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杉木幼林地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的研究:Ⅰ.营林措施对杉木幼林地水土流失的影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三处径流场共28个径小区进行的多年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炼山、整地、扶育等营林措施,均造成杉木幼林地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2.
杉木幼林地土壤肥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杉木是我国特有的主要造林树种 ,绝大部分分布于长江以南广大中亚热带地区 ,人工栽培历史悠久。由于传统的砍灌、炼山、整地、植树的更新方式 ,直接破坏了森林土壤的枯枝落叶层和表土的物理性质。加之杉木为常绿针叶树 ,叶片含N成分低 ,从造林至主伐的漫长生长过程中 ,林分凋落物少 ,且不易分解 ,因而加剧了地表冲刷 ,林地土壤严重退化 ,导致二代林生产力急剧下降。众多林业科技工作者曾予以高度关注和研究 ,并初步讨论了杉木林地土壤退化的原因[1~ 4] 。然而在杉木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 ,尤其是幼林期土壤退化的进程如何 ,可否采取土壤管理… 相似文献
3.
杉木幼林地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研究(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杉木3种不同造林模式林地的水,土,肥流失表现为“传统型”>“世行型”>“生态型”的规律,用混合型数量化模型进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炼山是影响杉木幼林地水土流失的首要因子,其次是整地方式,套种绿肿,载植点配置,幼林抚育方式等人为营林措施,保留采伐剩余物,套种绿肥等增加林地地表覆盖的措施,均有很好的防止水土流失效果,并提出改革现行的营林技术,着手研究“生态经济型”的载杉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5.
太湖流域麦田土壤氮素流失过程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应用田间模拟降雨,研究了太湖流域稻麦轮作方式下,不同雨强和施氮水平对农田氮素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显示,随施氮量增加,农田径流液中氮素的平均浓度和氮素径流累积流失量提高,两者间呈显著正相关。降雨量相同的条件下,低雨强农田产生径流时间较长,而高雨强引起的农田径流量较高;低雨强引起的农田氮素径流累积流失量较高,高雨强引起的农田氮素径流累积流失量较低,这种现象在中、高施氮水平条件下更为明显。试验还表明,在降雨量相同的条件下,降雨持续时间长的小雨引起的农田氮素径流流失量要超过降雨持续时间短的大雨。 相似文献
6.
应用不同人工模拟降雨方式对土壤可蚀性K值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两种人工模拟降雨方式研究土壤的可蚀性K值,结果表明II方式人工模拟降雨的土壤可蚀性K值比I方式更能显著的反映自然状态下实测的土壤可蚀性K值,因此用II人工模拟降雨试为研究土壤可蚀性K值将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7.
8.
稀土在杉木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杉木育苗期,幼林期施用稀土的试验,结果表明,稀土可促进杉木的生长,育苗期采用稀土浸种,土壤淋施,喷施,幼林期采用稀土沾根。喷施等方法都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杉木施用稀土成本低,用工少,效果显著,可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杉木拟赤杨混交林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通过对杉木拟赤杨混交林及杉木纯林土壤团聚体结构、土壤养分状况及酶活性的研究表明,与杉木纯林相比,混交林土壤结构性能得到改善,供肥和保肥能力加强,各种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肥力较好。表明杉森拟赤杨混交林具有良好的增肥土壤功能,对杉木人工林的地力维持和提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滇东北山区坡耕地土壤流失方程研究 总被引:70,自引:11,他引:70
滇东北山区是云南省“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治理计划的重点区域,该区域水土流失的主体是坡耕地。该项研究通过对32个试验小区连续3a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了滇东北山区坡耕地土壤流失方程A=R·K·LS·C·P;并确定了方程中诸因子的求算方法和数值,以及滇东北山区土壤允许流失量,为方程的应用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数据。并进行了方程的验证,方程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在6%以下,表明该方程在实际应用中具有 相似文献
11.
在实验室对径流、泥沙输移过程的研究均是在标准条件下进行的 ,但将其推广到田间或流域中情况通常比较复杂。美国农业部农业学家Truman等人为了比较实验室和田间的差异 ,利用模拟降雨 ,选择 3种不同坡长 (L)对不同时段径流量 (R)和泥沙流失量 (W)进行了研究。方法Ⅰ :L =0 6m ,面积为 0 32m2 的实验室侵蚀槽 ;方法Ⅱ :L =3m ,面积为 5 5m2 的田间微型小区 ;方法Ⅲ :L =4 3m ,面积为 6 0 0m2 的田间中型小区。并分别采用不同的模拟降雨方法 ,对各小区的R、W进行测试。经分析表明 :所有方法中R、W均随时间呈上升趋势 ,从R、W的总量来说 ,方法Ⅱ比方法Ⅰ大 1个数量级 ,方法Ⅲ比方法Ⅱ大 1个数量级。由于泥沙输移在空间上的变化 ,一旦坡长超过临界坡长 ,将产生细沟侵蚀。方法Ⅲ中明显产生细沟侵蚀 ,因此泥沙流失量W相对于方法Ⅰ、Ⅱ大得多 相似文献
12.
分子标记技术在杉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在杉木种质资源鉴定、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进展,指出目前该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分子标记技术在杉木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利用~(14)C示踪法研究杉木光合产物分配和杉木根系分泌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 ̄(14)C示踪法研究了杉木光合产物的分配和杉木根系的分泌物。结果表明,杉木饲喂 ̄(14)CO2后1天,光合产物大部分滞留在叶中,只有27.38%从叶中输送到新梢、主枝、根和侧枝中,标记后3天,光合产物分配率仍以叶为最高,但所占百分比下降,而主枝、新梢、根和侧枝的分配率相应地有了增加,至标记后22天,光合产物的分配率以新梢为最高,其次为根,叶退居其后。杉木光合产物输送到根部后,可很快转化为分泌物并排出体外,其分泌量在标记后第4天出现峰值,此后 ̄(14)C分泌物量不断下降。杉木根系分泌物中的有机小分子物质,以糖类为最多,其次是有机酸,氨基酸居第三。 相似文献
14.
紫色土坡耕地不同施肥水平下氮随径流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径流小区定点监测,研究了紫色土坡耕地“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下不同施肥水平处理氮随径流流失特征。试验结果表明:产流量与降雨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同等施肥水平下(583.20 kg/hm2),常规处理(农家肥+化肥)中,总氮、硝态氮及氨态氮的浓度变化不显著,各处理氮流失系数分别为:常规处理1.82%,优化处理2.66%,横坡垄作0.51%,横坡垄作中总氮、硝态氮及氨态氮流失量较优化处理相应减少了60.4%,73.2%,53.9%,较常规处理总氮、硝态氮相应减少28.8%,10.4%,氨态氮增加2.4%。在同等种植模式下(顺坡),增量处理(施肥量增加50%),氮流失系数为2.46%,总氮、硝态氮及氨态氮流失量较优化处理相应增加23.3%,11.1%,69.1%。在外界因素如“前期降水较少、施肥后短期内出现较大强度降雨等”强力干扰下,各形态氮素流失量显著增加,且有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不同坡位杉木林土壤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实地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测定,比较了上坡和下坡杉木的土壤碳库及其垂直分布差异,研究了坡位对杉木人工林固碳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上坡和下坡的枯枝落叶层有机碳贮量分别为0.9和1.1t/hm2,坡下的枯枝落叶层有机碳贮量较坡上高出32%。坡上和坡下的土壤有机碳贮量分别为149.9和174.2t/hm2,且表层(0-40cm)碳贮量分别占整个碳贮量(0-100cm)的55%和56%。上坡和下坡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贮量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递减,各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和贮量均表现为下坡高于上坡。 相似文献
16.
江西大岗山不同密度杉木林枯落物持水与土壤贮水能力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对江西大岗山地区不同密度杉木林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枯落物总厚度、蓄积量以及土壤总孔隙度、饱和蓄水量大小均表现为N3500>N4700>N2700>N1700>N900,土壤容重大小顺序与之相反。(2)N3500林分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最大,为12.60t/hm2;N1700林分枯落物最大持水率最高,为254.98%。N2700林分最大持水量、持水率均最小,分别为9.69t/hm2,229.07%。各林分枯落物层有效拦蓄量在5.18~6.35t/hm2之间,大小排序为N3500>N4700>N1700>N900>N2700。(3)不同密度杉木林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持水率同浸泡时间呈显著对数关系(Q=aln t+b),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显著幂函数关系(V=ktn)。(4)N3500林分毛管孔隙度、毛管蓄水量均最大,分别为40.04%,3 153.16t/hm2,N900林分最小,分别为38.56%,3 059.76t/hm2;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为N4700>N3500>N2700>N900>N1700,变化范围为9.42%~11.33%,有效蓄水量表现为N3500>N4700>N2700>N900>N1700,大小在721.93~894.70t/hm2之间。(5)不同密度杉木林土壤稳渗速率在1.34~3.52mm/min之间。综上,林分密度在3 500株/hm2左右表现出很好的水源涵养能力,建议在今后的森林经营中选择合理的造林密度,以便更好地发挥森林水源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室内模拟人工降雨试验,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片麻岩坡面水土流失和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谷子地、草地坡面产沙量产流量远小于裸地产沙产流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片麻岩坡面产流产沙变化过程不同,草地、谷子地达到稳定产流的时间滞后于裸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坡面养分流失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基本相同,降雨起始各种养分浓度较高,随着时间的持续,养分流失浓度趋于稳定。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片麻岩坡面养分流失量表现为钾流失总量 > 氮流失总量 > 磷流失总量,养分流失总量与产沙产流之间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裸地养分流失量最大,其次是谷子地,草地的养分流失量最小,但是径流中硝态氮含量和泥沙总磷量谷子地流失量最大,裸地次之,草地最小。3种土地利用方式片麻岩坡面磷钾流失主要是泥沙态养分,氮素流失主要以溶解态氮为主或者二者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杉木米老排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通过对杉木米老排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林冠层、林下植被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持水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米老排落叶量大,根系发达,大大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林分的水源涵养功能。除了林冠层持水量外,混交林各部分涵养水源功能均优于杉木纯林,地上、地下部分持水量分别为27.21t/hm^2和2347.94t/hm^2,分别比纯林的(24.74t/hm^2)和(2073.81t/hm^2)高出9.98%和13.22%。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201个样地和145株样本的实测数据,建立了广西不同地区杉木人工林单木生物量估测优化模型,并对各地杉木单木生物量、林分生物量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规律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20.
唐松青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1(2):61-65
从林冠层、林下植被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研究木荷和杉木人工林涵蓄水分以及土壤入渗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木荷人工林地上部分(含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和枯枝落叶层)的持水能力低于杉木人工林,仅为杉木人工林的76.36%,但1m深表土层的饱和贮水量为5039.5t/hm2,比杉木人工林高323.3t/hm2,同时木荷人工林土壤渗透性能也好于针叶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