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君 《四川农机》2006,(5):36-37
1.立秧差或发生浮苗原因:秧苗苗床水分过多或过少;插秧深度调节不当;水田表土过硬或过软;秧爪磨损。解决办法:除采取对应措施外,可减慢插秧速度,非乘坐式插秧机还可往下压手把。2.穴株数偏多原因:苗床上水分过大;取秧量调节不当。解决办法:按每穴3-5株进行调整。3.插过秧后秧苗  相似文献   

2.
(1)立秧差或发生浮苗。秧苗苗床水分过多或过少;插秧深度调节不当;水田表土过硬或过软;秧爪磨损。排除方法:除采取对应措施外,可减慢插秧速度,非乘坐式插秧机还可往下压手把。(2)插过秧后秧苗散乱。推秧器推出行程  相似文献   

3.
水稻插秧机的常见故障及排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1漏秧原因:大田田块过硬;地表浸水过多;秧苗太过稀少;毯状秧苗的幅宽过大;插秧深度,横向、纵向送秧量等调节不到位;秧针、推秧器变形或磨损;秧爪上附有干泥、作物残茬和石子等  相似文献   

4.
水稻插秧机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漏秧原因:大田田块过硬;地表浸水过多;秧苗太过稀少;毯状秧苗的幅宽过大和毯状秧苗缺块栽插;插秧深度,横向、纵向送秧量等调节不到位;秧针、推秧器变形或磨损;秧爪上附有干泥  相似文献   

5.
插秧机故障排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立秧差或发生浮苗.原因:秧苗苗床水分过多或过少;插秧深度调节不当;水田表土过硬或过软;秧爪磨损.  相似文献   

6.
1.立秧差或发生浮苗。原因:秧苗苗床水分过多或过少;插秧深度调节不当;水田表土过硬或过软;秧爪磨损。排除方法:除采取对应措施外,可减慢插秧速度,非乘坐式插秧机还可往下压手把。2.穴株数偏多。每穴标准株数为3 ̄5株。穴株数偏多的主要原因:苗床上水分过大;取秧量调节不当。应  相似文献   

7.
水稻插秧机由于机手操作不当或机器长期磨损,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故障,耽误农时,给农户造成损失。为了减少或者避免损失,应当掌握插秧机常见故障的排除技术。下面就常见故障的成因及排除办法进行简述。1.穴株数偏多。主要原因:苗床水分过多;取秧量调节不当。应采取对应措施予以解决。2.立秧差或发生浮苗。原因:秧苗苗床水分过多或过少;插秧深度调节不当;水田表土过硬或过软;秧爪磨损。  相似文献   

8.
为了得到良好的插秧质量,插秧机的秧爪、送秧器和移箱器等有关部件都要调整好。 1.根据秧苗的情况选用秧爪:秧爪有12mm和14mm宽度的两种,一般采用12mm小秧爪,配18mm小秧门,如秧苗粗长或要求秧穴苗数多,应用14mm大秧爪,配22mm大秧门。 2.基本调节:为提高取秧的均匀度,应对  相似文献   

9.
正插秧机的维修保养很重要,其维修可分为以下几个系统的维修:发动机的维修、插秧系统的维修和液压系统的维修。本文主要讲述插秧系统的维修,包括秧箱和插秧机构两部分的维修,其故障类型及排除办法有如下几条。1秧箱部分(1)秧箱左右移动时有响声。其原因有:秧箱滑板与导轨滑板之间无黄油;上滑板变形;秧箱变形。应采取加黄油、调整滑轮位置、维修或更换配件等方法排除。  相似文献   

10.
一、漏插 漏插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秧片形状残缺不全,秧苗生长疏密不匀。2.纵向送秧量不够,秧片过宽或过窄。  相似文献   

11.
水稻机插秧的秧苗质量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插秧机推广的成败.机插秧壮秧(质量)指标:秧龄15~20天,株高12~17cm,叶龄3.5~4叶,苗基部茎宽> 2mm,单株白根量10条,苗齐苗均;根系盘结、提起不散,才不会造成机插卡滞、断秧或漏插. 在大面积推广时,有些农户育秧时总出现僵苗、烂秧、弱苗及完整率低等现象;使用这些秧苗机插作业时势必造成漏秧、漂秧、断秧等情况,增加农户补秧难度,降低工作效率,从而打击了农户使用插秧机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速水稻插秧机在取秧工作时容易造成伤秧的现象,提出了采用新型双偏心卵形齿轮行星系分插机构的设计方案;建立了该机构的虚拟样机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设计方案相比,新的设计方案秧针运动轨迹与秧门的位置关系得到优化;取秧时,秧针运动轨迹与秧盘几乎垂直,保证了秧苗的质量;当秧箱导轨夹角变为80°、推秧角为78°、推秧角与秧苗和秧针夹角的和接近90°时,优化了插植后秧苗直立性,满足了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3.
水稻插秧机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插秧机由于受到秧苗情况、地形环境、机器状态、操作不当等因素的制约,在机插过程中容易出现下面的故障: 1、立秧差或发生浮苗 (1)分析原因:秧苗苗床水分过多或过少;插秧深度调节不当;水田麦土过硬或过软,秧抓磨损。  相似文献   

14.
为满足水稻钵苗有序抛秧对送秧装置提出的精准、稳定、可靠的送秧要求,设计一种新型的送秧装置。该装置基于可降解钵苗盘整排送秧,在取苗过程中秧盘无需横向移动,采用鼠笼式平送机构、凸轮摇杆机构、四杆机构以及单向离合器机构相组合,提高了纵向送秧的精度和稳定性。针对可降解钵苗盘对纵向送秧提出的要求,完成关键部件的设计;对纵向送秧装置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建立纵向送秧机构运动学模型,并进行虚拟仿真分析,验证设计的可行性;试制加工纵向送秧装置,并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纵向送秧装置单次送秧出现一定的误差,但误差在2 mm以内,且未出现累计误差和漏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满足水稻钵苗移栽机送秧装置精准稳定的送秧要求,设计一种新型纵向送秧装置。此装置采用链轮驱动,通过弹簧钢丝拨动钵盘实现纵向送秧,提高纵向送秧的精度和稳定性。分析新型纵向送秧驱动机构的工作原理,建立秧箱链轮机构的运动学模型,并通过Matlab软件优化出一组设计参数。设计并研制纵向送秧装置试验台,进行纵向送秧精度测试试验以及取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纵向送秧的偏差量在±2 mm范围内,且多次试验没有产生累积偏差,符合设计要求;试验台的最低取苗成功率为91.37%,新型纵向送秧装置送秧效果良好,结构设计可行。  相似文献   

16.
水稻插秧机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插秧机正处于推广阶段,农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故障,现列举22种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1、立秧差或发生浮苗。原因:秧苗苗床水分过多或过少; 插秧深度调节不当;水田表土  相似文献   

17.
<正>在插秧期前,插秧机手要充分了解插秧机的构造、性能和工作原理,熟练掌握操作要领和注意以下事项:1.作业前仔细检查插秧机各手柄功能是否正常。2.检查发电机机油、插植臂黄油量、载秧台上下导轨黄油。3.用秧规检查各秧抓取秧量是否一致。4.第一次装秧苗把载秧台移至最左或最右端。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收获前需要进行茎秧的清除作业,此时茎秧倒伏比较严重,采用人工或现有机械杀秧,作业劳动量大、强度高、效率低、收获效果不佳;除去的马铃薯秧多被遗弃、焚烧或就地还田,不仅造成大量生物资源的浪费,还会污染环境。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一种与自走式青贮收获机配套使用的马铃薯秧收获割台,它能一次性完成马铃薯茎秧的切割、捡拾输送和喂入工作,为后续对马铃薯茎秧的揉搓和抛送过程做好铺垫。对青贮割台进行三维建模、样机制作和田间试验,田间试验表明,该青贮割台作业平稳,收获效果较好,最低留茬高度为64.5 mm,平均留茬高度88.5 mm,茎秧损失率3.5%,伤薯率为0.75%,均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9.
1、立秧差或发生浮苗原因:秧苗苗床水分过多或过少;插秧深度调节不当;水田表土过硬或过软;秧爪磨损。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制马铃薯秧收获机械,探讨马铃薯秧收获方式,以成熟期品种中薯8号马铃薯秧为试验材料,在试验田中用指针式推拉力计测量马铃薯秧的拔取力,用土壤硬度计测量对应马铃薯样本的土壤硬度,并将对应样本处土壤进行采样,测量土壤含水率,使用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线性拟合,探讨马铃薯秧拔取力与马铃薯秧的质量、土壤硬度、土壤含水率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马铃薯秧的质量对拔取力影响显著,马铃薯秧的质量越大,拔取力越大;土壤硬度、土壤含水率对拔取力的影响不显著。试验结果为建立马铃薯秧拔取过程的力学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对马铃薯秧回收作业机收获方式的确定等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