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一位钳工。今年50岁。平时不抽烟,不喝酒,没有其他嗜好,就是喜欢侍弄花草。近几年,我常去附近某单位的花房参观、学习,逐渐迷上了盆景艺术。在有经验同志的指导下,居然也培养出了30多盆被内行人称为有一定观赏价值的盆景。附图榆树盆景《独立》(见25页左下  相似文献   

2.
我的一盆福建茶盆景,栽培、养护、修整、成型花了13年(见右图)。去年春节拿到市老干部中心参加迎春盆景展览并荣获一等奖。提起这一盆景,还有一段艰辛制作过程呢。一、据势移盆:这株盆景是从摊贩手里购买的,原植于一般的圆盆里。到手后经再三掂量,觉得圆盆使大部分干枝深藏于盆里,不能显露它的风采。于是选择一个较深的小型高盆,把弯曲枝飘洒盆外,形似一条绿色的瀑布,顺流而下。这样,壮观的气势就充分显露出来了。  相似文献   

3.
读《诗入景中,意在盆外——盆景作品的题名点景》(见贵刊89、8)一文很有启发。一盆优秀的盆景作品,就应达到“诗入景中,意在盆外”,“景中寓诗,诗中有景,诗外有诗,景外有景”的艺术效果。这也是我创作盆景《鹤引诗情到碧霄》的苦苦追求。《鹤引诗情到碧霄》是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  相似文献   

4.
山东青州市朱光亭先生现年59岁,热爱盆景艺术30多年。现拥有桂花、迎春、梅花、蜡梅及其他杂木盆景500余盆,现仅桂花盆景就有400余盆(见《中国花卉盆景》2007年1期52、53页)。  相似文献   

5.
笔者根据小叶冬青根系发达,长根多且生长快的特点,试图用该树种制作附石型盆景,可直接附石上盆,不需采用传统的土埋培育法,成型快,制作简便易行。近年制作了20余盆,均获得成功(见右、下图照) 办法是:将栽植成活半年左右的小叶冬青小心挖出(此时长根较多),所选植株的大小可视配石的高矮比例决定。应选取长有0.3厘米左右粗的几  相似文献   

6.
我有一盆福建茶(见右上图),经养护修剪,成为A形。有的朋友观赏后觉得左边第二枝太长,建议我短截;但也有朋友认为这是较好的一个飘枝短截太可惜。我没有把握,拿不定主意,不敢动手修剪。于是就在电脑上试着作为几种不同形态的处理(见图B~E)。未知这五种方案哪一种最理想,欢迎盆景大师和广大盆景爱好者给我出主意、提建议。由此我想到了这么一个问题,利用现代科技,有助于盆景的修剪造型。如果考虑不成熟就下剪,那会造成遗憾。而先在电脑上作多种试剪方案,选准选定了再动剪,就比较理想了。  相似文献   

7.
我于1990年开始订阅《中国花卉盆景》,并由此迷上了盆景制作。每年差不多要培植100多盆(株)。到目前我家屋顶上已有各类树种的盆景500多盆。  相似文献   

8.
山水盆景长与峰高比例关系协调,方能成为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若盆大景小,显得空荡无物,峰峦之间失去呼应;若盆小景大,把盆塞得满满的,显得庞杂臃肿,有压抑感。盆峰比例关系不协调,至少不是一件好作品。笔者在创作实践中,对盆长和峰高(指主峰)以及主、客体高度的比例关系作了一些探索,现把具体的看法写出,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南通市微型盆景在上海参加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一组。“无声胜有声”(见图)荣获一等奖;另一组“潇洒玲珑各有姿”(九盆)获二等奖。最近,参展的作品在市文化馆进行了汇报展览,每天参观者络绎不绝。我为南通微型盆景的新成就感到骄傲,对园林工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钦佩。“无声胜有声”这组盆景共七个小盆,全部用青  相似文献   

10.
为有利于盆景的分类评比,我非常赞成盆景要有大小档次之分、全国要有一个统一标准的观点。但我认为,盆的大小应是划分盆景大小的唯一基准。理由有二:1.盆是景的“载体”,凡盆景,都是离不开盆的。树木盆景有盆,山水盆景有,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盆景艺术就有“一景二盆三架”之说。一件好的盆景作品,不仅要布局合理,制作精细,还要有比例适宜、造型优美的盆、架配置,以起到烘托主题、突出意境的作用。一、盆钵的选配盆钵不仅是盆景景物的容器,同时本身也是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艺术品,是盆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盆景所用的盆钵种类很多,按  相似文献   

12.
拜读了冯蜂鸣先生撰写的《宁静清新、幽雅温馨——赏盆景作品一幅》(见1995年2期)后,总觉得不是滋味。冯先生首先肯定“这是一件典型的组合盆景作品”,这足以证明冯先生对中华民族的特殊艺术——中国盆景,应有的主观审美力,还不完备。因为冯先生还不够了解中国特有的文人写意性的组合盆景具有多方面严格要求,并非可以随便凑合,它应该是“神州大地瑰丽风光移情化了的艺术再现”。然而作品首先显示出来的是用盆不当,盆边太宽,如  相似文献   

13.
作品一相材(图1)树种:榆树这个盆景是用高枝压条方法繁殖的,但具体做法与常规所说的高枝压条有些不同,主要是次序不同。常规的次序是先繁殖(这里专指高压繁殖),后截取,再上粗盆养护,服盆后整形,整形基本完成后上盆景盆。因为微型盆景日常养护难,而繁殖前的盆栽(母树)管理相对粗放,为简化管理,我先在母树上对要截取的部分,按微型盆景的要求整形(在一株母树上可以一个微型甚至三五个微型盆景同时整形)。整形基本完成后  相似文献   

14.
“水眼”     
盆景艺术中没有“水眼”这一术语,这是我“杜撰”的。在制作水旱式盆景时,我喜欢采用极浅的长方盆,盆深仅一至二厘米。选择如此浅的盆是为了使水石部分能充分反映山石盆景的特色,收到水随山转、山依水秀的艺术效果。而用水泥隔开堆土以种植物的另一部分,我主张以不打洞为好。因为这么浅的盆,底上打洞后,洞  相似文献   

15.
刘传刚先生: 我从《中国花卉盆景》1994年5月号彩页上读到你创作的水早式盆景《雪压冬林》。从照片上看,这确实是一盆不可多得的盆景佳作。整个作品,无论从置树、配石、水旱比例乃至林下绿化,都有其独到之处。树木栽植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密而不杂;  相似文献   

16.
记得一个双休日,我又到小花园里摆弄那些盆景,因为天气阴凉,于是准备换盆。这是3盆已成型的六月雪树桩盆景,都种在土盆中,需要换上精制的盆景盆,以便于摆设,提高观赏价值。经过一个上午的忙碌,3盆造型别致的六月雪盆景上盆定植完成。于是,我把它们放置在阳台上,自我欣赏起来。第二天,天气转晴炎热。第三天仍是晴天。我发现前天上盆的盆景中,有一盆叶片有些萎蔫。我认为是缺水所致,于是马上对其浇了一  相似文献   

17.
漫说我的盆景制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摆弄盆景已经四、五年了,家里杂七杂八也有一百多盆;自认为好的,也有几十盆。但我的盆景真正算是杂木类,拣的、拾的、要的、换的、穷尽许多方法,倒也搞出了许多小名堂。不要说拿出去展览吧,就在我附近,起码也有许多人认为我是弄盆景的,看的、问的、想买的,上门讨教的,我成了不十分懂盆景但喜欢盆景的百姓心中的『杨老师』。既然有人叫我『杨老师』,我就来讲讲几盆盆景的创作过程吧。  相似文献   

18.
我常在《中国花卉盆景》上看到果树盆景的照片,觉的很美很稀奇,总希望也能种几盆果树盆景。目前已有樱桃、红枣、石榴、红果等等。拍成照片后,树相都嫩了点,只有这盆粉李已有几分姿色,但还是不尽如人意。现求教于行家。三年前得到这棵粉李桩头。起先,我把头部弯曲处竖起来,使直直的主干向右横斜.觉得这形状有点像盆景。但第二年开春发芽时,主干像鸡毛帚一样横压在盆面上,并不好看。我重新栽种,将主干扶直。由于头部左弯,整棵树的重心全部移到盆面左边,导致右边空间太大。于是,我培育了一条新枝伸向右边(如图)。而这新枝该叫什么名称呢?横枝?不像。层  相似文献   

19.
我比较偏爱骑石式盆景。感觉它奇特,富有观赏性、收藏性。作为一名盆景业余爱好者,在20多年的盆景创作中,我一直常怀梦想,立意创作一盆理想的骑石式盆景。照片上这盆黄金雀骑石式盆景便是我花了多年心血培养而成的。尽管还有待培养,但到目前为止,可算是我比较理想的心爱的一盆。说起这盆盆景的创作,我有三点体会:一是胸有成竹意在先。因素怀梦想,所以常有骑石式盆  相似文献   

20.
黄荆,在我国分布极广。由于它枝大叶疏,缺乏意境美,用它制作的盆景很少受到人们重视。近几年来,我从野外掘取年代久远的黄荆残桩制作桩景,取得可喜收获。1985年全国首届盆景评比展览中,我制作的一盆黄荆桩景——《虬龙倒卧》获三等奖(见本刊1986年第7期19页——编者),是全国同类品种中唯一中奖的一盆,《中国花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