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从资源、资源替代及粮食综合产能的内涵界定出发,对粮食生产资源中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内部替代关系进行分析。【方法】以1978年以来粮食生产4种要素(资本、劳动、技术、粮食播种面积)投入量及各年粮食产量为基础,分别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及超越对数函数构建计量线性回归模型,并对其经济意义进行分析。【结果】在柯布-道格拉斯粮食生产函数模型中,粮食播种面积、资本、技术的边际产出弹性系数分别为0.084,0.179和0.109,劳动的边际弹性不显著;在超越对数函数模型中,资本、劳动、技术的边际产出弹性系数分别为0.393,0.079和0.424,粮食播种面积的边际产出弹性不显著。1978-2006年,随着年份的增加,4种要素的产出弹性呈逐渐增加趋势,粮食播种面积与资本、技术、劳动间的替代弹性均较高。【结论】资本、技术、劳动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可耕地面积的日渐不足。  相似文献   

2.
李梦  李青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1):201-204
为进一步厘清设施蔬菜要素禀赋变动与要素替代变化,运用2008—2019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建立生产函数对具典型代表性的设施黄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9年设施黄瓜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本投入呈稳步上涨的趋势,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之间基本是呈现"双升"趋势,仅在2011、2018年间出现了下降现象,说明资本的重要作用凸显,农业生产在悄然变化.由此得出,劳动土地比和资本土地比均促进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但化肥折纯用量的作用并不显著;土地劳动比、资本劳动比以及机械作业费均对劳动生产率提高有着促进作用,其中机械技术代替劳动要素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金密集投入土地会使土地生产率提高.  相似文献   

3.
基于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从粮食生产活动自身的劳动力需求出发,研究相对要素价格变化情况下粮食生产过程中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资本价格下降,导致资本与劳动相对要素价格下降;与此相对应,资本投入不断增加,劳动投入持续下降,使得资本与劳动投入比率提高。通过不变替代弹性(CES)函数,利用《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分品种测算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计量和测算结果表明,水稻、小麦、玉米的替代弹性分别为0.419 5、1.099 1、1.057 7。在上述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给出相关可行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运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对福建安溪茶叶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茶园面积对产量的弹性系数最大,达到0.744,劳动投入和化学要素对茶叶产出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190和0.124,安溪茶叶产出的弹性系数之和为1.058,茶叶生产存在规模效益递增。同时,提出促进安溪茶农提高生产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析劳动力价格上升背景下非三大主粮粮食作物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情况,文章采用1991—2018年中国大豆生产要素价格和要素投入的相关数据,基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运用似不相关回归估计我国大豆生产成本份额方程,并测算要素需求弹性和替代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大豆生产中,劳动力和化肥需求缺乏弹性,机械需求富有弹性但有减弱趋势;机械、化肥和劳动力之间存在两两替代关系,其中机械与劳动替代关系最强,化肥与劳动替代关系最弱;机械对劳动的替代关系有下降趋势,化肥对劳动的替代关系有上升趋势。因此,建议通过以下方式优化我国大豆生产要素投入结构:1)通过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进一步促进大豆生产机械技术推广,降低生产成本;2)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统筹作物轮作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强技术攻关,加大大豆生产机械技术研发和推广;3)兼顾化肥利用效率和生态收益,优化肥料施用种类,采用生物和物理方式来代替部分化学肥料,借助机械和“外包”服务优化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6.
为准确把握劳动力价格快速上涨背景下我国玉米生产中的要素替代关系,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采用2000—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全国和区域2个层面对要素产出弹性及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进行了实证研究,进而探讨我国玉米生产的技术选择方向。结果表明:1)我国玉米生产中机械有效地替代了劳动要素,替代弹性为1.099,玉米收获机械化快速发展发挥出重要作用;2)相比北方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我国西南优势玉米区机械对劳动的替代速度加快;3)样本期间化肥的产出水平持续下降,它对劳动、机械的替代程度在逐渐减弱;4)玉米生产采取了以机械技术为主,以生物化学技术为辅的技术。我国玉米生产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机农艺的结合,因地制宜地促进机械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成本上升背景下油菜生产发展方式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85—2012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调查数据,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从要素产出弹性和替代弹性视角,分析劳动力成本背景下油菜主产区要素投入结构变化对油菜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我国油菜生产投入的要素禀赋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传统"过密型"农业生产方式正在转变,越来越倾向于机械等资本要素代替劳动和"去内卷化",跳出"没有发展的增长"。2)生产投入各要素的产出弹性虽差异较大,但机械投入对油菜产量增加的贡献值在迅速变大,重要性逐渐突显。3)生产投入要素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特别是机械和中间投入对劳动的替代效应十分明显。此外,地区间要素替代弹性差异明显,东中部地区要素替代弹性值始终高于西部地区,这主要是由于地区间自然资源、经济条件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北京市及其主产地蔬菜生产要素替代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似不相关回归方法分析其替代关系变化的影响因素,以此揭示地区蔬菜产业发展潜力。结果表明:要素之间均存在替代作用,其中土地对其他要素替代相对灵活,而资本对其他要素替代缺乏弹性;要素替代关系实质上揭示了农户技术选择特征,反映了该农户农业生产潜力,通过分析要素替代关系及影响因素,可以将农户农业生产潜力量化,对于要素禀赋处于劣势的农户,如劳动力资源较少、蔬菜收入在总收入中比重较小,其生产潜力更多来自资本要素投入;对于要素禀赋处于优势的农户,如受教育程度较高、接受过相关蔬菜种植培训时,其生产潜力更多来自土地要素投入。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果业种植的发展,人工成本对苹果种植的影响和制约日益显现。本文以苹果生产环节为例,利用1998—2017年全国和7个主产省面板数据,将生产要素区分为机械、其他物质、家庭用工和雇工,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法,定量测算苹果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和替代弹性,分析近20年来中国苹果生产环节用工的数量和结构变化,探讨其成因。结果表明:苹果生产用工20年来下降27.15%,但是用工结构发生了显著转变,雇工比重由2.87%大幅上升至28.24%。其他物质和家庭用工的产出弹性均为0.32,是影响苹果增产的核心因素。在资本与劳动替代关系中,机械—家庭用工、机械—雇工总体上呈替代关系,但机械替代劳动效应弱于粮食作物,其他物质—家庭用工呈互补关系,其他物质—雇工呈替代关系并且其替代弹性是机械—雇工的两倍。基于此,提出降低人工成本要进一步挖掘不同种类资本替代劳动的潜力、短期首选是通过增加其他物质投入来推广省力化栽培模式、长期是增加与上述模式相配合的机械投入来提升机械化水平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我国新型渔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及生产技术效率,文章基于江苏省南京市重点渔区水产专业大户的调查数据,从经营类型、成本效益等方面入手,运用随机前沿函数模型(SFA)对其生产技术效率进行研究,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专业大户的平均技术效率约为66.96%,存在较大的技术效率损失;饲料、苗种、肥料、药物的投入产出弹性为负,劳动力的投入产出弹性为正;养殖年限、培训次数以及生产用药记录对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教育程度有较弱的负向影响。建议加强成本核算、开展技术培训等,以促进我国新型渔业经营主体的适度规模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根据河北省蔬菜产业生产的特点,确定土地、资本和劳动力是蔬菜生产最主要的生产要素。通过蔬菜产业生产要素贡献分析模型的构建与评价,发现蔬菜资本和劳动力对总产量的增加起不到主导作用,而是靠一味地增加种植面积来提高总产量的。所以,必须改善土地结构和集约度来提高土地对蔬菜生产的贡献,依靠转变生产作业、促进科技进步和优化资源配置等内涵式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中国玉米和圆白菜生产中化肥投入的需求价格弹性,化肥和劳动的替代弹性以及化肥和机械的替代弹性,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构造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和影子替代弹性,利用2004—2016年中国主要玉米和圆白菜产区的化肥及其他要素投入与价格数据,采用似不相关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化肥价格、劳动价格和机械价格等各类价格变量对玉米生产中的化肥投入量具有显著影响,化肥价格变量对圆白菜生产中的化肥投入量影响显著。玉米和圆白菜生产中化肥投入的需求价格弹性均较低且将长期处于低弹性区间,圆白菜的化肥需求价格弹性整体高于玉米。玉米生产中的化肥与劳动投入存在互补关系,圆白菜生产中的化肥与劳动投入存在替代关系。玉米生产中的化肥投入和机械投入存在较强的替代关系,而圆白菜生产中的化肥投入和机械投入存在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我国蔬菜生产技术效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技术效率理论基础,利用30个省市2011和2012年的164组样本数据,构建了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蔬菜生产技术效率平均为0.809 9,存在显著的技术效率损失;各地区蔬菜生产技术效率水平有较大差异;平均技术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南西北华北华东西南东北;物质与服务费用、化肥成本和劳动力成本3种投入要素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农业大省或较发达地区的蔬菜生产技术效率一般较高;无论黄瓜还是茄子,设施种植模式的平均技术效率均大于露地种植,且露地蔬菜生产的技术效率相对于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效率波动较大;农村人均纯收入和成灾面积比例对提高技术效率有负向影响,城镇化水平、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和有效灌溉率对技术效率提高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柑橘生产的要素替代关系及增长路径,基于我国7个主产区1997—2014年柑橘成本收益的面板数据,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对柑橘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柑橘生产的技术进步与增长路径。研究得出:劳动力和农业机械的产出弹性相对比较稳定,化肥和其他要素的产出弹性波动较大;化肥、农业机械与其他要素对劳动力的替代关系较为显著,化肥与农业机械对其他要素的替代关系较为稳定,化肥与农业机械要素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柑橘生产过程中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明显,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也不断发展,未来柑橘生产的增长路径选择应该以节约劳动的农业机械技术导向为主,以节约土地的生物化学技术导向为辅。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得到的启示包括:根据生产要素禀赋优势来选择柑橘技术进步的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省力省工的柑橘生产机械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无病毒苗木等土地节约型的生物化学技术。  相似文献   

15.
成都平原是中国水旱轮作发源地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水旱轮作两熟制逐渐发展成为现在多样化的水旱轮作和旱作模式。[目的]为研究成都平原不同种植模式的农田生产效率,基于2017年对成都市郫都区13个乡镇92户农户调查数据,[方法]运用DEA-Tobit 模型分析了郫都区主要的水旱轮作和旱作种植模式的农田经营效率及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平均农田生产效率为0.793,不同模式农田生产效率排序依次为蔬菜连作或轮作(0.957)、水稻-大蒜(0.847)、水稻-油菜(0.782)、韭菜连作(0.759)、水稻-蔬菜(0.722)、水稻-圆根萝卜(0.689),农田生产效率未达到有效值1的原因主要是规模效益较低;同时,各模式均存在资金和劳动力投入冗余,水稻-蔬菜、水稻-油菜模式还存在产出不足问题;影响6种模式生产效率的因素均不相同,政策因素对农田生产效率的影响相对较大。[结论]为进一步提高郫都区农田生产效率,建议适度推广农田规模化经营,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完善各类农业政策措施,以进一步促进郫都区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玉米生产成本的上涨,建立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利用1999-2018年20年的面板数据探究玉米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得出结果:(1)土地要素与其他各类要素相互替代关系。种子对土地的替代关系呈现先上升后平稳的态势,机械与其他生产要素对土地的替代呈现出略有下滑、基本平稳的趋势,化肥对土地的替代关系呈现波浪形趋势,但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替代水平。(2)劳动力要素与其他各类要素替代关系。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关系基本呈现平稳态势,但从其他各类要素对劳动力替代效应的程度来看,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效果更加显著。根据研究结果,对玉米生产的降本增效,农民的增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质量、生产规模与农牧户生产技术效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分析劳动力质量与农牧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关系,基于2018年新疆、青海、陕西、贵州及西藏5省绒毛用羊的调研数据,运用门槛模型,分析了农户家庭劳动力质量对畜牧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户家庭人力资本存量与农牧户的生产技术效率会因养殖规模的不同而呈现出两个门槛效应的非线性区间关系;低龄劳动力有利于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但老龄化对技术效率并没有表现出消极的作用;女性占比变量对农牧户生产技术效率不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应不断推进畜牧业的规模化发展,并且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来提高农牧户的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质,提升农村劳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质量,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最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