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维诗歌接受史研究》是中国古代作家接受史研究的一部力作,不仅填补了王维研究领域内的学术空白,深化了对王维及其诗歌艺术的研究。更以其“接受史论”的特色,在同类著作中别开生面,提升了古代文学接受史研究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2.
王维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云”意象,或用“云”来衬托周围景物之高远,仙气霞举;或用“云”来抒写性情,情景交融;或用画笔摹“云”,抒写山水之乐;或用“云”入禅理,寄托遥深。这些“云”意象虽变化无穷,但是都与王维清秀淡远的整体风格相契合,如“水中着盐”般服务于王维诗歌的空灵境界,使诗歌蕴含了无尽的景外之景、味外之味。  相似文献   

3.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已成为王维诗歌的定评,但成因却探究甚少,王维集诗人、画家于一身,在诗歌创作中大量采用了绘画的一些基本原理及表现手法。王维的诗是诗画艺术相互渗透,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今人多知王维的诗名 ,其实他在画坛上的地位几乎超过了诗歌。他以画家的慧眼 ,观察自然景物 ,用画理创作诗歌 ,把人物丰富的感情外化到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上。了解王维绘画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对于我们理解他的作品 ,学习他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 ,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意境创造水平直接决定着诗歌艺术成就的高低。摩诘诗以清新自然、恬淡闲适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审美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相似文献   

6.
盛唐的诗人可谓是比比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与特色,其中尤以王维的诗歌创作成就突出,而且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通过对王维艺术成就的分析,诗歌风格形成特点的剖析,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王维意象的特征。融禅悟于诗歌创作之中,使得山、水的形象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7.
王维的哀悼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其中所反映的王维生死观的变化,可作为观照其思想信仰变化的补充材料。青年时重生轻死,中年时重死轻生,晚年时的看淡生、死,与之相对应的是王维一生由儒到庄、禅,再由庄、禅最终归向佛的复杂思想信仰变化历程。此外,王维的哀悼诗还具有独到的文学价值。这些哀悼诗具有情感真挚感人和语言典雅、蕴藉的艺术特点,这与其平淡、空灵的山水诗相异趣,是王维审美观中容易为人所忽视的异质部分,故而具有补充和扩展王维诗歌全体艺术风貌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维被贬济州、为官济州至出济州回洛阳这一时期,为其创作生涯的转折期。济州前后,地理环境和交往圈子的变化对王维诗歌产生较大影响,京都风物变为山水田园景物,题材逐渐宽泛,隐逸思想萌生,加之自觉的艺术探索,孕育诗歌创作之变,山水诗风格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9.
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是历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从陆机、王绩和王维三人的三首思乡诗的比较中,可见出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即在浓缩中开拓和深化.使得诗歌情节更集中.情感更深厚,风格更合蕴。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体裁,诗歌欣赏是对一种语言和一种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理解。而诗歌翻译则是各类文体翻译中最难的,不仅要兼顾诗歌的形式、韵律还要兼顾诗歌的意境,更要注意诗歌特有的语言结构、感情色彩和新颖的想象。这些都是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面临的藩篱。本文从歌德<游子夜歌>的六个中译本浅议诗歌翻译中"求真"与"求美"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浪漫主义,从表面上看,它们描写的是真实形态的红莲、水鸟、白云、溪涧,但从整体和实质考察,它们却是以默默无声、意在象外的方式,赞颂、讴歌和象征了一个高度理想化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禅宗的角度阐述了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味,解读了禅诗的发展脉络,梳理了王维禅诗对王昌龄、皎然、严羽、司空图、王士祯的文论的影响;并运用他的画论《山水论》从王维禅画的角度探究了其对苏轼文论的影响.王维的禅宗画《雪中芭蕉》为王士祯的“神韵说”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王维的诗,给后人展现了逍遥自在、平和自然的另种境界,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他创造了以禅入诗的最高境界,早年多接触北宗禅,而晚年更倾向于南宗禅。作为思想背景,儒、道的影响不可忽视,少年时代的王维,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渴望建功立业,但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报国之心转淡,渐生归隐之心,便更多地接受道教的思想,当道家思想也不能满足他的心理需求时,尤其是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打击之后,王维开始全心全意地转向佛教,以看破红尘寻求内心世界的平衡。在佛教的影响下,他的思想、思维形式和思辨形式都发生了变化,所以王维开始退隐山林。  相似文献   

14.
本文梳理了王维禅画与禅宗思想的关系,探讨了王维画论"平淡天真"、"返朴归真""自然"对苏轼"平淡"说的影响,认为王维的禅宗画《雪中芭蕉》为王士祯的"神韵说"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昌耀是二十世纪中国诗坛一位重要的诗人,在经历过一场人生的浩劫之后,作为“归来”的诗人,昌耀的诗歌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他历经沧桑之后沉重的生命体验,而且在诗歌的创作中保持了自己观察体验世界的独特方式和审美自觉。本文旨在从史的角度来研究昌耀八十年代初期的诗歌创作,昌耀诗歌中对人类命运和生命意识的觉醒,使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生命本真的体验。  相似文献   

16.
王维《鸟鸣涧》中“桂花”之义历来众说纷纭,大多认为并非实指桂花,因为桂花只在秋天而不在春天开放。而从有关史料、唐诗中有关桂花的描写以及王维的创作实际看,此“桂花”应实指一种春桂。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禅宗的角度阐述了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味,解读了禅诗的发展脉络,梳理了王维禅诗对王昌龄、皎然、严羽、司空图、王士祯的文论的影响;并运用他的画论《山水论》从禅画的角度探究了其对苏轼文论的影响。王维的禅宗画《雪中芭蕉》为王士祯的"神韵说"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谢文柏 《农业考古》2005,(2):142-144
唐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统一、文明的国家。唐代的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奔腾长河中也是最为波澜壮阔的一段,她代表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正如清末学者王国维评说:“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而与诗歌同属文化之列的茶文化.也在唐代勃兴。茶文化的兴起,自然与当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当时统治者的重视和朝野臣民的参与有关。其实,诗歌也是茶文化的载体,他们之问相互映衬,以诗歌来表达茶文化的盛行,而茶文化为诗歌助兴。尤其到了中、晚唐时期,茶文化达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9.
西尔维娅·普拉斯是美国当代的著名诗人,她的诗歌渗透着一股浓烈的死亡气息。其实,不仅普拉斯的诗歌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死亡色彩,她自己本人就是死亡的亲自实践者,她对死亡并不陌生。普拉斯被文学界称为"死亡艺术家",她将死亡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一种全新的心灵感受。可以说,在普拉斯的世界中,死亡已经超越了恐惧、绝望、毁灭与总结,象征着希望与重生。本文尝试研究普拉斯诗歌中的死亡主题,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相似的田园不同的情感──陶渊明孟浩然与王维三首田园诗的比较分析王菊艳在中国文人的观念中,人与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关系,自然仿佛是文学创作的无言宗师,很多诗人在自然的山水田园面前表现出极度的沉醉与痴迷。陶渊明、孟浩然与王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三位重要的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