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生物燃油生产过程中的热载体加热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载体加热是生物燃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热载体技术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生物燃油的生产成本。本文简要介绍了生物燃油生产过程中热载体加热技术的研究及进展。  相似文献   

2.
热载体输送是生物燃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输送过程的保温程度和输送效率直接影响生物燃油的生产.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双轨道输送装置方案,分析了该方案的特点,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技术与市场》2009,(9):101-101
专利号:200710043393.4目前,生物燃油主要是用化学法生产,即用动物和植物油脂与甲醇或乙醇等低碳醇在酸或者碱性催化剂和高温(230℃~250℃)下进行转酯化反应,生成相应的脂肪酸甲酯或乙酯,再经洗涤干燥即得生物柴油。甲醇或乙醇在生产过程中可循环使用,生产设备与一般制油设备相同。但化学法合成生物燃油有以下缺点:工艺  相似文献   

4.
生物质液化燃油的发展及其在我国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生物燃油的概念及其研发现状,分析了我国发展生物燃油的必要性,简述了加工生物燃油的四种方法,并提出了我国发展生物燃油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为了改善生物燃油物理性质,提高生物燃油的稳定性,以农林废弃物快速裂解而成的生物燃油为样品,选取甲醇/乙醇(质量比1∶1)的混合醇为添加剂,按照不同质量分数添加到生物燃油中,研究不同添加量的混合醇对生物燃油运动黏度、含水率、热值、闪点、密度和pH值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混合醇可以改善生物燃油各物理性质参数,添加5%~40%混合醇的生物燃油其运动黏度增加1.289~2.049mm~2/s,含水率下降10.07%~44.75%,热值上升1.70%~11.14%,闪点下降1.99%~14.44%,密度下降1.56%~12.23%,pH值上升8.51%~70.21%,并且变化速率降低,说明混合醇可以很好地改善生物燃油的物理性质。  相似文献   

6.
生物质燃油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废弃生物质资源利用现状、生物质制燃油的转化技术、生物燃油生产成本预算、生物燃油的市场等方面阐述了应用生物质能的可行性,表明生物质燃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第二代生物航空燃油的关键技术分析和进展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第二代生物航空燃油的技术现状和进展动态,着重讨论了生物丁醇/异丁醇脱水-聚合技术、木质纤维素水解-水相重整催化合成技术、油脂加氢脱氧-裂化异构两段加氢技术和生物质气化费托合成技术。介绍了生物丁醇/异丁醇、麻风果油、亚麻荠油和海藻油等影响生物航空燃油成本的原料开发现状,以及国内外在建的示范装置,分析了第二代生物航空燃油的技术特点及价格竞争力,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周密 《国际木业》2008,(5):53-53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合作,已开发出一种化学方法可以将绿色废弃物转化成为一种稳定的生物原油。用这种生物原油可以进一步生产出高价值的化学品及作为汽油和柴油的替代油品的生物燃油。  相似文献   

9.
主要介绍了生物燃油/柴油混合燃料柴油机燃油加温系统设计的理论依据、具体的设计方案及其工作原理和过程,为生物燃油/柴油混合燃料能够在普通柴油机上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一般状态下,传统燃油燃烧机不能充分燃烧生物燃油,因此本文在普通燃油燃烧机基础上,通过增加燃油喷嘴的雾化次数改进了其雾化细度;并应用农业机械的配风系统解决了规定转速下配风量低的难题;改进燃烧室的结构使其内部预热均匀为燃油点燃创造良好的条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燃油难点燃的难题;选取恰当的油路清洗剂,避免燃烧机的腐蚀.研究结果表明,使得改进后的燃烧机基本解决了由于生物燃油自身的一些不良性质引起的工程难题,能够最大限度燃烧生物燃油,提高了燃油利用率,提高了燃烧机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前生物质热解动力学方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低升温速率工况,实验和模拟数据不能完全反映极高升温速率下商业规模级别热解反应器生物质快速热解动力学特征。以喷动循环流化床快速热解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落叶松树皮快速热解过程,结合气固等温反应理论,通过生物油产率及不凝气体产率,获得落叶松树皮快速热解、生物油转化、不凝气体转化的动力学参数及其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2.
轻馏分生物油催化酯化脱水提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得到稳定的含氧液体燃料及较好分离糖类及其衍生物,以Amberlyst-36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在100℃下对粗生物油进行酯化脱水提质工艺优化,考察了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以及正丁醇和生物油质量比(醇油比)对提质的影响,得到最佳提质条件为醇油比1.5∶1.0、15%的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4 h,此条件下提质油酸值从72.23 mg/g降为3.98 mg/g,水分从53.06%降为3.34%,热值由8.75 MJ/kg升高至31.50 MJ/kg。GC-MS分析显示生物油中不稳定酸、醛、酮转化为稳定含氧化合物,稳定目标产物酯、醇、醚GC含量占74.70%。接着进行老化实验,保存3个月,粗生物油黏度从3.21 mm2/s增加到48.24 mm2/s,极不稳定,提质油理化性质显著提高并保持稳定。最后将20.00 g提质油、30.00 g蒸馏水和30.00 g二氯甲烷进行充分混合,萃取分液,可以基本将糖类及其衍生物从提质油中分离出来,得到粗糖质量为1.24 g,糖类物质总GC含量为87.92%,其中丁基-β-D-吡喃葡萄糖苷占到75.28%。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国内外柱层析法分离生物油和溶剂萃取法与柱层析法相结合分离生物油的研究进展情况,总结了应用柱层析法分离生物油的主要目的,提出了柱层析法分离生物油的优缺点,并对未来柱层析法在生物油分离方面的应用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熔盐裂解液化生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考察熔盐组成、原料种类和裂解温度等因素对生物质裂解液化的影响,在自行设计的反应器中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纤维素在ZnCl2中液化,生物油得率最高,为35%;在66%(物质的量分数)KCl-CuCl中液化,生物油中水分含量最低,为21%;硝酸盐不适于生物质液化反应,生物油得率为零。以纤维素为原料的生物油得率高于以水稻秸秆为原料的生物油得率,而且生物油中的水分含量较低,说明含纤维素较多的生物质原料更适于裂解液化。热裂解反应受温度影响较大,生物油得率随温度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存在一个较优的温度,对纤维素原料而言在530℃左右,水稻秸秆在450℃左右。采用FT-IR和GC-MS对生物油进行初步分析,生物油成分比较复杂,其中呋喃类物质占有较大比例。  相似文献   

15.
针对生物油催化裂解提质工艺中存在催化剂易结焦失活、精制油品质低等问题,提出了低温等离子体(NTP)协同分子筛催化剂HZSM-5在线催化裂解提质油菜秸秆热解油的技术方案,采用自行设计的NTP辅助催化反应器,探讨了工艺参数对精制生物油得率和理化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催化温度、催化剂床层高度和反应器放电功率对反应结果影响显著,在催化温度400℃、催化剂(NTP+HZSM-5)床层高度35 mm、反应器放电功率25 W的最优工艺条件下,获得了精制生物油得率、含氧量、高位热值(QHHV)、pH值和重质组分分别为9.13%、15.78%、34.86 MJ/kg、5.41和3.15%的试验结果,与单HZSM-5催化提质方法相比,精制生物油品质显著提升,且催化剂积炭量从单HZSM-5提质方法时的5.88%大幅降低至2.14%,证实了NTP协同HZSM-5催化裂解提质生物油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