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 INTERNET 网络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为土壤资源信息网络化和共享提供基础条件,从而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充分发挥土壤信息在国家建设、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科学研究和国内外同行学术交流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当前世界上最流行的客户端/服务器,分布式查询的网络通信模型,以标准化的土壤信息为基础,采用先进的 Web GIS、ASP 和 Frontpage 等网页编辑和发布技术去达到并实现1∶400万中国土壤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分布式动态查询、静态查询和远程用户进行图形查询与编辑的目的.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为促进中国土壤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网络共享提供了理论与方法论.  相似文献   

2.
基于WebGIS的中国土壤信息查询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尺度土壤信息系统的建立对于全国和区域的土壤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集长期积累的各种土壤图和土壤属性图资料,利用WebGIS技术,以ArclMS作为土壤地图数据发布平台,结合相应的数据库技术,建立了中国土壤信息查询系统.系统分为4个部分,分别提供了全国土壤的类型分布、基本属性、养分元素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在多个尺度下土壤信息的查询.系统提供的SQL查询功能可以根据用户的研究需求灵活地构建查询表达式进行查询,区域查询功能则可以查询在全国和各个行政区域内土壤类型或土壤性质的各个类型或等级(含量)分布的总面积及其占该行政区域面积的百分数.用户可以通过友好的交互性界面便捷地查询到尽可能多的土壤信息.  相似文献   

3.
基于WebGIS的中国土壤参比查询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综合研究水平的反映。本研究采用B/S系统架构,利用WebGIS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在中国1∶100万土壤数据库基础上,以ArcIMS作为土壤地图数据发布平台,使用ArcSDE作为空间数据库引擎,采用关系数据库SQL Server2000统一管理土壤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建立了一个基于WebGIS的中国土壤参比查询系统,实现了GSCC到CST的“傻瓜式”参比。该系统按照参比出发点的不同,即基于单个剖面数据信息,或基于二个系统分类单元的空间分布特征,分三个子模块,分别为基于全国尺度、区域尺度(省级)和单个土体尺度,这样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友好的交互性界面便捷地查询到尽可能精确的土壤分类参比数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中国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研究现状,提出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的关键问题和主要方向.运用文献调研法,剖析中国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在类型、土壤调查评价、剥离、储存和回覆等技术环节,以及组织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现阶段中国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研究以实证分析为主,研究对象主要为试点市县和部分单独选址项目;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工作暂无统一遵循的规范程序和技术体系,各技术环节均缺乏标准提炼;理论研究比较薄弱,暂未形成规律性总结.今后中国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的研究重点是: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规范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程序,制订实施的技术标准;建立和完善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相关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吸收国外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的有益经验,探索在中国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路径和方法.以期为有效保护耕地资源,稳定粮食生产及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5.
基于XML的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系统的元数据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善勤  周勇  于雷  舒宁 《土壤学报》2005,42(6):889-895
土壤系统分类的检索系统是以定量化特征为主,描述土壤的知识体系,具有严格的逻辑一致性和完整性,是建立土壤信息元数据模型的重要基础。XML是先进的网络语言标准,采用可扩展的标记,能够描述各种数据结构,是网络信息共享的重要工具。本研究分析了目前土壤信息共享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系统为主体,参照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的国家标准和ISO地理信息元数据标准,采用XML为描述语言,建立的土壤信息元数据模型,为实现土壤信息共享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中国土壤质量标准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美军  段增强  林先贵 《土壤学报》2011,48(5):1059-1071
简要介绍了建国以来我国与土壤质量相关的标准研究和标准应用工作。目前与土壤质量相关的国家标准有26个,正在制修订中的有34个,主要是土壤质量的化学分析方法,少量涉及标准、术语评审和整理、生物方法和物理方法,缺少土壤采样方法、土壤质量评价和土壤修复及培育等方面的标准。虽然我国土壤质量标准有了一定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我国土壤质量标准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十二五"科技规划,本文初步提出了我国土壤质量标准化体系框架及未来我国土壤质量标准化的方向,为土壤科学研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方便作者能够更为方便快捷地投稿与查询相关信息,经过一段时间的技术开发及在线调试,《中国农业信息》在线投稿系统于9月1日开通试运行。在线投稿系统主要包括投稿与查询系统、编辑加工系统、专家远程审稿系统3部分。今后,作者可通过网站投稿并查询稿件处理情况,审稿专家可实现网上审稿,读者可通过网站阅读本刊已发表的论文。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测试及投稿,投稿前请先阅读《中国农业信息》来稿须知。《中国农业信息》在线投稿系统的网址为:www.cjarrp.com,投稿前您需先进行注册,具体注册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高通量测序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大规模、快速、准确、全面认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技术保障。国际上已经建成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土壤微生物组数据管理及分析平台,但大多数已有平台聚焦于提供数据存储、管理、访问、注释等基础性服务,难以满足土壤微生物研究需求。借助空间数据库技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技术,设计并构建了包含土壤及微生物数据集成、数据可视化、知识发现和区域空间制图等功能的中国土壤微生物组数据平台,该平台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土壤微生物组数据的标准化整合,并为整合数据的充分挖掘利用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
《农业信息探索》2011,(9):31-31
为了方便作者能够更为方便快捷地投稿与查询相关信息,经过一段时间的技术开发及在线调试,《中国农业信息》在线投稿系统于9月1日开通试运行。在线投稿系统主要包括投稿与查询系统、编辑加工系统、专家远程审稿系统3部分。今后,作者可通过网站投稿并查询稿件处理情况,审稿专家可实现网上审稿.读者可通过网站阅读本刊已发表的论文。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测试及投稿,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II土壤固碳潜力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农业大国,提高中国农田土壤碳收集能力对减缓全球温室效应具有重要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结合大量前人调研资料和田间试验数据整理分析,根据近20年来中国各省(市、区)农田土壤有机碳量变化趋势,估算了农田土壤碳源、汇潜力.由估算得出,假设在20世纪80年代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措施、施肥水平和气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约为668 Tg C,即表明假设条件下,中国农田土壤要吸收668 Tg C才能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也说明80年代后期中国农田土壤为碳汇效应.本研究对认识和评价中国农田土壤碳汇能力及其农田土壤固碳潜力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ETM+数据的干旱区盐渍化土壤信息提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准确而自动地提取盐渍化土壤信息对于土壤盐渍化监测和土壤盐渍化动态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新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特有的干旱地区为研究区,在对研究区土壤特征实地调查和典型土壤遥感信息分析基础上,利用含有7个多光谱波段的2001年8月1日增强-加型专题绘图仪(ETM+)遥感图像提取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第三主成分(PC3),分别作为非盐渍化土壤和盐渍化土壤信息提取的主要特征变量,改进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TM1、TM7作为辅助特征变量。利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建立信息提取模型,对研究区遥感图像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证明,基于研究区遥感信息特征基础上的盐渍化土壤信息自动提取是可行并能达到较高信息识别精度的。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中国土壤分类专家系统设计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善勤  周勇  张甘霖 《土壤学报》2005,42(5):705-711
土壤系统分类以定量化指标划分土壤类型,为土壤自动分类系统的建立提供了依据;地理信息系统(CIS)的应用扩展了土壤空间信息表达的能力,为实现土壤分类自动制图提供了手段。本文着重模仿专家的思维过程,探讨如何实现土壤自动分类。(1)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表达专家经验规则、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决策树的构造方式和推理方法;(2)从土壤系统分类专家的知识表示和推理机的构建两个方面,提出了土壤分类专家系统(SCES)的体系结构、土壤自动分类与地理信息融合的方法和基于GIS和专家系统(ES)的土壤自动分类检索系统的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13.
高光谱遥感土壤湿度信息提取研究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精准农作管理中土壤水分、土壤养分等的空间信息分布 ,可通过高光谱遥感传感器获得。本文通过对土壤的光谱反射率与土壤的表面湿度进行分析 ,比较 5种方法在反演土壤表面湿度的能力 ,并对小汤山精准农业试验区的土壤表面湿度进行高光谱填图 ,建立了较为精细的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图 ,对高光谱遥感在精准农业中深入应用进行了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14.
Recently a number of outline soil survey maps, on a scale I: 25 000, each covering some IOO km square, have been made available by the Soil Survey of Scotland to County Advisory Officers) Planning Officers, and others who have specialist requirements. In North Central Ayrshire a number of major roadworks have been completed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Kilmarnock and Hurlford Bypasses are at present under construction. Site investigations have been undertaken in connection with these works and construction records kept. These make possible the assessment of the usefulness of the soil survey maps for initial route and realignment planning of roads. The delineation of the various soil associations on the soil survey maps related very closely to the limits of the various engineering soils encountered. The groupings adopted by the soil surveyors for boulder clays have, however, been found to be narrower than presently required by engineers) while the groupings adopted with respect to the raised beach and alluvial deposits too wid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engineering behaviour of boulder clays needs closer examination and any correlations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soil association groupings should be sought. Also if the grading, water content, and bulk density of the raised beach sands and gravels could be given by the soil survey, this information would permit engineers to make a much better judgement of the road-bearing capacity of these materials. Alluvial deposits should be similarly tested and distinguished as either riverine or lacustrine deposits. To avoid duplication of effort in the future when geotechnical maps are produced and to gain the maximum benefit of the information so far collected, a closer liaison between engineers and the Soil Survey of Scotland is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5.
土壤学的数字化和信息化革命   总被引:55,自引:6,他引:49  
石元春 《土壤学报》2000,37(3):289-295
19世纪以来的近代土壤学的发展,主要受到化学和地学的影响,而物理学和数学到本世纪中叶才开始进入,但却引发了当今土壤学的数字化和信息化革命,它表现在土壤学研究中的模式趋势;首先出现在土壤分类和制图上数字化趋势;应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处理能力形成各种土壤专家系统的智能化趋势;3S技术和PA推动下农田土壤研究的精确化趋势以及土信息的网络化趋势。本文最后还就土壤学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中的一些方法论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余江县土壤信息系统建造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介绍了江西省余江县土壤信息系统的建造框架及内容,讨论了土壤信息系统的建造技术, 有关土壤属性的编码技术和图形线划的数字化仪输入技术,进行了土壤信息系统的土壤数据处理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宝鸡市土壤肥力监测与查询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数据组织、系统结构、功能实现等关键问题,系统的应用推广将大幅度提高土壤监测工作效率并为宝鸡市粮经果菜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COMPUTER-BASED SOIL MAPPING OF SMALL AREAS FROM SAMPLE DAT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1400 m × 600 m rectangular area of north Berkshire had been sampled at the intersections of a 100 m square grid, and seventeen properties of the soil profile measured. The eighty-four sampling sites were classified numerically to produce a hierarchy, and the classes of the upper part of the hierarchy mapped. The mapped classes became increasingly fragmented as the number of classes increased. At the 3-class level, the classes corresponded to character space clusters and class fragmentation was not serious. Principal-component analysis of the sample data yielded a first component that accounted for 40 per cent of the total variance and well represented the field characters used for soil classification. An isarithm map of the first component shows how the soil changes gradually over the landscap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a soil-series map made by free surve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