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旱地三熟制的增产作用我县是地区部署的旱地三熟制攻关试点。1983年全县种植10.81万亩旱地套作三熟,共收粮食1.3069亿斤,平均每亩1208.9斤。其中麦、苞、苕套作三熟10.018万亩,总产1.23亿斤,平均亩产1231.7斤(其中小麦亩产240.3斤,苞谷726.5斤,红苕折粮264.9斤);麦、苞、豆套作三熟7920亩,平均亩产745斤。17个区中,平均亩产1500斤以上的有一个区,1300斤以上的  相似文献   

2.
天柱县集中连片制种已进行了五年,一九八一年亩产突破了百斤关,1982年全县又连片制种978亩,总产98349.6斤,平均亩产100.6斤。其中汕优二号447.4亩,总产45617.4斤,亩产102斤;汕优三号33.24亩,总产4264斤,亩产128.3斤;汕优三号255.84  相似文献   

3.
南汇县泥城公社人民大队的贫下中农和干部,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棉花生产,获得连年高产稳产。一九六四——一九七三年十年平均亩产皮棉187斤(人民三队十年平均亩产220斤以上)。一九七三年,在批林整风运动大好形势下,实现了粮棉双翻纲要,粮食亩产1849.3斤,棉花亩产201.7斤。今年粮棉生产形势很好,有良好的增产基础。人民大队地处东海之滨,是粮棉夹种地区,棉花前作多数为条播小麦和草麦间作,茬口较晚。棉花品种原为岱字棉15号,  相似文献   

4.
我站1982年在岑巩县大有公社拦恰饭大队示范推广双桂1号和36号,面积共41.14亩,收干谷39562斤,平均亩产1129.7斤。其中,双桂1号平均亩产914斤,高的亩产1129.7斤,低的810.6斤;双桂36号平均亩产1016.8斤,高的亩产1118斤,低的822.5斤。一、培育多孽壮秧为育好多孽壮秧,采用温室无土两段育秧法。于1952年4月7日浸种,4月11一15日在温室育秧,19一21日寄栽秧田。寄秧的湿润秧田分厢整平  相似文献   

5.
丽麦16原名“16.2.5.1”、“B25.1”,是浙江省丽水地区农科所1974年用丽水白壳三月黄为母本,与代139杂交,于1980年育成的早中熟小麦新品种。经几年试验试种,表现耐肥抗倒、产量较高、品质较优、赤霉病轻、易感锈病等特点,在丽水、金华等地区作三熟制种植,受到群众欢迎。1985年9月经丽水地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小组审定通过,现有种植面积1万余亩。1986—1987年进入全国南方冬麦区区试。一、产量表现丽麦16,1980—1982年丽水地区区试汇总,平均亩产分别为188公斤和267.5公斤,比浙麦1号增产34%和27.3%。1984—1986年浙  相似文献   

6.
品种信息     
《作物杂志》1985,1(1):38
晋谷13号是山西省农科院谷子所1971年用红母鸡咀作母本,垣曲黄作父本有性杂交选育而成。1978~1980年在晋东南地区40多处试验,平均亩产506.1斤,比晋谷2号增产12.7%。1982年在长治市北呈公社上村大队油菜茬复播,亩产668.1斤,比对照晋谷3号增产45%。 晋谷13号全生育期115天,在晋东南中……  相似文献   

7.
我省自1976年开始杂交稻制种以来,亩产逐步提高,1982年,进一步完善了县制县供的体制,贯彻了配套技术措施,加上气候较好,全省17.8万亩讪优6号制种田,平均亩产152.2斤,比1981年亩产79.2斤,增长了90.7%。1983年,在制种生产的前、中、后期,均遇到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有的还很严重。由于各地认真搞好技术服务,采取相应的措施,抗灾夺丰收,全省15.2万亩汕优6号制种田,平均亩产又提高到190斤,比1982年增长了24.8%。两年来,还涌现了亩产500斤以上田块19.7亩,其中中仙居县郑桥乡沉  相似文献   

8.
《作物杂志》1985,1(4):5
由山东省棉花研究所育种室育成。1980~1982年在黄河流域、山东省区试三年62次平均亩产皮棉149.33斤,比鲁棉1号减产7.09%;在适宜地区,其产量相当或略高于鲁棉1号。经北京市纺……  相似文献   

9.
新品种介绍     
丰抗13号丰抗13号是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与北京市农科院作物所合作,用北京14号作母本,抗引655为父本杂交,于1980年育成。1980—1981年度参加北京市中肥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0.7斤,比对照种农大139增产6.2%。1981—1983年参加华北北部冬麦区中肥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13斤比对照种增产13.8%。1981—  相似文献   

10.
兴玉一号,安龙单一号是近年深受我县群众欢迎的两个包谷单交种。一九八一年在城郊公社白家坟,流水沟生产队试种26.2亩,平均单产分别达到945斤和973斤。为了进一步探索两个杂交种的丰产栽培技术及其丰产性能,摸索亩产超千斤的综合丰产措施。一九八二年,继续在该二队组织103.53亩杂交包谷集中连片示范推广。收时经验收结果,总产达105112.5斤,平均亩产达1015.28斤,比  相似文献   

11.
麦棉套作技术之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73~1978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说明:小麦茬棉田以采用麦棉套作较好,套作的合理配置方式以小麦播幅占地40%,预留棉行占地60%(畦宽4.0尺,小麦播幅占1.6尺,预留棉行占2.4尺,以下同)较恰当。这种配置方式六年小麦亩产418.0~611.0斤,平均491.5斤,比单作(麦棉轮作)减产15.8%。麦棉套作又以套作移栽的棉花产量最高,1975~1978四年亩产  相似文献   

12.
《种子》1985,(2)
七、小麦——温麦9号品种由来:温麦9号原名温麦169,是温州市农科所用友谊麦与科春5号杂交,采用派生系统选择法子1976年育成。产量及主要表现:经1978~1979、1979~1980年两年省区试,折亩产为452.7斤和509.5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在我省中部地区棉麦套种双丰收的经验,我系栽培组棉花科研组教师与工农兵学员在保定地区安国县伍仁桥公社中送大队与当地群众结合搞了两年试验。一、两种两收试验1974年棉花与矮秆齐大麦套种,获得亩产大麦306斤,棉花159斤。今年小麦红蚰包锈病严重,千粒重低,每亩实收小麦338.4斤,棉花可望收到200斤。  相似文献   

14.
玉米白粒三交种“兴获三交”,是黔西县种子公司为了克服“兴玉1号”制种产量低,种子顶土力弱的缺点,用单交种“兴玉1号”作母本,用“获白”自交系作父本组配而成。1981年冬季在云南元江进行比较试验,亩产735斤,比“兴玉1号”增产13%。1982年在黔西县进行多点试验,平均亩产819斤,比“兴玉1号”增产7.7%。1983年在黔西县扩大试验示范224亩,验收11个点11.85亩,平均亩产  相似文献   

15.
大豆品种铁丰18号是辽宁省铁岑地区农科所选育的。铁丰18号是一个优质、高产、适应性广、抗病性强的大豆优良品种。是我国目前种植面积最大、推广10年后面积仍不断扩大的一个大豆品种,一般亩产300—400斤。水肥条件好的亩产可达500—600斤。铁丰18号大豆品种1983年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平山县杨西冶乡地处太行山区,土地瘠薄,干旱少雨,历史上从未种过水稻,自1980年从中国农科院和辽宁农科院引进杂交粳稻后,深受干部群众的欢迎和重视,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80年试种0.3亩,平均亩产985.5斤;1981年示范5.5亩,平均亩产1,120斤,其中高产田块单产达1,300斤;1982年示范推广800亩,平均亩产850斤,比常规稻亩增产250斤;1983年全乡扩大到1,175亩,平均亩产940斤(其中674亩超千斤,240亩超1,200斤,22亩超1,300斤,5  相似文献   

17.
1品种来源濮麦9号系濮阳农科所1994年用徐州174×内乡183的F1代作母本,豫麦24号作父本复合杂交,经多年单株选择,于2000年选育而成。2004年河南省审定(审定号为:豫审麦2004009);2005年国家审定(审定号为:国审麦2005012)。2产量表现2002~2005年参加河南省、国家区试及生产试验,获得5个产量第一位。2002~2003年度参加河南省超高产区试,平均亩产518.4kg,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5.02%,居12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2003~2004年度参加河南省区试,平均亩产592.6kg,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12.06%,达极显著水平,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参加河南省生产试验,平均…  相似文献   

18.
兴义县下午屯区水稻生产是全地区比较先进的区社之一。一九七七年以来,在地区农业局的帮助下,全区水稻面积四万多亩,连续五年大增产,八一年亩产过千斤。从一九七六年到一九八一年,总产增加1714.1万斤,平均每年递增342.8万斤,单地提高391.5斤,平均每年递增78.3斤(详见表一)  相似文献   

19.
品种信息     
《作物杂志》1985,1(3):26
晋麦23号 晋麦23号是山西省农科院棉花所用钴60辐射(丰产2号×碧蚂4号)×南大2419二代后,由早熟突变系71E3-3选育而成。1979~1981年参加全省南部冬麦区试,平均亩产758.8斤,比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增产。1983年在运城地区生产示范,平均亩产502.7斤,比对照晋麦11号增产13.8%。 该品种蛋白质含量高达17.66%,干面筋含量达13.84%,沉淀值达30%左右,是……  相似文献   

20.
休宁县花桥社是盛产“屯綠”的地区,随着农业生产大跃进,今年茶叶也获得丯收,全社茶园有149亩,平均亩产干茶447斤,比1957年亩产260斤增長71.99%。不仅茶叶全面丯收,还放出一顆茶叶卫星”上了天。該社在第二生产队土名司馬墩地方培养的一亩二分四厘丯产茶园,到8月31日,共产干茶1,660斤15兩,其中春茶632斤占总产的38.1%,夏茶881斤14兩占总产的53.1%,秋茶147斤占总产的8.8%,平均亩产1,339斤半,比1957年同地亩产344斤4兩增長近三倍。目前仍在采制,計划采到十月“小阳春”,保証亩产2,000斤,爭取2,200斤。質量也很高,一、二級茶占89.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