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提高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和预报准确度,利用常规资料和建阳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10年6月18日闽北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强降水过程是发生在高层有低槽东移和低层为切变南侧的风速辐合的有利天气形势下,从物理场看,本次强降水过程暴雨区有充足的水汽供应,暴雨区上空有强的上升运动。从雷达资料看,上游地区不断有对流单体补充并入主体回波,回波移向与强核回波带走向一致,产生明显的"列车效应",是导致本次强降水持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13年7月6日安徽省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方法]运用常规天气资料、NCEP资料,对2013年7月6日安徽省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场、雷达回波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西风带低槽引导冷空气南下和副高西北侧西南暖湿气流在皖江一带交汇造成了这次大范围暴雨过程,西南低空急流的增强为暴雨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热力条件,暴雨区上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重叠,垂直上升运动深厚;暴雨区低层位于正涡度区、θse场的高能区、散度负值辐合中心及水汽通量散度负值水汽辐合中心附近;数值模式WRF V3.4输出产品模拟强降雨时段850 hPa风场,有β中尺度低涡系统先在皖西南地区形成并沿切变线东移;β中尺度低涡系统影响时,回波呈团状,结构紧密,反射率因子一般30~35 dBz,回波顶高6~8 km,团状回波内有多个强度45~50 dBz、顶高12 km的强中心。[结论]该研究为暴雨的预报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2008年江淮东部台风低压特大暴雨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德育  刘诚  任建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7071-7074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08年“凤凰”台风低压造成的江淮东部特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低槽和高层低涡是该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值系统非常深厚是其重要特征;充沛而又深厚的水汽辐合、低层正涡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及强烈的上升运动,构成了特大暴雨的有利环境场条件;暴雨区位于正涡度中心西侧的强梯度区和上升运动中心的下方;暴雨期间有3个中尺度回波带汇入江淮东部的回波主体中,造成合并区域对流发展强盛。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观测数据、卫星资料、雷达回波等资料,分析了2014年9月27日下午至28日白天发生在河南省的一次秋季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主要是由高空槽、中低层低涡切变、地面弱冷空气以及地面倒槽共同影响下产生的。丰富的水汽输送和持续的水汽积聚有利于降水的持续;垂直速度场为持续存在且不断增强的上升运动;涡度场上中低层呈气旋性旋转,高层反气旋性旋转;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耦合作用,为暴雨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条件。卫星云图和雷达产品资料显示,云系的发展和移动与低槽和切变线配合较好。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常规地面与高空观测资料、区域站降水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对2017年6月4—5日张掖市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呈北槽南涡型,是西北地区出现强降水的典型环流形势,500 h Pa低涡和低槽、700 h Pa切变线及地面冷锋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中尺度分析表明,较好的抬升条件、充沛的水汽、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强对流和强降水的发生。副热带西风急流云系和高原切变云系在河西上空合并发展,且稳定维持,造成张掖市暴雨天气。从雷达回波图可以看出,辐合线和强回波带稳定少动,维持在民乐县上空,是造成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此次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场表现较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降水提供了强烈的上升气流,而较强的上升运动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500 h Pa和700 h Pa偏南暖湿气流将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输送至河西地区以及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均为降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假相当位温高能舌为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不稳定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6.
2017年浙江省梅汛期暴雨大尺度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NCEP/NCAR逐日和6 h再分析资料及站点降水资料,对2017年浙江省梅汛期暴雨的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17年浙江省梅汛期形势较典型,降水量较常年平均偏多30%,其中有2次强降水过程;(2)在对流层中层,属单阻型形势,低纬副热带高压西伸,120°E的副高脊线位置在20°N左右;(3)在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提供了高空辐散形势,在低层,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向北输送,为梅雨区提供了水汽来源;(4)通过对2次暴雨过程的物理量诊断发现,在涡度、散度场上,低层为正涡度和负散度,高层为负涡度和正散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在垂直速度场上,强降水时段出现整层的负速度,即整层为上升运动;在假相当位温上,梅雨锋区等θse线水平分布密集,垂直方向上则梯度很小。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Micaps常规资料、结合NCEP(2.5°×2.5°)格点资料等,对甘肃河东一次暴雨天气成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由高空冷空气与低涡槽前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产生的。低层较强的西北气流与强盛的东南暖湿气流汇合,产生强切变,使得辐合上升运动增强。高低层西南急流将水汽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输送,物理量场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相配合,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动力抬升条件。东北——西南向的弓形回波,引发了这次暴雨期间的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呼和浩特市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2012年7月20日和25日河套地区两次大范围暴雨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从雷达分析可以看出,两次过程均具有低层辐合暖切变转冷切变(或冷锋)的特点。第一次低层辐合更为强烈,相对速度图正负速度图面积比为1:5。2)第二次7月25日过程高层具有强的速度模糊,由南到北向上的分量明显,具有向上强的辐散作用。3)7月20日过程垂直方向上风切变明显,说明各层间切变和水平及垂直方向辐合明显,而7月25日过程是一致的西南风说明沿西南气流从低层到高层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了强降水天气,由"列车效应"对同一地区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春季暴雨常由暖区降水和锋面降水结合而成,对流性明显,对春耕生产和人员安全有较 大影响。本文应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常规探测资料和雷达回波资料,对2018 年3 月19~20 日 福建省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背景、中尺度特征和物理量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是一场 暖区降水和锋面降水结合的暴雨过程。高低空西南急流充沛的水汽输送和不稳定能量,锋面、低 层切变的辐合上升运动是形成暴雨和强对流的有利条件。冷暖空气的交汇加剧了层结不稳定和 垂直上升运动,触发福建南部飑线产生。中高层显著的正涡度发展、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以  相似文献   

10.
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雷达回波产品等,对2012年9月7—8日鄂北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条件和可能机制进行了分析,发现此次暴雨属于比较典型的湖北省秋季9—10月暴雨天气形势,暴雨的发生在有利的高低空系统配置下,暴雨出现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和深厚上升区域中。暴雨发生前期副高的稳定维持,为暴雨区水汽的聚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暴雨发生过程中低层急流的建立和加强,为暴雨的维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中卫市"7.28"区域性暴雨的成因。[方法]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Micaps常规资料,对2011年7月28日中卫市区域性暴雨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在"东高西低"环流形势下,200 hPa西风急流、500 hPa冷槽、700 hPa低涡和切变线的建立,以及850 hPa冷暖空气的快速交替和副热带高压的稳定北上,导致了此次暴雨天气的发生。暴雨落区位于高空急流的右侧,低空急流左侧,700 hPa切变线南侧。各物理量场的分析表明,暴雨区上空水汽条件、垂直运动、能量、涡度、散度及风场分布均有利于暴雨的产生。暴雨发生时,雷达回波主要表现为混合云降水回波,回波强度30~45 dBz,回波顶高7~8 km。[结论]该研究为以后中卫市的暴雨预报提供了一些经验及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王晓勤 《宁夏农林科技》2013,(10):93-96,115,F0002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NCEP每6小时再分析资料、物理量场对2011年6月18发生在武汉的一次大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产生期间南压高压稳定,500hPa贝加尔湖附近形成明显的阻塞高压,冷空气从北方侵袭而至,青藏高原南侧的南支槽加深发展,850-700hPa有低涡形成东移;低层低空西南急流向暴雨区输送暖湿空气,中层有来自北方干冷空气的输送,导致梅雨锋上空有冷空气入侵,形成不稳定层结;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探讨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发展的特征和机理.发现此次暴雨过程从动力学上来看,中低层的正涡度中心与辐合中心随低涡的东移而东移,而武汉的暴雨出现在正负涡度交界处,即涡度平流最大的地方,低层辐合及高层辐散的几乎垂直结构造成了强烈的上升运动。这也是暴雨发生的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3.
王桂春  宋若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33-18336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对2010年7月19~22日发生在辽宁地区的区域性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涡、副热带高压是此次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天气系统,低涡、高空槽、切变线是产生大暴雨的动力机制。大暴雨与低空急流有密切的关系,低空急流是通过中尺度脉冲的形式向下游传播动量、热量和水汽,充足的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  相似文献   

14.
程海霞  张红霞  张燕  王建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59-19462
[目的]分析2010年8月晋城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方法]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卫星云图等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对2010年8月18~19日发生在山西晋城的一次强降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此次暴雨产生于西低东阻的环流场中,是在中低层切变线、低空急流等有利的天气形势下产生的,低层切变、风向辐合均有利于晋城地区附近不稳定空气的抬升,而对流层低层和地面冷空气的入侵是这次对流天气产生的主要触发机制;西南低空急流为暴雨区输送了充沛的水汽,高温高湿为暴雨的发生积蓄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这次过程的主要降水系统是地面中尺度切变线扰动激发的对流回波单体,对流回波单体在中低空西南气流的引导下,向晋城移动形成列车效应,在晋城地区产生了大暴雨;多普勒雷达资料揭示了此次中尺度暴雨系统的发生、发展、移动的特征;强降水中心位于TBB低值中心后方的梯度大值区内。[结论]该研究为此类短时暴雨的预报、预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观测资料,从环流特征、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16年7月19—20日豫东地区一次暴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主要有暖区对流降水造成,范围广,强度大,主要影响系统有副热带高压、低涡、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等。动力条件有低层正涡度增大,辐合加强,有利于上升运动。西南和东南急流提供充沛水汽,暖云层和湿层厚,层结不稳定,降水效率高,雨强大。云图表现为斜压叶状云系,雷达为多单体涡带状回波。  相似文献   

16.
“96.8”邯郸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96.8"邯郸洪涝灾害的特大暴雨过程。[方法]利用1996年8月上旬的实况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造成邯郸"96.8"洪涝灾害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了解此次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结果]先后发展北上的2个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了邯郸"96.8"特大暴雨;台风倒槽是引发的邯郸洪涝灾害的主要天气系统;低空急流在北上过程中,受副热带高压的阻挡,使水汽和能量在邯郸积聚,为特大暴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中纬短波槽的发展东移以及低层回流弱冷空气的不断入侵,是触发中尺度对流云团生成、发展,进而导致暴雨持续的直接原因;暴雨区上空湿层深厚,湿区的经向分布比纬向更宽广,暴雨区的水汽源地为南海和孟加拉湾。整个暴雨时段,暴雨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低层是正涡度、高层为负涡度,且降水强度随辐合、辐散的增减变化;暴雨区为强烈上升运动区,随上升运动强中心的加强向上抬升、强降水也增强,暴雨中心位于最大垂直速度中心附近,强降水随垂直上升运动的增强而增强、减弱而减弱。[结论]该研究为防灾减灾、决策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CINRAD/CA雷达的2次强天气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在多普勒雷达产品中的表现特征,利用山西北部大同地区CINRAD/CA波段多普勒雷达,对2012年7月5日广灵县冰雹和2011年7月21日左云县短时强降水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冰雹天气低层逆温层较厚,短时暴雨逆温层浅薄;(2)冰雹天气强回波区所在高度在-20℃等温线之上,短时暴雨在0℃层等温线以下;(3)冰雹天气65~60 dBz回波所在高度超过短时暴雨4~5 km左右;(4)冰雹天气低层有弱回波区、中高层有悬垂回波;(5)中气旋、中尺度辐合区及风暴顶辐散是冰雹天气的特征,深厚的湿层及急流长时间维持是短时暴雨特征;(6)冰雹天气低层风向顺转中层逆转高层顺转,短时暴雨风向整层顺转;(7)降雹过程有持续高VIL值及对应大的梯度变化值,而短时暴雨VIL跃升量很小。  相似文献   

18.
2009年7月桂林市2次大暴雨过程分析与预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数值预报产品、雷达回波资料对桂林市2009年7月2~4日与25~28日2次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及物理机制、雷达回波概念模型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低涡切变是2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西南风低空急流的强弱与暴雨量级有着直接关系,两者配置形成的辐合上升运动是这2次大暴雨的动力机制,辐合及上升运动越强,对应的降水强度越大;絮状强降水回波稳定维持在桂林上空与其内部风场结构上的强盛西南暖湿气流辐合有关,圆形絮状回波比长带状回波更稳定,更有利于大暴雨的形成。另外,经预报实践证明利用多种数值预报产品与桂林预报工具与指标,可对大暴雨过程的落区及量级进行较准确的预报,为灾害性大暴雨天气提供有效的预报与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19.
江西西部一次局地对流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点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回波特征方面,诊断分析了2014年5月24日08∶00—25日08∶00江西西部局地对流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对流性暴雨是在亚欧中高纬度环流经向度较大及副热带高压边缘扰动气流的背景下,中低层低槽和切变线共同影响下发生的;西南低空急流的建立、西南暖湿气流的增强,为这次对流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是产生这次对流性暴雨的重要动力条件;中低层有大的水汽积聚和水汽输送是产生这次对流性暴雨的重要水汽条件;大气层结不稳定、存在产生较强对流的有利条件、高能量区与中低层湿区和急流配合是产生这次对流性暴雨的重要热力条件。这次暴雨过程在雷达回波上以对流性回波为特征,出现2个主要降水时段(24日20∶00—25日01∶14、25日01∶24—09∶00),其中第2个降水时段维持降水时间长、降水强度大,是这次对流性暴雨的主要降水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