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宁夏地处黄金畜牧养殖带,具有得天独厚的奶牛产业发展优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宁夏奶产业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宁夏把奶业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奶源质量、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宁夏A乳业公司按照“草畜一体化”的产业思路以“种优质草,养健康牛,产优质奶”为导向,以发展规模优质高产牧草为基础,大力推进规模化奶牛饲养。本研究以A乳业公司为例,探讨宁夏规模奶牛养殖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规模奶牛养殖场及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制定奶业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夏”)奶产业积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致力于打造全国奶产业发展核心区和优质奶源生产基地。而牧草种植农户、奶牛养殖企业及乳制品加工企业间的利益联结健康化发展是推动宁夏奶产业改革实现与高质发展的有效保障。因此,本文围绕上述主体对应的“牧草种植–奶牛养殖–乳制品加工”三环节进行发展现状及成本收益情况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Shapley值法对利益分配机制进行优化,并有针对性地给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武威黄羊镇和兰州永登地区,以20个紫花苜蓿不同品种作为研究对象,连续两年对其在初花期的干草产量、株高、茎叶比、鲜干比、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粗灰分、粗脂肪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皇后”在黄羊镇和永登地区干草产量均为最高,分别为8.15和7.78 t/hm2;“甘农4号”在黄羊镇地区株高最高(102.44 cm),“驯鹿”在永登地区株高最高(96.44 cm);“陇东苜蓿”在黄羊镇地区粗蛋白含量最高(18.08%),“陇中苜蓿”在永登地区最高(17.91%);“苜蓿王”在黄羊镇地区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31.19%),而“太阳神”、“柏拉图”在永登地区并列最低(33.99%);“苜蓿王”在黄羊镇地区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39.08%),“北极星”在永登地区最低(42.96%)。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苜蓿王”、 “甘农4号”、“陇东苜蓿”、“北极星”在黄羊镇地区综合表现优异;永登地区“柏拉图”、“皇后”、 “苜蓿王”、 “北极星”综合表现优异,这些品种在上述各地区分别具有较高的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故城县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不断优化自主式扶贫开发模式。该县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规划培育具有特色的“政银企户保+奶牛产业”的扶贫模式,助力精准脱贫。以该县“奶牛贷543”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该模式的运行机制、扶贫成效以及该模式运行中的问题,并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路径,旨在为推动贫困地区畜牧产业扶贫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随着畜禽养殖技术的不断提升,当代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方向逐渐由追求“数量”向追求“品质”发展。微生态制剂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剂,具有改善动物饲料利用率,提高生长速度和机体免疫力,改善畜产品品质等作用。本文从微生态制剂的种类、作用机理以及在奶牛养殖中的应用效果和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为微生态制剂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依托“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奶牛创新团队”的基础研究,调研分析“粮改饲”政策在河北省各地级市的具体实施情况,剖析该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探寻“粮改饲”政策实施过程中参与主体经济效益的变动情况,针对期间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针对苜蓿种植者过多关注苜蓿的地上部分,而往往忽略地下世界变化的现象,阐明苜蓿的生长关键在于根,苜蓿根系的健康问题决定着地上的产量。并从苜蓿种子“萌动-发芽-出苗-发育-生长”的生长周期进行介绍,阐述不同播种深度、土壤类型对出苗率的影响,苜蓿的“自疏作用”以及苜蓿种子在发芽前所面临的各种危害。提出种子包衣技术对根系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可以起到综合防治苜蓿病虫危害、抗旱防寒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保证一次播种保全苗,并促进苜蓿的发芽生长,培育壮苗,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8.
李华松 《中国乳业》2020,(12):38-39
产科疾病在奶牛养殖过程中发病率较高。中兽医认为“气血调达为顺,郁滞为病”,健全的生理功能是保证奶牛五脏元真通畅的基础。利用中兽药“红花二黄白草汤”可有效防治牛产科疾病等慢性病。  相似文献   

9.
随着奶牛养殖业精细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程度的提高,“奶牛福利”也逐渐成为奶牛养殖业发展的热门话题。奶牛福利不仅影响奶牛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繁殖,更关系着广大消费者的饮食营养与健康。因此,从动物福利的五项原则对奶牛福利做综述性探讨,为牧场的奶牛饲养与运营管理提供可行性的依据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8,27(9):183-193
秦汉以来,唐马最盛。马嗜苜蓿,苜蓿作为马的最佳牧草,为唐马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采用植物考据原理与方法,以记载隋唐五代苜蓿的典籍为基础,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考查了隋唐五代时期苜蓿的种植分布与栽培利用等。结果表明,陇右8坊48监和1296个陆驿的设置,带动了唐苜蓿的发展。《陇右监牧颂德碑》记载:时在陇右牧区,“莳茼麦、苜蓿一千九百顷,以茭蓄禦冬”。考查发现,唐时期陇右、关内、河东三道、安西都、毗沙都和渭河与黄河下游流域乃至郢州等皆有苜蓿分布。《新唐书》记载:“凡驿马,给地四顷,莳以苜蓿。” 根据《唐六典》记载的驿站马匹数量,最大的都亭驿站有驿马75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00 hm2,最小的驿站有驿马8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1.33 hm2。驿田之性质与牧田同,这些驿田,用来种植苜蓿,解决马饲料问题。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在隋朝设有掌管种植苜蓿的部门,唐有苜蓿丁掌管苜蓿种植,并以律令制度对苜蓿种植进行了规定,建立了以苜蓿为主的饲草基地,解决了冬季饲草这个大规模发展畜牧业的关键问题;唐代仍沿用着汉代苜蓿分期播种技术,加强了苜蓿秋冬季的管理,苜蓿在饲用、食用、药用和香料等方面都有大的发展。隋唐五代苜蓿的管理经验和种植利用技术,对今天我国苜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鉴借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奶产业及其它草食畜牧业转型和升级步伐的加快,市场对优质牧草的需求快速增加,特别是从美国进口苜蓿(Medicago sativa)呈"井喷式"增长态势。我国苜蓿作为一个产业发展只是近年来才起步。尽管国内苜蓿生产满足不了强大的市场需求,但研究其国际市场贸易,可以有效借鉴国际经验,尽快赶上国际苜蓿贸易发展水平。美国是苜蓿生产和贸易大国,以美国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苜蓿贸易趋势和经验,并提出相关启示对我国苜蓿贸易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美国苜蓿愈加受到各国青睐,出口量不断增加,出口价格不断上涨;高标准、严要求的苜蓿产品质量是保障出口强有力的前提,高水平的营销策略是推动出口的重要驱动力,强大的信息追溯体系是保障质量的重要手段,低成本的运输系统是美国苜蓿出口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条件。国内应重视苜蓿国际贸易市场,提高营销策略,完善二次压缩技术,降低交通运输成本,规范实体产业并建设草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尽快提升我国苜蓿生产水平和质量档次,从而提升苜蓿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膳食结构中动物性蛋白摄食量的增加,畜牧业尤其是奶牛产业形成快速发展之势,全国奶牛数量不断增加,对高品质植物性蛋白饲料尤其是苜蓿产品的需求旺盛,每年缺口约为1 500万t。从市场需求来看,酒泉市苜蓿草产业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良好机遇。酒泉充分发挥酒泉地域优势和自然资源禀赋,通过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牧草良种补贴及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牧草产业快速发展,酒泉苜蓿产业化格局已经初步显现。针对目前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做介绍和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3.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8,27(7):187-195
自汉代苜蓿引入我国以来,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民国时期亦不例外,苜蓿种植利用也得到了发展。在收集近现代有关苜蓿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苜蓿种植利用情形进行了梳理与归纳,结果表明,在民国时期西北地区乃为我国苜蓿种植集中区,在陕西、甘肃、新疆、绥远(西部)、宁夏和青海等都有种植,据不完全考查,种植苜蓿的县有52个,其中以陕西最多,达22个县,甘肃次之为14个县,新疆为8个县,绥远(西部)为3个县,宁夏2县(道)和青海1个县。特别是陕甘宁边区发展苜蓿的势头高涨,如1942年边区政府在延安、安塞、甘泉、志丹、定边、靖边等县种植苜蓿达3万亩,陇东种植苜蓿2.3万亩;1944年延川县紫花苜蓿保留面积2.0万亩,到1949年,陕西全省种植苜蓿约98.49万亩。1949年新疆苜蓿保留面积达29300 hm2。绥远河套地区还进行了苜蓿粮草轮作,并建立了苜蓿种植基地。为了鼓励苜蓿种植,边区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例如,1941年边区政府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关于种牧草的指示信》,1942年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卅一年推广苜蓿实施办法》等,李仪祉在治理黄河的方略中,从大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出发,提倡广种苜蓿,肥田养畜,并提出了4条种植苜蓿的措施。李烛尘提出,苜蓿根入土深,且能耐旱,适宜西北地区种植和培植草原。苜蓿除用于饲喂家畜外,幼嫩时可当蔬菜食用,在灾荒年也是百姓很好的救荒食物,苜蓿作为农产品常出现在兰州的市场上,试验表明苜蓿保存水土流失的作用要大于作物。  相似文献   

14.
我国苜蓿产业亟待振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启忠  玉柱  徐春城 《草业科学》2012,29(2):314-319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奶牛业的崛起,对优质饲草尤其是苜蓿(Medicago sativa)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目前我国苜蓿产量低、品质差、供应量不足,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进口苜蓿呈增加态势,2010年苜蓿的进口量已达22.72万t,对我国的苜蓿产业造成严重威胁。我国苜蓿产业发展受制于许多因素,一直处于徘徊不前状态,急需振兴。应尽快制定苜蓿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完善苜蓿生产补贴政策,鼓励科技创新,积极扶持苜蓿龙头企业,整合苜蓿产业资源,建设现代化苜蓿产业示范基地,推进我国苜蓿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作业机械化、管理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发展,着力打造苜蓿产业带,增强我国苜蓿的综合生产能力和供应能力,推进奶-草一体化。  相似文献   

15.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9,28(4):168-191
记载我国清代苜蓿的史料资源丰富。本研究采用植物考据学原理与方法,以记载清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考查清代苜蓿的栽培利用状况。结果表明,苜蓿是清代重要的作物或饲草,在华东、华北、东北和西北乃至陕川鄂毗邻地区均有苜蓿种植,据不完全考证,清代有21个省的176个县(州、府、地区等)种植苜蓿。苜蓿的考证亦受到清代学者的重视,雍正《畿辅通志》曰:"藤蔓菀,叶丛生,紫花,荚实。"徐松曰:苜蓿"今中国有之,惟西域紫花为异"。在清代亦有学者对苜蓿的名称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清代苜蓿的植物学与生长特性研究也比较突出,程瑶田和吴其濬开展了苜蓿植物形态学方面的研究,同时程瑶田还对苜蓿生长特性、物候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苜蓿的治碱改土和固氮肥田等生态特性在清代被广泛利用,并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中,苜蓿的饲蔬两用性和本草性得到广泛利用,特别是在灾荒年里,苜蓿的食用性得到很好的体现;罗振玉提倡在僻远地区种苜蓿等绿肥作物以肥田,并建议引进国外苜蓿良种;为了保护苜蓿,陕西有些县村都制定了苜蓿保护条例;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有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苜蓿适宜土壤的选择,利用苜蓿耐瘠薄、耐盐碱、抗风沙等特性,将苜蓿种植在了碱地、沙地、石地、淤地、虫地、草地和阴地等上;认识到了苜蓿种子的硬实性,并在播种前进行处理,掌握了苜蓿的适宜播种时间,并制定了苜蓿刈割制度,规范了苜蓿干草调制方法,强调苜蓿地的冬春季管理,在清代有了比较清晰系统的苜蓿农事月龄。  相似文献   

16.
王宁 《中国乳业》2022,(8):6-10
经过新冠肺炎疫情的洗礼,人们对乳制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我国乳品行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我国老牌知名乳品企业——光明乳业也结合市场需求,不断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牌渗透率,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衡量一个企业能否长期生存、发展和获利的重要能力指标,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光明乳业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乳品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多视角分析光明乳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发现其存在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有限、品牌塑造效应低下等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7.
Reduced lignin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L.) has the potential to provide a higher-quality forage source for livestock by improving forage digestibility.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apparent digestibility when feeding reduced lignin and nonreduced lignin alfalfa hay to adult horses, and to examine mean fecal particle size (MFPS) and mean retention time (MRT) between alfalfa forage types. In 2017, reduced lignin (“54HVX41”) and nonreduced lignin (“WL355.RR”) alfalfa hay was harvested in Minnesota at the late-bud stage. Alfalfa hays were similar in crude protein (CP; 199 g/kg), 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 433 g/kg), and digestible energy (2.4 Mcal/kg). Acid detergent lignin concentrations were lower for reduced lignin alfalfa hay (74 g/kg) compared to nonreduced lignin alfalfa hay (81 g/kg). Dietary treatments were fed to six adult, stock-type horses in a crossover study. Experimental periods consisted of a 9-d dietary adaptation phase followed by a 5-d total fecal collection phase, during which horses were housed in individual boxstalls and manure was removed on a continuous 24-h basis. At 12-h intervals, feces were thoroughly mixed, subsampled in duplicate, and used for apparent digestibility and MFPS analysis. On day 2 of the fecal collection phase, horses were fed two indigestible markers, cobalt (Co) and ytterbium (Yb), which were fed as Co-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and Yb-labeled NDF residue, respectively. Additional fecal samples were taken at 2-h intervals following marker dosing until 96-h post-dosing to evaluate digesta MRT.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MIXED procedure of SA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set at P ≤0.05. Dietary treatment (i.e., alfalfa hay type) was included as a fixed effect, while experimental period and horse were considered random effects. Dietary treatments were similar in dry matter intake (1.6% bodyweight) and time to consumption (7.6 h). Apparent dry matter digestibility (DMD) was greater for reduced lignin alfalfa (64.4%) compared to nonreduced lignin alfalfa (61.7%). Apparent CP and NDF digestibility did not differ between dietary treatments, averaging 78% and 45%, respectively. Dietary treatments were similar in MFPS (0.89 mm) and MRT for both liquid (23.7 h) and solid (27.4 h) phase material. These results indicate an improvement in DMD for reduced lignin alfalfa hay when fed to adult horses, with no change in forage consumption, fecal particle size, or digesta retention time.  相似文献   

18.
中国苜蓿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栋 《中国畜牧兽医》2012,39(12):208-211
苜蓿营养丰富、产量高、蛋白质转化率高,是奶牛重要的粗饲料。目前中国优质苜蓿资源缺乏,商品苜蓿供不应求,供需失衡造成优质苜蓿价格不断攀升,进口量不断增加。国内苜蓿产业发展缓慢,主要问题是数量少、质量差、价格高;苜蓿种植缺乏政策扶持和配套的收割机械;干草加工设备技术落后,物流成本高。推进国内苜蓿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是明确苜蓿产业战略地位,做好科学规划;产业发展走规模化、企业化模式;创新经营机制,带动产业发展;加大苜蓿产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和农产品一样享受"绿色通道"优惠政策;对苜蓿产业实行重点补贴。  相似文献   

19.
甘肃苜蓿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晁德林  王俊梅 《草业科学》2011,28(2):327-330
甘肃是全国的草业大省,栽培草地面积居全国第二,苜蓿(Medicago spp.)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草业科技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还没有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草产业还面临产业化的巨大投资需求与实际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市场对产品的要求和产品数量品质之间的问题;行业整体效益逐步提高与市场、自然条件双重风险的问题;产品结构优化升级需求与科研投入管理滞后的问题。表现为栽培草地建设依然呈减少趋势;草产品市场依然活跃,价格稳中有升;种草养畜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