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南京东郊中型哺乳动物露牙獐为研究对象,采用2007—2009年47个物种痕迹点和江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8个环境变量为主要信息源,在空间信息技术Geomatics支持下,采用最大熵法(Maxent)生态位模型,建立潜在生境预测模型。通过ArcGIS空间分析模块,构建露牙獐景观安全格局。结果表明:在快速交通网络的囚笼效应作用下,保护对象露牙獐的潜在生境呈高度破碎化空间分布格局;在影响露牙獐潜在生境的生态环境因子中,距公路距离(41.9%)、距铁路距离(17.8%)、距居民点距离(14.7%)3个因子的贡献率占74.4%;在研究区域,露牙獐有3个呈大陆-岛屿复合种群关系的栖息地,4条栖息地的源间联接通道,3个位于山间谷地和鞍部的战略点。  相似文献   

2.
掌握城市郊区的野生动物生境动态变化,对于制定野生动物保护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南京东郊野生哺乳动物獐Hydropotes inermis为研究对象.以2006年中巴资源卫星、2011年HJ-1A小卫星、47个獐物种痕迹点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在南京东郊快速交通网络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基础上.采用最大熵法Maxent生态位模型.进行快速交通对城市郊区大型哺乳动物生境影响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1年。南京东郊快速交通网络日益复杂.道路密度从2006年的1116.27m·km-2增加到2011年1371.95m·km-2:快速交通修建对獐生境产生囚笼效应.导致獐的潜在生境呈孤岛状空间分布格局。随着快速交通网络日益复杂,与2006年相比,2011年獐潜在生境呈缩小趋势:獐生境概率分布冷热点分析表明.距道路和居民点距离这2个人为干扰因子对獐生境概率分布影响最大。图4表2参11  相似文献   

3.
选取影响朱鹮生境适宜性的9个环境因子,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构建生境适宜指数(HSI)模型,结合地理探测器,分析陕西省洋县朱鹮生境适宜性程度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洋县朱鹮生境适宜性整体处于中等偏高水平;2)洋县境内朱鹮生境适宜区和较适宜区空间分布连贯性较差,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呈现东、南、北高,中间和西低的格局;3)单因子中,对朱鹮生境适宜性空间分异特征解释力较强的主要因子由大到小依次为距水体距离(0.501)、距水源距离(0.359)、植被类型(0.162)、海拔(0.155)、距道路距离(0.152),其他环境因子的解释力(q)偏弱,q均未超过0.1;4)交互因子中,qx1x2)为0.5以上交互作用的因子均是距水源(水体)距离叠加其他因子产生。其中,q(距水体距离∩距道路距离)为0.602,仅次于q(距水体距离∩距水源距离)最高值(0.725)。研究可为濒危动物生境保护以及栖息地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选择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为目标物种,对它们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潜在栖息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以期对黑麂生境保护提供指导意义。在总结黑麂生活习性的基础上,分析对黑麂栖息地生态适宜性有重要影响的4种因素:植被因子、地形因素、水源距离和人为干扰。对不同因素在一年四季的影响权重综合赋值,结合保护区的自然环境条件,确定黑麂潜在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准则与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由于毛竹Phyllosta~hysedulis林和针叶林的不合理分布和800~1000m海拔处较为强烈的人为干扰,研究区域内黑麂潜在适宜栖息地、次适宜栖息地和不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3.2122,3.0222,和2.9922km。,占地比例分别为34.8%,32.7%和32.5%。天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麂潜在生境的保护,需要加强对上坡位人为干扰的控制,同时通过建立生态绿道,强化潜在适宜栖息地之间的联系,促进次适宜栖息地向适宜栖息地转化。  相似文献   

5.
马鹿冬季生境破碎化因子斑块尺度结构的地理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地理统计学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半方差分析技术,研究黑龙江省完达山地区冬季马鹿生境破碎化因子的斑块尺度结构,揭示了马鹿数量分布与生境因子斑块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①马鹿冬季生境因子中的9个生境破碎化因子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其Moran’sI值的显著性达73%;其他有蹄类的干扰等6个生境因子在不同距离范围内表现出不同的空间自相关的特征,说明在不同空间尺度下表现出马鹿生境不同尺度的结构特征;居民点、农田和废弃运材路这3个因子在全部14个距离梯度下均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特征,这不仅说明它们对生境破碎化在大尺度的空间格局上影响的高度一致性,而且说明这3个因子在马鹿冬季生境破碎化过程中影响的范围较大,发挥着一定的作用;②马鹿在冬季破碎化的生境中,数量分布的半方差随空间距离梯度的变化呈“巢状结构”特点,反映出马鹿数量分布的空间格局存在着多尺度的变异,而马鹿分布数量的分维数D接近于2,说明马鹿数量分布的空间格局变异主要发生在较小的尺度上,表明了马鹿生存微生境的重要性,但较大的标准差也表明,在较大的尺度上的居民点、农田和废弃运材路等人为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表现为样点内马鹿足迹链数量的差异很大,较高的数量持续一段时间后往往随之以较低的数量.这充分显示了马鹿数量分布的多尺度和生境因子等级斑块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微生境的脆弱性,即一旦一定微生境因子的斑块尺度发生变化,则可能导致马鹿数量分布空间格局的较大改变.此外,揭示马鹿生境破碎化因子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自相关的特性和分布的格局,对今后关于马鹿的生境研究时应用取样尺度的有效性、独立性和代表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王朗自然保护区为例,考虑地质灾害影响,完善王朗大熊猫生境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海拔、坡度、坡向、距河流距离、植被、竹子分布、距道路距离、灾害点密度为评价指标。采用AHP-PCA熵权法和Maxent模型综合评价王朗大熊猫生境适宜性,基于两种方法结果预测大熊猫潜在活动区域。结果表明:(1)AHP-PCA熵权法和Maxent模型得到王朗大熊猫适宜栖息地主要在东北部及大窝函、竹根岔、长白沟,该区域植被丰富,食物水源充足,受自然灾害和人类干扰较小;(2)AHP-PCA熵权法不受物种分布影响,仅与环境指标相关,得到适宜大熊猫生境与Maxent模型预测区域有较高的重叠性,说明AHP-PCA法也可用于大熊猫生境评价且准确度较高;(3)基于两方法结果得到大熊猫栖息地潜在活动区域,主要是大窝函及竹根岔沟的西南方向延伸区域,面积约30.36 km2。  相似文献   

7.
2008年3—4月,在云南大中山自然保护区对黑颈长尾雉种群密度、空间分布模式及对自然生境因子的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中山黑颈长尾雉在其活动区的种群密度为0.156~0.500只/km2;经Poisson函数和z。检验,分布位点的实际观测值与理论预测结果相差较大(X2=139.51,P〈0.001),空间分布呈聚集型(s2/m=8.41);通过对生境特征的分析,发现黑颈长尾雉对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Ei=0.22)、东坡(Ei=0.32)、距水源距离0—200m(Ei=0.03)和高海拔(Ei=0.16)等因子呈偏好选择。  相似文献   

8.
2008年1-4月,在六盘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带法对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的栖息地选择进行研究.共测定20条样带上的91个环颈雉栖息地利用样方的19个生态因子。对六盘山保护区环颈雉越冬期对栖息地选择相关性因子进行频率统计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环颈雉喜好栖息于乔木种类单一、乔木数量较少或无乔木生境中。环颈雉偏好利用沙棘占优势的灌丛或混合灌丛。喜好栖息于灌木数量较多、灌木基径较小、灌木高度较低灌丛地带。草本覆盖度高低也是环颈雉越冬期对栖息地选择的一个主要影响因子.环颈雉偏好利用草本覆盖度高的生境。偏好利用坡度较小、向阳坡和半阳坡,对阴坡利用率较低。环颈雒偏好利用距道路和居民点较远的地段,避免人为干扰因素。环颈雉喜好选择离水源地距离较近、雪盖较浅、隐蔽度较高的地段栖息。总的来看.食物和隐蔽奈件是影响环颈雉越冬期对栖息地选择和利用的基本因素,对栖息地的选择也是围绕这两个因素进行的。  相似文献   

9.
2002~2004年,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选择4种不同干扰生境,在3个空间尺度上对啮齿动物群落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干扰和尺度下,荒漠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具有明显差异。随着尺度的增大,不同干扰生境种类组成明显增加,优势种组成格局明显变化,开垦干扰下子午沙鼠在3个空间尺度上都为优势种;轮牧干扰下子午沙鼠只是在小尺度上占有优势,而小毛足鼠在2个较大空间尺度上始终为优势种;过牧干扰下同样子午沙鼠只是在小尺度上占有优势,而三趾跳鼠在2个较大空间尺度上始终为优势种;禁牧干扰下子午沙鼠和黑线仓鼠的优势地位在1hm2和10hm22个空间尺度上交替出现,但在40hm2空间尺度则同时成为优势种。在荒漠栖息地破碎化过程中,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受到了明显的影响。三趾跳鼠在群落中数量升高是荒漠生境开始破碎化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东白眉长臂猿的栖息地选择,自2006年3月24日至5月6日1,0月19日至11月29日在中国滇西高黎贡山(25°49'44″N,98°46'07″E)跟踪观察了1个家庭(由1雄性成体、1雌性成体和1亚成体组成)和1只独猿。在春、秋季分别设置利用样地和对应的可利用样地各30个。在样地中测量了24个因子,分析东白眉长臂猿春、秋季栖息地选择的特征差异。东白眉长臂猿偏好在东坡活动,以避开寒冷的西风。春季偏爱栓皮栎和拟樱叶柃等乔木,秋季则较多地选择截果石栎和白穗石栎。竹密度和藤本密度对取食和安全均十分重要,也可提供快速到达乔木的通道。16个数量因子中,在春季有12个因子显著影响栖息地选择,而海拔、距空旷地距离、灌木平均高度和密度等4个因子则不影响栖息地选择。在秋季,距道路距离、距草果地距离、灌木密度、竹密度、竹平均高度和藤本密度显著影响栖息地选择。在秋季,草果采收迫使东白眉长臂猿绕开草果种植的空旷地,迁移到陡峭沟谷区,利用藤本植物上下移动。  相似文献   

11.
赵玲玲马海燕  尹军力等 《安徽农业科学》2014,(10):2941+2957-2941,2957
[目的]检验在河麂饲料中添加高蛋白饲料的必要性。[方法]2013年在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进行河麂的消化代谢试验,对不同蛋白水平的饲料进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的测定。[结果]饲喂普通日粮的对照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为74.01%,饲喂添加大豆的高蛋白日粮的试验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为68.69%。这说明蛋白质消化率随着日粮蛋白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经1年的饲养实践发现添加大豆使河麂种群死亡率下降5%,受孕率增加2.66%,幼崽成活率增加19.26%。[结论]该研究可为配制更加合理的河麂饲料配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及光响应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木本克隆植物火炬树Rhus typhina母株与子株是否存在水分生理整合的生理生态过程,以火炬树母株与子株组成的克隆片段为研究对象,在母株后和子株前10 cm处截断水平根系并对子株进行浇水处理,以不浇水的克隆片断为对照,采用PSYPRO多露点水势仪和Li-6400xT光合分析仪,测定分析了火炬树克隆片段内母株与子株叶片的水势及光合参数。结果表明:①对子株浇水500 mL后,处理母株与处理子株的水势均升高,处理母株的升幅为48.7%,处理子株的升幅为82.1%,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火炬树克隆子株片段在保证自身水分需要的同时,通过间隔子向母株传输水分,证实火炬树母株与子株间存在水分共享的传输机制。②处理母株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及胞间二氧化碳摩尔分数Ci的响应值均超过了处理子株; 处理子株与对照子株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及胞间二氧化碳质量分数Ci比较均无明显升高或下降。母株与子株的差异不显著(P>0.05)。③通过光响应曲线拟合,火炬树母株的光补偿点较低,光饱和点较高,表观量子效率较大。通过水分控制处理形成异质水分生境后,火炬树子株的光饱和点升高,光补偿点与表观量子效率均降低。图3表2参40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东北地区(含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北部)为研究区域,依据稳定性、独立性、主导性和综合性原则,从植被、地理环境、人为干扰等3个层面选取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海拔、坡度、坡向、水源、居民点、主要道路等为评价因子,对中国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的支持下,获取各评价因子的定量信息。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并运用模糊数学模型对各单因子加权叠加,得到东北虎生境适宜性综合评价分级图并计算各分区面积。结果表明:①人为干扰和植被因素是影响东北虎分布的主要因素;②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东北虎最适宜分布区、次适宜分布区、一般适宜分布区和不适宜分布区,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21.97%,16.83%,22.02%,39.18%。最适宜区和次适宜区面积总和达到48.80%,说明东北地区适宜东北虎生存的潜在生境面积总量较为可观。这为东北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人工饲养东北虎的放归计划提供决策依据。图3表3参25  相似文献   

14.
为阐明小尺度范围内濒危物种夏蜡梅种群的遗传分化,保护和恢复夏蜡梅种质资 源,采用 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浙江省临安市清凉峰镇的5个夏蜡梅种群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1 2个引 物对夏蜡梅5个种群100个个体进行扩增,共得到171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98个,总多态 位点百 分率(P)为 57.31%,平均为25.03%。夏蜡梅总Shannon指数 (I)为0.268 9,平均为 0.148 8; 总 Nei指数 (h)为0.174 5,平均为0.102 8。 P、I、h均表明夏蜡梅总体水平的遗传多 样性较高,而种群 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低。AMOVA分子变异分析结果显示,47.01%的变异存在于种群间,5 2.99% 的变异存在于种群内;种群内与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均很明显。夏蜡梅种群间基因流较低, 为0.717 3,显示夏蜡梅种群间的基因流动部分受阻。 5个种群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051,根据 种群间的遗 传距离进行UPGMA聚类,结果为生境相似的种群聚在一起。夏蜡梅种群间较高水平的遗传 分化 主要是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对微生境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木本克隆植物火炬树Rhus typhina母株与子株是否存在水分生理整合的生理生态过程,以火炬树母株与子株组成的克隆片段为研究对象,在母株后和子株前10 cm处截断水平根系并对子株进行浇水处理,以不浇水的克隆片断为对照,采用PSYPRO多露点水势仪和Li-6400xT光合分析仪,测定分析了火炬树克隆片段内母株与子株叶片的水势及光合参数。结果表明:①对子株浇水500 mL后,处理母株与处理子株的水势均升高,处理母株的升幅为48.7%,处理子株的升幅为82.1%,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火炬树克隆子株片段在保证自身水分需要的同时,通过间隔子向母株传输水分,证实火炬树母株与子株间存在水分共享的传输机制。②处理母株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及胞间二氧化碳摩尔分数Ci的响应值均超过了处理子株; 处理子株与对照子株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及胞间二氧化碳质量分数Ci比较均无明显升高或下降。母株与子株的差异不显著(P>0.05)。③通过光响应曲线拟合,火炬树母株的光补偿点较低,光饱和点较高,表观量子效率较大。通过水分控制处理形成异质水分生境后,火炬树子株的光饱和点升高,光补偿点与表观量子效率均降低。图3表2参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