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灰霉病化学防治及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评述了灰霉病菌对苯并咪唑类、二甲酰亚胺类、N-苯基氨基甲酸酯类和苯胺基嘧啶类等杀菌剂的抗性及其抗性机制,并简单介绍了可用于治理灰霉病菌抗药性的吡咯类、酰胺类、吡啶类和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等新型杀菌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2.
为了量化环境pH值变化对农药半衰期的影响程度,基于不同环境pH值下的农药半衰期数据,建立了农药半衰期的pH值敏感性指数评价方法,并根据指数大小将敏感性分为3A、2A、1A、0、1B、2B和3B共7个等级。利用该方法对305种农药水解半衰期进行的评价结果:pH值敏感性指数在-1.67~3.31,指数平均值为0.50,指数绝对值平均值为0.60。多数农药的水解半衰期pH值敏感性指数为正值,在环境pH值提高时会促进水解。其中氨基甲酸酯类、二苯醚类和芳氧苯氧丙酸酯类除草剂,氨基甲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二甲酰亚胺类和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尤为显著。而三嗪类和磺酰脲类除草剂则比较独特,总体上有随着pH值的降低水解加快的趋势。农药半衰期的pH值敏感性指数,能直观地反映环境pH值变化对农药半衰期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用于防治桃褐腐病菌的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微生物防治及植物源农药防治等方法的研究进展,其中重点阐述了化学农药β梁微管蛋白抑制剂(BZIs)、甾醇脱甲基酶抑制剂(DMIs)、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DCFs)、笨醌外部抑制剂(QoIs)和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s)的抗菌机制及桃褐腐病菌的抗药性机理,最后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灰霉病菌抗药性研究进展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近十几年来发展的关于灰霉病病菌产生抗药性的文章进行综述,目前生产上已有苯骈咪唑类、二甲酰亚胺类和氨基甲酸酯类三大类化学药剂对灰霉菌产生抗药性,对产生抗性的原理也分别进行了探索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防止蔬菜灰霉菌产生抗性的有效方法,为灰霉菌抗药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0 引言 嘧霉胺主要用于防治黄瓜、番茄、葡萄、草莓、豌豆、韭菜、等作物灰霉病以及果树黑腥病、斑点落叶病等,通过抑制病菌浸染酶的产生从而阻止病菌的侵染并杀死病菌.它具有内吸传导和熏蒸作用,施药后迅速达到植株的花、幼果等喷雾无法达到的部位杀死病菌.由于嘧霉胺与其它杀菌剂无交互抗性,而且在低温下使用,仍有非常好的保护和治疗效果,因此已成为苯并咪唑类、二甲酰亚胺类及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的主要替代药种,被农业部推荐为绿色农业优先使用的杀菌剂之一.  相似文献   

6.
为快速简便检测果蔬中的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尝试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系统。利用样品中的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在氯化亚锡-盐酸溶液中共热后,会被还原分解产生二硫化碳,通过载气将反应产生的二硫化碳气体引入吸收装置中发生显色反应,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显色后溶液的吸光光度值,根据标准曲线求算其浓度,从而实现样品中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含量(以二硫化碳计)在5~50μg/g,显色液吸光值与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含量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3种不同类型农产品中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加标回收率为82%~107%,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检测结果与气相色谱法检测的结果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最低定量检出限为0.17μg/g,满足国家标准GB 2763-2005对于该类农药的限量要求。该快速检测系统操作简便、成本低,可实现常见农产品中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快速检测需求。  相似文献   

7.
仪器的检出限是衡量速测仪检测灵敏度的重要指标,使用分光光度计型农残速测仪对蔬菜中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总量进行快速检测已在基层得到广泛应用。本试验通过提取溶液加标上机测量酶抑制率,进行AYFS-NC0212快速检测仪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检出限的研究。结果表明,该仪器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符合《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快速检测》(GB/T 5009.199—2003)的相关要求,在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检测中能发挥有效的监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1 994~ 2 0 0 1年对棉铃虫的抗药性进行监测 ,明确了棉铃虫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菊酯类农药的主要品种的抗药性动态规律和抗性水平。目前 ,棉铃虫对久效磷、灭多威尚未表现明显的抗药性 ,而对氯氰菊酯的抗药性产生比较快 (2~ 3年 ) ,现已达极高的抗药性 ;生产上仍可以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作为防治棉铃虫的主导产品 ,而要限用或禁用氯氰菊酯等菊酯类农药 ;对棉铃虫的防治要采取综合防治 ,坚持交换、轮换、混配等科学用药技术 ,可以有效延缓抗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水华鱼腥藻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水华鱼腥藻为材料研究了 6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藻类的毒性效应。结果发现 ,6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水华鱼腥藻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同时研究了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水华鱼腥藻的LOEC、NOEC和MATC值 ,发现不同农药的LOEC、NOEC和MATC值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农药混用要讲科学 农民朋友为了方便和节省人工,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经常会把几种农药混在一起施用。但农药的混用不能盲目,应遵循以下科学原则。 1.混用的农药不能起化学变化. (1)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菊酯类杀虫剂和二硫化氩雉甲酸衔生物杀菌剂(福美双、代森锌、代森锰锌等)农药碱性条件下会分解,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葡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检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检测中国葡萄灰霉病菌对苯胺基嘧啶类杀菌剂嘧霉胺的抗药性,明确中国不同葡萄产区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及抗性频率,为葡萄灰霉病的药剂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从中国葡萄主产区采集、分离纯化104个葡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Pers.)的单孢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嘧霉胺的抗药性。【结果】中国葡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性频率为22.22%—62.5%,且以高抗和中抗菌株为主,其中高抗菌株频率达44.23%;葡萄不同气候栽培区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抗药性不同。【结论】中国葡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较为普遍,且存在交互抗性,据此,在葡萄灰霉病的防治中应限制嘧霉胺的使用次数,可与二甲酰亚胺类、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交替使用;引进防治葡萄灰霉病的新型杀菌剂或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12.
50%农利灵WP防治辣椒灰霉病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利灵(Ronilan)是德国巴斯夫公司(BASF AG)开发生产的二甲酰亚胺类触杀性杀菌剂,其主要作用是干扰病菌细胞核功能,并对细胞膜和细胞壁有影响,改变膜的渗透性,使细胞破裂杀死病菌。为了了解其防治辣椒灰霉病效果,2009年秋季进行了50%农利灵WP防治辣椒灰霉病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13.
<正> 0引言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因其对人和哺乳动物低毒,对环境的副作用小,毒杀专一性强,易被生物降解而受到农药研制、生产及使用者的重视。目前,在世界各国形成商品的几十种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中,N-甲基氨基甲酸-1-萘酯是商品量较大的、应用较为广泛的品种。该种杀虫剂的合成方法文献报道较多,其中以异氰酸甲酯合成法或甲基氨基甲酰氯的酯化法为  相似文献   

14.
农利灵(Ronilan)是德国巴斯夫公司(BASF AG)开发生产的二甲酰亚胺类触杀性杀菌剂,其主要作用是干扰病菌细胞核功能,并对细胞膜和细胞壁有影响,改变膜的渗透性,使细胞破裂杀死病菌。为了了解其防治辣椒灰霉病效果,2009年秋季进行了50%农利灵WP防治辣椒灰霉病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中国蔬菜中农药残留最为严重的是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该文主要综述了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检测技术中广泛使用的光谱法及色谱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乙烯菌核利在环境中的转归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乙烯菌核利的生物降解、化学水解以及光化学降解的机理和转化路线。  相似文献   

17.
使用分光光度计型农残速测仪对蔬菜中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总量进行快速检测已在基层得到广泛应用,仪器的检出限是衡量速测仪检测灵敏度的重要指标。本试验通过提取溶液加标上机测量酶抑制率,进行AYFS-NC0212快速检测仪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检出限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仪器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符合国家标准GB/T 5009.199-2003的相关要求,在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监测中能发挥有效的监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应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3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DNA的损伤作用,结果显示,这3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能够引起ctDNA的紫外吸收光谱发生发射波长以及吸收强度的变化,从而说明3种氨基甲酸酯农药能够与ctDNA进行作用,即意味着3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进入生物有机体后有可能通过形成DNA加合物的形式而进一步导致基因突变,最终对生物体的DNA产生化学损伤。  相似文献   

19.
黄瓜灰霉病的化学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何允波  冯玉斌  陶宏 《农业与技术》2004,24(6):139-141,160
灰霉病是引起果、蔬、花卉等植物病害并造成严重损失的病害之一,而且灰霉病菌是一种高风险病原菌,对药剂极易产生抗性.目前灰霉病菌对苯并咪唑类、二甲酰亚胺类、N-苯氨基甲酸酯类,苯胺基嘧啶类杀菌剂均有抗性报道.本文报道了新杀菌剂啶菌恶唑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在200-400g.ai./ha处理剂量下、施药2-3次、间隔期6-8天能有效控制黄瓜灰霉病的危害.防效优于目前生产上推广使用的多菌灵,速克灵,菌核净、施佳乐等常规杀菌剂.  相似文献   

20.
植物酯酶主要用于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检测。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植物酯酶检测原理、应用条件、固定化研究现状和检测方法作一概述,以展望其广阔的市场远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