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分析不同种类有机肥对植烟土壤主要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当地烟区最优的有机肥种类。采用大田试验,在施化肥和芝麻饼肥相同的基础上,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CK(不施有机肥);T1(精制有机肥,1500 kg/hm~2);T2(有机肥料1号,600 kg/hm~2);T3(复方有机菌肥,1500 kg/hm~2)。结果表明:施用精制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土壤蔗糖酶[最大值达到11.47 mg/(g·d)]和脲酶活性[最大值达到1.45 mg/(g·d)],对土壤有效磷钾也有显著提高作用,最大值分别达到43.08、472 mg/kg。复方有机菌肥处理显著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长期土壤碱解氮含量达到400 mg/kg。在许昌烟区,相对于对照处理,有机肥和化肥配施能明显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特别是精制有机肥和复方有机菌肥与化肥芝麻饼肥配施对改善土壤肥力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NPK配施对天然羊草草原产草量,土壤理化性质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退化羊草草原的恢复提供理论基础,在内蒙古南缘羊草草原以"3414"方案进行NPK配施试验。结果表明:羊草地上生物量在N_2P_1K_1(133.63 g/m~2)较对照显著增加(P0.05),且增产235.66%。总地上生物量在N_2P_2K_2、N_2P_1K_1、N_2P_0K_2和N2P3K2均较对照增加显著(P0.05),且在N_2P_2K_2、N_2P_1K_1分别达到210.68、206.73 g/m2,各增产116.86%、112.80%。土壤电导率在N2P3K2达到最大值422.13μs/cm,并较N_0P_0K_0、N_1P_1K_2和N_1P_2K_1增加显著(P0.05);全氮在N_3P_2K_2(0.31 g/kg)和对照(0.23 g/kg)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全钾在N_2P_2K_3、N_1P_1K_2分别为1.58、1.57 g/kg,较对照(1.45 g/kg)增加显著(P0.05);速效磷最大值出现在N_3P_2K_2(11.79 mg/kg),而速效钾则出现在N_2P_3K_2(358.83 mg/kg),并较各自最小值表现出显著性差异。Margalef丰富度指数在N_0P_2K_2较N_2P_2K_0、N_2P_2K_3和N_3P_2K_2增加显著,而在N_3P_2K_2较N_0P_2K_2、N_2P_1K_1降低显著。总的来看,该羊草草原N_2P_1K_1配施是提高产量,且不造成物种多样性下降的最佳选择,即施肥量为N56 kg/hm~2、P+2O+589 kg/hm~2、K_2O 34 kg/hm~2。  相似文献   

3.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氮素矿化与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揭示长期施用有机肥及配施氮肥对非石灰性潮土氮素矿化特性的影响,探索其与作物产量间的关系。以始于_1978年的莱阳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采用田间原位-离子交换树脂法(ISC-IERB)研究了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氮素矿化特性的影响,并对其与产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及其配施氮肥可显著提高非石灰性潮土全氮、矿质氮、净氮矿化量、冬小麦或夏玉米吸氮量和产量,且在同一有机肥(氮肥)水平下,均随氮肥(有机肥)投入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其中高量有机肥配施高量氮肥(M_2N_2)处理的增加幅度最高,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分别为6 803,_1_1 935 kg/hm_2;长期施肥使夏玉米季土壤氮净矿化量、净氮矿化率明显大于冬小麦季,施肥处理(M_1、M_1N_1、M_1N_2、M_2、M_2N_1、M_2N_2)的增幅分别为7.1%-2.7%,16.2%-76.0%;相关分析表明,冬小麦-夏玉米产量与当季冬小麦、夏玉米播前土壤全氮、矿质氮含量、氮净矿化量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但与氮素表观淋失量相关不显著。研究表明,施用有机肥、氮肥是提高土壤供氮潜力、作物产量的有效手段,作物与季节是影响土壤氮素矿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蚕豆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索、构建适宜生产实践的蚕豆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为蚕豆生产提供科学施肥依据,以本地白花蚕豆、尿素、普钙、硫酸钾为试验材料,采用"3414"回归最优设计原理设置田间肥效试验,对蚕豆氮磷钾施肥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蚕豆产量、产值和蚕豆植株地上部分养分吸收量、100 kg蚕豆籽粒吸收养分量影响较大。处理7(N_2P_3K_2)较对照处理1(N0P0K0)增产量1600.50 kg/hm~2、增产值5601.75元/hm~2,为最高;其次分别是处理6(N_2P_2K_2)、处理9(N_2P_2K_1)、处理14(N_2P_1K_1),分别较对照增产量1450.5 kg/hm2、增产值5076.75元/hm~2;植株地上部分氮、磷、钾养分吸收量最高的是处理6,其次,是处理4(N_2P_2K_2)的磷、钾和处理8(N_2P_2K_0)的氮;100 kg籽粒吸收氮养分量处理2(N0P2K2)达6.26 kg为最高,其次是处理6达5.90 kg,最低的是处理8;100 kg籽粒吸收磷、钾养分量最高的分别是处理2和处理4,分别达0.76、3.07 kg;最低的是处理1和处理8。说明不同施肥处理是影响蚕豆植株吸收土壤养分、蚕豆产量的主要因素,合理施肥能有效提高蚕豆产量。氮肥增产率十分明显,1 kg纯氮增产蚕豆23.33 kg;磷、钾肥增产效果比较好,1 kg纯磷、1 kg纯钾分别增产蚕豆6.12、3.34 kg。说明蚕豆吸收养分的限制因子主要是施氮量,其次是施磷量。蚕豆土壤有效养分N、P_2O_5、K_2O校正系数分别为1.806711、0.80545、1.397613。  相似文献   

5.
针对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氮肥用量大、损失严重而控释尿素成本高、推广难的问题,基于3 a 6季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间定位试验,探究不同减氮条件下普通尿素配施控释尿素对氮素利用的影响,以期在前期明确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适宜配比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施氮量,进而为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化学氮肥减量增效和控释尿素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试验设置6个处理:不施氮(CK)、农民习惯施氮(FH,冬小麦季施氮270 kg/hm2,夏玉米季施氮240 kg/hm2,基追比为1∶1)和不同减氮条件下配施控释尿素的处理(N1、N2、N3和N4:冬小麦季分别施氮243,216,189,162 kg/hm2,其中控释氮占40%;夏玉米季分别施氮216,192,168,144 kg/hm2,其中控释氮占30%;均一次性基施)。结果表明:与FH处理相比,仅N1处理可实现冬小麦和夏玉米的连年增产增收,可使冬小麦在2017—2018年,2019—2020年分别显著增产4.0%,5.4%,即使在2018—2019年其他减氮处理均减...  相似文献   

6.
氮磷互作对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旨在掌握玉米适宜的氮磷肥施用量,为吉林省东部春玉米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设置氮肥和磷肥各5个施肥水平,研究不同氮磷水平的配合施用对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钾肥施用量相同(K_2O 120 kg/hm~2)的条件下,适宜的氮磷互作可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且影响效果表现为NP;随着生育期的进行,植株氮素积累量逐渐增加,成熟期达到峰值,其中氮磷互作量为N 280 kg/hm~2、P_2O_5 110 kg/hm~2时植株氮素积累量达到峰值,为338.9 kg/hm~2;适宜的氮磷互作可提高植株氮素吸收速度和阶段积累量,在生育后期维持较高的氮素积累量,且可获得较高的氮肥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综合考虑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等因素,在K_2O 120 kg/hm~2条件下,施N 280 kg/hm~2、P_2O_5 110 kg/hm~2,可获得较高的氮素吸收利用率,也可使产量达到最大值,为12796.4 kg/hm~2。  相似文献   

7.
不同氮肥处理对春玉米氮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飞  李威  逢妍 《作物杂志》2015,31(4):97
对等氮量条件下化肥配施缓释尿素、不同比例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对春玉米各生育期氮素吸收分配、产量及肥料效益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叶片、茎和鞘的全氮含量均随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呈降低趋势,氮积累量不断增加;最终产量为B3(92.2% N由普通尿素和磷酸二按提供+7.8%N由生物有机肥提供)>B2(94.8% N由普通尿素和磷酸二按提供+5.2%N南生物有机肥提供)>S1(50% N由普通尿素和磷酸二按提供+50% N南美国缓释尿素提供)>B1(97.4%N由普通尿素和磷酸二按提供+2.6%N由生物有机肥提供)>CK(100%N由普通尿素和磷酸二按提供),S1,B2,B3分别较CK处理增产13.52%,14.71%和15.52%,但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B2处理的肥料效益最高,为13270元/hm2,与B3,S1,B1,CK的差值分别为56,173,453,1924元/hm2。  相似文献   

8.
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配施生物菌肥对化肥减量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改变粮食生产中化肥施量居高不下的现状,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小麦配施生物菌肥对化肥减量的效应。结果表明,小麦施用生物菌肥可提高籽粒产量和肥、水、光能利用效率。在配施生物菌肥条件下,化肥较当前高施肥水平(N 180 kg/hm2、P2O5 90 kg/hm2)减量15%和30%时,小麦的产量分别达到6428 kg/hm2、5943 kg/hm2,氮肥利用率分别为30.75%、31.66%,磷肥利用率分别为22.65%、22.74%,水分利用率分别为1.26 kg/m3、1.18 kg/m3,生育期光能利用率分别为0.69%、0.68%,证明在配施优质生物菌肥的条件下,化肥减量15%以内能够保证小麦稳产,在实际生产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应用"3414"试验设计方案,进行不同肥力水平下土壤氮磷钾肥效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土壤肥力高水平时,施用氮、磷、钾肥料与缺素区相比平均增产效果为NKP,施氮效果最好,增产率为21.2%;土壤肥力中、低水平时施用氮、磷、钾肥料与缺素区相比平均增产效果为KNP,施钾效果最好,增产率分别为25.1%、26.0%。高肥力水平土壤上,仙草氮磷钾经济施肥量为N 195.2 kg/hm~2、P_2O_583.8 kg/hm~2和K_2O 204.4 kg/hm~2,三要素最佳比例为1:0.43:1.05;在中肥力土壤上,仙草氮磷钾经济施肥量为N 193.8 kg/hm~2、P_2O_589.2 kg/hm~2和K_2O 238.7 kg/hm~2,三要素最佳比例为1:0.46:1.23,多施用钾肥;在低肥力土壤上,仙草氮磷钾经济施肥量为N 186.4 kg/hm~2、P_2O_590.5 kg/hm~2和K_2O 231.8 kg/hm~2,三要素最佳比例为1:0.49:1.24,少施氮肥,多施钾肥。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华北地区山前平原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小麦合理的氮肥运筹。于2013-2015年2个小麦生长季,设置4个滴灌施氮量(N0-不施氮、N1-120 kg/hm~2、N2-240 kg/hm~2、N3-360 kg/hm~2)处理,研究滴灌水肥一体化下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积累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N1、N2和N3处理的小麦干质量及产量较处理N0显著增加,N1、N2和N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施氮量对小麦茎秆的氮含量影响较大,但对籽粒氮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处理N3的小麦总吸氮量分别显著高于处理N0、N1和N2,但处理N1和N2之间无显著差异;氮肥收获指数以N2处理最高,氮肥当季回收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均表现出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施氮量超过240 kg/hm~2,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且随种植年限的延长更加明显。采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获得小麦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238.46~250.78 kg/hm~2,经济施氮量为174.28~207.18 kg/hm~2。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该条件下小麦滴灌经济施氮量以174~207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1.
在666.7m~2产小麦50~80kg(耕作层含水解N 27.5~30.2mg/kg,速效P_2O_5 2.4~4.4mg/㎏)的薄地,当年实现高产(666.7m~2产小麦400~600kg),增施有机肥,N:P_2O_5以1:0.8~1.0为宜;不施有机肥,N:P_2O_5以1:1.0~1.2为好。氮肥每666.7m~2用量折尿素,下限25~30kg,上限40kg。  相似文献   

12.
长期施肥下褐土中不同磷组分对磷素盈余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褐土区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磷素形态和磷素累积的影响,对不同磷组分与磷素盈余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为促进土壤中磷素向作物易于吸收的形态转化、提高磷素的利用效率提供依据,从而进一步探索合理的磷肥调控措施。选用其中的9个处理,即不施肥处理,4个不同水平氮、磷化肥配施处理,3个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处理以及1个单施高量有机肥处理。供试土壤取自1992-2012年在山西省寿阳县宗艾镇北坪旱塬上长期定位试验的0~20 cm耕层土壤,运用Hedley磷素分级方法测定耕层土壤不同组分磷素含量,分析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土壤磷素形态及盈余的影响,计算不同形态磷素与磷素盈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及单施高量有机肥促进了土壤磷素向活性较强的磷素形态转化,使H_2O-P和NaHCO_3-P含量迅速增加;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土壤中H_2O-P、NaHCO_3-P含量影响较大;随着磷素投入量的增加满足植物的需求后,会有大量活性较强形态的磷素向Na OH-P转化;不同施肥处理对HCl-P含量的影响差异性较小,对于Residual-P含量有降低的趋势。各处理土壤磷素盈余量大小表现为:N_0P_0M_6N_3P_2M_3N_4P_4M_0N_3P_3M_0N_4P_2M_2N_2P_2M_0N_2P_1M_1N_1P_1M_0N_0P_0M_0。磷素盈余与各组分磷相关性表现为:HCl-PNaHCO_3-PResidual-PH_2O-PNaOH-P。长期单施高量有机肥或不合理有机肥无机肥配施会导致磷素在土壤中大量盈余,其中,单施高量有机肥的盈余量最大。当土壤中磷素投入量在33~61 kg/hm~2时基本可以满足植物的要求,N_4P_2M2_处理在满足植物需求的前提下当季利用率达到最大,为36.4%,推荐施磷量为61 kg/(hm~2·年)。土壤磷素盈余与稳定态磷素的相关性最大,磷素盈余会使磷素的利用效率迅速降低。合理的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可以提高作物对磷素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双季稻植株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氮(N)肥运筹模式对双季水稻植株叶片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早稻和晚稻均不施N肥为对照(CK),系统比较研究了早稻施N 120.0 kg/hm~2+晚稻施N 210.0 kg/hm~2(N_(120∶210))、早稻施N 150.0 kg/hm~2+晚稻施N 180.0 kg/hm~2(N_(150∶180))、早稻施N 180.0 kg/hm~2+晚稻施N 150.0 kg/hm~2(N_(180∶150))、早稻施N 210.0 kg/hm~2+晚稻施N 120.0 kg/hm~2(N_(210∶120))5种N肥运筹模式条件下双季水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N水平下,早、晚稻各个生育时期植株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降低;早稻和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大小顺序均分别表现为N_(150∶180)N_(180∶150)N_(210∶120)N_(120∶210)CK和N_(150∶180)N_(180∶150)N_(120∶210)N_(210∶120)CK;早稻和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叶片气孔导度(Gs)分别表现为N_(210∶120)N_(180∶150)N_(150∶180)N_(120∶210)CK和N_(120∶210)N_(150∶180)N_(180∶150)N_(210∶120)CK。各处理间水稻植株的千粒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早稻和晚稻产量均以N_(150∶180)处理为最高,分别比对照增加1 849.5,1 879.5 kg/hm~2。因此,早稻施N 150.0 kg/hm~2和晚稻施N 180.0 kg/hm~2的施肥模式,有利于提高双季水稻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和光合特性,改善产量构成因素,从而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氮素用量对甜荞麦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掌握甜荞麦适宜施氮量,研究不同供氮水平对甜荞麦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及分配影响的规律。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设置5个氮素水平N_0、N_1、N_2、N_3和N_4(0,30,60,90,120 kg/hm~2),研究了甜荞麦不同器官干物质和养分积累量及分配比例的变化。结果表明,甜荞麦干物质积累总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N_2处理干物质积累总量最大,但N_3处理籽粒中干物质积累量和分配比例最大。荞麦籽粒氮、磷和钾含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先增后降,N_3处理籽粒中氮、磷、钾养分含量最大;增加施氮量可提高氮、磷和钾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但会降低它们在茎和叶中的分配比例。甜荞麦生产100 kg籽粒平均需吸收N 7.09 kg、P_2O_5 4.15 kg、K_2O 8.74 kg,养分比例为1∶0.59∶1.24,养分生产效率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先增后降,N_3处理的氮磷钾养分生产效率均达最高。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氮磷干物质生产效率先增后降而后又上升,钾的干物质生产效率逐渐上升,N_4处理的氮磷钾干物质生产效率均达最高。综合考虑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及分配因素,施氮量90 kg/hm~2为甜荞麦适宜氮肥用量。  相似文献   

15.
沙雅县作为阿克苏地区农业生产大县,小麦种植以冬小麦为主,而冬小麦施肥存在氮肥投入量大,利用率低的现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有机与无机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在保证小麦高产的前提下,减少化肥用量,旨在为该地区冬小麦种植选择适宜的有机与无机肥配比,为化肥减量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依托。结果表明:有机与无机肥配施能提高冬小麦产量,尿素15 kg/667 m~2+商品有机肥100 kg/667 m~2处理冬小麦产量最高,比对照处理增产191.4 kg/667 m~2,比其它处理平均增产27.09 kg/667 m~2;合理的有机与无机肥配施能提高小麦氮肥利用率,过量的尿素施用会使氮肥利用率降低,影响氮素向籽粒的转移。综上所述,沙雅县小麦生产中,在施用商品有机肥100 kg/667 m~2的基础上适宜配施尿素10~15 kg/667 m~2。  相似文献   

16.
氮肥运筹对双季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斯坦福公式计算总施氮量为13·38kg,进行基蘖肥与穗肥不同比例试验,结果表明:基蘖肥占总施氮量比例为70%产量最高,达500kg以上,茎蘖成穗率70%以上,其植株总吸氮量为纯N10·5~11kg/667m2,每百kg稻谷吸氮量为2·05~2·1kg,当季氮素利用率43%~46%。  相似文献   

17.
以油菜品种湘油420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化肥减量25%条件下,配施不同用量(1125~4500kg/hm2)有机肥对油菜产量、干物质积累以及养分积累的影响,以常规施肥,即化肥不减量且不施有机肥为对照。结果表明,化肥减量25%配施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单株角果数、植株干物质和养分积累量,从而提高油菜产量,且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经济效益仅在有机肥用量较低时(1125kg/hm2)有所增加。化肥减量25%配施有机肥处理比常规施肥(FFP)处理增产25.2%~78.5%,比化肥减量25%未配施有机肥(F75%)处理增产43.9%~105.1%;根据有机肥用量与产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化肥减量25%时仅配施675kg/hm2有机肥可弥补因化肥减量带来的产量损失。与FFP和F75%处理相比,化肥减量25%配施有机肥处理均显著增加油菜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化肥减量25%配施1125kg/hm2有机肥处理的经济效益最高,为5789元/hm2,比FFP处理增加74元/hm2,比F75%处理增加519元/hm2。综上可得,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促进养分积累和油菜生长,提高菜籽产量,通过配施有机肥可实现化肥减量25%的目标,且本区域有机肥配施的适宜用量为1125kg/hm2。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微生物菌肥与氮磷肥配施对半干旱地区覆膜马铃薯抗旱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以马铃薯品种克新1号为供试材料,开展微生物菌肥与氮磷肥配施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入微生物菌肥可以提高根际土壤含水量和根系活力,降低马铃薯叶片的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处理T_1(尿素37.5kg/hm~2+磷酸二铵225kg/hm~2+微生物菌肥750kg/hm~2)是最优处理,较CK(尿素37.5kg/hm~2+磷酸二铵225kg/hm~2)增产21.05%。菌肥与氮磷肥配施可缓解干旱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提高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花生对肥料养分的依存度较高,合理施肥是保持高产高效的重要前提。研究配方施肥对新乡市沿黄地区花生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探求施用氮磷钾肥的效应,为该生态区花生生产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3414"设计方案和回归分析与模拟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配方施肥处理均比对照(无肥处理)的主要农艺性状有所提高,增产显著。各处理以N_2P_2K(2N 135 g/hm~2、P_2O_5 105 kg/hm~2、K_2O 120 kg/hm~2)的产量最高,达6 230.50kg/hm~2。肥料三要素对花生的增产效应依次为氮肥磷肥钾肥。通过对各模型提供的施肥决策、期望产量和经济效益分析比较,选择出NP二元回归模型提供的施肥方案:在施K_2O 120.00 kg/hm~2下施纯N 129.84 kg/hm~2、P_2O_5 94.41 kg/hm~2,此为新乡市沿黄地区花生种植的推荐施肥决策。  相似文献   

20.
夏玉米施氮量对后茬冬小麦土壤氮素供应与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冬小麦施氮144 kg/hm2的基础上,研究了夏玉米4个施氮量(0,90,180,270和360 kg/hm2)对后茬冬小麦生长期间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无机氮供应以及小麦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玉米不施氮(简称不施氮)相比,玉米施氮(简称施氮)0~20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在冬小麦生长期间显著增加,自冬小麦拔节起,0~40,0~130和0~200 cm 3层深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均随着玉米施氮量(简称施氮量)的增加而明显递增;与冬小麦播种时相比,不施氮0~130 cm土壤无机氮减少156 kg/hm2,施氮90 kg/hm2该层土壤无机氮富积41 kg/hm2,且富积量随着施氮量继续增加而递增;随着施氮量增加,冬小麦收获时的植株吸氮量和子粒氮素积累量均增加;当施氮量低于180 kg/hm2时,植物氮素积累量在不同施氮量之间无显著差异;当施氮量低于270 kg/hm2时,不同施氮量的子粒氮素积累量差异不明显。在本试验条件下,冬小麦子粒氮肥利用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递增,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