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猪苓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我国分布较广的药用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菌丝的培养特性和猪苓菌与伴生菌和蜜环菌的相互关系等研究进展,其生长发育过程经过担孢子、菌丝体、菌核和子实体等阶段,伴生菌和碳源是影响猪苓菌核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固体培养中,25℃、黑暗和中性偏酸的条件适合菌丝的生长。蜜环菌和猪苓菌为复杂的共生关系。可为猪苓菌的深入研究和人工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猪苓的栽培水平、规范种植技术,在科技服务过程中,深入汉中市猪苓人工栽培集中产区留坝马道镇、略阳县五龙洞镇、汉台区河东店镇等地,开展了猪苓人工高效栽培技术调查,从猪苓栽培的场地选择、苓种选择、菌材与蜜环菌的准备、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技术方面对汉中市猪苓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猪苓菌培养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阐述了猪苓菌的形态结构、适生条件、营养特性、培养基配方、适生树种及猪苓菌与伴生菌、蜜环菌的相互关系和诱导猪苓菌丝扭结形成菌核的相关因子,以期为猪苓菌的深入研究和人工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猪苓与蜜环菌共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和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的共生关系一直是猪苓人工栽培和育种领域的研究热点。综合近来的研究,主要综述了猪苓的人工栽培应用以及猪苓与蜜环菌共生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西北地区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属高等专性寄生性真菌,而蜜环菌是猪苓专性寄主,其他高等植物(菌材)又是蜜环菌的寄主。结合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根据猪苓和蜜环菌的生物学特性,人为创造适宜条件,建立起猪苓、蜜环菌、高等植物三者寄生链条关系,以鲜猪苓菌核为繁殖材料,以猪苓菌核或菌核组织培养的菌丝体做种,在猪苓休眠期,采用地面砌池连片双层栽培法,能有效提高猪苓人工栽培的成活率,并具有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的特点,可在同类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6.
<正>猪苓(别名野猪食、野猪粪、野猪苓)为多孔菌科类真菌,猪苓菌核是我国有明确记载的稀有中药材。我国野生猪苓分布很广,但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的乱采乱挖,野生资源稀缺,人工培育迫在眉睫。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采取半人工栽培模式种植猪苓,具有  相似文献   

7.
猪苓菌丝体液体培养基配方的筛选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许广波  傅伟杰  曹丽  梁运江  金圣爱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2):《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24卷2期-64-65.9页-《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24卷2期-64-65.9页
猪苓菌丝体液体培养是工业化生产猪苓多糖的有效途径。为了寻求高效的猪苓菌丝体液体培养工艺,对猪苓菌丝体液体培养基的配方进行了筛选研究。结果表明:以“葡萄糖+马铃薯煮汁+蜜环菌煮汁”、“麦芽糖+蜜环菌煮汁+麦麸煮汁”2种配方培养的猪苓菌丝生长最好,而成合培养基的猪苓菌丝长势最差。  相似文献   

8.
猪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目前国内猪苓的相关研究作了报道,包括猪苓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猪苓与密环菌的共生关系、栽培技术、猪苓菌丝的培养、猪苓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9.
蜜环菌营养丰富,具有药用价值,同时又是人工栽培天麻及猪苓的重要营养源。利用平板培养法,研究不同碳源、氮源、pH、温度对蜜环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获得蜜环菌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在供试条件下,蜜环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最适pH为5.0~7.0,最佳碳源是葡萄糖,最佳氮源是蛋白胨。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猪苓的生物学特征,介绍了其人工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选地整地、菌材准备、菌种制备、适期栽种、栽种后管理、采收与加工等内容,以期为猪苓的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猪苓需求量逐年增多,野生猪苓贮藏量严重不足,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而猪苓特殊的生长条件使其在一般环境条件下难达到正常的生长要求,导致大面积推广成为难题。因此采用蜜环菌和菌材培育的仿野生猪苓栽培技术成为研究方向。本文收集整理众多研究资料,结合山西省猪苓生长特征特性,总结出在林下如何利用当地资源仿野生培育人工栽培猪苓。  相似文献   

12.
研究旨在筛选出适宜猪苓和蜜环菌生长的母种和原种培养基配方,通过对为猪苓和蜜环菌设计的5种母种培养基配方和4种原种培养基配方进行筛选试验,观察猪苓和蜜环菌母种和原种的菌丝在不同配方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并进行记录和比较。结果表明,猪苓母种在配方3中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平均为4.013 mm/天,菌丝粗壮,长势旺盛,猪苓原种在配方B中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平均为2.749 mm/天,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且长势较好;蜜环菌母种在配方5中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平均为9.346 mm/天,蜜环菌原种在配方H中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平均为2.416 mm/天。所得试验结果可为日后猪苓人工栽培技术和猪苓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利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野生猪苓菌株的最佳分离、培养方法,为猪苓的深入研究和人工栽培提供参考。【方法】对采自陕西眉县太白山野生猪苓进行菌核组织分离和子实体孢子分离,比较2种方法所得菌株菌丝的生长情况。以子实体孢子分离所得菌株为材料,分析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矿质元素和栽培代料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采用子实体孢子分离法所得猪苓菌株菌丝生长情况较菌核组织分离法好;PDA培养基、GPY培养基和麦芽汁培养基适用于野生猪苓菌的分离。分别以糊精、果糖为碳源,蚕蛹粉、酪素为氮源时,它们对猪苓菌丝生长的促进作用都非常显著;以1.2mL/L玉米浆作为生长因子时,菌丝生长速率最高。适宜质量浓度的矿质元素对猪苓菌丝生长都有促进作用,其中以0.018g/L MnSO4的效果最好;用腐殖土、木棒和树叶为主要填充基质的代料更利于猪苓菌丝的生长。【结论】获得了野生猪苓菌株菌丝生长的最佳分离和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14.
保护区开展林下猪苓栽培,发展社区经济,帮助群众致富,能够降低保护区资源保护压力,更好地促进森林资源保护,同时为社会提供绿色药材资源。保护区利用林区抚育下脚料培育蜜环菌,采用菌种菌材伴栽法林下栽培猪苓取得成功,并在社区推广应用,已被社区群众普遍掌握,促进了社区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文章论述了猪苓的生活习性、蜜环菌培养和猪苓的栽培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河北省张承地区,以赤城县和丰宁县为主产区,具有丰富的野生猪苓资源。随着市场需求急剧增加,人工过度采挖,野生猪苓资源快速减少,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猪苓属菌类药物,具有利尿、渗湿、祛痰、耐毒的功能,对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还具有抗癌的作用。随着人工驯化技术的不断提升,为满足市场需求,近年来科技人员和种植户对猪苓的人工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并反复试验,成功探索出了猪苓仿野生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西北小陇山林缘区野生猪苓资源较丰富,人工栽培自然条件优越,通过改进传统栽培技术,在海拔1 200~1 600 m林缘区平坦地或台地阴湿区,早春或秋季播种,利用7~10年树龄的青冈等树种作菌材、小陇山野生蜜环菌为菌源、鲜猪苓菌核(灰苓为主)作种,采取集中连片双层带状栽培,深层增氧、加湿,改善深层环境条件,科学管理,适期收获等措施,较传统穴播栽培产量提高3.8倍,大幅度提高了该区域猪苓的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7.
猪苓的白色长菌丝在PDA培养基上能够形成厚实可剥的菌丝块。猪苓生长菌丝可形成锁状联结、顶端膨大,菌丝真径0.95~2.80um,适宜生长条件为20℃、pH4。振荡培养下,形成15~20um大小的菌丝块,颜色如潜伏其菌核的灰黄色。在6种生长原木上,猪苓形成菌丝块大小为3~5um。在PDA培养基上猪苓与蜜环菌混合培养比单独培养的菌丝粗,菌丝密度大,在原木上,猪苓菌丝与蜜环菌菌丝形成共生联结,同时在与蜜环菌紧连的菌丝块边缘,有多点状的自我防御结构。木质素降解活性检测表明,4个菌株中的A、B、C使澳酚蓝脱色后的吸光度为0.0635~0.0902,而菌株D的活性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8.
木蹄层孔菌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木蹄层孔菌是一种具重要价值的真菌.研究了不同配方的固体培养基,在不同的温度、pH值培养条件下对木蹄层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木蹄层孔菌的营养菌丝生长最适培养温度为28℃,最适培养pH值为7,最适培养C源为蔗糖,最适培养N源为蛋白胨.这些结果为将来木蹄层孔菌的人工培植和工业应用提供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河北省张承地区,以赤城县和丰宁县为主产区,具有丰富的野生猪苓资源。随着市场需求急剧增加,人工过度采挖,野生猪苓资源快速减少,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猪苓属菌类药物,具有利尿、渗湿、祛痰、耐毒的功能,对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还具有抗癌的作用。随着人工驯化技术的不断提升,为满足市场需求,近年来科技人员和种植户对猪苓的人工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并反复试验,成功探索出了猪苓仿野生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猪苓是一味常用中药,为猪苓菌的菌核。野生资源已日趋枯竭,急待发展人工栽培。 一、选地与整地 猪苓生于海拔1000~3000米的次生阔叶树林中,系寄生植物,生于地下树根部,地上无苗。它宜于在气候凉爽、肥沃、湿润、腐殖质多的土壤及排水良好的二荒地上培育。可在选好的树林中,于近树根处拉长、宽各30厘米,深16厘米的土坑,或将土地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