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研究基于1981—2014年四川省攀西地区15个县的气象和烤烟资料,建立烤烟产量和各气候因子的一元线性及逐步回归方程,研究攀西烤烟产量对单个气候因子和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与脆弱性,为烤烟生产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攀西烤烟产量随着气温和日较差上升1℃、降水减少100 mm、辐射增加100 MJ/m2产生了响应,辐射量上升导致产量敏感的面积比例最大,占播种总面积的51.8%,产量变化为-47.26%~23.53%;最低气温升高导致产量脆弱的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32.0%,产量变化为-38.3%~-7.79%;产量对移栽期的气温和日较差升高、成熟采烤期的辐射量增加以及旺长期的降水量减少最敏感。受到6个气候因子变化的综合影响,烤烟产量对气候变化表现为敏感的面积比例为59.8%,产量变化为-26.3%~36.1%,脆弱的面积为28.9%;产量对旺长期和成熟采烤期的气候变化最敏感。不同区域和不同生育阶段气候变化对烤烟产量的影响存在差异,需要因地制宜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抓住有利的气候资源,保障攀西烤烟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2.
揭示黑龙江省马铃薯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演变,明确气候变化的影响效应,了解优势产区的增产潜力,以期为指导黑土区马铃薯优化生产布局、保障黑土区粮食安全提供基础参考。利用黑龙江省80个气象站点1961—202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及马铃薯地段产量资料,采用逐步订正法,精细化评估马铃薯各级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量化辐射、气温、降水主要气候变化因子的影响效应,优化松嫩平原西部马铃薯优势产区的种植空间。结果表明:1961—2020年黑龙江省马铃薯光合、光温、气候生产潜力平均值分别为28885、25802、13843 kg/hm2;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分别表现为不显著的上升、下降和下降趋势;与潜在生育期内辐射、气温、降水的趋势一致。马铃薯光合、光温生产潜力呈现出自北向南逐渐递增的纬度特征,高值区位于松嫩平原南部及牡丹江南部局地;气候生产潜力自中部向周围递减;气候变化对马铃薯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为:辐射的影响为正效应,气温、降水及气候变化综合的影响均以负效应为主。对于松嫩平原南部降水偏少地区,增温、降水量增加有利于提高马铃薯气候生产潜力,而对于东部降水偏多地区影响为弊大于利。松嫩平...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临河地区气候变化及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为当地春小麦种植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利用1975—2009年的气候资料和春小麦单产资料,分析临河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临河地区年平均温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0.70℃/10 a,气温突变时间点为1993年,并且大于0℃积温平均以188.4(℃·d)/10 a的速度增加;平均年降水量为150.6 mm;日照时数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年日照时数的倾向率为-38.4 h/10 a;春小麦气候产量呈"M"型,1993年以前气象产量相对较低,最低的年份为1987年,1996—2000年前后气象产量相对较高,2000年以后,气象产量呈逐渐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4.
黑龙港流域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气象因子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明确玉米生长发育不同阶段气象因子与产量的关系,有助于确定区域最适播期。通过调整播期来改变玉米生育期内气候条件,对于抵御阶段性不良气象因子的胁迫并最终实现高产目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于2009年至2010年在黑龙港地区中国农业大学吴桥试验站进行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与不同阶段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 (1)由于年际间气象条件的差异,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并非简单地随播期变化而变化。(2)在试验设定的高密度条件下,产量提升主要受千粒重的制约,穗粒数次之。(3)产量性状与不同生育阶段的多个气象因子显著相关。穗期、抽雄吐丝阶段的光照条件对穗粒数以及产量有影响;苗期、营养生长阶段气温日较差与产量显著正相关;抽雄吐丝前后的温度条件影响穗粒数;生育期总降水量影响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升。该地区在调整播种时间、改进栽培措施时,上述关系应是考虑的重点。生产中可适当早播晚收,选用适宜的中晚熟品种,既可避开生育前期及籽粒形成阶段不利气象因子的影响,又可延长籽粒灌浆时间,充分利用该地区生育后期丰富的光热资源。  相似文献   

5.
利用达拉特旗1981—2010年的马铃薯产量及气候资料进行统计,运用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方法,得出气温条件是影响马铃薯产量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淀粉积累期的日照时数。运用上述气象因子建立马铃薯气候产量的综合关系方程,为合理开发利用内蒙古西部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和预测马铃薯的产量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6.
开展气候变化对苹果物候期的影响研究,可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指导当地苹果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001—2020年林芝苹果物候期和逐日平均气温(Tm)、最高气温(Tmax)、最低气温(Tmin)、相对湿度(RH)、降水量(Pr)和日照时数(S)等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Pearson相关系数和优势分析方法等,分析了苹果物候期及生长期长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影响的主导气候因子。结果表明:2001—2020年藏东南苹果各物候期均呈推迟趋势,为2.11~10.20 d/10 a,以开花始期推迟的最多;春季物候期较秋季物候期推迟的明显。果实生长发育期和果树生长季分别以8.10、1.59 d/10 a的速率缩短,这与中国苹果主产地延长趋势不同。果树生长季内,只有PrRHS呈下降趋势,其他气候要素趋于上升。其中,可采成熟期之前TmTmaxTminPr趋于增加,之后呈下降趋势。影响物候期长度的主导气候因子,除叶变色末期—落叶末期是S外,其他物候期为∑T0。研究区3月上旬Tmax每升高1℃,开花始期提前3.29天;8月下旬Tm平均升高1℃,可采成熟期推迟3.15天。  相似文献   

7.
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农作物生产潜力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柴达木盆地1991—2017年气温、降水量和主要农作物(小麦、油菜)产量等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近27年来主要的气候因子(气温和降水)、作物产量的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因子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1—2017年柴达木盆地年平均气温升高显著,升温率为0.5℃/10 a,降水呈略增加趋势,增幅为16.5 mm/10 a,气候趋于暖湿化。(2)农作物产量增加趋势明显,小麦平均每年增加73.0 kg/hm 2,油菜平均每年增加37.9 kg/hm 2;相对气象产量小麦年际正负变化较明显,油菜年际正负变化较频繁。(3)农作物产量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气温每升高1.0℃,小麦产量增加845.8 kg/hm 2,油菜产量增加454.5 kg/hm 2;降水量每增加10 mm,小麦产量增加140.0 kg/hm 2,油菜产量增加74.0 kg/hm 2,气温对农作物产量影响较降水大。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对河北省棉花物候期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研究河北省棉花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利用气象数据和棉花物候期数据,分析了1981—2010年河北省棉花各生育阶段气候变化特征、物候期变化趋势、各生育阶段长短变化趋势以及各生育阶段长短与该生育阶段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1)棉花各生育阶段平均温度和≥0℃积温整体呈升高趋势;2)棉花播种期、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吐絮期呈提前趋势,而收获期呈延后趋势。开花之前各生育阶段缩短,开花之后各生育阶段延长,整个生长期延长;3)吐絮之前各个生育阶段的平均温度、≥0℃积温与该生育阶段长短呈负相关,吐絮到收获及全生育期的天数与该时期平均温度、≥0℃积温呈正相关。【结论】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并据此提出棉花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与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农业技术转移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agrotechnology transfer, DSSAT)模型分析石河子地区气候变化对棉花生产潜力的影响,为棉花种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方法】本研究以石河子地区田间试验数据为基础,验证DSSAT V4.7模型适用性,模拟棉花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棉花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经过品种参数调试校正,模型的模拟值与试验的实测值吻合度较高,可用于石河子地区棉花的研究。近51年来石河子地区棉花生育期的平均气温和太阳总辐射呈显著上升趋势,降水量变化不显著,并且在棉花的不同生育阶段气候变化趋势有所差异;棉花的实际产量和光温生产潜力都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其中生产潜力的平均值是实际产量的3.6倍,由于该地区降水量的稀少导致气候生产潜力模型模拟结果不理想;棉花光温生产潜力与生育期内的气象因子有较强的相关性,与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太阳总辐射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大多月降水量和部分月平均最高气温相关性不显著,因此气温和太阳总辐射的增加,有利于棉花增产。【结论】气候变化对石河子地区棉花的产量和生产潜力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一季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省一季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利用安徽省一季稻主产区4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气象数据,分析安徽省一季稻沿淮、江淮、沿江3个主产区生长季平均气温、≥10℃积温、气温日较差、高温热害等气候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变化对一季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安徽省一季稻3个主产区生长季平均温度、≥10℃积温均呈明显增加趋势;沿淮地区气温日较差、高温热害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江淮、沿江地区气温日较差、高温热害日数无明显变化规律;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高温热害对一季稻气象产量均为副作用,≥10℃积温的增加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