稳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与管理规范》评估方法,对贵州省退耕林分定位监测数据及工程森林资源进行分析,并对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资、净化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进行了物质量及价值量评估.结果表明: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631.1亿元/a,各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保育土壤、积累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19.
2008年3 - 8月,对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区不同样地类型下不同植物群落进行全面考察,综合分析了主要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结果表明:①在不同生活型中,物种多样性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这与群落中各层次的物种组成情况相同。②不同群落间物种多样性也有较大的差异,混交林相对纯林具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③对不同起源地的群落多样性,天然次生林>退耕地人工林>农耕地,且退耕多年地段的群落物种多样性接近于天然次生林。④在不同的退耕时间序列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逐渐趋于稳定,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呈“小—大—小”的变化过程,而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呈“大—小—大”的变化过程。退耕还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植被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应注意合理的林草布局,促进群落的稳定和更新。图2表4参15  相似文献   

20.
花江低热河谷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植被恢复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跃军  刘济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439-1440,1459
对贵州花江低热河谷区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柚木林模式在退耕还林中高生长和茎生长以及植被覆盖率都取得了较大的效益,其次为花椒生态经济林模式,而林草结合模式以及柿树林模式因农户管护力度相对滞后导致效果不如前者,但总体水平上退耕还林后花江地区植被覆盖率增加,恢复了石漠化植被景观。表明退耕还林模式的建立在考虑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应考虑农户经济收入,实现可持续的林业生产机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从真正意义上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面貌和贫穷落后的经济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