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明确晚播早熟冬小麦新品种‘衡科6021’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探索该品种与"双晚技术"的结合,进行了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5个播期和6个种植密度处理,于2014—2015年在河北省深州试验站(37°44′N,115°42′E)进行试验。表明:(1)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著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晚播会显著增加穗数,是晚播高产的基础,适合"两晚技术";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2)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衡科6021’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在不同播期内差异不显著,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的提高而减少。‘衡科6021’在春一水条件下,适宜播期为10月12—25日,最佳播期为10月17—21日,相应的种植密度为330万~390万株/hm2,结合"两晚技术",使作物周年理论总产量可达20221.85 kg/hm2。  相似文献   

2.
种植密度对渭北旱作区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渭北旱作区主栽小麦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设置梯度种植密度试验,分析不同种植密度下,‘铜麦6号’‘长航一号’2个小麦品种的生育时期、群体性状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表现,结果显示:种植密度对小麦生育时期无明显影响;随种植密度增加,小麦成穗率先增后降,330×104株/hm2时成穗率最高;4个种植密度对小麦穗数影响明显,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铜麦6号’在种植密度为330×104株/hm2时产量最高,达4389.50 kg/hm2,‘长航一号’在种植密度为390×104株/hm2时产量最高,达4531.20 kg/hm2,但270×104~390×104株/hm2种植密度下,各小麦品种间产量均没有达到显著差异(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结合生育时期、成穗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表现,揭示330×104株/hm2是2个小麦品种在渭北旱作区最适宜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苦荞种植密度和锌浸种浓度的最佳组合,为优化栽培技术与提高苦荞产量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西荞二号为材料,通过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硫酸锌浓度对苦荞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数据使用Exc le软件进行统计和方差分析(SSR法)。结果:(1)株高和叶片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一级分枝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叶面积在120万~180万株/hm2范围内,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超过此范围则减小;当锌浓度在0~0.4%范围时,苦荞株高、叶片数、叶面积、一级分枝数以及产量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锌浓度继续增大而呈下降趋势。(2)不同密度和浓度对西荞二号的产量有极显著影响。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低-高-低变化趋势,当密度大于180万株/hm2时产量下降;产量随浓度的增加也呈低-高-低变化趋势,当浓度大于0.4%时产量下降。结论:各组合处理对苦荞生长性状和产量均具有影响,从苦荞长势和产量角度考虑,西荞二号的最佳处理组合为密度180万株/hm2,锌浸种浓度0.4%。  相似文献   

4.
播期对苦荞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探讨苦荞品种在云南昆明周围夏播的优质高产栽培的最佳播期,以3个品种(‘云荞1号’、‘迪苦一号’、‘晋苦6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4个播期(6月25日、7月5日、7月15日、7月25日)对其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迟延,3个苦荞品种的生育期均明显缩短,而株高、主茎节数、一级分枝数随着播期的迟延,没有规律性的减少或增加,而株粒数、千粒重、株粒重及产量都随着播期的推后均有降低的趋势。并且3个品种在产量上分别与早播(6月25日)比,7月5日减产69.4%~74.8%,7月15日减产61.4%~93.3%,7月25日减产88.3%~94.7%。在本试验条件下,云南夏播苦荞的优质与高产相结合的最佳播期是6月25日,使产量达到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5.
播期和播种密度对周麦18号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低(180万株/hm2)、中(270万株/hm2)、高(330万株/hm2)3种播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周麦18号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播种密度下,不同播期对小麦产量影响有极显著差异;在相同播期下,不同播种密度对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播期对周麦18号成穗数和千粒重有极显著影响,对穗粒数影响较小。成穗数是决定周麦18号产量的关键因素,但同时也制约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保证周麦18号高产的适宜播期为10月8日~10月15日,播种密度范围较广(180万~330万株/hm2),早播适宜低密度,播期推迟,密度适当增加。  相似文献   

6.
不同类型玉米品种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类型的 4个玉米品种为材料, 探讨产量和品质等相关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设置 5个不同梯度的种植密度, 对供试品种进行农艺和品质性状的测定。结果表明, 从生物产量上看 ,‘郑单958’ 、 丰禾‘ 4 号’ 、 龙育‘ 1 号’ 和 ‘黑饲 1 号’ 的最适种植密度分别为 7.5 万株/hm2、 8.2 万株/hm2、8.2万株/hm2~9.0万株/hm2和 8.2万株/hm2。不同种植密度下, 供试品种穗位高差异不显著, 3个青贮玉米品种株高均无显著差异。在相同种植密度下, 普通玉米品种 ‘郑单 958’ 的株高和穗位高显著低于 3个青贮玉米。不同品种的 4个品质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存在差异。种植密度与生物产量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黑饲 1号’ 呈负相关, 其他 3个品种呈正相关。因此, 需要根据品种特点进行合理密植, 以期达到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采用裂裂区设计,以强筋小麦临优145、临汾138、临优2069和中筋小麦临优2018、临汾139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及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基因型对产量性状影响不明显,但播期和种植密度有一定的调控效应。主茎分蘖成穗并重型品种临优145和临优2018最佳播期10月3日、最佳种植密度分别为318.16万/hm2和313.77万/hm2;主茎成穗为主型品种临汾138最佳播期10月1日、最佳种植密度375.00万/hm2.3个品种的最高产量分别达到了7573.43kg/hm2、8202.52kg/hm2和8390.34kg/hm2。对小麦产量影响的作用力为:播期>基因型>种植密度。本试验条件下,小麦的灌浆进程符合一元三次方程,分别呈"慢、快、慢"的"S"型变化;随播期推迟,小麦的最高千粒重、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及起始生长势提高,灌浆持续期和有效灌浆持续期延长,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种植密度对小麦的灌浆速率影响较大,而对灌浆持续期影响较小。相关分析表明,灌浆速率与千粒重极显著正相关,临优145有效灌浆持续期与千粒重显著正相关,而临优2018有效灌浆持续期与千粒重间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正大12号’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玉米品种‘正大12号’为材料,设置5个种植密度[5.25万株/hm2(D1)、6.75万株/hm2(D2)、8.25万株/hm2(D3)、9.75万株/hm2(D4)、11.25万株/hm2(D5)],随机排列,3次重复,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寻求最佳种植密度,为实现玉米超高产栽培创建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在D1—D5密度区间,D3密度下产量最高,为15696.0 kg/hm2,产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D3>D4>D2>D1>D5。通过玉米密度与产量的回归方程:y=6168.905x-373.984x2(R**=0.971614)可知,‘正大12号’最高产量密度为8.2476万株/hm2,最高产量可达25439.18 kg/hm2。因此得出,不同种植密度对‘正大12号’产量影响明显,其种植密度为8.2476万株/hm2时玉米产量最高,低于或超过这一密度时产量都呈明显下降趋势,这对宁夏玉米高产创建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花生品种适宜的单粒精播密度,本研究采用二因素三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起垄不覆膜种植,对‘冀花18号’、‘冀农花6号’和‘邢花9号’分别进行了16.5万穴/hm2、19.5万穴/hm2、22.5万穴/hm2和25.5万穴/hm2的单粒精播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呈极显著差异;不同种植密度对不同花生品种产量影响不同,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中‘冀花18号’适宜种植密度为22.5万穴/hm2,‘冀农花6号’‘、邢花9号’适宜种植密度均为19.5万穴/hm2。本研究为3个花生品种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探明重庆地区玉米种植最佳密度,选有代表性的3个玉米品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田间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渝青玉3号’在重庆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5000~52500株/hm2,产量达到最高的12506.25 kg/hm2‘渝单16号’在重庆地区的最适种植密度为52500~60000株/hm2,产量达到最高的11255.7 kg/hm2,‘渝糯851’的最适种植密度在52500~60000株/hm2。产量达到最高的9209.1 kg/hm2,同品种在不同密度下产量先增后减,说明重庆地区生产上的种植密度没有达到该品种发挥高产潜力的密度。因此,重庆地区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1.
不同播期与播量对 ‘九麦 2号’ 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王楠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1):80-84
摘 要:研究目的:为了探讨冬小麦在关中中部的最佳播期和最佳播量,以陕西省新审定小麦品种‘九麦2号’为材料,研究了在N、P、K配施基础上,不同播期与播量对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采用两因素二次D饱和最优试验设计,设置4个播期水平,4个播量水平,6个处理组合,3次重复,随机排列。结果表明:‘九麦2号’在关中中部产量7500~8250 kg/hm2的适宜播期为10月11日到10月19日,适宜密度在2.17×106株/hm2到2.95×106株/hm2。在播期为10月17日,密度为2.45×106株/hm2时产量可达最高8512.5 kg/hm2。不同播期播量对‘九麦2号’小麦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10月22日播种,密度1.80×106株/hm2处理籽粒品质较好,沉降值达到39.23 mL、蛋白质含量达到14.34%、湿面筋含量达到31.01%、稳定时间为9.35 min,拉伸面积为57.96 cm2。结论:适期适量播种有利于提高‘九麦2号’小麦产量,适期晚播有利于改善其品质,适期晚播和适当加大播种密度有利于兼顾小麦产量水平与品质水平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2.
不同栽培措施对高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曹雄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126-132
为了探讨不同栽培措施对不同高粱品种产量的影响,寻求高粱获得高产的最佳栽培模式,本试验以晋杂23号和晋中405为试验品种,在山西省农业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的试验田研究了不同密度、施肥量、播期对高粱试验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晋杂23号’属丰产型品种,不宜密植;‘晋中405’属密植类型,以群体产量获得高产;随着播期的推迟,‘晋杂23号’和‘晋中405’的产量都呈下降趋势,且差异显著。最佳栽培措施:‘晋杂23号’为225 kg/hm2施肥水平、12万株/hm2密度水平及5月2日的播期;‘晋中405’为225 kg/hm2施肥水平、15万株/hm2密度水平及5月2日的播期。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不同种植密度条件对早熟玉米‘晋单84号’生长性状及品质的影响,以玉米品种‘晋单84号’为试验材料,在4.5万株/hm2、5.25万株/hm2、6万株/hm2、6.75万株/hm2、7.5万株/hm2 5个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晋单84号’的农艺性状表现、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晋单84号’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密度6.75万株/hm2时最高,为12825.8 kg/hm2;籽粒品质蛋白质含量随密度增大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粗脂肪含量表现为与密度负相关的变化趋势;粗淀粉含量在6.75万株/hm2密度下达到最高73.4%。以上试验研究为确定‘晋单84号’在山西中部地区最适宜密度及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西藏引种苦荞产量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西藏本地荞麦农家品种退化、混杂严重,单产水平低等问题,2014年~2016年在拉萨引种13份荞麦品系进行鉴定和栽培试验,筛选出高产、稳定性好的优质荞麦品种。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不同年份产量差异呈极显著水平,平均单产以‘云荞2号’最高,为3597.6 kg/hm2,比对照增产51%;相关性分析表明,千粒重对产量影响呈正相关,差异较显著;高稳评价表明,产量水平高且稳定性和适应性好的品种为‘云荞2号’、‘西荞5号’;产量水平较高且稳定性和适应性较好的品种为‘晋苦荞2号’、‘云荞1号’。该研究旨在为西藏地区荞麦品种鉴定与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浦薏6号’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关性,开展种植密度与打顶措施对‘浦薏6号’产量影响的研究,以期为‘浦薏6号’在浦城地区的高产栽培、管理和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打顶时间及其互作对‘浦薏6号’产量的影响,利用通径分析对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以寻求‘浦薏6号’优质高效生产的种植密度与打顶时间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打顶时间是影响‘浦薏6号’产量的重要因素,种植密度为6.67万株/hm2(株行距60 cm×75 cm)时薏苡产量最高,若考虑经济效益,则最优种植密度为5.72万株/hm2(株行距70 cm×75 cm),十叶一心时打顶处理。供试时间的打顶措施对薏苡矮化效果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构成的3个主要因素对产量的贡献依次为:单株粒数百粒重结实率。单株粒数和百粒重是影响薏苡产量的首要因素,应作为育种中的首选指标;结实率对产量具有较大的间接增加作用,可通过调节种植密度提高结实率,从而获得薏苡高产。  相似文献   

16.
以早熟玉米新品种绥玉29号为试验材料,在6种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绥玉29号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绥玉29号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是先增后减,产量在6.75万株/hm2密度时达到最高,为7378.2kg/hm2;株高、穗位高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升高,百粒重、单穗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单株产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种植方式对 ‘迪糯 278’ 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适宜当地甜糯玉米高产栽培的优化组合,以‘迪糯278’为试验材料,研究施肥水平(A1为金正大缓控施肥525 kg/hm2,A2为NPK三元复合肥750 kg/hm2,追肥尿素375 kg/hm2,A3为二铵300 kg/hm2、尿素300 kg/hm2、牛粪肥15000 kg/hm2)、种植密度(B1为45000株/hm2,B2为49500株/hm2,B3为52500株/hm2)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系重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施肥水平、种植密度各自处理间的叶面积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种植密度一定的条件下,施肥处理对鲜穗重的影响依次为A1 >A2>A3;在施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种植密度对鲜穗重的影响依次为B1>B2>B3.单穗重与株高、叶面积、穗长、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总产量与株高、单穗重呈显著正相关,与叶面积、穗长、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位高、穗粗相关未达显著水平.对‘迪糯278’而言,种植密度49500株/hm2产量最高.施肥金正大缓控施肥525 kg/hm2效果最好,施肥NPK三元复合肥750 kg/hm2,追肥尿素375 kg/hm2效果次之,施肥二铵300 kg/hm2、尿素300 kg/hm2、牛粪肥15000 kg/hm2第三.处理组合对产量影响程度依次为A1B2、A2B2、A3B2、A1B1、A3B1、A2B1、A1B3、A3B3、A2B3.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植密度对高粱生长、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明确密度与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农艺和经济性状以及养分吸收的关系,以‘晋杂23号’高粱为试验作物,采用大田试验方法,试验设4.5万株/hm2、7.5万株/hm2、10.5万株/hm2和13.5万株/hm2 4个种植密度,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高粱生长、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高粱株高显著增高,茎粗显著变细,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干重显著下降。在4.5万株/hm2~7.5万株/hm2范围内,籽粒产量随着密度增加呈显著性增加。密度在4.5万株/hm2~10.5万株/hm2时,单位面积穗数随密度增加呈显著性增加。随着密度增加,穗粒数显著性增加,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除磷以外,密度对高粱氮和钾吸收总量均无显著影响。密度对籽粒氮吸收量没有显著影响;在10.5万株/hm2~13.5万株/hm2范围内,磷和钾吸收量明显下降。与氮和磷不同,钾主要分配在秸秆中,只有少量钾转运到籽粒中。相关分析表明,种植密度与株高、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单位面积穗数呈显著性正相关,而与茎粗、单株叶面积、单株干重、经济系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呈显著性负相关。本研究表明,种植密度与高粱主要农艺和经济性状以及养分吸收息息相关,在高粱高产高效栽培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芝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芝麻新品种皖芝1号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皖芝1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对子粒产量的影响极显著,密度对子粒产量的影响显著.在安徽江淮地区,合理种植密度为15.0万~22.5万株/hm2,芝麻在6月1日~6月30日播种越早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20.
种植密度对玉米籽粒灌浆及脱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为了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探寻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量与籽粒灌浆速率和脱水速率的相关性,建立玉米高产、高品质及合理密植栽培模式。以‘绿单2号’、‘绥玉10号’、‘鑫鑫1号’、‘德美亚3号’、‘吉单27’、‘嫩单11’为试验材料,采取裂区设计,种植密度为主区(种植密度设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10.5万株/hm2 4个水平),玉米品种为副区,测定授粉后不同时期各玉米品种籽粒灌浆速率、脱水速率、籽粒含水量、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籽粒灌浆及脱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德美亚3号’10.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授粉后55天灌浆即停止,其他玉米品种授粉后56~60天、61~65天籽粒灌浆速率差异不明显,并趋于0;授粉后41~65天,‘绿单2号’7.5万株/hm2处理籽粒含水量低于其他密度处理(P<0.05),65天籽粒含水量最低,为41.34%;‘德美亚3号’7.5万株/hm2种植密度籽粒脱水速率表现单峰曲线趋势,峰值出现在授粉后51~55天,为3.90%/d;6个玉米品种10.5万株/hm2处理产量均低于其各自玉米品种其他密度处理,说明三江平原地区10.5万株/hm2密度不适于该6个玉米品种。综合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产量性状,‘鑫鑫1号’、‘绥玉10号’最适密度为6.0万株/hm2,‘绿单2号’、‘德美亚3号’、‘吉单27’最适密度为7.5万株/hm2;‘嫩单11’对密度处理不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