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兴安落叶松容器苗养分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1年生新播兴安落叶松容器苗不同生长期内 N、 P、 K浓度的分析结果表明 :兴安落叶松幼苗在生长初期 ,针叶及整个植株中的 N、 P、 K含量均为最低 ;进入速生期时 ,植株中全氮、全磷达到最大值 ,而全钾则在速生后期才达到最大值。兴安落叶松植株 N、 P代谢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应用正交实验设计,对新播长白落叶松苗期进行了N、P、K施肥试验,结果表明:N、P影响苗高、地径、植株干物质重量;>5 cmⅠ级侧根数量的差异为极显著;K差异不显著。通过对25个组合的LSR多重比较,最佳施肥量为:N肥20、P肥50、K肥15 g.m-2苗木生长与N、P、K供应呈多元线性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长白落叶松S1-1苗木的正交施肥试验,建立了苗高与N肥,新梢与N肥,新梢干重与N、P和全苗干重与N、P的施肥效应函数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计算出不同施肥量下的长白落叶松苗木生物量。最后确定长白落叶松S1-1苗木的最适的施肥量:N为0.16~0.22g/株,P为0.01~0.04g/株。  相似文献   

4.
以定向、速生、丰产、优质、高效为目标,研究了长白落叶松纸浆材人工林不同种源、苗木和立地条件对生长的影响,同时通过对长白落叶松数量成熟龄、工艺成熟龄和经济成熟龄的研究分析,确定了长白落叶松纸浆材轮伐期。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早期营造的长白落叶松及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有的已经达到成熟龄,有的已接近成熟,均表现出速生丰产的特点。通过60年代的抚育伐,人们已体会到营造落叶松人工林是很经济的。由于黑龙江省落叶松种子长期供不应求,面华北落叶松种子价格便宜,60年代初  相似文献   

6.
落叶松杂交育种及F_1代性状遗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落叶松由于种的不同,其生长,抗性等亦有差异。日本落叶松(Larix leptolepis Gordon)早期引种在辽宁东部山区,优点是速生、抗早期落叶病,但材质稍差,树干基部多有弯曲;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Henry)是辽宁东部山区生长较好的乡土树种,优点是生长快,树干通直,材质坚硬,但不抗早期落叶病。为培育速生、抗病的新品种,自1972年至1976年开展了日本落叶松与长白落叶松杂交试验,共获得两批杂交种子,并已育苗、造林,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日本落叶松生长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认为日本落叶松在我县表现出良好的适生性,与长白落叶松相比,生长快、抗病虫害能力强是其最大特点。建议应重点研究并发展这一优良速生树种。  相似文献   

8.
对长白落叶松移植苗进行了追肥试验,研究了追施氮肥量和追肥时间对苗木生长量和各器官养分分配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长白落叶松移植苗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均有显著的影响.追施氮肥量为120 kg/hm2,追肥时间为7月初是最佳的施肥处理,其苗高、地径、叶生物量、茎生物量、根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加26%、24%、69.3%、119%、70.3%和88.2%;追肥时间对苗木生长量及体内N、P浓度影响相对较小;长白落叶松体内全N和全P在各器官的分配状况为叶>根>茎,全N在苗木内浓度随着尿素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全P在苗木体内的浓度则随着氮肥使用量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9.
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生长迅速、材质优良、适应性强,是我国北方山地造林的主要速生用材树种之一。该树自然分布在东北松花江以南到辽宁,为长白山区主要树种,多生于海拔500~800m,年降水量750~1000mm的地区。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1973年开始进行长白落叶松的引种工作,  相似文献   

10.
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子代测定及优良家系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兴安落叶松优树子代和长白落叶松种子园子代苗期及幼林的树高、直径和材积生长量观察和统计分析认为:两种落叶松子代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苗期速生,幼林仍保持较大的生长优势,优良家系生长更为突出。兴安落叶松优树子代8a生材积比原产地对照大28.6%,优良家系大51.5%。长白落叶松种子园子代4a生树高比原产地对照大33.9%,优良家系大65.0%;兴安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主要生长性状具有较高遗传力,兴安落叶松树高、胸径、材积遗传力分别为0.58%、0.62、0.64;长白落叶松树高、地径分别为0.88、0.89;子代再选择遗传改良效果显著。兴安落叶松选择率为21.7%,材积遗传增益为32.8%。长白落叶松汪清和小北湖产地选择率分别为17.4%和35.0%,树高遗传增益分别为45.1%和33.7%;子代测定结果证明: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初级种子园质量优良,能为生产提供良种。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长白落叶松-红松林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2005年秋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进行疏伐,伐后林冠下栽植4年生红松。2012年秋又对上层长白落叶松进行生长伐,设计轻度、中度和强度3种间伐强度和1组未间伐林分(对照),分析5年后不同间伐强度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抚育间伐能提高林下植物多样性,林下灌木层植物丰富度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轻度、中度和强度间伐差异显著(p<0.05)。林下灌木层植物多样性指数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对照与中度间伐、强度间伐差异显著(p<0.05),但中度间伐和强度间伐差异不显著。林下草本层植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各间伐强度均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但轻度间伐和中度间伐差异不显著。②适度抚育间伐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土壤容重有所降低,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有所提高;土壤pH值呈现先升高后略有降低的趋势,全K、速效K、全P、速效P、全N、速效N含量先升高后略有降低,其中中度间伐效果最好。综合考虑,对长白落叶松林分进行中度间伐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Fertilizing plantations of fast-growing tree crops, in manners which supply nutrients at rates that match plant demand and maintain stable internal plant nutrient ratios, can maximize biomass production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while reducing fertilizer wastage and pollution. Our objectives were to determine nutrient ratios of common hybrid poplar (Populus trichocarpa Torr. and Gray × Populus deltoides Marsh.) (T × D) clones under steady-state nutrition, and to determine if incremental additions of fertilizer were more successful than conventional (evenly-split) fertilizer additions in maximizing biomass production and inducing stable nutrient ratios. Un-rooted cuttings of three T × D clones (49–177, DTAC-7, 15–29) were grown under a conventional regime and a modified-exponential fertilization regime at three application rates (1.8, 3.7 or 7.4 g N plant−1). Above- and below-ground biomass and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after one growing season. There were few differences in total plant biomass between conventional and modified-exponential fertilization regimes, but for one clone, biomass accumulation equivalent to the highest rate under the conventional regime was achieved with the medium rate of the modified-exponential regime. Stable nutrient ratios (at conditions consistent with steady-state nutrition) were: 100N:14P:50K (49–177), 100N:13P:49K (DTAC-7) and 100N:12P:60K (15–29).  相似文献   

13.
红心杉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红心杉林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的红心杉林分,其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均存在差异,林分年龄与土壤类型的交互效应均极显著。pH和有效磷、有机质含量在林分年龄和土壤类型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碱解氮、全氮、速效钾含量在林分年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在土壤类型间无显著差异;全磷含量在林分年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在土壤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红心杉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在20、40年生的变化很小,而根际土壤的全氮、全磷、速效钾含量差异仍然明显。  相似文献   

14.
运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对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实验林场落叶松人工林林地土壤主要营养元素时空变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林龄的增加,土壤全N、全P、C元素含量及pH值均较1983年的观测值下降;C元素和pH值呈现随深度增加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全N呈现出随深度增加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水解性N表现出与全N相近似的变化趋势;全P呈现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的变化趋势,速效P则表现为随深度增加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全K与速效K在深度方向上无显著变化;除C元素随观测月份的增加表现出积累作用外,其他各项土壤营养元素均表现出生长旺盛月份含量(或值)较低,其他月份含量(或值)较高的变化趋势;观测期内除pH值为弱变异外,其他各营养元素仅为中等变异,林地土壤均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对长林1号、中黑防、小黑无絮速生杨进行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施肥方案为速生前期施1/2,速生后期施1/2,施肥量(N:P:K=2.01.00.5)1 500 kg.hm^-2;施肥苗木与对照相比较提前3~7 d封顶,而且木质化程度好,苗木合格率比对照提高11.6%。  相似文献   

16.
落叶松水曲柳纯林与混交林根际土壤中养分浓度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彦东 《林业研究》2002,13(4):269-272
在落叶松水曲柳纯林与混交林中,采集林地土和根际土,测定了氮、磷、钾浓度,目的是探讨养分条件变化在混交林增产上的作用。结果表明:混交林林地土全氮浓度和水解氮浓度与水曲柳纯林相近,但要高于落叶松纯林。水曲柳在混交林中根际土全氮和水解氮浓度与纯林中的相近,而落叶松在混交林中根际土水解氮浓度明显高于纯林中的。混交林林地土全磷和全钾浓度与两个树种的纯林相差不大。混交林林地土有效磷、有效钾浓度均高于水曲柳纯林,而且水曲柳在混交林中根际土的有效磷和有效钾浓度与纯林中的相比明显增加,分别高出44.1%~79.6%和13.5%~25.6%。这说明水曲柳在混交林中磷和钾的利用状况得到了改善。表2参15。  相似文献   

17.
以油松、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主要对象,研究了抚育间伐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的影响,结果显示:1)抚育后土壤含水量增加。增加效果最显著的是采伐强度为30%的样地。抚育后土壤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及毛管持水量都明显增加;2)抚育间伐能够促进有全N含量的增加,全N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抚育强度30%的样地>20%样地>10%样地;全P、全K变化差异较小,抚育后效果不明显;抚育对土壤的pH值影响不大,抚育能增加有机质含量;3)抚育后油松、落叶松样地无论是好气性细菌数量还是厌气性细菌数量都比对照样地有所增加。油松抚育间伐样地从细菌总数来看超出对照样地的78%。落叶松总细菌数高出对照4号样地37.9%,抚育对细菌的增加有明显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连栽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肥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配对样地法,以不同栽植代数(1、2 代)、不同发育阶段(8、15、18、20 a)的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连栽幼龄林、中龄林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连栽后,无论是幼龄林还是中龄林,林地土壤密度趋于下降,土壤总孔隙度和含水率则呈上升趋势,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且中龄林20~40 cm层土壤密度和总孔隙度在1、2代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连栽后,林地土壤全K、全Mg及pH值趋于下降,而有机质、全N、全P、全Ca及速效N、P、K养分均呈上升趋势,且幼龄林0~20 cm层土壤有效P含量以及土壤pH值、中龄林0~20 cm层土壤水解N含量以及土壤全N、有效P、速效K、全K含量在1、2代间的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连栽后,幼龄林和中龄林土壤全Fe、Al、Cu、Zn、Mn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Mn含量在1、2代幼龄林和中龄林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4个尾巨桉幼林林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个尾巨桉幼林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C、全N、全P、全K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养分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土壤有机C和全N降幅较大,全P和全K降幅较小。4个林地土壤C/N比变化范围为7.95-21.78,平均值为12.36;土壤C/P比变化范围为23.85-57.52,平均值为40.85;土壤C/K比变化范围为3.61-13.09,平均值为9.05;土壤N/P比变化范围为1.24-7.36,平均值为4.30;土壤N/K比变化范围为0.18-2.37,平均值为1.05;土壤N/P比变化范围为0.16-0.35,平均值为0.25;土壤有机C与养分全量的N、P、K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与全K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