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苎麻纺织工业的迅速发展,如何迅速扩大苎麻生产面积,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国内着重研究了苎麻无性繁殖的几种方法,如1981年湖南农学院与上海农科院合作进行的“苎麻组织培养及其快速繁殖研究”,1983年华东师大与华中  相似文献   

2.
管和  李人圭 《中国麻作》1983,(2):23-24,F002
由于苎麻是杂交异质体,种子繁殖的个体之间有差异,通常应用苎麻地下茎分蔸繁殖以保持良种的优良特性。但分蔸繁殖的繁殖系数低,不能迅速扩大良种栽培。所以,研究快速的无性繁殖方法,对苎麻育种和生产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由于苎麻是杂交异质体,种子繁殖的个体之间有差异,通常应用苎麻地下茎分蔸繁殖以保持良种的优良特性。但分蔸繁殖的繁殖系数低,不能迅速扩大良种栽培。所以,研究快速的无性繁殖方法,对苎麻育种和生产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苎麻系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苎麻的繁殖方法,可分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无性繁殖是用苎麻的地上茎、地下茎为材料繁育新个体的方法,又叫种根繁殖或营养繁殖;有性繁殖是采用成熟的种子进行繁殖,亦叫种子繁殖.  相似文献   

5.
营养繁殖是保持良种纯度和优良特性的好方法。过去,苎麻的营养繁殖主要是利用地下茎进行分蔸繁殖。此法不仅挖毁老麻园,且繁殖要数低,运输不便,成本高,满足不了迅速发展苎麻生产的需要。近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为了提高苎麻营养系列系数,以地上部分为材料进行了多种繁殖方法的探索,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国麻作》1987,(1):37-38
为适应当前苎麻生产发展的需要,满足读者要求,本刊从1987年第一期起,辟有《苎麻生产技术顾问》专栏,介绍苎麻多种繁殖技术、病虫防治、剥制加工、高产栽培经验等。约请有关苎麻劳模、科技工作者撰稿。苓期特请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美研究所技工叶谱钦同志谈谈苎麻种子繁殖及移栽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7.
苎麻是多年生宿根作物,它可以用种根繁殖和种子繁殖。而现在对苎麻种子繁殖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认为发喂苎麻生产根本不能用种子繁殖,理由是苎麻种子繁殖容易产生分离变异,皮层薄,产量低,纤维品质变劣,另一种看法则认为苎麻种子繁殖成本低,发展面积快,生长旺盛,产量高,纤维品质并不比种根繁殖的差,虽有变异,只要注意选择品种和麻苗,在生产上仍可采用。  相似文献   

8.
为夺取苎麻种子繁殖当年高产,-我们对苎麻种子繁殖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1978年种植1.5亩,当年亩产151.2斤,1979年2.05亩,当年亩产201.1斤,1978年种子繁殖二龄麻亩产315.2斤。达县罗江公社三大队四队(协作点),1979年种8亩,平均亩产111.9斤。两年的种植结果认为,种子繁殖应抓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脚麻移栽,也称分株繁殖。近两年来,脚麻移栽已成为我县扩大苎麻面积主要繁殖方法之一。如阳城公社在1980—1981年,利用脚麻扩大苎麻面积1483亩,占现有苎麻面积29%。生产实践证明,脚麻移栽方法简单,操作容易,易被群众所掌握,凡有苎麻的乡村都可以采用;脚麻移栽既不减少老麻面积,又能扩种新麻,  相似文献   

10.
唐守伟  严文淦 《中国麻作》1988,(2):15-17,F003
苎麻无性繁殖是保持良种特性的有效方法,但老法无性繁殖系数低,且影响老麻生产。我国许多学者先后研究,推广了利用地下茎细切繁殖,利用成熟地上茎离体压条繁殖和嫩枝茎梢扦插繁殖等,对生产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苎麻无性繁殖系数,减少对老麻园生产的影响,1985-1986年,我们成功地研究了苎麻叶(带芽原基)扦插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11.
苎麻幼苗繁殖技术研究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邝秀明  孙焕良 《中国麻作》1985,(4):31-32,40
关于苎麻营养繁殖技术,我国曾进行过许多研究,如细切种根法、组织培养法、嫩梢水插法等。随着我国苎麻生产的发展,人们迫切需要繁殖系数更大、方法更为简便、成本较低、且不挖毁麻地的营养繁殖技术。因此,我们从1984年开始,在所内外进行了苎麻幼苗和幼芽繁殖试验,已获得成功,开始在生产上应用。现将试验结果简报如下,供生产与科研应用.  相似文献   

12.
田庭甫 《中国麻作》1984,(3):19-22,35
过去,湖南发展苎麻生产多采用种根繁殖,一些老产麻区习惯用大种根繁殖,每块种根200—400克,用量大,繁殖系数低,挖1亩老麻仅扩种5—8亩新麻,很不适应苎麻生产的发展。为了加速苎麻良种的推广,适应苎麻生产的发展,我所于1964-1966年,1974-1976年对苎麻细切种根的适宜重量、  相似文献   

13.
苎麻系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苎麻的繁殖方法,可分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无性繁殖是用苎麻的地上茎、地下茎为材料繁育新个体的方法,又叫种根繁殖或营养繁殖;有性繁殖是采用成熟的种子进行繁殖,亦叫种子繁殖。  相似文献   

14.
管和 《中国麻作》1986,(2):27-28
近年来,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苎麻的繁殖方法日见增多,苎麻科研生产工作者对此各定其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混乱。为此,拟对苎麻的繁殖方法进行探讨。区别异同,统一名称,以利于生产和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5.
过去,湖南发展苎麻生产多采用种根繁殖,一些老产麻区习惯用大种根繁殖,每块种根200—400克,用量大,繁殖系数低,挖1亩老麻仅扩种5—8亩新麻,很不适应苎麻生产的发展。为了加速苎麻良种的推广,适应苎麻生产的发展,我所于1964—1966年,1974—1976年对苎麻细切种根的适宜重量、繁殖时期和繁殖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在大面  相似文献   

16.
苎麻种子繁殖是新开发麻区的主要繁殖方式,因为种子成本低、运输方便、繁殖系数大,能够迅速形成生产力。种子繁殖的后代产量和品质不比种根繁殖低,在原麻质量上反而有提高趋势。种子繁殖的后代会产生少量的变异,但并不影响产量和品质。据调查,变异株在主要经济性状和质量方面都超过了正常株。因此,那种认为种子繁殖后代有变异,纯度不高,必然产生产量低、质量差的顾虑是毫无根据的。但麻株外部形态发生某些变异,仍然隐藏着劣变的可能。所以在苎麻种子繁殖时,必须引进纯度高、分离变异小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7.
采用聚丙烯酰凝胶盘状电泳方法,对不同苎麻品种、两种主要繁殖方法、苎麻的不同收获季节作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苎麻品种、不同繁殖方法、不同的收获季节都存在着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差异,以不同苎麻品种间的过氧化物酶迁移率、酶谱差异为大,并且随着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不同而表现出差异大小的不同。亲缘关系愈远,差异愈大,不同的收获季节,不同的繁殖方法存在着差异,这说明过氧化物酶在生物体内的表达存在着时间性。因此,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测定苎麻体内过氧化物酶的变化,对于指导苎麻育种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1,苎麻的繁殖 苎麻在古代就有有性和无性繁殖两种方法,这在《农桑辑要》中就有明确记载,但这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农政全书》就指出“无种子者,亦如压条栽桑,趣易成速效而已,然无根处取远致为难,即宜用种子之法”,说明用种子繁殖的,可以扩大推广面,但费工而收割晚。分根繁殖的足省工而收刈早,但不能致远,下面就介绍有性和无性繁殖的有关经验。  相似文献   

19.
苎麻是多年生宿根作物,它可以用种根繁殖和种子繁殖。而现在对苎麻种子繁殖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认为发展苎麻生产根本不能用种子繁殖,理由是苎麻种子繁殖容易产生分离变异,皮层薄,产量低,纤维品质变劣;另一种看法则认  相似文献   

20.
《中国麻业》1987,(1):37-38
为适应当前苎麻生产发展的需要,满足读者要求,本刊从1987年第一期起,辟有《苎麻生产技术顾问》专栏,介绍苎麻多种繁殖技术、病虫防治、剥制加工、高产栽培经验等。约请有关苎麻劳模、科技工作者撰稿。本期特清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完所技工叶谱钦同志谈谈苎麻种子繁殖及移栽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